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銀髮生活

61歳的陳伯伯,5年前突然性情大變,容易發怒、暴躁,也開始懷疑太太外遇,還懷疑太太把自己所有的積蓄盜領光,家人察覺有異狀,帶至醫院檢查,經確診後,才知道陳柏伯罹患了失智症。

收治個案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失智症大部分發生於65歲以上的老人,且女性多於男性,年齡愈增加,罹患失智比例也愈高。不過,也有少數患者在30歲、40歲或50歲就開始罹患失智症,也就是俗稱的「早發性失智症」,退化速度較快,病患容易出現幻覺、妄想及視覺空間失調等症狀。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台灣65歲以上老人共280萬8690人。甄瑞興指出,失智症發病率會隨著年齡而增加,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約有5%,到了80歲長者的發病率則提高為20%。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國內約有23萬名失智症老人。

如何預防失智症?甄瑞興建議,平時要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以及多吃地中海飲食等多元預防策略,即使確立診斷後,也要持續參與活動,以免退化速度過快。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一名70歲老太太原本個性開朗與體貼,與先生、子女關係融洽,但最近半年老太太經常懷疑先生外遇,限制先生外出,對先生惡言相向。同時,老太太也懷疑媳婦偷竊其首飾與衣服,堅持兒子欠其一百萬未歸還,到處向鄰居抱怨子女不孝,當子女與其溝通時,老太太會咒罵子女,甚至報警請警察來處理家暴事件。

認知障礙+精神症狀

若家中長輩的個性與情緒轉變,出現不合理想法,有可能是失智症引起的。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主要以記憶力、定向感、判斷力、計算能力、語言等認知功能障礙為主,同時可能有妄想、幻覺、行為異常、個性改變等精神行為症狀。

對於妄想深信不疑

精神行為症狀可能發生在失智症病程中的任何時間,通常是令家屬最感困擾與最費心力的部分。失智症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之一為妄想,妄想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但患者深信不移。

可服藥減緩妄想症狀

目前精神行為症狀的治療方向可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若患者的妄想已明顯影響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建議至各大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就醫,經由醫師評估後服用抗精神藥物,減緩症狀。

症狀輕微可採非藥物治療

症狀輕微的患者建議先採用非藥物治療,其方向包含了解患者的行為乃是症狀所致,非故意為之;以溫和、同理態度與患者互動,思考患者當下可能有的情緒與想法,率先安撫患者情緒,避免激發患者更多負向情緒,務必留意不當面指責患者轉移注意力,引導患者轉移思緒去進行其感興趣的活動,避免情緒激動。維持規律與豐富作息有助減少精神行為症狀,建議患者作息規律,並安排其感興趣活動以減緩退化。

同理了解以及耐心引導

因為誘發妄想的原因、當下事件發生的情境、患者的情緒張力不盡相同,故即使同樣是有妄想的患者,其表現出來的樣貌與解決方法可能略有不同,上述非藥物治療僅提供部分原則性概念,實際執行時仍需照顧者仔細觀察,同理了解以及耐心引導患者,過程中若有困難,建議與醫師或臨床心理師討論,尋求專業諮詢。(文章來源: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臨床心理師李思儀)

「老番顛」通常用來形容人老了變得頑固、脾氣壞,其實也可能是失智症徵兆!60歲的王奶奶,原本親切和善、很少發脾氣,近來卻常常生氣,甚至情緒衝動無法控制,家人帶她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了失智症。

用錯失智藥物 病情更惡化

收治個案的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甄瑞興指出,該患者原本在他院就診,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並開始服用失智相關藥物治療,結果症狀不減反增,轉至門診才發現,其記憶力退化不多,但腦部額顳葉部位明顯萎縮,確診為額顳葉型失智症。

失智症類型不同 藥物治療也不同

甄瑞興醫師說明,常見的失智症為阿茲海默症,其實還有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等,因腦病變的部位不同,治療的藥物也不一樣;若診斷錯誤,恐延誤治療時機,造成失智症病情變惡化。

再過50年 國內失智人口恐破百萬

甄瑞興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國內失智症人數約24萬人,隨著人口老化加劇,再過50年,可能超過100萬人,呼籲臨床醫師能夠學習正確的失智症診斷方式,目前國內也將研發腦適能測驗,幫助快速篩選失智症高危險群。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