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銀髮生活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患者一年比一年多!醫師表示,近十年失智症逐漸成為社會議題之一,造成健保及社會負擔,若懷疑家中長輩有失智傾向,認知功能越來越差,建議及早就醫診治。

藥物+非藥物 改善失智生活品質

萬芳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兆煒解釋,失智症治療主要可以分為藥物及非藥物兩種,藥物治療能延緩失智症惡化,非藥物治療則是最近較為流行的懷舊療法、音樂治療、運動介入、認知復健等,這些方式都能改善失智症患者的生活品質;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成本視失智嚴重程度而定,因此一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

遠離三高 遠離失智

腦部狀況與失智症息息相關,陳兆煒表示,若從年輕到老,身體都處於一個「三高」狀態,相對來說,大腦便會退化得比較快,所以要遠離失智症,在年輕時應遵守少鹽、少油的飲食型態,同時注意血糖控制。

適度運動用腦 預防失智

從年輕起養成運動習慣,也可預防失智症;陳兆煒醫師建議民眾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適度運動可以減少腦部血管硬化機率,同時也減少脂肪在血管內的堆積,延緩腦部老化的風險,同時年輕時多用腦,當年紀大了腦部也較不會退化。

失智症有遺傳可能 盡早就醫確認

陳兆煒醫師指出,失智症一般好發年齡是65歲之後,但目前也有趨於早發趨勢,部分失智症有遺傳可能性,當父母有一方罹患失智症,同時也自覺記憶力大不如前,應前往就診,由醫師評估生理及心理檢測,確認是否因憂慮或焦慮而出現健忘情形,而非失智症。

確診失智時僅49歲的凱特,完全沒料到自己罹患了「老年人」的疾病。確診後,四周的人們讓她經歷到,好像失智後就從人生舞台退場一般。但她不放棄,並找到了與失智症共處的方式。目前凱特仍在攻讀博士班,也出版了兩本書籍。凱特呼籲人們要改變對失智症的看法,更積極地提供患者復健服務,幫助他們在支持下可獨立生活。政府應投入更多失智症研究,不僅是為了治癒失智症,更要提升失智者及其家庭之生活品質。

台灣失智症確診率僅三成

台灣的失智症確診率僅有三成,相較韓國的六成確診率,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為在失智症議題上有更多的國際交流,台灣失智症協會特別邀請跨國病友組織國際失智症聯盟主席凱特.史懷弗(Kate Swaffer)發表演說。

親身經歷幫助大眾理解失智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賴德仁理事長提到,國際失智症聯盟的成員全部是失智症患者,而且是一個跨國的國際病友組織,並積極在全球為失智者發聲。凱特.史懷弗主席是國際失智症聯盟共同創辦人,雖然已確診為失智症,但仍藉由自己的親身經歷,幫助社會大眾更理解失智症,並且強調要重視失智者的人權、傾聽失智者之意見。現在失智症對她而言是種恩賜,讓她更清楚生命的價值。

改變刻板印象 建構友善生活環境

台灣媒體或民眾仍常以「癡呆」、「老番顛」等名詞描述失智者,導致即使失智也不願就醫,因擔心被歧視。國際失智症聯盟凱特主席表示,社會普遍錯誤地認為失智者無法溝通、講不通、聽不懂,讓患者感到無助,進而變得疏離與邊緣化。因此,必須改變社會對於失智症的刻板印象,建構失智者獨立生活的友善環境,支持失智者獨立生活;從人權角度來說,要幫助失智者及時獲得診斷、照護資源與支持;社區中需要有個案管理師協助失智者及家庭獲得所需的服務。

失智者參與社會 有助延緩退化

凱特主席認為,不需要將失智者塑造成悲情的形象,應如同其他障礙者一樣正向看待他們,提供他們參與社會的協助,將有助於延緩退化,並且讓失智者盡可能回到確診前的生活,並非確診失智後如同世界末日一樣從人生出局。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