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失智症

失智症人數隨人口老化快速增加,但絕大多數失智症無有效治療方法。傳統的藥物與醫療,在這些病人的照顧上,並無法有效的抑止病程的惡化;同時,在退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活功能喪失或是行為問題,也常使照顧者疲於奔命。為此,各縣市政府、醫療機構以及民間團體,針對失智失能的照顧問題紛紛推出各式照顧服務,守護失智病患與家屬的生活品質。
跨專業合作照護 延緩失智更到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朱智邦表示,失智症的照護是全方位的,必須結合醫師、護理、各式治療師以及社工,針對病患以及家屬量身打造適合每一個家庭的照顧模式,像是成立失智症的整合性記憶門診,結合神經科,提供身體與心理的健康照顧以及各式社會福利的諮詢與申請;提供老人日間照顧服務,藉由專業護理人員,職能治療師以及物理治療師藉由各種感官、認知、身體上的刺激與活動,進而達到延緩失智或失能效果。
日間照顧創雙贏 罹病不再是夢魘
朱智邦醫師也提到,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失智症的日間照顧的確可以減少家屬的負擔以及精神科藥物的使用,是一個病患與家屬雙贏的好辦法。因此,減少控制行為藥物使用的效果,對於家屬來說,不僅讓失智患者在平時有了一個讓人放心的去處,同時也減輕一部分照顧的壓力。
朱智邦醫師說,對於特殊難以照顧的個案,松德院區也設有失智症病房,專業的醫護人員以及社工,會針對個案的狀況,提供照顧上的建議,並做出藥物的調整。一方面讓個案在良好的環境中調整身心,另一方面讓家屬有了全天喘息的機會。

80歲的林奶奶近年來常常忘記自己把東西放在哪裡、煮菜忘記加鹽、忘記關瓦斯、沒有關水龍頭,有次外出種田竟然忘了回家的路,在警察幫助下才順利回家。這兩週突然性情大變,懷疑老伴外遇,整天與老公吵架,弄得家裡雞飛狗跳,家人將林奶奶帶到神經內科門診,才發現她原來是得到了阿茲海默症。
台灣失智人口持續攀升中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台灣的老年人口不斷攀升,腦退化性疾病的人口也越來越多,其中最大的議題便是失智症。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民國105年底台灣約有26萬人患有失智症,也就是說大約每100人中就有1人有失智症,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每13人中就有1位失智,而80歲以上的老人更是每5人中就有1位失智症。
失智症不等同於正常老化
縱使失智症在台灣老年人口的盛行率如此高,但失智症確診人口卻總是被低估,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典佑指出,原因來自於許多家屬把失智症當成老化,以為病人只是老頑固、老番癲、老了個性本來就會改變、記憶就會變差。事實上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老化,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許多認知功能,較嚴重者甚至會個性改變,出現混亂行為,有妄想及幻覺,且這些症狀影響到病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際關係。
多動腦儲存腦本預防失智
透過多動腦的方式來「儲存腦本」以預防失智;林典佑醫師表示,多運動被認為可以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合宜的休閒與社交互動也是儲存腦本的絕佳法門。此外,地中海型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同時也會下降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同時還要遠離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例如: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不抽菸,避免頭部外傷及維持快樂的心情。
趁早預防、及早診斷、盡早治療
年輕力壯時,就應該認識失智症並預防、遠離;在疾病早期就能夠協助親朋好友及早警覺它,並在初期就開始治療。林典佑醫師提醒,莫讓失智症成為家人朋友的負擔,也別讓失智症將腦中的快樂回憶變成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