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解決周邊神經病變 高雄長庚中醫治療見成效 

癌症病患接受化療時,避免不了會有副作用,其中週邊神經病變的發生率約30%,患者會出現末梢麻木、遲鈍無力,甚至感到疼痛以及刺癢感,這時恐得減輕劑量或是中斷治療,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若能透過中醫介入,不僅能有效減緩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也能幫助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使用中藥複方減輕神經症狀 成果刊國際期刊

為了幫助因化療引發神經病變的病患,高雄長庚醫院中醫研究團隊從2016年開始,著手研究中草藥應用在化療引發的神經病變;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醫師劉俊廷指出,利用文獻整理發現,使用桂枝加朮湯、芍藥甘草湯、濟生腎氣丸等中藥複方,能有效抑制發炎物質來減輕神經症狀,且運用在臨床上也獲得不錯成效,目前成果也刊登於國際期刊「醫學補充療法」上。

59歲女化療後四肢麻木 中醫治療後逐漸改善

臨床上,曾有一名59歲女性,是卵巢癌病友,經紫杉醇和卡鉑化療第4週期後,開始感到手腳包一層膜,且有電流往上竄刺感,甚至末稍也對冷熱敏感性毫無感覺,且化療結束後2個月,症狀也未改看,不僅四肢麻木,走路或站立時間太久症狀更為加劇,直到赴中醫治療後,醫師根據病患濕邪與瘀血閉阻經絡,給予二朮湯和薑黃燥濕化痰、通經止痛,2個月後,症狀已逐漸改善。

中藥複方搭配針灸 避免化療後遺症發生

化療引發的神經病變,目前並無有效的西醫可以治療,以傳統中醫而言,屬於經絡受損問題,因此透過桂枝加朮湯、芍藥甘草湯、濟生腎氣丸等中藥複方,能幫助達到四濕濁、養陰止痛和補腎溫陽的功效,且若能搭配針灸,也能避免後遺症發生;劉俊廷醫師表示,研究團隊也發現,其他像鼠尾草、白芷、菖蒲和薑黃等,因具有勝風除濕和辟惡去邪的功效,在實驗中也可清除自由基,來達到保護神經的功效。

中醫門診延長照護計畫 解決病患化療後問題

高雄長庚醫院也於去年推動「癌症患者中醫門診延長照護計畫」,利用較長時間的留置期間,以治療術後和放化療產生副作用等病患,幫助病患解決化療或術後面對的問題,且自去年9月至今年2月止,已收治包括乳癌、大腸癌、卵巢癌等30位病患,治療約2週後都獲得不錯改善,未來也將持續推動中西醫合作的成效,提供給病患更好的醫療選擇。

8歲的柯小弟弟,小時候開始有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某次感冒後咳嗽停不了,被西醫診斷為氣喘,長期服用吸入性類固醇。但冬天早上及晚上症狀加重,不只打噴嚏、流鼻水,呼吸時伴隨胸悶、咳嗽痰多,坐起來才能緩解,即使加上口服類固醇仍感不適。

柯媽媽怕長期類固醇影響生長發育,故至中醫科求診,減輕早晚咳嗽狀況、痰液減少,治療1個月後氣喘已無發作,並減少類固醇劑量,連長年困擾的異位性皮膚炎也一併改善,能夠一覺到天亮。治療4個月回診西醫評估後,已不需使用吸入性類固醇。

天寒和空汙 恐加重氣喘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據105年全民健保門診統計,14歲以下學齡兒童每10人就至少3人因氣喘問題就診,除了遺傳因素,空汙問題日益嚴重,近年罹患氣喘的人數越來越多。氣喘若沒得到很好的控制,嚴重甚至會導致死亡。

中醫認為本病與「痰飲」有關,天氣寒冷會使痰飲加重,氣喘症狀更加嚴重。以即飲包中桂枝、生薑可以溫肺化痰飲,杏仁能夠止咳平喘,厚朴在現在藥理研究有擴張支氣管的功效,甘草調和諸藥且能顧好腸胃,所以能夠改善呼吸道的敏感度,增加身體對於疾病的抵抗力,從根本治療。

氣喘患者 生活3要點

有氣喘問題,生活中應避免過敏原,並有飲食宜忌,也可就診中醫使用三九貼。可以中西醫搭配治療,提升控制成效。謝旭東醫師建議氣喘患者的生活3項注意要點:

1.過敏原要避免:

家中床單、枕頭套、棉被套宜經常換洗,避免塵蟎。家中最好不要養寵物,貓毛狗毛也是過敏原。注意空氣汙染數值,必要時戴口罩出門。空氣濕度也很重要,家裡臥房最好放除濕機及空氣清淨機。

2.飲食宜忌:

避免服用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如帶殼海鮮(蝦、蟹)、奶、蛋、芒果、花生等,性味屬於寒涼的瓜果則儘少服用,比如西瓜、哈密瓜、奇異果、番茄、橘子等,多汁的水果偏寒涼居多,另外辛辣、油膩、甜食也會讓咳嗽及痰液變多,也要忌口。

3.冬天使用三九貼

與夏天使用的三伏貼類似,運用中藥藥性屬於溫熱的藥材,敷貼於身上的膀胱經穴位上,能夠溫肺化痰、排出體內的寒氣,又可止咳平喘,比如肺俞、脾俞、肝俞、腎俞等,再加上定喘穴、大椎穴,連續貼三年。(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迎接夏季到來,人體正處於新陳代謝最快速時期,以傳統中醫而言,注重天人合一,這時包括飲食等生活起居更應隨著四季來調整;中藥師楊佳蒨指出,飲食上建議以清熱消暑、健脾益氣為主,像是適量吃苦瓜、西瓜、酸梅、綠豆湯等具有良性退火的食物,且飲食上也可藉由蔥、薑、蒜等食材,幫助增進夏天食慾。

平時在穿著上,應選擇透氣寬鬆且排汗的衣物,且若流汗後也應盡快換洗,且可依照晚睡早起、中午休息的原則,配合夏季晝長夜短的特性,幫助補充足夠體力;楊佳蒨說,出門時,除了基本防曬工作要確實做好外,也應適時補充水分,降低中暑機率。

夏天在中醫而言屬於火,對應五臟中的心,和心智、情緒息息相關,因此更應讓自己保持心情愉悅,可利用片刻休息時,透過靜坐幫助調養心神,若想在夏天出外運動,建議選擇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期進行較佳。

夏天容易有腸胃或皮膚,甚至中暑等問題出現,透過中醫藥材,像是藿香、蒼朮、銀花等健脾化濕的正氣茶,或是採用烏梅、甘草、陳皮、山楂等生津止渴、助消化等藥材組成的香梅飲等,能有效幫助患者改善體質;楊佳蒨提醒,透過中醫藥養生的幫助,調節身體機體,這個夏天也能舒適度過。

楊佳蒨, 鹿港基督教醫院中藥局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