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失眠

美國一項動物實驗發現,睡眠不足時,就會對疼痛特別敏感,想舒緩這類慢性疼痛,就要多睡覺。當長時間睡不好,又想短時間改善疼痛,那就乾脆喝咖啡,運用咖啡因的力量保持清醒,這樣也能發揮止痛作用,而這兩種方式所產生的止痛效果,都比止痛藥好。

多睡覺 舒緩慢性疼痛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研究團隊進行老鼠實驗,結果發現,多睡覺,有助舒緩慢性疼痛,若想短時間止痛,也可以使用咖啡因或其他藥物,當心智保持清醒,疼痛也會大為減輕。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17年5月所出版的〈自然-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

提神物質 有助降低疼痛敏感性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疼痛生理學家艾斑‧拉特雷莫利埃與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睡眠生理學家蔻伊‧亞歷珊卓進行實驗,測量急、慢性失眠對疼痛所產生的影響,並將咖啡因、俗稱「聰明藥」的「莫待芬寧」(Modafinil)等提神成分與「布洛芬」(Ibuprofen)、嗎啡等止痛藥做比較。結果發現,上述提神物質似乎可以降低老鼠疼痛敏感性,進而達到舒緩疼痛效果。

長時間睡不好 對疼痛更敏感 亞歷珊卓表示,研究顯示,就算是健康老鼠,只要連續五天睡不好、睡眠不足,且程度達中度以上,疼痛敏感性也會大為提升,像布洛芬等止痛藥,無法抑制睡眠剝奪所造成的高敏感性疼痛,針對失眠引起的疼痛高敏感性問題,連嗎啡也失去效果。

研究觀察顯示,當患者使用止痛藥,可能因失眠,導致止痛藥失效,結果藥物劑量就越加越重,藥物副作用風險也就跟著攀升。但若使用咖啡因、莫待芬寧等提神物質,便能有效改善急、慢性失眠所引起的高敏感疼痛症狀,有趣的是,若是睡眠狀況正常的老鼠,這兩種成分便無法發揮止痛效果。

想止痛 就要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研究作者認為,慢性疼痛患者想止痛,重點不是只有吃止痛藥,養成良好睡眠習慣,或服用一些助眠劑,也是有幫助,晚上睡得好,白天搭配一些提神物質,或許就能打破疼痛、失眠惡性循環,疼痛現象就可能獲得改善。

現代人白天工作忙碌,下班後還要帶小孩,只能選擇晚上運動,卻又擔心會影響睡眠品質。澳洲查爾斯史都華大學團隊發現,晚上(7-9點)運動不但沒有影響睡眠,反而還可能抑制食慾。研究領導人Penelope Larsen更指出,晚上運動表現似乎較佳,值得未來進一步研究。

何時運動大不同 研究評估睡眠與荷爾蒙

根據《富士比》報導,為探究傍晚進行運動的生理影響,查爾斯史都華大學團隊招募11名男性受試者,進行了3項實驗,調查早上(6-7點),下午(2-4點)和晚上(7-9點)進行運動後,睡眠和食慾的狀態。

受試者被要求進行高強度的循環運動,每次進行1分鐘短跑衝刺,組間休息4分鐘,共6循環。並且在運動前和運動後,採集血液檢驗與食慾相關的激素,並且在睡眠期間進行多次測試。

晚上運動不失眠 可能還不容易餓

《科學日報》報導,研究顯示,晚上運動不僅對睡眠沒有不利影響,受試者血中飢餓素(Ghrelin)濃度也較低。飢餓素主要由胃細胞分泌,小腸或腦等部位也有分泌細胞。其功能主要是促進食慾及調節能量恆定,當胃沒有食物時,飢餓素會告知下視丘,引發飢餓感,刺激胃酸分泌,並且促進腸胃蠕動,讓身體準備好進食。當胃被食物撐滿後,飢餓素即停止分泌。研究強調,短期單次運動可能與飢餓感降低無關,但是,該研究支持晚間進行高強度運動是可行的時段。

研究規模過小 未來進行長期研究

由於該研究的樣本數很小,且考慮到睡眠和食慾調節受性別和年齡影響,因此難以應用到中年男性以外的族群。Larsen表示,在未來將針對女性進行研究,確定睡眠和食慾反應是否可能因性別而異,並進一步研究晚上運動的長期結果。此外,她補充說,晚上運動表現似乎較佳,這對於難以早起運動的一般人說很正常,但對於職業運動員而言,卻可能影響到訓練規劃。有其他研究團隊正在探討,早上或晚上運動何者是改變生理時鐘的最好方式。

參考資料:

1. Evening exercise will not ruin sleep and might even reduce appetite.

2. Evening Exercise Won't Wreck Your Sleep.

自從寶可夢遊戲登入台灣,全台各地掀起一陣抓寶熱,但熱門景點抓寶人潮過多,卻對當地居民產生很大困擾,有民眾甚至煩到求助身心科、精神科醫師。

抓寶人潮太多 恐慌症發作 一名年約三十歲女性患有恐慌症,只要一接觸人群、到人多的地方,恐慌症就容易發作,常感覺喘不過氣來,這名女性後來就搬到比較安靜的地方,沒想到寶可夢熱潮帶來大量人潮,這位恐慌症患者不只恐慌症發作更頻繁,晚上也被抓寶人潮吵到睡不著,只好求助身心科醫師。

接觸遊戲 增加交流與話題、減少厭惡情緒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醫師袁瑋指出,最近門診中,被抓寶人潮吵到失眠、求診的患者人數增加不少,像上述這名女性患者就是典型例子。對於這類恐慌症患者,服用一點抗焦慮藥物會有點幫助。此時也會鼓勵患者玩一下寶可夢,這可做為與朋友交流、互動的話題,患者也比較不會討厭這遊戲,面對抓寶人潮,可以減少一點厭惡情緒。

還有一些族群正好相反,抓寶抓到廢寢忘食、影響睡眠與生活作息。袁瑋醫師表示,有些人因為憂鬱、焦慮,為了轉移、掩蓋憂鬱、焦慮情緒而投身抓寶遊戲,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就要找到背後潛藏憂鬱、焦慮因子,這樣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小孩迷抓寶 爸媽別急著禁止! 如果是小孩抓寶抓到不念書、睡眠不足,家長該怎麼辦?袁瑋醫師認為,家長強制小孩關手機,並非最好的方法,不妨利用這機會,多了解小孩沉迷抓寶的真正動機。許多青少年玩抓寶是為了尋求同儕肯定,讓自己更有自信。此時家長應該多了解小孩為何喜歡抓寶,透過討論遊戲,建立親密、互信基礎,當發現小孩有沉迷跡象,就要盡快找時間與小孩談一談,或轉移焦點進行孩子有興趣的其他活動,以免情況漸趨嚴重、影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