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兒童健康

button-child-176.gif

16歲的阿凱在同學之間食量顯得特別大,家長一直覺得男生「高高壯壯」也沒什麼不好,直到收到學校體檢報告,身高172公分、體重139.4公斤,BMI值已飆高到47.12 kg/m2,屬於極度肥胖,不但有三高還有脂肪肝的問題,現透過營養師規劃專屬飲食與生活計畫,體重穩定控制中。

BMI高達47 高中生罹三高、脂肪肝

阿凱的肝功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尿酸都偏高,腹部超音波顯示已有脂肪肝及纖維化,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胃腸科資深主治醫師楊俊仁表示,若不正視體重管理問題,不排除還有其他疾病的危險因子蓄勢待發。

兒童過重風險高 心血管疾病、癌症恐上門

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醫師表示,愈來愈多研究證實,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會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慢性疾病風險,甚至也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與學習。因此,家長應更重視孩子的體位管理,因為「小時候胖真的就是胖」,慢性病的危險因子增加,將形成一輩子的健康負擔。

依據WHO肥胖盛行率定義計算,我國5-19歲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為11.2%,在APEC亞洲國家中由第4名降至第5名。雖然整體排名有略為下降趨勢,但降幅太低,每十位兒童當中就有一人有肥胖問題。

兒科醫學會編兒童肥胖防治指引 臨床依據有共識

有鑑於此,2017年臺灣兒科醫學會承接國民健康署計畫案,以實證醫學的方式,編撰「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讓兒童過重與肥胖的預防及治療上,能有共同的依據及參考工具。指引內容涵蓋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流行病學與影響因素、肥胖與疾病之關係、臨床評估、治療概論、介入與預防策略等,並建立醫療院所兒童肥胖防治篩檢與處理流程。

健康體位維持法 健康吃、睡飽、動多

維持良好體位的生活建議為「健康吃、睡眠足、運動多」。對於體位達到肥胖、尤其是極度肥胖的兒童,建議要就醫進行專業評估。當較大的孩子自己對體重有疑慮或是家人帶著孩子就醫時,應給予支持與鼓勵,並由兒科醫師給予協助。

第一步評估體位及危險因子,包含飲食、運動等行為及態度,有無家族或基因之危險因素,並藉由身體檢查了解是否有潛在疾病。第二步評估是否併發代謝異常,依相關的危險因素,決定是否安排進一步的血液檢查,例如飯前血糖、血脂、肝功能等。第三步進行階段式治療與轉介。

國民健康署特別建置「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可以快速計算並檢定體位。當BMI超過該年齡層的95百分位以上時,即為肥胖,建議兒童應有量身高體重及計算BMI的習慣,面對肥胖已是全球性的「疾病」,有體位管理問題的孩子,愈早接受專業治療與定期追蹤,愈能免於疾病的威脅。

相關網址:

※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3792

※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https://km.hpa.gov.tw/ChildBMI/ChildBMI.html

※兒童與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2&pid=9547

2歲的王小弟被媽媽帶來門診,主要是因為從1歲半以來,常常半夜哭鬧醒過來,需要媽媽抱著安撫才能夠再睡著。

兒童夜半哭鬧 多是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

成大醫院兒童睡眠專科陳致嘉醫師表示,常常會有1~3歲的小朋友睡到半夜哭鬧醒來,讓家長很困擾而求診。會造成這種半夜哭鬧醒來的狀況,其中最多數與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有關,其他則可能是兒童行為性失眠、作惡夢,或是其他比較少見的原因。如果是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一般預後相當好,隨著年紀漸長也會改善。

根據統計,約40%兒童有過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這包括混淆式覺醒、夜驚與夢遊,通常是因為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好而誘發,與精神壓力並無直接關係。陳致嘉醫師指出,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算是一個良性症狀,可以增加兒童睡眠與或定期喚醒等行為治療方法來改善,一般會隨著年紀漸長而改善;但仍需確認誘發因素,以確保兒童安全,像睡眠呼吸疾病就可能引發,須及早處理。

兒童行為性失眠則好發於任何年紀的兒童。陳致嘉醫師表示,人類睡眠一個晚上會醒過來2~6次,而當兒童醒來之後無法自行入睡,就有可能會有這樣的問題,因此治療目標為教會兒童自行再入睡。包括標準式削弱法或是漸進式削弱法等方式。

處理兒童睡眠 兒童睡眠專科醫師提建議

陳致嘉醫師表示,處理兒童睡眠的第一步,應該要建立好兒童的睡眠衛生習慣,包括:

1建立一致的睡眠時間。

2建立睡眠常規:於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視、電子設備、網路等;但可以讀書、聽音樂,或是玩一些安靜的玩具。

3建立適合睡覺的環境:安靜,昏暗,室溫約23~25度。

4在睡前可以使用一些點心,但要避免過甜或是巧克力等食物。

5在白天規則運動,夜晚則避免劇烈運動。

6白天一起床即打開窗戶或是戶外活動,但於傍晚後應減少過量的燈光。

7如果晚上很難睡覺,應考慮減少午覺。

8減少咖啡因等刺激性物品使用,包括可樂、咖啡、茶、巧克力等。

陳致嘉醫師說,如果經過睡眠衛生習慣的調整,仍然有睡眠問題,建議還是要找兒童睡眠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討論。

兒童節來了!家裡的孩子都好嗎?耶魯大學社會科學心理學的助理教授張博士(Cheung Hoi Shan)的一項研究發現,發展社交溝通技巧不只有詞彙,如果詞彙能力較少的害羞兒童,只要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中做出良好的反應,仍然能夠在同齡人中有良好的互動。

兒童害羞不憂心 慢慢練習社交力

過往研究發現,詞彙能力差的害羞兒童在同齡不太受歡迎,對此,該研究針對詞彙能力較低的害羞兒童很難與同齡孩童相處的觀點,提出相反的假設,探討164位在新加坡本地52至79個月大的學齡前兒童,調查擁有良好的詞彙和社交能力等外在因素,是否真的能讓害羞的兒童獲得更多人的喜愛,減少他們與同儕相處上的困難。

研究發現,如果沒有良好的社交溝通技巧的害羞兒童,雖有良好的詞彙量,卻不能額外帶來更多的加分效果。相反地,過去認為詞彙能力差兒童較不受喜歡,研究發現如果這些害羞的兒童不具備很多的詞彙量,但是只要能在不同的社交場合中做出良好的反應,即便詞彙能力稍差,良好的溝通技巧能克服語言上的劣勢。

重視孩子社交能力 不只有單詞彙量

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許能讓兒童更容易與同伴互動。因此,過往有父母傾向於把重點放在增加孩子的詞彙量上,以此來提高孩子的語言和溝通能力。然而,研究發現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似乎更有助於提高害羞的兒童他們在同齡人中的好感。建議應更加重視社交能力,而不僅僅只是擴大詞彙量。

張博士提醒,父母可以不同情況下有意識地教授他們社交的溝通技巧,諸如眼神交流增進溝通能力和適應力,以便他們學習如何與同齡人更好地互動,儘管他們很害羞,但可以幫助他們發展良性的互動關係。

共同筆者還有新加坡國立大學藝術與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約翰·埃利奧特(John Elliott),該研究刊登在《英國發展心理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參考資料:

Building soci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shy children helps with peer likeability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