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家長若是想要孩子轉骨長高些,可得要把握黃金期!就有位媽媽擔心兩個小孩長不高,到中醫科求診,醫師給哥哥小柴胡湯藥粉一天兩次,配合男轉骨方,妹妹則是給予乙字湯藥粉一天一次,配合女轉骨方;哥哥治療三個月後迅速長高3公分,過敏性鼻炎也好轉了,妹妹則是長高4公分,食慾極佳,現於門診持續追蹤治療。

適合轉骨時機 10至18歲黃金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小朋友適合轉骨的時間在青春期10歲開始,一直到18歲,這也是人成長發育的高峰期。一般來說,國小五、六年級最適合開始轉骨,但若身高在身高曲線的百分之三以下,則可以再提前。此外,也須排除因先天疾病導致身高矮小,比如染色體異常或是基因缺失,中醫對此效果有限,其他情況中醫能提供相當好的療效。

謝旭東指出,腎主骨,補腎為治療長高的根本,但一些常見的疾病比如過敏性鼻炎、便秘等問題,雖對長高沒有立即的影響,但長期下來影響睡眠或導致食欲不佳,也會間接影響身高,所以也要一併處理。

長高三大秘訣 藥方各不同

謝旭東建議,長高有三大秘訣,充足的睡眠加上早睡,飲食均衡併少糖少油脂,再加上順時調理。早睡是因為夜晚10點後睡眠時分泌的生長激素是清醒時的3倍;糖和油脂類的食物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配合中醫體質調理轉骨,則效果加倍。

北市聯醫針對男女轉骨各有不同藥方,謝旭東醫師說,男重補氣,所以用四君子湯加減,女重補血,所以用四物湯加減,更能提高療效,但要注意市售轉骨方眾多,非經醫師指示下服用過補的藥材,有可能導致性早熟,最好經由合格的醫療院所處方開藥。

圖片

轉骨方藥膳 男女有別

《男轉骨方》

‧組成:黃耆、桂枝、白术、麥門冬、當歸、川芎、三七、茯苓、黨參、藿香、牛膝、陳皮、枸杞

‧功效:補養氣血、補腎養骨

‧適應症:促進青春期身體發育

《女轉骨方》

‧組成:黃耆、桂枝、白术、麥門冬、當歸、川芎、三七、茯苓、黨參、香附、熟地、白芍、葛根、芡實

‧功效:補養氣血、補腎養骨

‧適應症:促進青春期身體發育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很多人要返鄉和親人團圓,也有很多人安排了出外旅遊,南來北往,或是出國,都免不了旅途勞累;中醫師建議,不妨先準備一些中藥,當出現疲勞時可以服用,即可舒緩旅途不適。

十全大補雞湯調養身體

每年過年,大家想必都會安排旅遊行程,到郊外去走春;但是,也都會覺得旅遊是很需要體力的,若是沒有體力,玩起來也會不盡興,尤其是今年春節過年長達九天,旅遊行程可能會更長。吳建東,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醫師表示,這幾天可以在家準備十全大補雞湯來調養身體,當春節來臨,也就更有體力出遊。

中藥對暈車也有效

出外旅遊首先最怕的就是暈車、暈船或是暈機,要如何避免這惱人的問題呢?吳建東建議,中藥對於暈車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只要在搭乘交通工具前,服用苓桂朮甘湯;另外,也可以按壓內關穴,就能緩解暈車不適。

消除疲勞穴位要牢記

若是想要消除旅途疲勞,中藥方劑五味地黃丸或是八味地黃丸都有成效;吳建東指出,如果不怕冷可服用五味地黃丸,怕冷則是服用八味地黃丸,若是出遠門很疲累,則是也可服用補中益氣湯,可以使體力恢復。至於要消除疲勞的穴位則是有風池、合谷與百會穴。

腰痠背痛快打八段錦

此外,當出遊時長途搭乘交通工具,也很容易出現腰痠背痛的現象,吳建東醫師則是建議可以做做伸展操,打打八段錦,尤其是第一式,有些像伸懶腰的姿勢,雙手向上舉起,可以改善氣血不順。

 

每到冬天,許多人皮膚就莫名乾癢起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黃奎祐說,冬季溫度和溼度降低,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造成水分流失,皮膚失去彈性且變得脆弱;天冷體表血管收縮,使皮膚的血液循環變差,引起乾燥、脫皮、搔癢、發紅。乾燥性皮膚炎多發生於四肢部位,小腿脛骨前側的皮膚,或是手背及前臂,嚴重時全身都可能出現。搔抓會使紅疹範圍擴大,引起滲液、發炎,越搔越癢,導致皮膚乾裂並產生疼痛。

冬季胡亂進補、熬夜 壓力大為好發族群

黃奎祐表示,許多人在冬天最愛吃的羊肉爐,薑母鴨,麻辣火鍋等補品,這些食材偏燥熱,助長身體的火氣,火氣越大越容易耗傷身體的陰血津液等滋養濡潤物質,造成皮膚更加乾燥,無法滋養肌膚。45歲的陳小姐,長期飽受乾燥性皮膚炎困擾,每到冬天又加劇,全身乾癢疼痛,幾乎不能睡著,類固醇僅能稍微緩解症狀。進一步詢問,長期工作壓力大,熬夜工作,又喜歡洗熱水澡、泡溫泉、吃羊肉爐等,這些都是加重症狀的隱形兇手。

養血滋陰潤燥調理內在 解決皮膚困擾

中醫的角度「晝養陽,夜養陰」,長期熬夜不能養陰血容易造成血虛,加上喜歡吃辛辣炸烤等燥熱刺激食物,加重血虛的情況,使得皮膚更加乾癢;而熱水或溫泉也會洗去身上的保護性油脂,造成皮膚過度乾燥,只靠塗抹藥膏來消炎止癢是不足的,還要從內在調理體質才能「治本」。黃奎祐說,中醫調理方向以「養血滋陰潤燥」為主要方針,治療以熟地、白芍、生地、當歸、川芎、何首烏、麥門冬、防風、蟬蛻等藥材加減,經過2個月的調理,症狀逐漸改善,連帶頭暈、心悸及容易掉髮等症狀也明顯改善。

居家保健五撇步 減緩發作

黃奎祐建議,杜絕乾燥皮膚炎再發,健康的生活習慣很重要!平時飲食可多芝麻、木耳、山藥、秋葵等助於滋陰潤燥的食物,維生素C可以降低發炎,忌辛辣、燒烤、油炸等燥熱食物。洗澡水溫不宜太高,不用清潔力過強的肥皂或沐浴乳,。衣著以棉質為佳,避免毛料衣物,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可適量補充塗抹保濕保養品,如:乳液、紫雲膏、苦茶油…等,以補充皮膚表層的油脂及含水量。保持健康心態抗病,適時緩解自身壓力,不只能夠減少皮膚炎的發作時間,更有機會讓疾病達致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