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一名工作壓力大、三餐不定時的女子,有長期失眠、體虛的問題,常依賴中醫針灸來放鬆,不料,在一次針灸療程中竟昏厥,清醒後還向醫師表示,希望下次再讓他「暈倒」。

收治病例的中醫師劉建忠說,這就是所謂的「暈針」,即指在扎針的過程中,病患突然感覺不適,發生暈厥的現象。臨床上主要的症狀為,頭暈目眩、噁心想吐、臉色蒼白、四肢發冷、血壓下降等。一般來說,「扎針」這動作,很少會有「暈針」的現象,只有在少數體質較為虛弱、敏感、精神容易緊張者才會有偶發現象。

為何暈針會如此有效呢?以中醫學來說,認為暈針是「暈針者,必獲大效,以血氣交泰之故。」劉建忠醫師解釋,因體內氣血受到極大的刺激,進而調整經絡運行。而暈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體質虛弱、神經緊張、疲勞等,其中又以過敏體質與血管神經機能不穩定者最常見。

病例中的女子因神經緊張、工作壓力大,因而以針灸治療。剛進針,患者突然一陣顫抖就昏厥過去,面部蒼白,意識也不清楚。昏睡約十多分鐘後,意識逐漸清醒。醫師也強調,尤其是容易緊張的患者,常勉強接受針灸,反而容易引起暈針,但並非人人都會暈針,針灸仍是安全無虞的。

 

足部多汗症是夏季臨床常見、多發病,輕者僅見足底微潮,重則浸濕鞋襪,往往伴有足臭。由於長期浸漬,足底趾縫皮膚發白,周圍可有發紅及角化過度,易並發足癬而見有趾間糜爛、裂紋、疼痛等。

中醫認?,本病多?脾胃濕困,濕熱下注所?,當以清熱利濕?治,採用中藥泡腳可有效地解除汗腳、足臭之憂。

  1. 黃柏、煆龍骨各30克,白礬10克,槐花、五倍子,郁金各15克。將上藥煎沸25分鐘後,先熏雙足至水溫時,再浴腳1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每日1劑。本方尚可治療足癬。
  2. 鮮萊菔(俗稱白蘿蔔)60克,明礬15克。將萊菔切片,與明礬同加水2500毫升,煎煮30~40分鐘,去渣取汁,足浴20分鐘,每日2次,每日1劑。連續3~5天。
  3. 枯礬10克,苦杏仁30克,白蘿蔔100克。上方水煎取汁,先熏雙足,待溫時足浴,每次15分鐘,每日1次。
  4. 白礬、葛根各25克。上藥研碎,水煎取汁,煎兩次約1500毫升,置盆中浴腳,每日3次,每次30分鐘,(浴洗之前

    足部多汗症是夏季臨床常見、多發病,輕者僅見足底微潮,重則浸濕鞋襪,往往伴有足臭。由於長期浸漬,足底趾縫皮膚發白,周圍可有發紅及角化過度,易並發足癬而見有趾間糜爛、裂紋、疼痛等。

    中醫認?,本病多?脾胃濕困,濕熱下注所?,當以清熱利濕?治,採用中藥泡腳可有效地解除汗腳、足臭之憂。

  5. 黃柏、煆龍骨各30克,白礬10克,槐花、五倍子,郁金各15克。將上藥煎沸25分鐘後,先熏雙足至水溫時,再浴腳1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每日1劑。本方尚可治療足癬。
  6. 鮮萊菔(俗稱白蘿蔔)60克,明礬15克。將萊菔切片,與明礬同加水2500毫升,煎煮30~40分鐘,去渣取汁,足浴20分鐘,每日2次,每日1劑。連續3~5天。
  7. 枯礬10克,苦杏仁30克,白蘿蔔100克。上方水煎取汁,先熏雙足,待溫時足浴,每次15分鐘,每日1次。
  8. 白礬、葛根各25克。上藥研碎,水煎取汁,煎兩次約1500毫升,置盆中浴腳,每日3次,每次30分鐘,(浴洗之前,可將藥液加溫,效果更佳),2日1劑,6天?1療程,連續2個療程。用藥時禁食生蔥、蒜、薑等辛辣之品。
  9. 蒼耳子、蛇床子、甘草、枯礬各15克。上藥水煎取汁溫浸雙足,每日2~3次,每次10 ̄30分鐘。連續5~7天。
  10. 蒼術、黃柏各15克,明礬40克,膽草30克,川牛膝10克。上藥加水煎取1000毫升溫浸雙足,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3天?1療程。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主任醫師 胡獻國

失智症病患常伴隨排尿困難的情形,裝了導尿管又容易增加尿道感染、發炎風險;研究發現,失智症病患使用中醫治療,包括中藥搭配針灸的方式,能夠降低喪失自行排尿能力的風險。

失智症患者 排尿困難研究

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利用健保資料庫分析3982位新診斷的失智症患者,其中2121位接受中西醫整合治療、1861僅接受西醫治療,評估嚴重排尿困難,而需要接受安裝導尿管者的時間差異。

中西醫整合治療 降低排尿困難風險

林舜穀醫師表示,經過12年追蹤發現,中西醫整合治療中僅有589位失智症患者,嚴重排尿困難而需要安裝導尿管;反觀,未接受中醫治療的患者,則高達1683位需要安裝導尿管,證實中醫治療能夠降低,患者喪失自行排尿能力的風險。

中醫治療 需持續3個月

林舜穀說明,此研究中的中醫治療,包括服用濟生腎氣丸、五苓散、知柏地黃丸,以及血府逐瘀等方劑,合併針灸治療,至少使用3個月以上,尤其合併使用針灸治療者,更能降低發生排尿困難的風險。 (林舜穀 - 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