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失眠

一名46歲女性,有失眠困擾,但因害怕安眠藥成癮遲遲不敢就醫,直到失眠症狀嚴重影響到工作,才趕緊就醫;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粟寧指出,透過服用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且協助調整身心,養成良好睡眠習慣,患者才逐漸恢復日常生活。

每10人就有1人失眠 又以女性為多

在台灣,根據統計每10人就有1人有失眠困擾,又以女性和中老年人為高危險族群;粟寧醫師表示,生活中遇到壓力或特殊事件等因素,都可能引發失眠因素,尤其若長期失眠下,不僅會導致白天精神和體力變差,也會連帶影響注意力、情緒,甚至造成工作和學業上表現。

半夜多次醒來且難睡眠 恐是失眠徵兆

若發現自己躺很久仍沒睡意、半夜多次醒來且難維持睡眠,或過早醒來且躺回去也睡不著,只要出現一種類似情況,且每星期至少3晚,已嚴重影響隔天精神,就是失眠症狀;粟寧醫師指出,治療前,會先確認患者是否有慢性疾病、持續壓力源或情緒等問題,了解促使睡眠狀況惡化的因素。

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 無副作用不會成癮

治療上,目前以benzodiazepines受體促效劑最廣泛使用,但恐有肌肉無力、起床後昏沉等副作用,長期使用恐有依賴風險,屬於管制用藥;粟寧醫師表示,至於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則能調節體內日夜節律,不但不會成癮,也非管制用藥,但目前仍屬於自費用藥。

遠離失眠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是關鍵

若有失眠困擾,除了藥物治療,也可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改善失眠;粟寧醫師提醒,服用安眠藥一定要遵循醫師指示,固定服藥和睡眠時間,且預防勝於治療,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且找到適當的紓壓管道,對症下藥,就能遠離失眠困擾。

有位王媽媽長期失眠,有時還會胸悶,看了內科、心臟科都查不出原因,都靠醫師開立鎮定劑放鬆助眠。她退休後轉至松德院區看診,才知得了憂鬱症,服用抗憂鬱劑約一年左右,症狀明顯改善,慢慢回復正常生活。

憂鬱症病因複雜 三面向探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彥鋒表示,臨床上像王媽媽這樣的病人並不少見。許多人以為憂鬱症是心情不好,其實成因複雜,必須從心理、生理、社會三個面向探討。生理方面,病人的情緒內分泌失調,主要是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出問題,因此新一代抗憂鬱劑,大多針對三者去調節。另外也可能與遺傳有關;有些慢性病也會誘發憂鬱症。

心理方面,人格特質有關鍵影響,包括成長經驗、兒時曾遭虐待或忽視、對負面情緒的察覺敏感、處理壓力的方式等,都可能導致憂鬱症。社會層面,涵蓋家庭狀況、人際關係、職業功能等,以及社福系統能否給予支持。當巨大壓力來襲時,若沒有足夠的社會支持系統,就可能得到憂鬱症或加重病情。

抗憂鬱劑 不具成癮性

診斷憂鬱症並不容易,林彥鋒指出,必須符合足夠多的症狀,且持續時間夠久,同時嚴重影響到生活,例如無法上班或上學。常見症狀包括食欲變差、失眠、嗜睡、疲勞、無精打采等,還有一些像是頭痛、肚子痛、拉肚子等,若合併焦慮症狀,會出現胸悶、心跳變快、喘不過氣的現象。老年病患較常有身體症狀,部分原因是本身有疾病,心情差讓症狀放大;也可能是不善於表達情緒,轉換成身體狀況來表現。

藥物治療最常使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約對半數病人有效,使用4至6周後若效果不佳再換藥;試過2種藥物後,約8成病患有療效。林彥鋒強調,抗憂鬱劑並沒有成癮性,服藥後持續2個月未出現症狀,就算「完全緩解」,之後再觀察半年,無異狀便可停藥。

要避免憂鬱症復發,病患須遠離壓力源。由於憂鬱症病人容易「自動化思考」,常見的有「把結果想到最糟」、「沒有達到100分就是零分」、「把自己想得很重要,覺得別人生氣是因自己」。林彥鋒建議,病人要試著改變想法及處理壓力的方式,一旦又陷入情緒低谷,務必隨時回診。

在不久的將來,失眠將不再是纏擾現代人的噩夢,因為科學家已發現治癒失眠的重要關鍵,一種存在於腦部的化學成份,能直接影響人睡與不睡的身體反應,從而製造出更有效令人入睡的藥物。

 

HungrySleep00

英人平均只睡6小時

據英國傳媒報導,有研究發現,這種特別的化學成份在人腦部太少時,會令人打盹睡,太多就會令人失眠。這項研究結果,對製造出真正有效的藥物,帶來了利好消息。據統計,英國人平均每晚只睡6小時零7分鐘,遠遠低於傳統認為的8小時。

傳統安眠藥副作用多

每年醫學界開出數以百萬計的安眠藥處方,可是這些藥物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有些更會引起頭暈眼花等副作用,且會讓人上癮。最新研究發現,服用傳統安眠藥的人,無論何時,死亡的機會總比別人高出逾36%。 

 

HuntSleep02內分泌影響睡眠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稱為「鈣激酶」的腦部內分泌物,對睡眠有著直接的影響。其中,研究人員給白老鼠服用一種能仰制此內分泌的藥物,得到了理想的效果,讓白老鼠睡得更多,而更值得鼓舞的是,只需運用很少的劑量,便可達致理想的效果。

 

其他方法助入睡

研究人員評論道,左右睡眠的因素還有很多,要取決於環境狀況、生理時鐘及行為反應等因素,但如何能從三者中取得平衡,當中的機制是怎樣,現代的醫學其實所知不多,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討。據專家表示,除了服藥外,失眠者還可借助其他方法入睡,如少作午睡、不刻意追求睡、保持睡房柔和溫暖等。此外,還要保持日夜分明,日間令房間光猛,夜間把光線隔開,都有助糾正生理時鐘。若真的睡不著,可做些別的事情,如玩拼圖、燙衣物或飲杯熱牛奶。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