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現代人普遍電腦、手機使用過度,容易造成手腕及手肘痠麻的症狀,傳統醫學利用穴位按摩,配合手部旋轉運動舒緩症狀,屬於可以立即緩解症狀的選擇。如果太嚴重壓迫到神經,在還未發展成嚴重的腕隧道症候群與肘隧道症候群前,適當的穴位按摩與舒緩動作可以緩解不適症狀。

中醫結合穴位按摩 KO手部痠痛

朴子醫院中醫科醫師李昌諴博士表示,中醫結合穴位按摩,搭配各種動作,可以緩解手腕部痠痛。手掌部位穴位有二組「魚際穴、陽谿穴」、「大陵穴、陽谷穴」、手臂有「手三里穴」。

魚際穴可幫助姆指肌肉放鬆、緩解神經緊繃感;陽谿穴主要是處理家務引起肌腱炎,而大陵穴主要是用來治療過度使用滑鼠與鍵盤造成的酸痛。此外,陽谷穴也可以緩解球類運動造成的手腕扭傷,二個穴位一組,以食指與姆指虎口夾住「魚際穴、陽谿穴」、「大陵穴、陽谷穴」推動按摩2-3分鐘。

手腕痠痛 3式即能緩解

穴位按摩可配合旋轉來做,李昌諴醫師介紹-

第一式「旋轉手」,雙手交握,貼齊兩大陵穴,以8字繞行,緩解通過大陵穴的正中神經。

第二式「招財手」,雙手用招財貓的手勢,作招財動作緩解手腕部疼痛。

第三式「讚美手」,雙手拇指按讚,作順時鐘、逆時鐘握拳來回旋轉。第四式「交叉手」式,左手食指與拇指虎口環握,按摩「魚際穴、陽谿穴」一組、「大陵穴、陽谷穴」一組,配合手腕轉動動作。

手肘痠痛這樣動 症狀無改善應立即就醫

李昌諴醫師分享,手肘痠痛按壓的穴位,主要在手腕到手肘的二個穴位如「少海穴、手三里穴」,每個穴位可按壓10至15秒,重複3至5次。「少海穴可以調理肘臂痛諸處肌肉痙攣,緩和尺神經痛。手三里穴可以緩解經常性勞動引起的肘關節問題,例如提重物、使用滑鼠造成手肘與手臂痠痛。」

手肘部可以用左手拇指與食指環握住右手肘少海穴、手三里穴旋轉,讓穴位得到按摩,雙手交替使用。李昌諴醫師強調,以上穴位是對於初期手部痠麻不適的症狀,用穴位按摩立即緩解不適的情況,若還是不適,建議找醫師治療。

百日咳系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小兒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起病初期主要表現為呼吸道卡他性炎症。

後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和痙咳後伴有特殊的吸氣性吼聲為特徵,因其病程可拖延3-4個月之久,故名為“百日咳”。mag2-13本病四季皆可發生,但以冬末春初多見,任何年齡皆可發病,但多見於5歲以下的小兒,患病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目前經“百日咳菌苗”、“百白破混合菌苗”的預防接種,發病率已大大下降。除常規治療外,家庭護理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 注意隔離:
    百日咳流行期間應進行呼吸道隔離,以減少或防止本病傳播,一般隔離至病人發病後的 40 天,或痙咳開始後的 30 天為宜。對密切接觸者應嚴格隔離2-3周,如無症狀出現方可離開隔離區。流行期間,不要帶小兒外出或到公共場所遊玩,更不宜與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觸。

  • 居室通風:
    室內保持安靜,空氣新鮮,經常開窗通風。患兒應臥床休息,保持安靜。

  • 空氣消毒:
    百日咳桿菌外界生活力弱,加強通風換氣即可有效殺滅病菌。對托幼機構可進行空氣消毒。

  • 調理飲食:
    食物應富於營養和易於消化,可進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百日咳患者由於痙咳嚴重,常常出現嘔吐等症狀,因而宜少食多餐,待病情穩定後再逐漸恢復到正常飲食。

  • 中藥外治:
    中藥外治對本病有較好的止痙止咳效果,可選用冰硼散1-2克,百部、黃連、連翹各6克,雞膽1-2個,米醋適量,將諸藥研末混勻備用,2歲以下用 1.5克,3歲以上用3克,用雞膽汁、米醋調糊,於每晚睡前敷於雙手、足心,外蓋油紗布固定,次晨取下,每晚1次,10 天為1療程,連續1-2個療程。或取鮮紫皮大蒜5枚。將大蒜搗為泥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外以敷料,膠布固定,男左女右,每敷 24 小時換藥1次,一般1~6次即可見效。

  • 對症治療:
    痙咳發作頻繁者,可給予鎮靜劑、祛痰劑、止咳劑等。呼吸困難及發紺者給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用 a- 糜蛋白?霧化吸入,使痰液變的稀薄而易咳出。可在醫生指導下配合使用抗生素。如發生驚厥時應及時去醫院治療。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主任醫師- 胡獻國 2004-04-13

***免責聲明:相關資訊只供讀者認知及參考。***


alt

一名52歲男性患者,有心律不整的問題,經西醫診斷患有頻發性心室提早收縮,但治療後,卻還是沒有改善,近三個月心律不整的頻率逐漸加劇。直到經朋友推薦前往中醫科就診,藉由炙甘草湯、血府逐瘀湯加減中藥治療後,症狀才逐漸改善,心律不整的發作頻率也越來越少,約數個禮拜才發作一次。

心律不整症狀多 恐心悸、疲倦、胸悶、呼吸不順、頭暈

中醫科醫師黃奎祐表示,心律不整其實就是心臟的跳動失去正常規律。心臟可比喻成一個具有發電系統的房子,藉由房子中複雜的供電傳導系統,使得心跳可持續不斷地跳動。然而當供電受到影響,患者便因此產生心悸、疲倦、胸悶、呼吸不順、頭暈等症狀。

中醫治療有效 須考量夾雜疾病

中醫以補益臟腑氣血,改善循環等作為治療方向,雖可有效改善心律不整的狀況,但還是得依患者個人體質作適當調整。治療上更需考量到病人其他兼夾的疾病。如壓力大、血中膽固醇過高、高血壓等。

按摩穴道可調養 內關、神門穴助寧心安神

除了藥物治療,黃奎祐表示,平常可多按摩穴位來調養,如內關(腕橫紋上2寸)、神門穴(腕部腕掌橫紋上,尺側腕屈肌腱橈側凹陷處)可幫助寧心安神。感到不適時可按?門穴(腕橫紋上5寸)以調理心氣,疏導氣血。

疾病預防 得從生活作息開始做起

除了上述的治療方式,黃奎祐醫師最後也提醒,其實平時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均衡及適度的運動才是最重要的,畢竟許多長久的不良生活作息常常都是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 (黃奎祐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