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14/11/16
從1982年到現在,癌症一直排名國內死亡率之首,目前的治療仍以西醫為主流,包括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療法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劉佳祐表示,西醫治療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並降低復發率,但副作用也伴隨而來,若能搭配中醫治療,則可有效緩解化療的副作用,順利完成抗癌療程。 一位60多歲的男性肺腺癌患者,於2年前發現癌症,但因為胸椎轉移造成下半身突發性癱瘓,不能行走只能臥床,在他院被診斷為末期,且化療效果不佳,因此轉診到中醫門診治療。醫師透過補氣扶正的中藥調理,再配合西醫的標靶藥物抗癌,最後肺腺癌得到控制,也恢復脊椎功能,現在已經可以自行用拐杖行走,平時則維持門診追蹤治療。 劉佳祐表示,化療的副作用對病人療程、生活品質及預後都會造成影響,因此有高達85%的病友,在1年內會使用超過一種以上的輔助和替代療法。目前已有可針對病友提供個別化醫療,利用中醫緩解放化療後,常見的疲倦、失眠、食慾減低、免疫力低下、皮膚炎等副作用。而透過針灸,能改善化療後手足麻木等神經病變,或手術後淋巴水腫等不適等。 劉佳祐說,在門診常見到家屬或患者,因為病急而尋求各式民間草藥,或花大錢買抗癌健康食品,卻忽略了可能的潛在危險,輕則危害身體、重則葬送性命。建議癌友,應尋求正常就醫管道,並和醫師溝通抗癌療程,才能在治療過程中,順利又不失尊嚴。

據三月十二日美國媒體報導:喬治亞醫學院上周在邁阿密舉行的美國心臟病協會年會上說,如果你的孩子超重,容易發生胰島素抗性。

研究者研究了二百八十九個十四歲到十八歲的中學生胰島素敏感性。用快速血液測試法測試這些中學生血中的胰島素和葡萄糖。也研究了他們的心血管健康程度,方法是讓這些中學生踩跑步機,當心率為每分鐘一百七十次時,測試他們消耗多少氧氣。研究者也收集了這些中學生的體內脂肪比,以及他們腹部脂肪多少的資料。

結果發現:低體脂,心血管健康程度高的青少年胰島素敏感性高。胰島素是一種激素,能促進血糖在細胞中轉化為能量。胰島素敏感性高,意味著胰島素對身體反應良好。胰島素敏感性差,也叫胰島素抗性,常常是糖尿病的前奏。種族和性別影響胰島素的敏感性,白人姑娘胰島素敏感性最高,黑人姑娘胰島素敏感性最差。低體脂、良好的心血管體質和高胰島素敏感性相聯繫。這意味著增進心血管健康,降低體脂,可降低兒童得糖尿病的危險據三月一日華盛頓路透社消息:美國衛生官員星期五已發出警告人們服用含麻黃素藥物時要小心。最近美國有一棒球職業運動員因服用麻黃素興奮劑而死亡。
麻黃素是一種興奮劑。可加強運動量的運動功能。對減肥也有一定效果。麻黃素是從中藥麻黃中提取出來的。是有腎上腺素類似的作用,可影響心和神經系統,是一種興奮劑,在體育界是禁止服用。在美國職業運動員中禁止服用,在奧林匹克大賽中也禁止服用。加拿大去年取消了麻黃素產品。丹麥僅允許處方中含有麻黃素。

對麻黃素產品的異議。美國FDA1997年就提出來了,認為此藥有副作用。在美國中草藥不良反應中麻黃素占到百分之六十四。但麻黃素僅占中草藥百分之一不到。在不良反應中,麻黃素引起九位病人中風,四位病人發心臟病。兩位病人死亡。但製造商說,麻黃素若按醫囑服用,是安全的。美國衛生官員要求在麻黃素產品中加警示說明標籤。
性。

東抓抓、西癢癢,許多蕁麻疹患者總因為奇癢難耐而影響生活,常是查無過敏原或是治療效果不佳。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提出「換膚方」,協助患者減緩蕁麻疹發作時的腫脹及搔癢感。

小孩成人都無解 「換膚方」來改善

41 歲的黃小姐,於三年前開始全身搔癢,嚴重時曾去急診就醫打點滴,經西醫診斷為蕁麻疹,但抽血檢查卻無發現過敏原,且未服藥便馬上發作,夜晚甚至沒法入睡,連上班時也是抓不停。另外 7 歲的賴姓小女生,自一年前某次感冒後,身上不時發出像蚊子叮咬的小疹子、碰到熱水後搔癢感更加重,總是抓破流血,經小兒科診斷為蕁麻疹,同樣遇上服藥未果的狀況。兩位都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求,並服用「換膚方」,獲得改善,並持續追蹤。

慢性蕁麻疹病因多 西醫診治難

對於患者服藥改善情形較差,謝旭東醫師說明,蕁麻疹有急慢性之分,若超過六周還是反覆發作,表示已經轉為「慢性蕁麻疹」,超過一半案例臨床上找不到病因,西醫常使用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減敏療法,但病人常因為狀況控制不佳,或是拒絕抗組織胺的口乾、頭暈、嗜睡等副作用,進而尋求中醫的協助。

中藥材對症下藥 緩解紅腫搔癢

謝旭東指出,蕁麻疹在中醫有「風疹」、「癮疹」,認為與風邪相關,因此利用「換膚方」來調整。其中含有荊芥、防風、知母、石膏、黃芩等;經現代藥理研究,荊芥、防風可以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減緩蕁麻疹發作時的腫脹及搔癢感,因此可以治療頑固性的蕁麻疹。謝旭東建議,杜絕蕁麻疹再發,健康的生活習慣相當重要,並與療程息息相關,因此在飲食、生活以及心理狀態都要一同調適,才能進行最佳調理。

飲食、生活、心理齊下手 減少疾病觸發

飲食部分,要避免容易誘發蕁麻疹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鴨肉、鵝肉以及辛辣食物,另外,酒、咖啡、水楊酸高的蔬果也有較大刺激;同時多補充維生素 C 可以降低發炎。除了飲食調整,也要在生活中找出誘發因素,才能做出整體改善,例如:若衣物影響,就不使用相關材質;流汗會觸發,應保持乾爽;因為藥物所誘發,則禁止服用。最後也別忽略心理因素,在蕁麻疹的狀況中,個人的情緒為重大因素,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抗病,適時緩解壓力,才能夠減少發作、整體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