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失眠

1名67歲婦人退休後一直有失眠困擾,一開始以助眠劑入眠,但症狀卻仍未好轉,一度還因為害怕藥物有副作用,擔心影響健康,導致更無法安心入睡;鹿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凱茗指出,患者後來接受醫院睡眠中心建議,採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後,已逐漸恢復睡眠品質。

解決失眠困擾 找到病因是關鍵

根據調查,2013年國人出現慢性失眠的盛行率約為19.3%,且五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有失眠現象;張凱茗醫師說,甩開失眠最重要就是要解決病因,但多數人都選擇服用助眠藥物,雖對部分患者達到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因誤以為失眠加重,自行加重藥物份量,反造成對藥物依賴。

改變患者失眠認知行為 解決失眠煩惱

張凱茗醫師進一步說明,其實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採取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方式,主要分成睡眠教育、行為改變以及認知調整,所謂睡眠教育就是透過和治療師討論適合的治療計畫,認識睡眠型態等,接著透過各種技術調整患者不正常的睡眠等相關行為,也就是行為改變,最後再透過認知調整,幫助患者找出失眠的合理原因,也是改善失眠症狀的核心層面。

調整心態和習慣 每晚都能安心入睡

透過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有助於患者調整習慣和心態,且建立成功的入眠經驗,有效減緩失眠焦慮感,提升自信心,擺脫對藥物依賴;張凱茗醫師提醒,有任何失眠狀況,且長久無法改善,建議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診療,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才能甩開失眠,恢復健康正常的生活。

常見的失眠症狀包括因環境改變、壓力引起的暫時性失眠,或是容易過於焦慮,甚至是因慢性病導致的失眠現象;施順榮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藥劑科藥師指出,若是長期出現失眠現象,則就有可能是多重原因所造成,必須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臨床上,有患者好幾個月都無法安穩睡眠,甚至必須躺到半夜一兩點才能入睡;施順榮藥師說,因失眠拿藥的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其實失眠不是疾病,是屬於一種症狀表徵,但必須找出病因才能有效治癒。

以一般成年人而言,正常睡眠約7至8個小時,小朋友則須10小時以上才算擁有充足睡眠,但若發現自己1到2天甚至數周都無法安穩入眠,就有可能是暫時性失眠的現象,甚至若持續很多年,就屬於長期失眠,應盡快就醫治療。

治療上,失眠多採以藥物幫助緩解症狀,但近年來也推行像是認知行為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方式,針對患者症狀,調整情緒和作息,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施順榮提醒,長期處於失眠現象,不但會影響生活品質,嚴重恐危害健康,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就應盡快就醫檢查。

 

許多人都有失眠問題,這時可能會藉助安眠藥,希望能一夜好眠,但其實服用安眠藥得多注意,因為安眠藥有不同類型,加上藥效也不一,因此必須了解自己失眠的嚴重性,再選擇正確的安眠藥,才不會傷身;鄭文婷藥師指出,許多人雖按時服用安眠藥,卻仍頻頻失眠,毫無效果,就可能是吃錯種類所導致。

老人家服錯安眠藥 失眠更嚴重

曾經有老人家多次赴醫院拿安眠藥,但不知道安眠藥有分種類,全部都在睡前服用,沒想到反使症狀更為加劇;鄭文婷藥師提醒,若萬一誤服到長效型安眠藥,不但會使晚上更容易失眠,隔天也會精神昏沉,萬一影響爬樓梯等日常生活,不慎摔傷跌倒,得不償失。

安眠藥不同藥效 對症下藥才能舒緩

鄭文婷藥師進一步說明,安眠藥通常分成長、中、短三種類型,短效型安眠藥藥效較快,且副作用小,適合入睡較困難者;至於長效型安眠藥,雖藥效強,能使失眠者維持足夠的睡眠時間,但隔天容易有嗜睡等副作用出現,因此服用任何安眠藥前都應由醫師或藥師審慎評估。

失眠服藥仍無效 應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

民眾赴醫院拿安眠藥時,應清楚交代自己的失眠症狀,且和藥師確認服用時間;鄭文婷藥師提醒,若不確定自己服用的安眠藥屬於哪種類型,建議可帶著藥物至藥局詢問清楚,若症狀仍無法好轉,應盡快就醫治療,才能避免症狀加劇,影響日常生活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