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銀髮生活

九月是國際失智症月,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舉辦了一場「輕度失智症長者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研究成果發表會;會中有多位失智症家屬經驗分享,其中有位杜娟的媽媽,就因為經由復健以及參加各項團體活動,因而使中度至輕度失智症逆轉為只有輕度失智症。

勤做復健運動

杜娟的媽媽被診斷為輕度到中度失智症前,有很多失序行為,之後全家人都投入照顧行列,而失智症除了吃藥控制之外,行為治療也很重要;杜娟姐說:「我會每天都儘量安排帶媽媽做復健運動,媽媽的失智症病況漸漸有所改善,今年做檢測則是只有輕度失智症。」

多接觸人事物 有利改善失智病況

照顧罹患失智症先生的瑪莉說,剛開始一直上網找資料,先生也不太願意走出來,但是經由參加自我管理方案,多接觸外面的人事物,對我們幫助很大,每週會訂定方案去實施,運動加上飲食調配,長輩們都會互相打氣;因為如果不走出來,反而會更封閉,對病情更不好。

付出感情與愛 建立關係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表示,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很重要是靠感情與愛,社會上有很多獨居及沒有親屬的長輩,而失智症病人也有可能忘了原來的關係,但是如果憑藉著愛與感情,失智症病人仍然會覺得有某種聯結。由於藥物也有極限,所以,必須知道病人需要什麼、適合什麼,付出感情與愛,建立關係,這是面對失智者需要努力做到的。

他們的生活智慧 值得我們學習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物理治療師鄭又升指出,整個活動都是長輩們自己訂定計畫,而且家人只會提醒,完全由他們去執行,有人會報告做了什麼運動,大家彼此鼓勵最讓人感動;其實,失智長輩雖然會忘了很多事,但是他們的生活智慧卻是值得我們學習。

「老番顛」通常用來形容人老了變得頑固、脾氣壞,其實也可能是失智症徵兆!60歲的王奶奶,原本親切和善、很少發脾氣,近來卻常常生氣,甚至情緒衝動無法控制,家人帶她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了失智症。

用錯失智藥物 病情更惡化

收治個案的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甄瑞興指出,該患者原本在他院就診,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並開始服用失智相關藥物治療,結果症狀不減反增,轉至門診才發現,其記憶力退化不多,但腦部額顳葉部位明顯萎縮,確診為額顳葉型失智症。

失智症類型不同 藥物治療也不同

甄瑞興醫師說明,常見的失智症為阿茲海默症,其實還有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等,因腦病變的部位不同,治療的藥物也不一樣;若診斷錯誤,恐延誤治療時機,造成失智症病情變惡化。

再過50年 國內失智人口恐破百萬

甄瑞興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國內失智症人數約24萬人,隨著人口老化加劇,再過50年,可能超過100萬人,呼籲臨床醫師能夠學習正確的失智症診斷方式,目前國內也將研發腦適能測驗,幫助快速篩選失智症高危險群。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平均每三秒就新增一名失智症病人,臺灣方面,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8%,推估106年底失智症人口將超過27萬,未來四十年更可能突破85萬人。此外,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今年3月達到14.05%,每7人就有1個老人,其中臺北市老年人口更達16.8%,隨人口老化、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之際,也同時代表失智人口將明顯增加。

九月國際失智月 系列課程可報名

為提高全球對失智症的關注,國際失智症協會(ADI)訂定每年9月為國際失智月。在這股失智狂潮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今年以一系列「在憶•失智歲月」國際失智月活動,與各界共同推廣失智症相關健康識能,四大主題用講座課程、主題工作坊、電影欣賞、大型活動以及線上專業貼士(TIPs)、主題短片等,從網路到實體活動,串聯九月份每一週主題,讓民眾能有機會更深入了解失智議題。

正確認識失智症 善用社會醫療資源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表示,失智症是大腦功能退化,造成情緒、記憶、行為、認知能力的轉變,如不予治療,病程也會從輕度、中度逐漸進展到重度甚至末期。北市聯醫預計透過活動,分享完整照護服務資訊,提升民眾的失智識能,對患者而言,包括正確認識失智症、如何提早就醫以延緩惡化,對家屬而言,知道如何照護或與失智症患者相處,並運用社會醫療資源,都將為病後爭取更好的照護與生活品質。

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調查顯示,僅18.3%民眾知道如何與失智症病人互動,劉建良指出,其實讓患者維持一定程度的生活功能與人際接觸,能有效延緩失智症惡化。北市聯醫除了以醫療本業照護患者,結合醫師、護理師、個管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師、復健師、安寧個管師、社工等建立的家屬支持團體更是一大亮點,將陪伴每個失智症家庭一起努力。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