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眼睛護理

五十歲的林先生有高度近視,並長期在強光下從事精密組裝的工作,長時間下來覺得兩眼視力模糊,尤其右眼甚至出現「線條歪曲」的現象,讓他很困惑;隨即到眼科就醫,結果被確診為兩眼有早發性白內障併右眼黃斑部病變。 收治這位林先生的台南市立醫院眼科洪純玲醫師表示,有高度近視者,除了周邊視網膜易有破洞外,也容易有黃斑部網膜下結締組織裂孔併發新生血管增生,造成出血或滲漏的情形,若視野出現扭曲、歪斜等現象,要趕快至眼科檢查! 洪純玲針對林先生的兩眼先後施以白內障手術,並植入抗藍光人工水晶體,右眼玻璃體則注射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目前林先生的左眼已恢復視力,且右眼視力也穩定進步。 洪純玲表示,高度近視除了周邊視網膜易有破洞外,也容易有黃斑部網膜下結締組織裂孔併發新生血管增生,造成出血或滲漏的情形。因為林先生的右眼黃斑部中心凹處有不正常新生血管增生,導致視物歪曲,如果使用傳統雷射治療,可能引起中心凹處疤痕產生,反而讓中心視野缺損;因此,採用眼內玻璃體注射抗新生血管因子,藥物能與產生新生血管因子結合,進而抑制其對血管內皮的增生作用。 洪純玲呼籲,五十歲以上最好每年能檢查一次眼睛,平時注意紫外線及藍光防護,要多攝取黃斑部抗藍光、抗氧化物質。現代人太常使用3C產品,長時間近距離的使用,可能增加眼睛傷害的機會。她並強調,眼科先進的儀器檢查能早期就能偵測細微的變化,靈魂之窗只有兩個,保護要從年輕時做起,養成良好習慣才能維護眼睛健康。

日前有眼科醫師指稱,不少人在做完近視雷射手術後,會有眼睛乾澀等併發症,不但造成民眾疑慮,甚至使得眼科門診中,進行近視雷射手術的案例大幅減少。到底近視雷射手術是否會有眼睛乾澀等併發症,或是有何方法可以避免近視雷射手術出現併發症呢?

手術傷害到眼角膜神經 使眼淚分泌減少

眼科醫師廖家慶表示,一般人做近視雷射手術最在意的就是乾眼症的問題,很多人在網路上都可以發現到此議題,至於近視雷射手術後乾眼症的原因,是由於手術過程中會傷害到眼角膜神經,以致會對外界不敏感,而會使得眼淚分泌減少。

傳統近視雷射手術較會有乾眼症 新的近視雷射手術1個月內恢復

其實,目前做近視雷射手術已有Trans PRK新方法,對於手術後出現乾眼症的情況已大幅改善。廖家慶醫師指出,一般傳統近視雷射手術是要切開角膜瓣,這對於角膜傷害較深,所以恢復期要6個月,就較會有乾眼症;目前新的近視雷射手術,手術較表淺,所以乾眼症只是暫時性後遺症,大約1個月內就可恢復。

使用3C頻繁容易眼睛乾 宜選擇較不會眼睛乾的近視雷射手術

然而,現代人由於使用3C很頻繁,以致於往往都會有眼睛乾的問題存在;廖家慶醫師表示,若是有眼睛乾的問題者,要做近視雷射手術就最好是選擇較不會眼睛乾的手術方式,若是仍有眼睛乾時,也可以使用人工淚液定期補充,以及按時用藥,手術後會有消炎藥,對乾眼症和恢復都有幫助,也有使用淚管塞使排水口塞住,或是自體血清人工淚液,以及戴護目鏡,都對出現乾眼症有幫助。

20歲後近視度數穩定 做近視雷射手術較理想

至於要做近視雷射手術,也應在20歲以後;廖家慶醫師解釋,由於青少年仍在成長發育,眼睛近視度數尚不穩定,度數還在增加,所以要做近視雷射手術,應等到20歲以後近視度數已穩定,以及大約40歲左右出現老花以前,是做近視雷射手術較理想的年齡。

進行近視雷射手術 需要先檢查評估

另外,就是近視度數問題,高度近視可以做雷射近視手術嗎?廖家慶醫師說,做近視雷射手術,都需要先檢查評估,由於近視度數與眼角膜厚度有關,度數越深,做近視雷射手術時就要削掉更多眼角膜,但有人天生的眼角膜就很厚,所以做完手術後仍在安全範圍內。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一名20歲的黃小姐,在1歲時突然無法走動,連關節都跟著腫起來,直到4歲才診斷出來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而在14歲時視力突然下降,原以為是近視,進一步就醫檢查,竟是罹患虹彩炎,導致她右眼失明;此外,她在10歲就發生全身性關節炎,讓她走路不是很方便,加上長期使用類固醇,使她身高僅有130公分。

少年型關節炎合併眼睛葡萄膜炎 嚴重恐致失明

收治黃小姐的林口長庚醫院視網膜科/葡萄膜炎科主任黃奕修表示,少年型關節炎不容易治療,因已破壞變形的關節通常無法恢復功能,嚴重的話甚至導致殘廢。此外,少年型關節炎也常合併眼睛葡萄膜炎,其雖然以虹彩炎的方式表現,卻與一般虹彩炎不同,病人通常不紅不痛,但視力會持續變差,所以年輕患者與家長皆不易察覺;這是極難治癒的眼炎症,用了各種免疫抑制劑,仍常無法避免其高致盲率。

五大疾病亦併發全身性疾病 僵直性脊椎炎佔最多

黃奕修主任指出,據長庚醫療研究團隊回溯研究2009年至2014年共6年的資料,研究收集了轉診至林口長庚葡萄膜炎科之患者共823位,結果發現,其中最常合併之全身性疾病依次為僵直性脊椎炎(39.8%)、Behçet白塞氏病(18.7%)、類肉瘤病(9.8%)、乾癬(7.3%)及小兒原發性關節炎(11.4%)。結果已刊登於2017年12月的「微生物免疫感染期刊」。

葡萄膜炎兒童不易發現 發病後治癒難度高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葉國偉說,研究亦發現,合併全身性疾病之葡萄膜炎患者,相對於沒有合併全身疾病者,年紀較輕,特別是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常發生於16歲以下。此類病患其治療時間必須拉長,以虹彩炎發作型態較多,更容易復發,且更易雙眼發病,因此面對此類患者必須更加小心。

若有眼疾應盡速就醫 風濕疾病患者應定期追蹤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主任吳為吉強調,除高危險群的病友應注意是否有合併眼科症狀,ㄧ般民眾若發現視力改變、飛蚊症變多、眼紅眼痛等發炎等任何一種症狀,也應儘快尋求眼科醫師的協助。目前對於診斷有風濕性疾病的兒童,會將其轉介至眼科評估是否有葡萄膜炎,並依關節炎的型態安排定期檢查追蹤;同樣的,當眼科醫師發現葡萄膜炎的患者,也會轉介至兒童風濕科門診評估有無潛在的風溼性疾病。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