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夏季健康

夏季天氣炎熱,人易疲倦,人體胃腸也易受暑熱的刺激,功能相對減弱,食欲欠佳。老年人要安然度夏,除了注意休息和睡眠外,還要保證胃腸功能正常,以增強人體免疫力。所以食療養生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以下五個要訣是老年人食養的重要內容。

一、飲食要衛生:

要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品,新鮮瓜果能消暑解渴,且富含水溶性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於維持體液的酸鹼度平衡,老年人適度多吃些西瓜、苦瓜、桃、烏梅、草黴、番茄、黃瓜、等瓜果有好處。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乾淨,防止夏季腸道傳染病。魚、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鮮防腐。 飲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開使用,不可混雜,且注意消毒。如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即可殺菌又能幫助消化,增進食欲,調味解暑。夏季細菌滋生快,食品要現做現吃。

二、肉食要少用:

alt

近日香港天氣酷熱,在戶外活動時發生中暑,若手頭沒有急救的工具可能導致延誤醫治,並使病人可能有生命危險。
中醫中藥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其中對急症的處理很多在現今科學昌明的時代仍是行之有效的法門,實不失為簡便易學的防身之道。現特將以下一些簡易的中暑急救法推荐給大家,以防急時之需。
症候:

 

中暑而致頭暈,暈厥(包括休克,昏迷等)
常發生於平素體質弱的人,往往由于過度疲勞,站立過久,環境悶熱,或因悲恐太過等因素引起暫時性腦缺血,表現有眩暈,眼花,出冷汗,噁心,欲吐,甚至突然暈倒,面色蒼白等。
處理:

  1. 暖開水(或用糖開水)一杯給病者飲下,并扶至空氣清新的地方。

  2. 當患者出現熱昏厥情況,可用一茶匙的食鹽混合600ml水慢慢飲用。

  3. 按摩太陽穴(有藥油更佳)。
     1a.jpg

  4. 如暈倒,用手指甲剌激人中穴(鼻唇中間上1/3處)。
  5. 舒緩胸口的不適,可加按內關穴(腕紋上二寸)。
    3.jpg
  6. 用按摩或刮痧方式刺激中指尖端,百會穴(頭巔部兩耳尖聯線之中點),涌泉穴(足底心前1/3處),令病者盡快蘇醒。
    2a.jpg 4.jpg
  7. 可用西瓜皮或濕毛巾為患者抹身,加速體溫下降。

***免責聲明:相關資訊只供讀者認知及參考。***
" alt="
***免責聲明:相關資訊只供讀者認知及參考。***
" />

 

hno1-signoff

 

 

許多人都知道維生素是營養素,因而大量進補。其實,盲目進補維生素對健康也有害。大多維生素都是,缺了不行,多了有害。

維生素A:

缺乏維生素A可引起夜盲症、乾眼病,並能影響生殖功能和胚胎的發育。維生素A的治療量一般不會產生毒性。但若長期或大量服用維生素A,可引起中毒反應。成人一次用藥超過50萬單位,或兒童超過30萬單位,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現為頭痛、煩躁、多汗、食欲不振等。不論成人還是兒童,連續用藥超過6個月,皆可引起慢性中毒。

維生素D:

維生素D對鈣、磷代謝及骨骼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兒童缺乏可引起佝僂病,成人則表現為骨疏鬆症。但是連續大量服用所造成的後果比佝僂病的危害更嚴重。據有關臨床觀察,小兒每日服用2萬單位維生素D,連續幾周後,可出現頭痛、噁心、厭食、嗜睡、多尿、脫水、高熱或昏迷,尿內出現蛋白和紅細胞,如不及時停藥,可因高鈣血症或腎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維生素C:

維生素C又名抗壞血酸,可治療毛細血管脆性引起的出血,並能促進鐵的吸收利用和抗氧化作用。但是大量服用,一方面可形成酸性體質,已知酸性體質是多種疾病的溫床;另一方面,可誘發泌尿系統和肝膽系統結石的形成。

B族維生素:

維生素B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有B1、B2、B6、B12、葉酸、泛酸、煙酸等。一般而言,B族維生素的毒性比較低,但是長期或大劑量應用也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維生素B1過量可引起過敏,尤其是肌肉注射時更容易發生;大劑量使用維生素B2可造成急性腎功能損害,出現管型尿或少尿;孕婦大劑量使用維生素B6,可影響胎盤對胎兒的營養供給,影響胎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即使是毒性很低的維生素B12,過量或長期使用也可出現哮喘、藥疹、面部水腫或心慌、心前區痛等。

維生素E:

維生素E是體內一種重要的抗氧化劑,具有抗癌和抗衰老的重要功能,對生殖細胞的形成,以及維護動物肌肉結構和功能正常具有重要作用。但長期大量使用可致血管內血栓形成,或眼內晶狀體損害。

因此,對維生素應該有一個正確的重視。雖然大部分維生素為非處方藥,若不懂它們的利害,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並應該掌握幾個原則:能通過食物補充不要服藥,能通過口服不要注射,一般症狀改善後應逐步減量或停止,切不可長期或大劑量使用。

宇光/ 季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