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他手腳無力針刺痛 竟是家族型類澱神經病變

有位57歲賴先生,近年來漸進式地手脚麻木、無力、針刺痛無法上階梯,伴隨著腸胃不適、便祕、拉肚子交替困擾他。賴先生的一位堂叔也有類似的症狀,醫師判定為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因爲有堂叔的病史,賴先生由中部至轉臺北榮總就醫,經檢查發現,賴先生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顯示軸索型運動感覺神經病, 轉甲狀腺素(transthyretin)基因檢測顯示有台灣常見的突變位點,確診罹患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

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 後代五成遺傳機率

收治此個案的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林恭平醫師表示,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是一種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疾病,會侵犯心臟、腦膜、眼睛、肺、腸胃道系統、周邊神經系統等等器官。在臺灣,推估有100至150家族有此疾病,發病的年齡男性約55歲,女性約65歲。

且一人罹病,其後代無論男女都有50%的遺傳機率。

50歲以前發病 肝臟移植手術預後良好

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的主因是轉甲狀腺素(transthyretin)基因突變,導致結構改變,造成類澱粉纖维囤積在人體的器官組織上,由於無法被人體有效清除,終致産生疾病症狀。在治療上,以往只有肝臟移植,50歲以前發作的類澱粉沉積症病患,接受肝臟移植手術預後良好。但賴先生發病年齡已超過55歲,接受肝臟移植治療的時機已過,且捐贈的肝臟取得不易,只能以藥物治療為主。

治療新曙光 獲國際醫學期刊刊登

過去藥物僅稍具延緩神經病變惡化的效用,臺北榮總研究神經病變的團隊發現,國際上有研究團隊利用小分子干擾核糖核酸的機轉,可降低病人血中的突變轉甲狀腺素蛋白的產生及其後續的囤積,有效控制並延緩病情。賴先生於103至105年間,參與此臨床研究,每三週接受注射一次,突變的轉甲狀腺素蛋白降低至原有的20%以下,神經病變得以控制延緩,他現今仍能自行走路,血壓穩定,腸胃功能正常,此突破性研究成果已於107年7月,獲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期刊刊登,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治療獲得一線曙光。

她全身突發癱瘓倒地 竟發現腦瘤作怪

有位60多歲的郭女士,退休後積極投入志工行列,過著充實的生活。上個月初,郭女士正準備出門做志工,卻忽然暈眩倒地,全身突發性癱瘓。家人趕緊帶郭女士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檢查發現腦部有腫瘤,腦壓極高,隨時有生命危險,緊急會診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立即做開腦手術,切除腫瘤。之後病理切片檢查,確診郭女士的腫瘤是惡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歷經兩周的手術恢復,如今已能下床行走,醫師繼續給予第二階段化學藥物的防禦治療,避免復發,提高術後的生活品質。

快速生長的惡性星狀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原發顱內腫瘤,根據許多研究資料顯示,膠質母細胞瘤的成因來自於細胞分化不全的致癌基因,它是一種會快速生長的惡性星狀細胞瘤。好發於45~70歲,男性罹患率高於女性約1.5倍。黃國烽醫師提到,世界衛生組織WHO依生長部位、形狀及影響層面,將膠質母細胞瘤病理分期為四個等級,等級越高腫瘤越活躍,症狀越嚴重,復發率越高,病人的預後也越差。

若有異狀且愈發嚴重盡快尋求診治

依據腫瘤生長壓迫的部位,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如長在腦幹附近,會影響病人呼吸心跳,甚至認知功能;長在小腦,病人可能會有平衡感變差狀況;長在額葉,病患的人格及情緒會改變;若長在顳葉,容易引發癲癇;長在語言區,可能產生語言障礙;若靠近運動區,則容易引起手腳無力。頭痛、腦壓上升、看到雙重影像、難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也都是腦瘤的可能症狀,黃國烽醫師提醒,要留意身體異狀,若發生以上症狀,且愈來愈嚴重,務必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治。

千萬不要放棄治療希望與機會

許多腦瘤的病人,因為症狀多樣,常常可能誤判為其他疾病,而奔走於各不同科別,不但疲於看診,未能找出病因對症治療,還可能延誤病情。黃國烽醫師說,無論任何腦瘤,都可以透過手術、化療及放療等方式,延長存活時間及生活品質,因此一旦有相關症狀出現,千萬不要放棄任何一絲治療的希望與機會。

子宮頸閉鎖不全險流產 子宮頸環紮救胎兒

已結婚10年的36歲林小姐,人工受孕後欣喜迎接第一胎,因高齡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子宮頸閉鎖不全問題,讓林小姐非常擔心,怕好不容易受孕的胎兒無法保住而流產;經國泰醫院陳俐瑾醫師立即收治住院治療,並做子宮頸環紮手術,術後成功養胎到足月,產下一健康男嬰。

子宮頸口已開2公分 安胎並做環紮手術

林小姐自懷孕初期即規則接受產檢,並無異常發現。因高齡的原因於22週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檢查時發現子宮頸口已經打開2公分,伴隨羊水囊膨出,因有早產危機,經國泰醫院陳俐瑾醫師診斷為子宮頸閉鎖不全,由醫師收治住院治療。

住院後給予安胎藥物及預防性抗生素,醫院初步檢查並無母體及寶寶感染跡象,故於3天後幫林小姐做子宮頸環紮手術,術後超音波可見子宮頸已成功閉合且子宮頸長度達3公分,觀察幾天狀況穩定後於第10天出院。

懷孕中期子宮頸過短 胎兒易有早產危險

國泰醫院陳俐瑾醫師表示,一般正常懷孕中期(20~24週)的子宮頸長度最好要2.5公分以上,而低於2.5公分即為子宮頸過短,子宮頸過短的原因可能為子宮早期收縮或是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閉鎖不全的發生率約為1/500〜1/2000,是在無任何子宮收縮的症狀下,產生無疼痛的自發性的子宮頸縮短和子宮頸口擴張,嚴重時羊膜會經由打開的子宮頸膨出至陰道,會有胎兒早產的危險。

當發現子宮頸閉鎖不全時,可考慮施以子宮頸環紮手術,陳俐瑾醫師說明,即是將羊水囊小心翼翼的推回子宮,在陰道有限的空間,用不吸收的縫線,將打開的子宮頸作一個環形的縫合,並適度給予安胎藥物及抗生素,等到足月時再將縫線剪開引產,可增加胎兒存活率。

子宮頸閉鎖不全高危險族群 懷孕中期要測量子宮頸長度

陳俐瑾醫師提醒,婦女只要是先天子宮異常、子宮頸病變或做過切除手術、多次人工流產手術、多胞胎等,都是屬於子宮頸閉鎖不全的高危險群,應在懷孕中期做子宮頸長度的測量。

現在是高齡化的社會,許多婦女原本受孕就不容易,如懷孕過程未能早期發現問題而將會終身遺憾,建議若有胎兒先天異常家族史、產前篩檢異常、孕期合併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等問題,可藉由超音波檢查來輔助產檢。

面對口腔癌纏身 正面態度是復原關鍵

一名56歲陳先生,年輕時,就會抽菸喝酒,且吃檳榔等習慣,八年前曾發現右邊舌頭破皮,一度不以為意,直到嚴重影響食慾,才趕緊就醫,經醫師診斷為惡性腫瘤,採手術治療,配合化學及放射線治療,但因手術切除部分舌頭,造成患者進食及吞嚥困難,得長期放置鼻胃管。

醫院辦同學會 鼓勵病友勇敢面對疾病

這名患者後來又接受胃造廔管手術後,所幸已能自行烹煮食材灌食,且精神體力恢復佳,目前僅需每週按時回診追蹤;臺中榮總口腔醫學部醫師程稚盛指出,為鼓勵病友能勇敢面對病症,口腔癌治療團隊特別舉辦口腔癌病友同學會,希望藉由團體的鼓勵,幫助病友和家長學習照護能力,也能在病友分享經驗下,建立良好互動醫病關係及病友支持網絡。

男性易罹口腔癌 又以40至59歲為主

根據衛福部十大主要死亡原因統計,以惡性腫瘤為最多,口腔癌為癌症則佔第五位,男性癌症第四位;程稚盛醫師表示,口腔癌多以40至59歲男性為主,多是家庭重要的經濟支柱,因此,臨床上,許多患者一發現罹患口腔癌,除了對自身健康影響,也埋下經濟負擔的壓力。

醫院組口腔癌團隊 提供患者各方面照護

臺中榮民總醫院長期提供口腔癌診斷及治療服務,根據統計,目前院內五年存活及成功率,已超越全國水準;程稚盛醫師表示,為了提供患者各方面的照護,口腔顎面外科與整合性癌症中心也建立口腔癌團隊,包括患者的生理照顧、營養飲食攝取、經濟衝擊等需求,除了給予專業的協助,也希望透過醫療團隊著照顧,緩解患者對疾病的困擾,加上參與活動的聚會,透過良好的支持系統下,幫助患者勇敢對抗病魔。

勿成鍵盤殺人幫兇 避免網路霸凌造成悲劇

有位甲小姐在社群媒體開立了粉絲頁,不時秀出好身材及高顏值的美照,受到許多網友按讚。某次她高中同學在留言板貼出以前她和班上同學出遊合照,直說甲小姐很會修圖,本人和網路差很大等等。還有網友惡搞移花接木合成照片,加上嘲笑或羞辱文字。甚至有網友留言在路上遇到會和她問好等等類似恐嚇文字。甲小姐因此怕到不敢出門,一打開電腦就會焦慮緊張,手指碰到鍵盤就會發抖,看到螢幕畫面就會心悸、心跳加快、感覺呼吸困難,胸口像被石頭壓住,而且怕到不敢出門,最後由朋友陪同到精神科門診就醫。

網路霸凌已成實質壓力源

隨著網路的發達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甚至有人因網路霸凌而自殺的不幸事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表示,現代人的生活和網路密不可分,網路霸凌已經成為生活上一種實質的壓力源。又因為網路具有匿名性,訊息圖片或影像可以在短期內複製流通,網友在第一時間義憤填膺,常常對事實未經查證,即受到某些自以為是的「正義魔人」鼓吹而發文批評,使得被霸凌者承受到巨大的壓力。

陳大申醫師提醒,被霸凌者與陪伴的親友除了即時在網路澄清,要求網站撤下不實言論,截圖蒐證、報警協助與尋求法律途徑提告外,更要注意被霸凌者的精神狀態與身心反應。

被霸凌者易發生急性壓力反應

對於被霸凌者而言,網路霸凌通常是突然發生,被霸凌的強度因為網路容易複製與快速傳播的特性,往往大於實體霸凌,甚至高過數十數百倍,因此被霸凌者容易發生「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症狀包含遭受網路霸凌之後,恐懼、無助、焦慮或警醒度增加、睡眠困難、易怒、專注力不良、過份警覺、過度的驚嚇反應等;如果過了幾週沒有改善,陳大申醫師建議被霸凌者應該到精神科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

多多鼓勵關懷被霸凌的朋友

陳大申醫師後呼籲,如同在現實生活一樣,每個人都要為自己在網路上的言論負責,最終可能也需要承擔相關法律責任,每個人在發言前如果能夠多停一停,想一想,再多求證一下,不要變成「鍵盤殺人」幫兇,反而應該多多鼓勵被霸凌的朋友,您的一句關懷,他(她)將會感到無限溫暖。

婦長巨大子宮肌瘤 自然孔內視鏡切除不留疤

50歲的王姓婦人長期貧血、體力虛弱,容易頭昏眼花、心悸及頻尿,腹部可摸到突起物已達4年,像懷孕5個月肚皮大小。婦產科診治發現巨大子宮肌瘤,經陰道自然孔道內視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後,順利切除重達1250公克子宮肌瘤,手術過程約2小時,出血量僅50c.c.,術後第2天順利出院,婦人腹部完全沒有疤痕,術後幾乎無疼痛。

從人體本來存在的開口進行手術 降低出血狀況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婦產科主任唐逢翔表示,經陰道自然孔道內視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主要依循自然解剖構造,從人體本來存在的開口來進行手術,當體表不再被切開,能夠避免一些神經疼痛,出血狀況因此能降低,手術時間也能節省。

王姓婦人術後隔天就能下床自如,由於腹部沒有傷口,亦可進行正常盥洗,不用擔心傷口問題,原本的貧血、頻尿及腹部壓迫問題皆已消失,更開心沒有手術造成的疤痕。

子宮肌瘤症狀並不明顯

唐逢翔主任表示,大部份婦女若有子宮肌瘤,症狀並不明顯,臨床最常見的症狀是經血量增加、骨盆腔慢性疼痛、壓迫泌尿系統造成頻尿、解尿困難等,經臨床醫師診斷施以藥物治療無效者,才會進一步建議手術切除。

此種創新經陰道內視鏡手術更合乎人解解剖生理構造,較能提早截斷子宮動脈降低出血量,並且不刻意在體表劃開傷口,可以達到較少出血量、減輕術後疼痛感、縮短術後恢復時間,以卵巢輸卵管手術的病人在術後8小時疼痛指數皆降為0。但此項手術須利用一些自費器械,預估花費5至7萬元。

嚴重腹部沾黏、無性行為者 不適用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

唐逢翔主任提醒,並非每個病人都適合經陰道內視鏡手術,一些嚴重腹部沾黏或歷經多次開腹手術過的患者,或無性行為者,就不太適合這種自然孔道內視鏡手術。此種病人可選擇單孔腹腔鏡手術,除必須在肚臍上留下約2公分疤痕外,其他包含術後的痛及恢復,亦可令病人達到滿意效果。(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突破晚期肺癌存活率 醫界盼免疫療法納健保

2017年台灣每不到一個小時就有一名肺癌患者死亡,抗癌治療分秒必爭!而今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免疫療法,認證了其抗癌效果;其中,PD-1、PD-L1和CTLA-4等免疫療法更已是國際抗癌的主流趨勢,治療效果佳。為了加速完整台灣晚期肺癌病友的治療權益,幫病友爭取活下去的希望,台灣肺癌學會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兩大學會呼籲健保署也應加快腳步,儘速展開與藥廠的對話與協商,早日將晚期肺癌免疫療法第一線治療納入健保給付。

七成肺癌發現已晚期 四成無標靶藥物可用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指出,台灣每年新診斷的肺癌患者達一萬三千多名,每4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肺癌,因為肺癌具有不易早期發現、容易轉移的特性,因此國內超過七成患者發現時已為無法開刀的晚期;且近四成患者腫瘤未有特殊基因表現,沒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在健保給付內僅能使用化學治療,但治療成效不彰,中位數存活期不到一年,急需要導入免疫療法投入戰線來救命。

圖片

第一線使用免疫療法 中位數存活期突破三十個月

高尚志理事長表示,免疫療法是精準醫學的展現,其不同於傳統療法主要針對腫瘤細胞進行攻擊,而是透過誘發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擊退癌細胞,因治療成效佳,延長許多患者的壽命,可望幫助癌症有朝一日成為慢性病。目前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臨床指引已經將免疫療法列入標準治療,臨床研究顯示,PD-L1高度表現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於接受免疫療法治療後,中位數存活時間可達三十個月,為傳統化療的一倍多,樹立晚期肺癌治療的新里程碑。

醫界疾呼:晚期肺癌第一線免疫療法應盡速納入健保給付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台灣肺癌死亡率連續10年蟬聯台灣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尤其是晚期肺癌無基因突變的患者治療選擇少,在健保給付內的治療選擇以化學治療為主,效果相對較差,存活期較短。而免疫療法問世已有約3年左右的時間,這對於肺癌病友來說,就是無法超越的存活期門檻,在等待的過程中,有許多的病友已經離世,目前全球有33個國家給付免疫療法,如英國、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先進國家也相繼給付,且更是於第一線就給付,讓許多台灣的晚期肺癌病友更是引頸企盼健保德政的幫助。

跟癌症惡病質說不! 營養補充抗癌不繞路

一名高齡80歲的老婦,長年吃素,飲食一向清淡,但半年前因為肚子痛到沒有食慾,體重下降15公斤,在家屬陪同下就醫,診斷出來已罹患大腸癌第三期,腸子裡充滿癌細胞造成腸阻塞,才會食不下嚥。

經手術切除癌腫瘤後,老婦除了口服藥治療,為避免體重下降,也積極攝取營養品,醫師建議飲用「全植物萃取完整營養素」補充術後的營養照顧;因為是全素飲品,老婦也很安心,漸漸地病情控制得宜,體重恢復、氣色也比術前好,之前來看診時還要坐輪椅,現在出門都可以自行走動,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惡病質找上身 起因恐是營養不良

收治這位老婦的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表示,癌症治療的效果與病患的營養照護密不可分,由於癌細胞會產生誘導發炎的細胞激素,增加蛋白質及脂肪的解體,導致異常的代謝,能量及營養素過度消耗,若治療過程中患者有營養狀況不佳、發生惡病質的情況,就無法繼續進行化療和其他治療,也會影響治療的成效。

天然胺基酸+有機硒 助提升新陳代謝、預防肌肉流失

在抗癌作戰期間,為避免出現惡病質情形,應在治療前後給予不同的營養照護計劃,隨療程供給足夠營養,將成為後續療程或是手術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癌友補充低醣、優脂、高蛋白的「全植物萃取完整營養素」,含有天然胺基酸、抗氧化有機硒成分。根據研究顯示,飲用後人體吸收率高達98%,攝取均衡、足夠的熱量及營養,能迅速補充癌友體力、促進新陳代謝,並預防肌肉流失及免疫低下。

體力是抗癌關鍵 破除迷思、正視營養補充治療事半功倍

陳理事長表示,許多癌友罹癌後都不敢吃肉,蛋白質攝取不足,導致很容易出現惡病質;所以,不只是素食者要注意營養補充,葷食癌友也應越早規劃營養照顧計劃,積極補充營養才是掌握抗癌的關鍵。另外,目前台灣醫療治療進步,癌症已非不治之症,呼籲患者調整飲食習慣、規律運動提升身體免疫力,並且保持樂觀心情,對於治療成效也有幫助。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