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幹細胞治療邁新里程 幫助更多病患找生機

為幫助癌末與慢性缺血性中風等病患,花蓮慈濟醫院與生技業者合作,運用幹細胞治療急性腦中風、慢性缺血性腦中風、巴金森氏症等疾病,進行臨床試驗,提供給病患新的治療選項;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指出,以自體周邊血幹細胞治療腦中風為例,2006年就透過自體周邊血幹細胞進行腦中風治療人體試驗,至2012年已完成超過37例,半年後患者的復健情況也明顯改善。

醫療結合生技 找尋新的治療方式

根據衛福部9月6日公告的細胞治療特管辦法,開放的細胞治療技術,包括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可用於慢性未癒合的困難傷口、大面積燒傷、皮下或軟組織缺損等,或自體纖維母細胞移植用於皮膚缺陷、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可用於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等;生技業者董事長王嘉宗表示,花蓮慈院醫療水準獲得國際間不少肯定,因此若能結合花蓮慈院醫療團隊的經驗,配合生技的資源,可望能將資源擴大,找尋更適合的治療方式,造福社會。

研究新成果 可望運用臨床治療

為降低花東地區民眾到外地求醫的次數,花蓮慈院醫療團隊積極追求創新研究,結合現代化醫療,尋找更適合的治療方式,提供給需要幫助的病患;林欣榮院長表示,目前已針對幹細胞治療腦中風與巴金森氏症、CD34+幹細胞治療慢性缺血性中風,以及臍帶間質幹細胞治療膝關節疾病等,可望未來用於實際臨床治療上。

研究成果轉實際治療 為病患尋找新生機

花蓮慈院醫療團隊目前結合神經內外科、整形外科、骨科等各類醫療科,配合研究團隊用幹細胞有自我更新、增值分化的特性,努力突破現有醫療極限,研發新的治療方式;林欣榮院長呼籲,期盼透過特管法公布的六項治療項目,能盡快讓研究成果申請通過,實際運用臨床治療,幫助更多病患順利重生。

經口腔切除甲狀腺 3D安全裝置避損傷

一位從事時尚美容工作的張小姐,近來感到脖子有些不舒服,到臺北榮民總醫院就診,經檢查後發現甲狀腺上有一顆不到1公分的腫瘤,懷疑可能為惡性。張小姐說,工作需參與許多社交活動,害怕傳統手術會在頸部留下疤痕,影響美觀,經醫師評估與建議後,接受「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術」,不僅頸部完全沒有傷疤,術後恢復良好,不久即返回工作崗位,令她非常滿意。

好發於3、40歲女性 發生人數逐年增加

負責收治患者的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及甲狀腺醫學中心陳瑞裕醫師表示,甲狀腺疾病好發於30到40歲的年輕女性,常見的甲狀腺疾病有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以良性居多。但根據衛福部最新資料顯示,甲狀腺癌已位居女性好發癌症第五位,且發生人數有逐年增加趨勢。病患可能因腫瘤生長壓迫到氣管或食道而影響呼吸與吞嚥功能,或懷疑有惡性腫瘤存在而需接受手術切除甲狀腺。

傳統手術留疤 經口腔內視鏡無疤

傳統的手術方式,是經由頸部切口來進行,會在脖子上留下長達6至7公分的手術疤痕。有些患者也可能因為有蟹足腫體質,傷口疤痕會更加明顯,時常必須以配戴項鍊、絲巾、及圍巾等方式來遮掩傷口,影響美觀,也引人關注。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甲狀腺手術已從傳統的頸部疤痕,進展到小疤痕,再進展到藏疤痕的手術方式。近年來更發展到無疤痕手術方式,即經由人體口腔進入,以內視鏡手術方式來施行切除手術。

3D列印客製化裝置 避免頦神經損傷

「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手術」是經由下嘴唇內側口腔前庭進入,藉由內視鏡搭配相關器械,進行切除。術後頸部不會有傷口。手術中,醫師也可以藉由內視鏡高畫質的放大效果,來避免傷害周邊神經。頦神經位於下顎骨的兩側,負責下唇的感覺,在手術過程中若不慎造成神經壓迫或損傷,導致下唇麻木影響生活品質。由於此神經孔的位置個體差異大,所以在術中讓醫師看到神經孔以避免傷及神經便是重要的課題。

陳瑞裕醫師為解決問題,與擅長醫學3D影像重組及3D列印的兒童外科葉奕廷醫師合作,結合北榮3D列印中心的資源,運用病人自身電腦斷層影像重組後,設計客製化的「安全裝置」,能在手術中指出神經孔的位置,讓醫師在動刀時更有信心不會傷及神經。北榮已應用此創新的安全裝置在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上,目前並無頦神經損傷的紀錄,除了顧及患者的美觀外更保障了手術的安全性。此項安全裝置並已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新型專利權。

研究:減重搭配體內「耗能機制」效果優

減重的成效不僅與飲食量有關,也取決於身體代謝與耗能的效率。中央研究院生醫所黃怡萱副研究員團隊近期發現一套「耗能機制」,在哺乳類動物的棕色脂肪細胞中,CPEB2蛋白會與UCP1 mRNA相互作用,促進身體耗能。實驗結果也進一步發現,過度節食恐因降低身體的耗能效率,導致減重效果不如預期。

棕色脂肪越多 代謝率越好

研究顯示,哺乳類動物體內的棕色脂肪組織負責消耗能量以維持體溫,其活性越高,身體的代謝率便越好、體脂肪也就越低。在棕色脂肪細胞中,蛋白質UCP1扮演著關鍵角色,燃燒身體的化學能產生熱能。

過去研究已證實UCP1和棕色脂肪可幫助控制體重。為進一步探討UCP1的生產過程,黃怡萱團隊從UCP1的mRNA開始探索。UCP1的mRNA在小鼠體內有長、短兩種形式,絕大多數是短的,僅有約10%為長的。團隊以基因編輯技術,將小鼠體內長的mRNA轉換成短的mRNA後發現,雖然UCP1 mRNA的總量不變,但UCP1蛋白的產量竟因此減少將近60%。由此可見,為數不多的長形mRNA才是製造UCP1蛋白的關鍵。

過度節食無法刺激耗能 減重效果差

黃怡萱表示,人體與小鼠不同,恰好只有長的mRNA。可以推測,其調控機制對人類的能量代謝更為重要。研究團隊也透過實驗觀察飲食與環境溫度對小鼠產生UCP1蛋白質的影響,並發現這兩種刺激也是促進CPEB2-UCP1此一耗能機制的因素。因此,過度節食恐因無法刺激耗能機制,導致減重效果不彰。

經過小鼠實驗證實,UCP1長形的mRNA要有效的產生UCP1蛋白,須透過與CPEB2結合而受其正向調控。透過對此耗能機制的瞭解,未來便將有機會進一步調控,以有效促進代謝效率、提升減重成效。

防範未然! 多模型術中神經監測減少缺損

有名60歲婦女因持續頭暈掛急診就醫,經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發現,其腦幹延髓背側長有1顆近2公分的海綿狀血管瘤合併伴隨有出血現象,經神經外科醫師與病人、家屬討論後,決定以開顱手術處理,但病灶所處位置掌管許多重要神經功能,恐於開顱手術中傷及重要神經而留下嚴重的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因此,醫師於此病人開顱手術中,合併使用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及時偵測到神經功能的變化並加以修正造成變化之原因,病患手術後恢復良好,且沒有因手術而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損。

此項監測有健保給付 成大醫院兩年前引進

收治該名婦人的成大醫院神經外科田智豪醫師表示,成大醫院於兩年前引進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累計已完成近50例神經外科手術,追蹤至今,尚無發生因手術而產生的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此項監測有健保給付的適用條件,包括1.腦幹、基底神經節、運動區、語言區或涵蓋顱神經等重要功能區的腦部手術;2.硬腦膜內病灶之脊髓手術;3.脊柱側彎手術。若符合健保條件者,病人僅需負擔一次性拋棄式監測針的費用。

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 同時監測多項神經功能

在開顱及脊髓手術中,因病人全身麻醉,無法做即時的神經學測試,若是病灶位於運動區及語言區等,掌管重要神經功能的位置,僅能憑藉外科醫師的個人經驗,儘量減少病患產生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損。

田智豪醫師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為了能於手術中全身麻醉下也能即時得知病患之神經功能反應,發展出「術中神經功能監測」,藉由監測術中神經傳遞電生理訊號的變化,提供在麻醉下病人即時的神經功能訊息;但若僅僅監測單一運動或感覺刺激,仍會有範圍及精準度不足的問題,因此,現在的主流為同時監測運動、感覺、視覺及聽覺等多項神經功能,即所謂「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

保有神經功能下切除病灶 避免誤傷神經組織

田智豪醫師也指出,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能及時發現因手術所造成之神經功能損傷,如能迅速修正損傷的原因,可以減少術後發生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的機會;此外,亦能幫助外科醫師辨別不明確的組織,避免誤傷欲保留之神經組織,期望能在保有越多的神經功能下達到最大的病灶切除。

智慧醫療 成大建置一床一機生理監視系統

為響應政府南科醫療器材產業聚落計畫的推動,成大醫院於病房中設置「一床一機」概念生理監視器及中央站系統設備。計畫案順利結束後,業者將此批體驗的生理監視器設備捐贈予成大醫院,並舉行「守護民眾健康 中央監視站及生理監視器 捐贈儀式」記者會,由成大醫院楊俊佑院長、南科管理局林威呈局長及業者等各相關單位代表參與此捐贈儀式。

醫療器材門檻高 臨床體驗強化照護品質

此批體驗的生理監視器設備包括20台生理監視器、3台主機和3台螢幕,將配置在急診、病房、開刀房和產房。南科林威呈局長表示,比起一般產品,醫療器材要通過多重驗證,門檻很高,而為促使國內產業升級、優勢產業整合群聚以及強調生醫領域產業發展,特推動南部智慧生醫產業聚落推動計畫;此計畫名稱為「生理監測-智慧醫療體驗計畫」,目的旨在朝向國際化醫療服務品質、落實智慧醫療,同時與成大醫院合作,進行一床一機生理監視系統建置。

一床一機設備 助減輕護理人員工作負擔

成大醫院楊俊佑院長說明,此次的計畫案「一床一機」概念生理監視器及中央站系統設備,在患者身上配備一台生理監視器並於護理站架設監測中央站,生理監視器設備透過無線方式與中央站連線,當病患的生理訊號達警戒值時能立即透過生理監視器將警訊回傳中央站,使第一線護理人員能先做初步的警戒排除,一來可隨時監測病患生理狀況,二來可減輕院內護理人員工作負擔,使節省下來的人力能更有效的利用。

他背上紅疹不痛不癢 竟是皮膚淋巴癌

一位28歲的年輕男性,半年多前背上開始出現不痛不癢凸起的紅疹,起初不以為意,認為只是一般的濕疹,於是用一些藥膏塗抹,但紅疹卻時好時壞,後來竟然越長越多,家人建議他至醫院皮膚科進一步就診。經皮膚科醫師安排背部皮膚切片檢查,竟是罕見的表皮性B細胞淋巴癌,轉介至血液腫瘤科接受化學治療,目前背部紅疹已大幅改善,並持續追蹤治療中。

多數患者可摸到腫大淋巴結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血液腫瘤科楊鎰聰醫師表示,台灣一年大約有2000至3000多個新診斷的淋巴癌個案,大多數的淋巴癌都是源自於淋巴結內的不正常淋巴球細胞癌化所致,這類患者多數在脖子、腋下或鼠蹊部會摸到腫大的淋巴結,但少數三分之一左右的個案卻是來自淋巴結外實體器官中的淋巴組織癌化所致,常見的有胃部、腸道、肝臟、脾臟、腦部等器官。像案例中皮膚性的淋巴癌個案實屬罕見。

皮膚異常還有其他症狀應速就醫

楊鎰聰醫師說明,皮膚性淋巴癌很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的皮膚疾病,而被當作一般皮膚問題處理。因此,皮膚上若有一些不尋常反覆出現、長久不消、甚至惡化的紅疹,一定要特別留意,倘若除了紅疹之外還有合併其他症狀,如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甚至有摸到其他硬塊,一定要迅速就醫,尋求專業的醫師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他三條冠狀動脈全阻塞 恐是抽菸惹禍

一名48歲的莊先生,其菸齡20多年,因自認身體是鐵牛一族,30年以上沒踏進醫院過,但半年前開始出現有喘、胸悶痛的症狀,不過休息一下後就會恢復,所以沒就醫。3個月前,突然劇烈胸痛,被送至醫院時已呈休克狀態,經緊急心導管檢查發現,其左迴旋支急性完全阻塞、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阻塞、右冠狀動脈細小且阻塞,完全無法供應心肌血液造成休克,情況相當危急,需把握時間搶救。

8成心肌梗塞有症狀 4%冠狀動脈疾病無症狀

收治該名莊先生的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電生理學科柯文欽主任強調,約80%的心肌梗塞會有先期症狀,如胸悶、心絞痛、喘等症狀,當出現這些症狀就必須立即就醫;另約有16%的病人有「非典型」的症狀,可能出現前下頸部、下牙床痛、上腹部不適表現,但仍有約4%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則完全沒有症狀。

醫療團隊共同合作 把他從鬼門關前拉回

柯文欽主任說明,莊先生到院時已呈休克、心臟衰竭並出現心跳停止狀態,救回的機率很低。因為莊先生冠狀動脈的左迴旋支、左前降支、右冠狀動脈皆全阻塞,而它們皆是供應心臟血液的重要血管,任何一條阻塞都可能造成猝死,像莊先生3條全阻塞,臨床上實在少見。所幸予以氣球擴張支架置放、主動脈幫浦、葉克膜急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才將莊先生從鬼門關救回,目前已恢復並出院。

香菸恐致血管栓塞 三高、高齡、肥胖皆為危險因子

根據統計,心肌梗塞男性病患中8成曾經有抽菸習慣;臨床研究顯示,香菸含尼古丁、一氧化碳及自由基等危害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就易使血管栓塞。柯文欽主任呼籲,癮君子應及早戒菸,才不傷心;此外,身體如有不適要盡早就醫,不要以為休息一下沒事就不看醫師,而若為三高、高齡、肥胖、遺傳等也是危險因子,建議定期檢查,以減少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阿茲海默症tau蛋白示蹤劑 進入人體試驗

失智症是老年人常見問題,研究顯示,以台灣106年人口資料估算, 65歲以上失智人口已超過25萬人,輕微認知障礙(MCI)者也近60萬人;在失智症中,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最常見,約占失智症病例的60-70%,隨著人口老化,罹患阿茲海默症的人數將逐年增長,預測到2050年,台灣將有80萬人罹患此症。

第一屆亞洲阿茲海默症臨床研究論壇(CTAD-ASIA)日前於上海舉行,會中多位阿茲海默症的國際專家分享研究成果。來自台灣的新旭生技創辦人兼執行長張明奎博士表示,新旭生技專注於腦神經退化性疾病新藥研發,研發的第一個產品「tau蛋白示蹤劑」為阿茲海默症的診斷與藥效追蹤等方面帶來突破性的進展,目前於美日台的人體試驗正在進行中,也將啟動與國內外醫學中心合作的臨床研究計畫。

掌握失智症病變關鍵 tau蛋白示蹤劑為治療帶來更多突破

張明奎指出,tau蛋白存在於腦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中,主要的細胞功能是與微管結合,能穩定腦神經細胞,相當重要。當tau蛋白不正常的堆積纏結,就可導致神經系統病變,如阿茲海默症。研究也發現,異常tau蛋白量的變化,對於病情輕重程度有正向關係,若從腦神經元中tau蛋白為研究出發點,有機會找到治療的關鍵方式;同樣重要的是,因tau蛋白不正常而引起的腦部罕見疾病,如額葉顳葉失智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 和進行性上眼神經核麻痺症(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 PSP)也有可能發現治療的方法。

張明奎表示,tau蛋白示蹤劑可精準的協助醫師診斷,同時幫助臨床研究階段的藥品來分析藥效,成為加速新藥臨床研發測試的利器。且可針對阿茲海默症以外的腦神經退化性疾病,做出精準判讀的示蹤劑,同時也能判斷出其輕、中、重度等不同的程度,了解疾病的進程狀態。

人體試驗全球同步開展 朝臨床二三期持續挺進

據了解,新旭生技已在全球展開tau蛋白示蹤劑APN-1607臨床試驗,更於美國取得孤兒藥資格,至今已在美國、日本和臺灣長庚紀念醫院三地完成90幾例人體試驗,受試者不僅有阿茲海默症患者與正常志願者,更包括FTD患者、PSP患者與大腦皮質基底核退化症(Corticobasal Degeneration Syndrome, CBS)患者,所有試驗結果顯示藥物安全,無嚴重不良反應。

目前新旭生技與長庚紀念醫院合作的第一階段臨床試驗已完成,更進一步臨床試驗規劃中,而在美國的一期臨床試驗預計今年10月將完成,對於挺進二期臨床試驗亦相當樂觀,該公司並將與上海、北京、廣州、武漢等重要城市的醫學中心展開合作;此外,除了開發示蹤劑,該公司以tau蛋白為基礎的研發產品也包含了小分子以及大分子的治療藥物。張明奎表示,我們將開放APN-1607,提供給其他藥廠與醫療研究單位使用,讓示蹤劑可更廣泛地被應用,期盼找出更多疾病的解決之道,進而讓患者獲得更好的治療。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