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銀髮生活

「老」到底怎麼定義呢?一般人認為頭髮白了、體力變差了、體型愈來愈削瘦,可能就是變老了。醫師指出,每個人對老化的感覺都不同,跟心態也大有關係,許多法定老人也就是65歲以上,心中沒有年齡,熱愛生命、工作、永不退休,其實心態不老、人就不老,吃對、動夠才有健康的身體。

老人愈來愈多

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2016年國內65歲以上人口占12%,2年後增加至14%為高齡化社會,到了2025年老年人口到達20%,超越日本成為超高齡化社會。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強調,老只是一種態度,活躍生活才是健康的長者。

一生中有10年不健康

陳亮恭指出,據統計,每個人的一生中約有8至10年身體狀態不健康,國內男性平均壽命為76.4歲、女性為82.4歲,但健康的生命男性為68歲、女性為72歲。研究顯示,有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社交生活的老人較健康。

老人多吃高蛋白食物

陳亮恭主任表示,50歲以後每年肌肉量會減少1%,建議多吃高蛋白質、低澱粉的食物,如魚肉、豆類;運動方面應每星期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到130下,將運動習慣放到生活習慣中,可使用手機計算步數等方式,很容易達到足夠的運動量。

 

全世界每3秒鐘,就會增加一位失智症病人!隨著我國邁入高齡化社會後,老年人口比率急劇上升,而失智症是老年人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因此,失智症病人的健康照護,將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更是醫療衛生體系需面對的長期挑戰。

設置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多元照顧新選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神經內科主任林怡君指出,結合失智症醫療照護資源,積極推動多項失智症相關服務,包括失智症多重專業團隊記憶門診、失智症家屬照護技巧訓練班及家屬支持團體及失智症日照服務。

除此之外,仁愛院區亦設置失智症日間照顧服務中心,藉由多重專業團隊評估,為失智長輩提供計畫性、個別性等多項非藥物治療課程,幫助失智長輩建立規律作息以及自我照顧訓練。近期,仁愛院區更深入社區,設立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希望能為失智長輩及家屬提供多面向的照顧選擇。

愛智老人感恩會永續失智症關懷服務

林怡君表示,為配合9月國際失智症月,仁愛院區將於 9月28日將舉辦「活到老,學到老!愛智老人學習成果發表感恩大會」活動。藉由教師節溫馨感恩的契機,展示失智長輩學習相關成果,提升失智長輩的信心與自我肯定;同時,,感恩所有服務人員的付出,並給予相關工作人員正向回饋,持續共創優質失智症永續服務的目標。

亞洲很多大城市已邁入老年化社會,其中65歲以上人口約有8%+為失智症患者,年齡越高盛行率也越高,85到90歲人口中更有三分之一的人會罹患失智症。醫院精神醫學部黃宗正主任指出,只有大概不到5%的失智症是可逆的,臨床上,醫師們也努力找出這些可逆的患者,比如說甲狀腺功能太低造成,表面上看起來很像失智症,但若及時發現提高甲狀腺功能後就會恢復。

預防失智症 5件事降風險

除了高齡、低教育程度、腦部曾受傷以外,還有研究發現,染色體中的載脂蛋白E(APOE)有變異,最高可增加到15倍的罹病風險。年紀越大風險越高,醫師說你能做的只有盡可能降低風險。

黃宗正呼籲大家要培養一些好習慣,例如運動、學習、擁有系統的人際關係、地中海式的飲食,以及避免心血管疾病。這些習慣的培養,切勿等到失智時才做,要在中年就開始養成,因為中年比較有辦法形成新習慣,並帶到老年,這樣就會大大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5種失智症前兆 即時求助

如果發現家中長輩記憶變差、認知功能減退、處理財務出現困難、忘記回家的路、常忘記吃藥等等,最好還是到醫院檢查,提早著手面對。而家屬照護失智者也需要面對巨大壓力,建議最好與家人一起討論照護策略,彼此分攤壓力,需要時也能向地區的失智症協會或機構尋求協助。(黃宗正 -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