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悶熱的夏天,對於皮膚敏感者最容易發生皮膚搔癢等過敏現象。專家解釋,因氣候濕熱,一旦流汗,汗水就會刺激皮膚,使皮膚發炎惡化。其中又以濕疹為最為常見的皮膚問題之一。

中醫師張尚智表示,濕疹是一個症狀的通稱,它包含的疾病多達幾十種,如,接觸性皮膚炎、缺脂性皮膚、日光性皮膚炎、鬱血性皮膚炎、蟲咬性皮膚炎、汗疹、尿布疹、顏面濕疹、富貴手、汗泡疹。醫學上,濕疹的名稱為「非特異性皮膚炎」,成因複雜,且誘發原因每人皆不同。臨床表現以皮疹形態多,易於滲出和反覆復發。

而濕疹反覆發作可能導致慢性化!醫師解釋,慢性濕疹是由急性、亞急性階段反覆發作經久不癒演變而來。濕疹可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及任何年齡層,多數濕疹病史發病通常始於嬰兒期(約始於出生後6個月內),此問題可能會持續到青少年、甚至成人時期。雖然隨著成長,部份兒童可以擺脫濕疹問題,但80%患者會終身受其困擾。

中醫認為,濕疹之發病原因複雜,由內在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而發病。內在因素如飲食不當、精神緊張、失眠、勞累、感染及內分泌失調等;外在物理因素,如日光、紫外線、寒冷、炎熱、乾燥、潮濕或是化學物質如,染料、藥物、油漆、肥皂、洗衣粉、不當的護膚品等,而動物皮毛、羽絨、玻璃絲、植物等物質的刺激也可能誘發濕疹。

掌握六原則就可避免濕疹上身

生活、工作環境,避免接觸可誘發因素,如染料、汽油、油漆、花粉、碳粉、洗潔精等。

二、避免外界刺激,如熱水燙洗、暴力搔抓、過度洗拭。

三、忌腥發動火之品,嬰兒忌食牛奶、魚肝油。

四、避水,忌用鹼性、肥皂或化妝品類。保持局部乾燥。

五、避風,避免過度精神緊張及疲勞,保持安靜。

六、皮損滋水糜爛者,忌油膏包紮,防堵塞毛孔。

飲食調理方面建議:

一、飲食宜清淡,宜食清熱解毒作用之品,如:綠豆、苦瓜、冬瓜。

二、忌致敏食物,如魚、蝦、蟹、花粉等,導致濕疹復發或加重病情。

三、忌辛辣刺激食物,如濃茶、咖啡、酒、煙、蔥、大蒜等味辛、性溫食物,耗陰助陽,對濕疹是一種刺激,應避免食用。

四、忌發濕、動血,如發濕之物:竹筍、芋頭、蔥、韭菜等;動血之物。

五、可按摩下列穴位,如:大椎、足三里、三陰交、風市、曲池、膈兪、血海、風門。可達到健脾補土燥濕、去風止癢的效果。

張尚智,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區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

 

中秋過後,燒烤,月餅滿足了口慾,卻讓腸胃負荷過重,最近診間裡腸胃不適的患者跟著變多,不少病患在門診時表示最近胃脹到快要爆炸了、一直脹氣,甚至明明餓了卻又吃不下,面對這些腸胃不適容易脹氣的情況,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楊紓怡說,其實藉由中醫的穴位按摩及茶飲,就能輕鬆解決這些惱人的腸胃問題。 楊紓怡醫師表示,首先要先找出脹氣的位置,若是脹氣的位置在肚臍下,可能是因為腸子蠕動的狀況不佳所引起,就要先處理排便的問題;如果脹氣的位置在肚臍上,則可能是進食的習慣及消化能力不佳所引起,例如吃太快、吃飯配話、情緒壓力、乳糖不耐症、腸躁症等都是加重胃脹氣的元兇;因此,面對胃脹氣,一定要從生活的小細節開始改變,包括莫急莫慌慢慢吃,不要暴飲暴食,每一口食物多咀嚼20下;減少產氣食物的攝取,如豆類製品、地瓜、花椰菜、芋頭、牛奶、可樂等;減少不容易消化食物攝取,如米糕、湯圓、粽子、年糕、飯糰、肉圓等;用餐後多散步,不要馬上坐下或趴下;飯後喝湯要適量,飯前喝湯更好。 另外,也可藉由穴位按摩,每次可以按30下,有症狀就可以按,以指腹輕輕按摩即可,消除腸胃脹氣,包括「內關穴」位置在腕橫紋上2吋(三橫指),其作用可緩和胃降逆,幫助消化。「合谷穴」位置在虎口處,於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兩條筋的中間位置,具有行氣止痛,解便助消化。「天樞穴」位置在肚臍兩側2吋(3橫指)處,可消食化積,利水通便。 搭配中藥茶飲也可以消脂助消化、除脹氣。「輕盈紫蘇飲」成分為紫蘇葉2錢、山楂2錢、烏梅1錢,以500c.c.熱水煮滾待涼即可飲用。「窕窕順暢飲」成分為決明子1.5錢、陳皮2錢、玫瑰花1.5錢,以500c.c.熱水煮滾待涼即可飲用。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中醫科臨床上常被問到:「醫生,我最近一直流目油,是不是敗腎?」黃盟珠醫師表示,很多人都聽過「肝開竅於目」,因而知道眼睛看東西是否明亮與肝有關,其實,「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透過觀察眼睛,可以了解臟腑的健康狀況;而臟腑、氣血、經絡有問題,也會造成眼睛的疾病。

中醫五輪學說 「流汨」冷熱不同

中醫眼科學發展出來的五輪學說,將眼睛的部位與臟腑作了配對:上眼瞼屬脾,下眼瞼屬胃,內外眼角屬心,眼白屬肺、虹膜屬肝,瞳仁屬腎,雖然五輪分屬臟腑有侷限性,但在臨床上仍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冷汨(冷淚)是眼睛不紅不痛、無熱感,淚水清稀,可能是肝經虛寒或肝腎兩虧造成;熱汨(熱淚)是眼睛紅腫疼痛、有熱感、怕光,眼淚黏濁,可能是肝經風熱或陰虛火旺引起。肝經虛寒要養血祛寒,肝腎兩虧要溫養肝腎,補益精血;肝經風熱宜清肝祛風、升陽發散;陰虛火旺宜滋補肝腎,從陰引陽,兼降虛火。

均衡飲食要忌食 減少紫外線傷害

黃盟珠醫師表示,照顧眼睛要從均衡的營養,避免過度使用和減少紫外線的曝曬,這些基本的要求做起。中醫在治療眼睛疾患時,通常不是專病專方,而是根據每個人的臟腑經絡情況,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

正確的飲食宜忌,可以減輕疾病,輔助藥效,使疾病早日痊癒。一般情況,凡屬實熱性質的眼病,不宜食五辛、煎炒烤炸以及腥發之物,以免助熱生火或蘊成脾胃濕熱,加重病情。宜多食瓜果蔬菜等清潤之品,以助清利頭目。

適度休息保養 擁有好視力

黃盟珠醫師提醒,除了飲食宜忌之外,在眼睛的保養上還要注意起居有常,避免時邪,調和情志,不過度用眼。現代人手一機,工作或閒暇時眼睛總離不開手機或電腦螢幕,對眼睛造成的傷害很大,因過度用眼而造成,白內障或其他眼睛疾患的新聞時有耳聞。

必須要有適度的休息,如用眼一小時休息十分鐘,讓眼睛交替看遠看近,以調節眼球肌肉。而小孩子器官發育尚未成熟,六歲前盡量不要接觸3C用品為宜。現代人的壽命愈來愈長,能注意保養眼睛,擁有良好的視力,人生就會是彩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