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他罹晚期口咽癌拒放療 良醫力挽救一捕命

一名58歲的高先生,三年多前因口腔出現異物感及疼痛至醫院檢查,確診為第四期口咽癌。高先生因親人及朋友曾接受放射治療後,出現嚴重副作用而極度害怕,堅拒治療,在醫師不厭其煩細心說明其病況,若不接受正統放射治療,將使原發腫瘤不斷長大,突破顎骨導致大量出血及進食時,食物及流質會從鼻子流出;高先生因而毅然答應接受治療,整個療程平順無明顯痛苦,且持績門診追蹤三年半,目前已完全康復,無治療副作用,生活品質良好。

口咽癌手術會影響外觀 放射治療可保留器官

收治高醫師的安南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梁永昌醫師表示,早期口咽癌病患可採用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兩者治療效果差異不大。而手術治療因口咽組織及頸部淋巴被切除,口咽功能可能部份缺失,使頸部外觀受影響,所以放射治療被公認為一種組織器官保留之治療方式,治療後病人口咽功能和頸部外觀影響不明顯。梁永昌醫師進一步提到,若為晚期的口咽癌病患則是以同步放化療為原則,因放射治療的技術,是決定治療後病人生活品質好壞的重要影響因素與條件。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避免錯過黃金治療契機

梁永昌醫師說明,高先生原發病灶為左側扁桃腺,癌細胞漫延侵犯軟顎及舌根與雙側頸部淋巴結,臨床分期為第四期A。因手術切除恐對口腔和口咽功能影響極大,嚴重影響正常吞嚥進食功能,對雙側脖子淋巴切除亦會造成頸部功能和外觀的缺損,手術後亦必須補輔以放射治療,才能達到根治目的;經與病人多次詳細分析說明後,病人最後選擇放射治療,治療過程平順,並無出現太大不適或副作用,且可正常進食,體重無明顯下降。

梁永昌醫師強調,一旦罹患口咽癌的病人,若不及時接受治療,病情會持續惡化而失去治療的契機,後果可想而知。

達文西乳癌手術再進化 乳房全切傷口小

有位40歲的林小姐今年初摸到乳房有硬塊,就醫後發現有2-3公分腫瘤,初步診斷為原位癌,建議做乳房全切除。今年五月終於在朋友鼓勵下轉至雙和醫院診治,經外科部主任洪進昇醫師施行達文西乳房全切除及前哨淋巴手術,術後不須進行化療,只需服用抗賀爾蒙藥及定期追蹤即可恢復正常生活。

達文西手術減少傷口 出血量減少

過去做乳房全切除手術傷口大且復原速度慢,加上術後重建及復原讓病患較無自信,因此許多病患排斥就醫導致腫瘤越趨嚴重。洪進昇主任提到,乳房全切除傳統手術傷口約在15至20公分,傷口部位從乳房內部到腋下,在乳房重建上常需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而內視鏡手術兩處傷口一在乳暈處約3公分,一在腋下約5至7公分;隨著科技進步,利用達文西手術可以再減少一個傷口。

洪進昇主任解釋,腋下淋巴手術較為複雜,周遭被許多神經血管圍繞,使得過去腋下淋巴的手術都以傳統式在腋下劃開傷口,進行淋巴摘取。但現在達文西的影像系統具有放大影像、3D視覺效果且鏡頭較不容易起霧,可以有效協助醫師進行手術;而機器手臂相較於傳統內視鏡器械也比較靈活,進行複雜手術來說相對較沒有死角,出血量較傳統手術及內視鏡手術也可以減少。

乳房健康管理中心 「一站式」醫療服務

初期林小姐因害怕全切除手術影響其外觀與生活,所以遲未就醫。洪進昇主任指出,雙和醫院乳房健康管理中心,提供專責個案管理師做完備的諮詢服務,免除病患因心理層面排斥就診,並有「一站式」醫療服務、完善的個人化衛教與量身打造之乳癌領航治療計畫,完備的就診空間以提升病人的隱密性,整合乳房外科、整形外科門診、乳房超音波檢查、乳房攝影及手術室,讓病人一次就可以把檢查完成,免去來回看診奔波及等待檢查結果的焦慮。

抗生素藥敏檢測 醫研合作開發晶片

敗血症會使人體出現全身性嚴重發炎反應,隨著病程發展,恐造成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達20%至30%,但檢查上,要確定是否為敗血症病菌,卻得花上約96小時,才能找出正確抗生素。為了降低敗血性休克造成的死亡率,臺中榮民總醫院與國家實驗研究院奈米元件實驗室,開發出抗生素藥敏檢測晶片,有效降低敗血性休克造成的死亡率及檢測成本。

診斷縮短至51小時 降低敗血症死亡率

抗生素藥敏檢測晶片,是透過陽性血液培養瓶檢體,進行抗生素檢測測試,診斷時間縮短至51小時,且與傳統檢測方式檢測結果的符合率88.2%;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博士鄭宜肪指出,利用電流操控,將血液中的細菌集中,並將影響檢測結果的血球隔離,再配合奈米技術開發的面積極小且敏銳的感測晶片,就能檢測出微小的細菌濃度變化。

抗生素藥敏檢測晶片 檢測快成本低

透過此技術,僅需經過此48小時培養,確定病人血液中含有細菌後,就可分裝,並投入不同抗生素,3小時後各試管細菌濃度,就能產生極微小差異;鄭宜肪博士表示,此技術不僅縮短總檢測時間,檢測成本上,比起現有的自動化微生物分析儀一台售價300萬元,搭配抗生素藥敏檢測晶片的儀器卻不到6萬元。

醫研合作 可望研發更多生醫產品

目前抗生素藥敏檢測晶片相關技術已獲得3項台灣專利與2項美國專利,且完成臨床檢體測試,預計兩年內可商品化;透過醫學中心與研究中心的合作,未來將持續運用奈米科技在生醫領域上,研發出各種創新生醫產品,幫助更多需要協助的病患。

老翁車禍腦漿外溢 顱骨切除減壓手術救命

一名70歲張姓老翁,騎機車時不慎撞上停在路邊的貨車,造成頭部重創,且顱內大出血及顱骨骨折,連腦漿都外溢,緊急送至醫院急診,經漏夜手術6小時,昏迷2週、住進加護病房1個月,原本預期恐會變植物人,或失明的患者,竟奇蹟甦醒,目前已能下床走路。

車禍腦部重創 老翁一度危及生命

這名老翁原本是要騎車去加油站加油,沒想到因天色昏暗,才因此撞上停於路邊的貨車,便昏迷不醒;衛福部彰化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昕煥指出,經電腦斷層攝影檢查,患者左側硬腦膜下腔大片出血,且顱骨開放性骨折破裂,因骨頭插入額葉,造成腦漿流出,另外,從額骨到鼻腔骨、眼眶骨等還有骨折情況,讓患者一度生命跡象微弱。

緊急顱骨切除減壓手術 順利救回患者

張昕煥醫師進一步說明,緊急動手術下,雖情況不樂觀,但保持一線生機,進行顱骨切除減壓手術,先清除硬腦膜下腔血塊,並將顱骨復位,打鋼板固定,術後患者昏迷14天,雖醒來一度意識不清,但一個月後手腳已能行動,就連原本預期恐失明的雙眼,也恢復正常。

緊急腦部手術 及時搶救是關鍵

原本患者腦部嚴重損傷,加上顱內大出血及骨折,甚至還傷及額葉,即使救回來,預期可能變植物人,且視神經遭壓迫,也恐難避免失眠,沒想到預期的後果都未發生,患者也順利出院,已是奇蹟;彰化醫院院長謝文淮呼籲,南彰化民眾若得須接受腦部手術,就得往返台中市的醫院,但緊急腦部手術分秒必爭,所幸這次由從高雄長庚醫院聘任到彰化醫院的醫師張昕煥協助下,順利搶救腦部重症病患。

你快樂嗎? 情緒字卡來檢視

每天穿梭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接收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與要求,忙於應付外在世界的我們,是否有靜下來問過自己快樂嗎?是否有好好照顧自己呢?

吳宛亭心理師表示,我們從小到大都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環境,想盡辦法達到父母的期待、社會文化主流的價值,太多的目光與努力都是在符合別人的想要,就算自己其實已經疲於回應,仍舊很少停下來回頭看看自己,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試著按下暫停鍵,問問自己喜歡什麼? 想追求什麼? 真的快樂嗎?

完善的自我照顧 可維持身心靈良好的平衡狀態

自我照顧是一種對自己身體上與心理上的照顧能力,完善的自我照顧可維持身心靈良好的平衡狀態。若疏於自我照顧可能會產生莫名的情緒低落,或是空虛無助感、暴怒等,情緒的震盪起伏很大,情緒會累積在身體裡,也會反應在身體上,出現和平日不同的狀況,像是突然的暴飲暴食、胃口變差,怎麼睡都睡不飽,情緒也會影響到行為反應。

大部分的人較難去發現情緒的變化,只有當身體上出現不舒服並干擾到生活時,才會被注意,身心靈三者相互關聯,應正視心理與情緒問題。吳宛亭心理師表示,自我照顧的第一步就是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把身體當作是自己一個很重要的夥伴一樣,並維持規律的生活模式,攝取均衡營養的飲食,養成運動習慣,好好對待身體可提升身體能量,也會回饋到心理層面,充足能量以應付生活中的困難跟挑戰。

利用情緒字卡探索情緒

要照顧看不見的情緒並不容易,但可以透過一次次的練習與發現,來探索情緒,面對各式各樣的情緒,可用情緒字卡去練習核對,將抽象的情緒藉由字卡具體意識化,認識自己的情緒,將原本糾結的情緒一一釐清,也可和朋友聊聊,朋友的反應與回饋也能幫助發現自己情緒。有時當沒有意識到情緒的問題時,情緒就會取得主導權出來控制我們,當發現情緒在作祟時,才可拿回主導權,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找回童心卸下包裝 看到真實的自己

吳宛亭心理師表示,回到孩童時期的單純探索情緒,能更接近情緒的本質,人一旦開始社會化後,時時在意別人的喜好,而為自己進行各種包裝,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而孩子的反應是最直接、最真實的。

當你感到不快樂時,按下暫停鍵吧!給自己一個可喘息的時間,面對因空白而產生的焦慮與恐懼,試著讓自己安心並釐清的混亂情緒,放下過於執著的目的性,回到孩童時期那樣地單純直接,聆聽心底的聲音,好好地照顧自己。(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轉移性乳癌福音 新一代口服標靶藥新選擇

一名50歲林媽媽,兩年前發現左側乳房有硬塊,爲了不讓孩子擔心,聽信坊間治療,接受氣功、生機飲食療法等方式,沒想到去年一度意識昏迷且嚴重嘔吐,住院檢查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到骨頭及肝臟,且出現嚴重高血鈣及肝功能異常等情況;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蔡瑞鴻指出,原本透過口服化療合併抗賀爾蒙藥物治療,但治療半年後症狀仍未改善,便改採以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目前症狀已穩定。

口服標靶藥物 存活期提升至24個月

治療乳癌,早期以手術切除為主,但若癌細胞已擴散至骨頭、肝臟或肺臟等第四期癌症,就得接受全身性藥物治療;蔡瑞鴻醫師指出,其中若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的轉移性乳癌病人,近三年來,都以細胞週期蛋白依賴性激酶抑制劑CDK 4/6 inhibitor的口服標靶藥物為主要治療,根據國外大型臨床試驗,發現透過新藥治療的患者,能有效控制存活期,從原本約14個月提升到24個月,且期間不需要化療,就能獲得良好療效。

乳癌積極治療 零到一期存活率近95%在台灣,乳癌是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但只要積極治療,成效都不差,從零到一期的乳癌患者,透過手術切除,且配合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及放射治療等,患者的5年存活率可達近95%,且目前已有很多新的止吐止痛藥物,加上病友支持團體的互相鼓勵,讓癌友在對抗癌症期間,不孤單。

出現乳癌疑似症狀 應盡快接受檢查

治療乳癌技術已逐漸進步,不僅療效佳,目前也能採以個人化及精準醫療的應用,讓治療副作用越來越少;蔡瑞鴻醫師呼籲,若有疑似症狀出現時,應盡快接受檢查,並積極治療,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造成遺憾。

乳牙蛀牙沒關係? 牙醫:恐擴大感染

3-6歲齲齒率逐年攀升

台灣學童齲齒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根據國民健康署在2006年和2011年針對學齡前幼童調查,發現3歲到6歲的齲齒率都有逐年攀升的情形;另外,國民健康署也公布2012年的12歲兒童恆牙齲齒經驗指數,我國分數高達2.5顆,僅次於菲律賓和柬埔寨,不但沒達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的2顆以下目標,也沒達到我國自己設定的2.3顆標準。因此,兒童牙齒口腔健康已成許多家長操煩的問題!

糾正錯誤牙齒保健觀念 遵循333黃金刷牙法

桃園長庚兒童牙科張佩菁主任從門診經驗發現,許多家長對於兒童的牙齒保健有些錯誤的觀念,例如認為「乳牙蛀牙沒關係,反正以後會長新的恆牙,到時候牙齒就自然而然會變好」,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乳牙牙根下方的齒槽骨內,有正在發育中的恆牙的牙胚,若是乳牙蛀牙太嚴重,細菌就有機會沿著牙髓腔進入牙根內,並且向下蔓延至發育中的恆牙牙胚,讓發育中的恆牙也飽受齲齒細菌的威脅,甚至會引發膿腫或蜂窩性組織炎,讓感染進一步擴大。

張佩菁主任強調,齲齒是35歲以前牙齒喪失最首要的原因,所以家長務必重視孩童的口腔衛生,同時養成正確而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刷牙時應遵守每天3餐飯後要刷牙,要在用餐後3分鐘內刷牙,每次刷牙至少要刷3分鐘的333黃金刷牙法。

潔牙習慣從小養成 定期牙齒檢查

由於牙線的使用是需要手部比較精細而複雜的動作,張佩菁主任建議,對於10歲以下的孩童,可以盡量鼓勵並協助孩童先自行練習刷牙和使用牙線,等孩童處理完畢後,再請家長幫孩子徹底清潔一次,以補強孩童不足之處。若能夠從小就養成正確的刷牙方法以及使用牙線的習慣,並且定期做牙齒的檢查,對於牙齒健康的維護,有著長遠的影響,而且終身受益。

肺癌免疫療法 醫籲先做生物標記檢測

日前健保署核准首例免疫療法健保給付黑色素瘤,宣告國內抗癌正式邁入免疫療法的時代。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顧問醫師蔡俊明說,「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讓臨床醫師有更多更好的抗癌工具,但並非所有病人的療效皆好,不應有過多期待,以免延誤至其他治療。

蔡俊明指出,癌症治療已進入個人化精準醫療,如何幫癌友擬定最佳治療策略,是醫師的一大挑戰。他說,對於任何治療的拿捏都應有把握,因此,需要有更多預測工具,作為研判效果的重要參考依據。

舉例來說,晚期腦轉移的肺癌患者,如果癌細胞的上皮細胞基因突變,可使用標靶藥物,反應率高達八成多,蔡俊明比喻,就像眼前有個鮮明的標靶,用藥命中靶心,就能獲得不錯療效。

相較之下,免疫療法作用機轉相對複雜。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希望能夠精準地作用於免疫檢查點上,目前透過PD-L1生物標誌的檢測,可以得知用藥後的有效率。

蔡俊明表示,儘管PD-L1預測能力能有加強的空間,且許多臨床研究也發現,少數PD-L1表現量低者在使用免疫療法之後仍有療效,但PD-L1表現量越高,確實治療效果就越好。

台灣病理學會理事長賴瓊如也指出,談到療效,就必須講求科學證據,從病理觀點來看,應先擬定一個客觀的數據,做為健保給付標準。

醫界提議健保署以「西瓜甜再付錢」原則來給付免疫療法,先讓晚期肺癌患者使用三個月,如果有效,健保從第四個月起開始給付,對此,蔡俊明表示樂觀其成,因為PD-L1表現量低的癌友也應該有活下去的機會。

不過,蔡俊明強調,用藥前仍有必要先檢測PD-L1,若發現趨勢不妙,仍可選擇其他療法,以免延誤治療。癌症治療上,最怕癌友對某種治療期待太高、過於樂觀,病人應該知道自己有多少希望,「在癌症治療上,最怕的就是病人太一廂情願」。( 來源:聯合報 )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