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一名49歲徐姓業務員健檢發現有高血壓,因為擔心日後要長期服用西藥,因而轉至中醫諮詢;經中藥調理配合飲食、運動,並在三個月後逐漸停用西藥,仍能將血壓成功控制在正常範圍。

1839歲年輕人 全台21人就有1人高血壓

根據國民健康署102至104年統計顯示,全台灣約有462萬成人罹患高血壓,18至39歲的年輕高血壓患者約有36萬人,大約每21人就有1人,高血壓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應酬多飲食不正常 49歲男罹患高血壓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日前收治1名49歲高血壓病患,該病患為工作繁重業務員,平日應酬多,三餐不定時也不正常。經吳佩青醫師診斷後,確認為本虛標實型的高血壓,前期以中藥治實熱、後期加強補虛,血壓控制穩定,三個月後逐漸減量、停用西藥。

中醫調理搭配飲食控制 病患漸停用西藥

吳佩青醫師表示,該病患到心臟內科求診後,每天服用兩顆降血壓藥物,但因他還年輕,擔心後半輩子都得依賴藥物,於是逐漸減少應酬,多吃蔬菜、糙米,培養運動習慣,並經由中藥調理,終於成功控制高血壓。

高血壓屬陰陽平衡失調 中醫助改善體質

吳佩青醫師指出,高血壓在中醫常見的病性為「本虛標實」,即陰陽平衡失調,若單純靠藥物降低血壓,反而不利身體的自我調整。治療上必須先「瀉其實」,然後「補其虛」,若有肝鬱氣滯情形者,應先給予疏肝解鬱的藥物,調整體質,達到陰陽平衡,並依體質改變生活型態。

按壓穴位、調整飲食 輕鬆輔助降血壓

血壓偏高的民眾,吳佩青醫師建議,平時按壓頭頂的百會、手背上的落零五以及耳後的降壓溝這幾個穴位輔助降血壓;飲食方面,可多攝取高鉀低鈉的食材,注意少油、少鹽、少糖。此外,應避免熬夜,作息正常、多運動,平日搭配藥膳茶飲,也有助控制血壓。

中醫藥膳穴位按摩 舒緩腸病毒不適症狀

即將邁入腸病毒高峰期,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勤洗手且正確洗手等做好衛生工作,也可透過中藥調理幫助提升免疫力,遠離病毒侵襲;花蓮慈院中醫兒科主任楊成湛指出,像是中藥口噴劑型,就有助於增強抵抗力,若不慎染病,則可採藥膳、茶飲、穴位按摩等方式,有效舒緩腸病毒帶來的不適症狀。

腸病毒屬於溫病 具有風邪熱毒

傳統中醫而言,腸病毒是風邪熱毒、兼夾濕邪,且侵襲人體為病,症狀屬於溫病,主要因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也就是六氣變化過大,造成六淫的風熱疫毒與濕邪;楊成湛醫師表示,臨床上,就曾有兩名小兄弟輪流感染腸病毒,弟弟甚至因發燒不退,出現嗜睡意識不清等情況,所幸住院治療後,已痊癒出院。

預防勝於治療 穴位按摩增強免疫力

中醫在預防腸病毒上,以清熱解毒利咽的金銀花茶,或提升免疫力的穴道按摩,包括按摩合谷、曲池、迎香等穴位,提升免疫力;楊成湛醫師表示,至於患者,除了透過西醫支持療法,中醫則採清熱解毒方式,利用黃蓮、黃岑、板藍根、玄參等十四種中藥材的口噴劑,能有效舒緩不適症狀,臨床研究也證實,口噴劑可使8成的輕中度腸病毒患者,病程縮短至2天。

圖片

做好衛生習慣 遠離病毒侵襲

腸病毒潛伏期約3至6天,患者會出現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症等典型症狀,甚至還可以會有嗜睡、意識不清、肌躍型抽搐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應盡快就醫治療;花蓮慈院兒童社區醫療科主任朱家祥呼籲,預防勝於治療,家長應多注重孩子的衛生習慣外,也應減少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若不慎感染,落實請假在家隔離至少七天,並就醫治療。

健保署整理分析近年農曆春節假期結束後一周常見的門診疾病,糖尿病名列榜中。因為過年期間氣氛歡樂,部分糖尿病患者失去警覺心,大吃大喝,新增病例也不少。   糖尿病依個人體質加以施治 中醫師陳建雄指出,糖尿病會使全身血液內糖分高,影響身體各器官正常運作;一般人如果經常熬夜、飲食不節,愛吃甜食、炸雞或燒烤等高熱量高糖分食物,加上生活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等,可能會引發糖尿病。中醫治療時,經過辨證論治,往往要依個人體質、從多方面施治。 陳建雄中醫師進一步說明,患者長期處於血糖過高的狀態,很有可能會出現「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 (簡稱HHS)」,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急性併發症,嚴重可導致肌肉痙攣、意識障礙、休克昏迷、更甚恐會奪命。 二型糖尿病併發症屬陽明胃熱 以中醫觀點來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主症是「食慾亢進、極度口渴、極欲飲水、飲不解渴」,屬中醫「陽明胃熱」的範疇。中醫治療除了兼顧體質虛實之外,治療應以大劑清熱瀉火藥為主,輔以滋陰生津益氣之品,務必急降血糖,免於急性併發症的出現;常用藥物如三黃瀉心湯、小陷胸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括蔞牡蠣散等化裁使用。 中藥材降血糖經科學方法證實 中醫常用降血糖的中藥材,經科學方法實驗證實包括黃連、知母、石膏、天花粉、葛根、生地、山藥、黃耆、麥門冬、黨蔘、北沙蔘、柴胡等等,有四十多味中藥材能改善血糖;只要遵醫囑按時服藥,應可改善病況。陳建雄中醫師呼籲糖尿病患者,平常應維持規律生活、運動和控制飲食,不碰菸酒,定時檢測血糖;為避免此急性併發症,切勿聽信偏方自行服用來歷不明之藥物,或聽信坊間流言(如服藥後會導致洗腎等),放任血糖升高而不顧,可能會因此而害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