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世界級達文西手術專家來台 分享睡眠外科經驗

在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三大醫學會支持之下,經過一年多的籌備,成大醫院日前舉辦盛大的睡眠醫學學術研討會、睡眠外科解剖實作課程。邀請國內外多位知名睡眠醫學大師專題演說,世界級達文西機械系統輔助睡眠外科手術之父-義大利耳鼻喉科醫學會理事長Professor Claudio Vicini也特地參與研討會,分享這項高科技輔助手術的經驗,以讓參與的睡眠專家皆能獲益。

視訊連線瞭解實際技巧

研討會於成大醫學院第四講堂舉辦,有來自成大醫院、長庚醫院和慈濟醫院的睡眠專家,和美國史丹佛大學副教授Jamie M. Zeitzer、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耳鼻喉部睡眠外科助理教授Stanley Yung-Chuan Liu,以及義大利耳鼻喉科醫學會理事長Professor Claudio Vicini,針對睡眠議題做全面性地演說,內容涵蓋日夜週期相關睡眠疾患,以及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多項重要臨床主題,例如:疾病診斷(睡眠內視鏡)、非手術治療(陽壓呼吸器、止鼾牙套、口咽肌肉功能復健)、手術治療(鼻部、口咽、舌根、口腔顎顏面部)、高科技手術治療(達文西機械輔助系統、植入型舌下神經刺激器)等。會議現場也與成大醫院手術室進行視訊連線,由成大醫院耳鼻喉部林政佑醫師親自示範手術,讓睡眠醫學相關臨床醫師們實際了解手術技巧。

睡眠醫學需跨領域合作

成大醫院成立睡眠醫學中心迄今已經滿兩年,今年初順利通過2018臺灣睡眠醫學學會「專業睡眠機構」認證、睡眠醫學專科醫師訓練醫院認證。截至目前,成大醫院參與睡眠醫療的臨床科部包括內科、外科、牙科、精神科、神經科、家醫科、耳鼻喉科等七大科,可知睡眠醫學是一個多面向、跨領域合作的醫療專業。

更貼近需求帶來一夜好眠

林政佑醫師表示,根據2017臺灣睡眠醫學學會最新調查,全臺1/10人口受慢性失眠症所苦,若再加上罹患其他睡眠障礙疾患,粗估台灣睡眠障礙人口約有20%。期望透過這次的研討會,藉由跨領域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睡眠呼吸障礙疾病,讓此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更貼近病患的實際需求,邁向精準睡眠醫學,帶給民眾一夜好眠。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這族群比例逐年增

癌症是造成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其中白血病是兒童期最常見的癌症,但成人也不可輕忽,若出現持續發高燒、疲倦,或出現異常頭暈等症狀,即可能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所導致,此時應務必到醫院接受詳細檢查,以利病情得到緩解,延長壽命。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貧血、疲倦、發燒或瘀青都是症狀

中華民國血液暨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姚明醫師表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係因血液中有過多的惡性白血球增生所致,進而影響到身體的造血機能。一般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人會出現貧血、疲倦、發燒,甚至是莫名瘀青,但若未即時接受適當治療,生命恐剩幾個月。

姚明醫師指出,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比例逐年增加,但因成人白血球再生能力不如兒童,無法承受高劑量化療,加上因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相關基因與兒童不同,所以復發率高,治療上也較棘手。

化療成效有限 新型藥物助延命

姚明醫師強調,過去在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以化學治療為主,並進一步評估骨髓移植的需要性與可能性;此外,化療也容易造成患者新生細胞的損傷,所以會有口腔、腸道破損及掉頭髮的現象,而當患者疾病再次復發或對化療產生抗藥性,常會落入無藥可醫的絕境。

姚明醫師分享,現在有新型的雙特異性抗體問世,並已納入健保給付,提供急性淋巴性白血接受兩種化療療程無效、再次復發,或頑固型B細胞前驅因子之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的患者,在治療策略上有更多選擇;最重要的是,其更有機會延長生機。

腦深部刺激術 巴金森氏病治療利器

巴金森氏病為國人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症狀為漸進性的動作遲緩、肢體僵硬、靜止性顫抖以及平衡障礙等。雖然早期藥物治療效果不錯,但隨著疾病進展,藥效持續的時間會逐漸縮短,甚至出現難以控制的肢體扭動或亂動(dyskinesia),此時單純的藥物處方就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部主治醫師鄭宇凱說明,透過「腦深部刺激術」能發揮更好的成效,幫助許多深度病患及家屬擺脫長期病痛帶來的不便。

對抗巴金森氏病利器 腦深部刺激術治療效果佳

自從法國神經外科Benabid醫師發現,以微電極刺激腦深部特定神經核可以有效緩解巴金森氏病病人的症狀後,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都已核准這項手術作為巴金森氏病的輔助治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呂明桂表示,我國衛生福利部也於2015年起將刺激器納入給付範圍,嘉惠了不少病友,但其於部分仍需自費負擔。

一位個案沈先生於6年前,出現左側肢體動作遲緩、顫抖等症狀,起初經由藥物調整尚能維持日常活動及工作,經過5年後,開始面臨藥物效果縮短,無法應付正常工作的困境,後來經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外科醫師的評估和建議下,接受腦深部刺激術團隊治療。目前術後狀況良好,搭配藥物使用已達到令病人滿意的程度,而且他也開始學會使用體外遙控器,讓自己症狀獲得更好的控制。

罹病多年 積極治療仍能維持生活品質

許多巴金森氏病患者因為對腦深部刺激術不了解,而失去了獲得更好生活品質的機會,若是已罹患巴金森氏病多年的病友,或許可以和沈先生一樣,隨時和主治醫師共同討論,評估這項精密手術的可能性。畢竟罹患巴金森氏病還是有很大機會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的。

不必跨海求醫! 台灣將引進日本免疫細胞技術

免疫細胞治療再傳佳音!繼衛生福利部鬆綁免疫細胞用於多項癌症臨床治療使用後,國內生醫業者引進日本研發成功的「DC(樹突細胞)癌症疫苗」、「超級NK(自然殺手)細胞」製劑專利技術,讓台灣的癌症患者不必遠渡日本求醫。

累計二十二種癌症、逾十萬名癌患使用 日本免疫細胞培養技術轉移台灣

過去因為法規限制,許多台灣癌症患者必須遠赴日本接受自體免疫細胞治療,不僅所費不貲、還要抱病遠行。現在「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正式公告施行,免疫細胞製劑產業以及臨床治療技術如何讓患者能實際受惠於細胞治療,便成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DC(樹突細胞)癌症疫苗」療法是由東京大學所開發,在日本已有22種癌症、超過1萬1千名癌症患者使用,包括現有常規抗癌治療成效相對不理想的胰臟癌,以及國人新增人數最多的大腸癌,還有死亡人數居冠的肺癌。

「樹突細胞疫苗」體內免疫細胞指揮塔指導淋巴球攻擊癌細胞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山下直秀教授指出,樹突細胞是被稱為「指揮塔」的細胞,樹突細胞吞噬癌細胞後、會將癌細胞的標記呈現在表面,接著活化並教育淋巴細胞辨識癌細胞;受到指導的淋巴細胞會在體內巡邏找出具有癌標記的細胞、進一步攻擊,使癌腫瘤縮小。這也就是樹突細胞療法的原理。

樹突細胞結合有效癌抗原指揮 T細胞讓「冷」腫瘤熱起來!

山下直秀教授並認為,未來若能結合更精準的腫瘤抗原與樹突細胞治療,也可望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發揮最大效用!山下直秀教授指出,腫瘤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並不是對每種腫瘤或所有癌患有效,其關鍵問題之一,在於癌症組織中有多少負責攻擊的T淋巴球!也就是所謂「熱腫瘤」跟「冷腫瘤」的差別!

他以黑色素細胞瘤組織與胰臟癌組織切片比較、說明這個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概念。他指出,黑色素細胞瘤組織切片中有許多T細胞,稱為「熱腫瘤」,而胰臟癌切片卻幾乎無法檢測出T細胞,也就是「冷腫瘤」。當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解除了T細胞的煞車後,充滿T細胞的熱腫瘤、就容易被活化的T細胞清除,但冷腫瘤則不起反應、因為根本沒有負責攻擊的T細胞存在。他認為,未來若能發展出更精準化、個人化的抗原組合,結合樹突療法,讓腫瘤由冷轉熱,可望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發揮最大效用!

「超級NK細胞」特訓調教免疫細胞部隊人海戰術進軍癌腫瘤

除了樹突細胞細胞疫苗之外,「超級NK細胞」在日本亦有結合化療、標靶治療等使用經驗,對於降低副作用、降低疼痛感、提升免疫力、提升體力以及毒殺癌細胞都有正向作用。與樹突細胞疫苗合計該公司兩種製劑在日本已有超過十萬癌患治療經驗。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教授指出,免疫細胞療法所提供的NK 細胞等,就像經過調教的各種武裝部隊,形成人海戰術去攻擊癌細胞。在特管辦法施行後,只要透過正統的醫療機構以及專責醫師,擬定治療計畫,提出臨床應用的申請,並具有合格培養以及擴增設備的GTP實驗室製造所使用的細胞產品,就有機會通過申請、治療癌患。不啻為免疫細胞療法打了一針強心劑,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免疫細胞療法將更蓬勃發展。

險斷棒球夢! 關節鏡手術助小將浴火重生

肘關節磨損險斷棒球夢 關節鏡手術助小將重返球場

一名正於中華青少棒國家隊效力的「二刀流」國手小宇(化名),向來投打俱佳的他,一日卻在練習投擲變化球的隔天,手臂痛得無法伸直、舉起。熱愛棒球的小宇,眼看棒球生涯可能因此中斷,便立即就醫檢查,確診症狀為關節軟骨組織過度磨損形成的「游離體」導致,經評估後遂接受關節鏡手術治療,術後復原情形良好,三個月後便重返球場,更於國際賽事中,擊出單場雙響炮贏得勝利,表現十分優異。

關節軟骨磨損於無形 就診先循保守治療

收治此案例的台北中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楊卿潔表示,一般關節損傷可分為急性傷害與慢性傷害。急性關節傷害常見於激烈運動後,因受到撞擊或巨大力量拉扯,導致十字韌帶斷裂或半月軟骨損傷而失能;慢性關節傷害則常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累積,如每天需用搬運重物、雙手高舉過頭的勞動工作者,長時間磨損可能造成肩部旋轉肌袖破裂,引發反覆疼痛或無力等症狀。

楊醫師說明,無論是急性或慢性關節傷害,除了骨折等少數情形需立即動刀外,臨床絕大部分會先進行「保守治療」,如:吃藥、打針、施打PRP或玻尿酸等,並建議患者適度運動,增進肌肉協調、減輕關節負擔,再搭配按摩、熱敷或冰敷等物理治療。若經數禮拜仍無好轉跡象,則會於核磁共振檢查後,考量手術治療的必要性。

關節鏡手術新趨勢 大幅縮短術後恢復期

楊卿潔醫師指出,在小宇的案例中,因已無法透過保守療法減輕疼痛等症狀,故於電腦斷層掃描後,進行關節鏡手術,清除肘關節處的游離體軟骨碎屑。相較傳統外科手術,關節鏡手術留下的微創傷口小、出血量少,不僅減輕疼痛,也能大幅縮短患者術後恢復期。因此,目前關節鏡手術亦成為許多職業運動選手治療運動傷害的首選。

關節保養從日常做起 平日運動習慣要注意

隨著現代人對於健康與運動習慣的日益重視,運動傷害的預防與復健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環節之一。楊醫師提醒民眾,生活中保養關節最好的方法就是避免過度使用,除了在運動前養成暖身運動的習慣外,還可透過拉筋、柔軟操、有氧運動、重量訓練,加強鍛鍊自身關節伸展度、肌力與心肺功能。此外,也建議各項個別訓練時間控制於一小時內,以降低因過度使用產生後遺症的機率。

癌症篩檢政策 走向個人化時代

癌症篩檢是戰勝癌症的好幫手,國健署自99年推動四癌篩檢至今,已提供約4千萬人次服務,發現約34萬癌前病變和約4萬癌症;而以子宮頸癌為例,84年推動子宮頸抹片檢查後,已使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下降約7成。近年來,國際趨勢走向精準醫療,國健署亦正研議癌症篩檢依此趨勢,轉型為精準預防保健服務,未來將結合各專業學會檢討現行政策內容,朝向提供個人化之服務方向發展。

人類乳突病毒感染 10至20年進展為子宮頸癌

國健署表示,由於癌症篩檢技術隨著實證醫學而進步,所以在工具上也有新的發展。以子宮頸癌為例,子宮頸癌主要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所致,而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後,約需10~20年的時間進展為子宮頸癌,所以如果可以在感染時即先檢測發現,就可以防範於未然。

建構癌篩模式 個人化恰到好處

近年來,國際上已發展檢測人類乳突病毒(HPV Testing)之技術,如美國預防醫學委員會(USPSTF)建議,30~65歲女性每3年做1次抹片檢查,如合併人類乳突病毒檢測可以延長時間為5年。故為配合國際實證和趨勢,將與專家、相關醫學會及民眾代表共同研議對婦女更有利又成本效益好的方案。

事實上,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研究結果顯示,每年1次或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皆可降低子宮頸癌累積發生率逾9成。在實證基礎及考量民眾不同需求下,癌症篩檢可結合健保資料庫,針對個人病史、潛在疾病及過往篩檢結果,提供不同個人化篩檢方案,除能有效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外,更減少非必要的篩檢所造成的困擾,讓篩檢恰到好處。

癌患精準治療新選擇 癌症基因檢測找新藥

個人化基因檢測 從400多種癌症基因精準找藥

癌症精準治療有了新進展! 癌症患者若產生基因突變導致常規用藥無效,可以透過個人化癌症基因檢測,依腫瘤基因突變找尋適合的癌症藥物。國內已有基因檢測機構,可以從腫瘤檢體完整萃取出高純度腫瘤DNA後,透過次世代定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依據400多個癌症基因的生長網絡,精密搜尋各種基因的突變型態,從亞洲人及國際大型癌症藥物資料庫中系統比對分析,挑選出台灣患者適用的癌症藥物。

反覆化療及手術無效 大腸癌末期患者苦不堪言

一位38歲的嘉義果農沈先生,某日忽感腹脹噁心,以為是腸胃型感冒,到診所就醫治療三個月未見好轉,在妻子陪同下改到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看診,經詳細檢查發現腫瘤已塞滿大腸,並疑似轉移到肝臟,最後確診罹患大腸癌末期。在歷經兩次大手術切除大腸及肝臟腫瘤後,陸續接受12次的化療跟標靶療程,雖然每月定期回診追蹤,卻仍在術後兩年發現復發胰臟腫瘤,只好再度接受手術切除。折騰的治療過程讓沈先生感到失望而且苦不堪言,期待切除腫瘤後能改用更有效的藥物,避免持續復發影響生活品質。

醫病共同討論 癌症基因檢測找一線生機

跟多數病患一樣,沈先生自己上網搜尋資訊,也不斷跟親朋好友打聽「什麼方式可以選到比較有效的用藥?」,但仍無法自行判斷,於是在家人鼓勵下,主動與聖馬爾定血液腫瘤科林靜怡醫師及個管師討論,得知透過癌症基因檢測有機會找到更多藥物選擇,雖然此種方式目前仍有自費治療、臨床實證不足、部分藥物難以取得,以及部分患者腫瘤成因特殊,導致檢測無結果等諸項限制,但為找到精準藥物的強烈動機,讓他與家人討論一天後就決定接受檢測。

癌症基因檢測 治療無效癌患新選擇

林靜怡醫師表示,沈先生因有KRAS基因突變,限縮了可用的標靶藥物種類,為擴大藥物選擇,安排440個癌症基因的突變檢測,查出是PI3K-mTOR腫瘤訊息傳遞路徑發生基因突變,順利找到雙標靶藥物,最後跟醫院專業團隊配合治療後,有效控制住病情。

癌症基因檢測技術揭露了更真實的癌細胞樣貌,提供治療瓶頸新方向,滿足患者找藥需求。聖馬爾定醫院血液腫瘤科暨癌症防治中心主任蕭士銓醫師也提醒,癌症患者千萬別輕易放棄治療,同時家屬的鼓勵關懷,更是癌症患者接受積極治療的一大動力,建議患者應把握黃金治療期,及早接受檢測,找尋新的一線生機。

肺癌來勢洶洶 定期篩檢保健康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已連續10年為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一名,甚至在2015年癌症登記年報中顯示,死於肺癌者已近9,000人。萬芳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許翰琳指出,有些病人平常生活作息規律,但卻罹患肺癌,且因初期並無任何明顯症狀,症狀出現時都已是晚期。根據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及中華民國放射醫學會聯合訂定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共識宣言」中針對高風險族群,例如:55-74歲者抽菸史超過30包/年,目前仍在抽菸或戒菸未超過15年,以及有肺癌家族史者,建議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以期能早期診斷並可提早治療。

三姊妹與母親同罹肺癌 家族史高危險

萬芳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洧呈表示,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往往是高危險族群,他舉例曾收治一名案例吳小姐,吳小姐的大姐和媽媽多年前都因肺癌去世,雖然吳小姐本身身體並無大礙,但相當害怕自己也會罹病,因而來院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檢查,結果竟查出肺腺癌第一期,便立即為吳小姐進行手術,手術狀況良好,現已恢復健康;而吳小姐的二姐後來也檢查出肺部有1公分大小的結節,觀察三個月後結節仍繼續存在,便進行手術切除。以吳小姐的案例來說,幾乎是全家人都有肺癌,情況相當驚人!

林洧呈醫師進一步指出,萬芳醫院這兩年來,共發現了15個有肺癌家族史的案例,且八成以上都是在二等親以內,推究原因可能跟遺傳基因,以及家族成員共同的生活環境有致癌可能所影響,因此呼籲有肺癌家族史者,千萬要多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初期治療成效好 危險族群自把關

由於有6-7成以上的肺癌初期病人並無明顯症狀,因此等到身體出現不適時,都已經非常嚴重,肺癌甚至被稱為「沉默殺手」。林洧呈說肺癌的初期治療效果良好,在初期時,如立即手術切除,恢復的狀況都會不錯,也不用再搭配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只要持續追蹤即可。有抽菸、常吸二手菸以及家族遺傳史相關的危險族群千萬要提升自己的「病識感」,為健康把關。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