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老年護理

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台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14%,而全台共有65個偏遠鄉鎮,更有許多地區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偏鄉因就業不易、年青人口外移,加上地理環境等因素,服務資源難以建置。有鑑於此,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攜手滙豐商業銀行,日前舉辦「讓愛零距離」偏鄉老人照顧計劃成果記者會,以極簡風格的「偏鄉懶人包」,溝通偏遠地區人口外流、交通不便等長期困境,期望整合現有長照服務資源、培力在地團體,建置偏鄉完整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

滙豐挹注偏鄉1500萬 建立在地服務據點

滙豐銀行於2015年爭取到滙豐集團成立150周年贊助基金,有感於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下的老人照顧需求,因而開啟與老盟合作,投入偏鄉老人照顧計畫,於「偏鄉服務平台運作」、「物資採買」、「支持偏鄉自主服務」、「自付費用補助」與「人才培育留任」等多元面向深入服務,共挹注一千五百萬元經費。

老盟理事長吳清同表示,三年來偏鄉老人照顧計畫帶來顯著的改變,透過政府單位、老盟與滙豐銀行的努力,照顧服務成長逾五成、交通接送使用更成長超過1倍:大埔地區的復康巴士範圍已拓展近10公里、台東海端鄉的就醫交通接送也往更遠的地區服務、服務據點佈建的比率更接近七成;偏鄉人才留任更培育150名在地照顧服務員,更有超過三成實際投入照顧工作,透過在地人才的培育,讓年輕人回鄉,才能讓偏鄉老人得到應有的照顧。

不怕沒資源 只怕沒人做

在嘉義服務三年的嘉義大埔鄉安道基金會社工施忠志表示,大埔的登記人口數為4,921人,平時大約1,200人左右,其中約500人是他的個案,這裡的長輩以70至80歲居多,大家相處起來就像家人般。在大埔,施忠志看到了「小老人照顧老老人」的正向循環,許多長輩同時是照顧者也是被照顧者。但讓社工人員擔憂的是,即使有再多的資源,卻找不到服務的專業人才,更何況資源並非年年有。

傳愛偏鄉 讓愛零距離

老盟與社福團體也呼籲更多民眾能夠以行動支持、捐款響應,讓偏鄉的困境能夠持續改善,發展出在地特色、讓年輕人願意回鄉服務,一同傳愛偏鄉,讓愛零距離。

全球首支老年族群登革熱疫苗可望問世!疾管署署長郭旭崧宣布,將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研發,全球第一款針對老年族群的登革熱疫苗,預計今年秋天以前,收案250名、50至75歲的老年人進行臨床試驗。

老年人感染登革熱 死亡風險極高

郭旭崧署長指出,近年國內登革熱疫情嚴峻,儘管台南自今年3月、高雄自4月後未再出現登革熱本土病例,但境外移入病例迄今117例,創下2011年後新高,上周持續有5例境外移入病例,尤其老年人感染登革熱,死亡風險極高。

台美共同研發 老年族群登革熱疫苗

郭旭崧署長表示,根據去年登革熱疫情統計,主要流行型別為第二型,對老年族群威脅大。台灣與美國在今年世界衛生大會達成研發登革熱疫苗協議,2名美國專家已於日前抵台,決定台美雙方共同研發老年族群的登革熱疫苗,也是全球第一款針對老年族群的登革熱疫苗,預計今年2016年秋天以前,收案250名老年族群進行臨床試驗。

首次針對老年族群試驗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深副研究員懷德赫表示,此疫苗由美國國衛院研發,已在美國、巴西、泰國及孟加拉進行臨床試驗,試驗結果對4種型別登革病毒具有80至100%的保護力,此次與台灣共同進行臨床試驗,是首次針對50歲以上老年族群進行的臨床試驗,試驗資料彌足珍貴。

瑞典科學家於斯德哥爾摩牙醫大會上公佈的研究報告顯示,當人體疼痛的牙齒被拔掉時,人的部分記憶也被拔掉了,可是會讓記憶力越來越差。為什麼呢? 瑞典于默真大學(Umea University)研究團隊集結心理學、牙科與腦神經內科的專家學者,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對近2000名、年齡落在35歲至90歲的志願者進行調查,針對牙齒健全者和牙齒被全部拔除、使用假牙者的記憶力進行研究。 專家發現,這2000名教育、年齡、疾病史等其他背景相似的被研究者,牙齒健全者的記憶力明顯比被拔除的人要好得多。于默真大學心理學副教授貝里達爾表示,因為缺牙或拔牙會導致切通往腦部的神經受損,進而影響記憶或某些大腦功能,罹患老年癡呆等退化症。 大腦有兩種長期記憶存儲模式,即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簡單來說,當人們被問及某一個電話號碼時,我們可回憶起來並用語言表達出來,這種有意識的記憶叫陳述性記憶。相反的,非陳述性記憶很多時候不是由清醒的意識,而是潛意識控制的,難以以語言表達,如,如何握筆、如何在腳踏車上平衡。雖可把這些過程、技術、細節傳授,但是,當自己在「調用」這些記憶的時候,你並不需要經過意識層面的處理,而且這些記憶一旦形成,就很難忘記。 專家解釋,這兩種記憶的產生,主要發生在大腦的「海馬迴」,海馬迴存在大量的神經細胞,有類似資訊轉換站的功能。舉例來說,如當我們人生中第一次吃魯肉飯時,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會接收到魯肉飯的色香味等各種感知覺訊息,它們會把訊息傳遞給海馬迴。 一旦海馬迴接受刺激,神經元就會逐步形成持久的網路連結而形成記憶,如果沒有強而有力(如,魯肉飯不好吃)或持續的刺激(只是偶然吃一次),大腦接收到的資訊就會自動消失,就記不住魯肉飯的味道了。 而隨著年紀增大,大腦功能會衰退,短期記憶力也跟著衰退。而研究證實,咀嚼的動作可以增加大腦海馬迴細胞的活躍性,防止老化,進而預防老人癡呆。英國諾森布裡亞大學研究也認為,多咀嚼可加快心臟運動,使腦部荷爾蒙分泌增多,從而提升記憶力。 此外,咀嚼還能促使唾液的分泌,而大腦中負責分泌唾液的區域與記憶和學習有密切關係。對此,美國哈佛大學牙醫學博士陳俊龍說,吃飯時多咀嚼、飯後漱口,都可幫助維持腦部活力;而對於正在發育的青少年,多咀嚼可促進大腦發育。所以缺牙越多,人的咀嚼功能就越差,由此會對記憶力產生間接影響。至於拔牙本身,是不會直接損傷腦神經導致記憶力衰退的。 研究團隊相信,缺牙者的記憶力比牙齒健全的要差很多,因此,專家認為,缺牙可能是老人易患失憶症的原因之一。對此,陳俊龍博士說,此研究結果和日本科學家的研究不謀而合,被拔掉牙齒的小白鼠記憶力明顯不如牙齒健全的同類,且大腦皆有受損。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