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老年護理

隨著醫療進步,人平均壽命也逐年增加,根據2007年人口統計資料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國內總人口10%,2028年更將提升至22%,意謂著每三位成年人就需扶養一位老年人。除了常見的老人心血管、神經、內臟功能退化疾病外,不少高齡長輩也同時患有脊椎退化帶來的慢性下背痛;因此,如何解決年長者下背疼痛也成為一大課題。

台中有一位80歲的老先生,因長期工作勞損,加上老年脊椎嚴重退化,導致長期下背疼痛,經過藥物、復健、及數次射頻神經治療後,症狀並無改善,進而轉診至疼痛門診治療。負責收治病例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麻醉部疼痛中心主任溫永銳說,此患者有心臟病,不適合全身麻醉,因此不考慮使用傳統手術治療,但脊椎突出的軟組織已嚴重壓迫神經,若不趕緊治療將對生活造成一大威脅。

老年人罹患下背痛的情形逐年升高,據統計,近4成老人有下背痛困擾,又有3%年長患者有全天性疼痛的問題;溫永銳指出,老年人常伴隨心臟方面疾病,如進行傳統手術治療,危險性較高,而上述患者則是使用脊椎內視鏡介入式微創手術治療,術後背痛情況已大幅改善,疼痛指數也由8分下降至2分。

溫永銳醫師表示,新式硬脊膜外內視鏡微創手術只需在脊椎後段開個小洞,將0.9毫米的導管放入脊髓腔中,利用內視鏡影像及雷射把沾黏及壓迫部位清除乾淨,透過內視鏡放大影像不但可以避免手術時傷及周圍神經,還能確認手術部位,安全性高,僅需住院一天觀察,即可恢復正常生活。不過,溫永銳說,雖然這類治療是很新的技術,並不是每個患者皆可使用,術前應與醫療團隊討論,評估患者的自身狀況,若病人有凝血方面等問題,可能較不適用。

醫師建議,患有下背痛症狀的年長者,可適度伸展背部肌肉,切忌聽信偏方,應遵循醫囑按部就班治療,最重要的是家屬應給予更多的關心,讓長輩保持愉悅的心情,也有助於紓緩下背疼痛的症狀!

 

一名年約73歲的阿伯原本就有攝護腺肥大問題,小便雖然不順,還是可以解得出來,沒想到一次跌倒後,他在床上躺了一、兩星期,甚至痛到尿不出來,以為是攝護腺肥大造成,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髖關節骨折引發劇痛,因為過於疼痛,加上臥床、攝護腺肥大等因素,導致尿不出來。

骨鬆問題 容易增加骨折風險

臺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楊榮森指出,臨床上遇到不少像這樣的年長者,自己已經髖關節骨折卻不知道,有些人以為是攝護腺肥大引發症狀,也有人以為自己是中風,痛到半邊動彈不得,也是在床上躺了一、兩星期,痛到受不了就醫,詳細檢查才發現是髖關節骨折,開刀復原後,馬上行動自如。而骨鬆雖然沒有症狀,卻容易導致骨折,因此定期檢查骨密度便顯得格外重要。

楊榮森主任表示,由於骨質疏鬆症不會痛、沒有明顯症狀,必須靠檢查才知道自己的骨密度。WHO所制定骨質疏鬆診斷標準是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簡稱DXA) 測定數值為主,可以用來測量身體的任何地方,但是通常使用於腰椎、髖骨處。

測量骨密度儀器 都經過安全檢測

食藥署科長林汝青表示,目前食藥署總共通過6台骨密度超音波檢測儀與8台X光骨密度檢測儀,DXA原理是利用兩種不同能量的X光檢查受檢部位,依不同的能量吸收測量骨密度。文獻統計,其輻射暴露劑量僅胸部X光的十分之一,具低輻射暴露的優點。目前醫院使用的DXA都須經原子能委員會審查其輻射安全性,並經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審查其電性安全、電磁相容性、軟體確效以及BMD量測準確性、T值換算等功能,確保其安全、效能無虞,民眾可安心進行檢測。

另外,足跟定量超音波儀器(QUS)是另一種測量骨密度的儀器,雖然絕大多沿用世界衛生組織DXA的T值診斷標準,但目前只宜當作初步篩檢的工具,並不建議做為追蹤治療的檢查工具;初步篩檢若發現異常,應以前述DXA施行髖骨及腰椎檢查確認。

醫師建議 一星期最好做3次負重運動

醫師也提醒,60歲以上民眾最好每一、兩年做一次骨密度檢查,飲食要記得補充鈣質,維生素D3也很重要,不要攝取過多咖啡因;此外,建議每星期最好做三次負重訓練(例如慢跑、健走、爬樓梯、跳舞、重量訓練),每次做30-60分鐘。一旦發現有骨鬆問題,嚴重時就要用藥治療。

 

全台有5萬人罹患巴金森病,65歲以上老年人中,每100名就有1人患病;不過,年輕人也可能罹病。醫師提醒,當出現肢體顫抖、關節僵硬、行動緩慢、步態不穩,常見徵兆中只要符合2項,就應儘速就醫檢查。

積極治療與病共處25年

53歲的曾國修,28歲那年突然感到肩膀疼痛及僵硬,四處求診仍未好轉,直到去台大醫院檢查,才確診罹患巴金森病。他說,當得知此病無法治癒,人生備受打擊,已經論及婚嫁女友也離他而去,父母也對疾病不了解而感到羞恥,種種打擊讓他不斷閃過尋死的念頭。後來在同事、醫師、病友協會的鼓勵下,透過積極服藥、開刀治療,至今與病共處25年,也結婚生子了。

巴金森病常見十大警訊

台大醫院神經部一般神經科暨腦血管病科主任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是神經退化性疾病,因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死亡,影響基底核多巴胺而造成動作障礙。常見十大警訊包括靜態顫抖、關節僵硬、行動遲緩、走路碎步、平衡困難、字體變小、面具臉、講話小聲、關節痠疼及刷牙穿衣困難,只要符合2項,就應儘速就醫檢查。

治療方式多元 延緩病情惡化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陸清松表示,目前巴金森病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外科手術為主,左多巴胺類是最有效的藥物,能夠通過血腦屏障,在腦內形成多巴胺,衛福部已核准小腸灌流術治療LCIG,可穩定血液中藥物濃度,降低發生動作障礙頻率;而最常見的手術治療為深腦刺激術DBS,在患者腦視丘下核植入電極,以電流刺激腦部神經,手術需自費、終生電池免費。他強調,巴金森病治療方式多元,只要積極治療,壽命幾乎與正常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