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加強型居家血液透析 存活率可比換腎

一名36歲曾先生,原本接受洗腹膜透析多年,但婚後三年一直未能順利生子,直到經醫師建議下,改採以新型療法的加強型居家血液透析,終於如願當了爸爸;而另名31歲的吳小姐,也曾是腹膜透析腎友,直到學習了加強型居家血液透析後,不僅精神和體力都變好,目前也積極投入腎友及社會公益團體服務,分享自身經驗。

若無法立即換腎 可採加強型居家血液透析

加強型居家血液透析,主要是訓練患者及照顧者,能在家進行血液透析,雖時間較長,速度也較慢,但清除效果不僅比傳統血液透析佳,病人存活率等同於大愛腎臟移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腎臟醫學中心教授黃秋錦指出,透過加強型居家血液透析,能幫助患者吃得好、精神好、品質好且藥物少,若無法立即換腎,是目前腎友最佳的新選擇。

睡覺時洗腎 減少患者心臟負擔

黃秋錦教授進一步說明,加強型居家血液透析能利用患者夜間睡眠時間,以較慢且較長的速度和時間,清除患者體內的代謝物和水份,減少心臟負擔,有效降低心臟血管併發症機率,是歐美先進國家積極推展的透析療法,目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也是國內唯一提供加強型居家血液透析的醫學中心。

透過加強型居家血液透析 患者生理數據提升

使用加強型居家血液透析的患者,在各項生理數據上都優於傳統血液透析,根據統計,七位參與加強型血液透析的患者,一年後,包括血紅素從9.6升至11.9g/DL、血磷從5.9降到3.4mg/dL,連白蛋白則從3.8升至4.4g/L,各項指數大幅進步,顯示效果顯著。

選擇新型洗腎療法 讓患者免於奔波

在家中進行加強型居家血液透析時,除了要準備置放透析設備和水處理器的空間,執行洗腎的人員也須接受8至12週訓練,透過監控系統,讓醫護人員掌握患者各項透析數據,作為後續更改處方的參考;黃秋錦教授呼籲,透過加強型居家血液透析協助,讓患者免於奔波家中和洗腎中心,也提高生活品質。

腎結石免開刀! 吸石清雷射手術精準治療

每逢夏季泌尿科門診,腎結石求診患者明顯增加四-五成,主因多為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尿量少,針對腎結石治療,過去治療方式以開刀取出、經皮腎穿刺手術、體外震波碎石手術、硬式輸尿管鏡碎石手術等為主,如今腎結石已邁入精準治療的無傷口時代,有別以往傳統器械,目前已發展使用「吸石清雷射手術」,其無傷口、安全性高、術後疼痛感低且最快隔天出院。

3大腎結石族群最難治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外科部部長暨泌尿科專科黃一勝醫師表,尿路結石中最讓醫師頭痛的便是腎結石,主要原因為腎臟血管豐富,對於年紀大或有多重疾病之患者,開刀風險高;若遇到頑固型結石、鹿角形結石、2.5公分以上的巨大或複雜的結石患者,體外震波碎石手術須4-5次且完全排出結石成功率較低。

吸石清雷射手術無傷口、疼痛感低、安全性高

黃一勝醫師指出,「吸石清雷射手術」藉由將具專利技術的吸石清導管從尿道經輸尿管放入腎臟,再藉高階軟式輸尿管腎臟內視鏡看結石狀況,軟式內視鏡可隨意轉彎高達270度,手術治療腎結石零死角;發現結石後再以雷射擊碎結石,利用手術內的負壓裝置使導管產生吸力,如吸塵器般吸出打碎的結石,整體過程無需從腎臟穿刺,大幅降低腎臟出血及手術對於身體的傷害,吸石清導管費用約4萬。

專利技術來加持 大幅降低術中風險

吸石清導管的研發者,美國外科學院院士萬肖蓬博士提出,當初發明「吸石清導管」最主要的因素有二點,第一點是希望它可以降低腔內壓力,減少患者感染的風險,讓手術的安全性提高;第二點則是希望能改善傳統軟式輸尿管鏡打碎結石後卻面臨視線不佳的困擾,藉由導管同時擊碎和吸出碎石,有效保持手術視野清晰、加速手術效率。此外,吸石清導管還有一項優點是,它大幅避免軟式輸尿管鏡高損壞率之情況,及降低患者術中風險。

九旬嬤卵巢腫瘤28cm 單孔腹腔鏡手術神復原

有位90歲的老阿嬤,因為吃不下飯,而且右腳突然腫大,甚至比左腳大了2倍,因而被家人送到振興醫院急診室;經由急診醫師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竟然發現阿嬤的卵巢裡長了一顆28公分的大腫瘤。由於這位老阿嬤年事已高,醫師和家屬討論後,決定以單孔腹腔鏡手術,術後阿嬤復原神速,開刀三天就出院回家了。

卵巢腫瘤壓迫靜脈血管 讓阿嬤右腳腫大且食不下嚥

收治這位阿嬤的振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李偉浩表示,由於巨大的卵巢腫瘤多是黏液性,且又長在右邊,就會壓迫到右邊靜脈血管,使得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因而使阿嬤的右腳腫起來,且因為腫瘤太大,所以阿嬤幾乎沒有辦法吃東西。

考量阿嬤年事已高 採微創單孔腹腔鏡手術

這位阿嬤在進行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腫瘤雖然超大,但是沒有明顯的固體內含物,血流也沒有明顯增加,只有囊腫的中隔變得比較厚,因此醫師推斷是良性腫瘤。李偉浩醫師與家屬討論後,認為阿嬤年事已高,而且又有很多內科疾病,最後決定用微創單孔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

卵巢腫瘤內黏液多達8400CC 術後減少9公斤

李偉浩醫師指出,經由單孔腹腔鏡手術時,發現這顆卵巢腫瘤內的黏液竟然多達8400CC,取下右側的卵巢和輸卵管,進行病理化驗,也證實是良性的黏液性卵巢腫瘤;因為是用單孔腹腔鏡手術,只有肚臍上1.2公分傷口,90歲阿嬤恢復神速,開完刀之後,阿嬤的肚子消下去,體重減了9公斤,右腳也消腫了,也吃得下飯,開刀三天後就順利出院。

拜醫療科技之賜 微創手術是一大福音

台灣已是高齡化社會,老人家難免有些病痛,拜醫療科技之賜,在以前需要以傳統開刀的手術,現在可以採用微創手術來進行,避免了傳統手術開膛剖肚的大傷口,微創手術傷口小、出血少,復原也更快速,對於老人家而言,可謂是一大福音!

腸液糞便積腹腫 8旬翁罹疝氣險喪命

一名85歲老翁,因中風後失語,去年被家人發現右腹靠近髖骨處,出現直徑3公分的一塊發黑皮膚,緊急就醫檢查,醫師起初懷疑是蜂窩性組織炎導致,但以刀片劃開皮膚清創後,腸液與糞便竟從傷口流出,隨即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罹患罕見的嵌頓型閉孔疝氣,已有致命危險,緊急開刀治療,所幸術後患者恢復良好。

皮膚發黑流出糞便 罕見型疝氣險喪命

這名老翁的腸道,因被閉孔疝氣卡得太緊,促使部份腸壁壞死,甚至形成腸道皮膚瘻管;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指出,透過大範圍清創,並手術切除壞死腸段,再修補閉孔疝氣,由整形外科接手,以兩階段植皮,住院一個月後,患者順利出院。

閉孔疝氣好發族群 以年老瘦弱居多

根據文獻指出,閉孔疝氣好發族群,包括年老瘦弱、生過小孩的婦人等,主要因脂肪組織變少,使得閉孔神經及血管外的空隙變大,男女比例又為1比6;高國堯醫師表示,但此個案出現的嵌頓型的閉孔疝氣較為罕見,研判恐是因食欲不振,體重僅35公斤為主要原因,所幸患者壞死腸段感染的腸液沒有往腹腔流,即使腸道壞死,也未引起腹膜炎,是不幸中大幸。

嵌頓型疝氣導致腸阻塞 得緊急手術治療

閉孔疝氣發生率是所有疝氣的0.05到1.4%,屬於罕見疾病,加上沒有特殊病症,較難發覺,臨床上,僅兩成患者由觸診發現;高國堯醫師呼籲,通常除閉孔神經及血管外的空隙,都由脂肪組織填塞,小腸掉進去機率不大,但一旦不幸卡住,就會造成嵌頓型疝氣,導致腸阻塞,這時就得緊急手術治療,否則恐有生命危險,不得輕忽嚴重性。

羊水栓塞無預兆 恐使產婦快速心肺衰竭

羊水栓塞發生率約一萬人至十萬人出現1名患者,是生產時出現的罕見疾病,但一旦發生,病症變化非常快速;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醫師林明緯指出,患者會出現快速心肺衰竭,且伴隨漫性產後大出血,過去統計,死亡率超過五成,且即使幸運保住性命,八成五的母親,仍因缺氧,導致腦部功能受損。

生產時突然僵直昏迷 竟是羊水栓塞導致

臨床上,1名35歲媽媽,懷了第二胎,產前檢查都無任何異狀,但在住院待產時,當子宮頸全開準備送產台生產時,卻突然全身僵直昏迷,不僅心跳急降至每分鐘50下,血壓與血氧濃度也快速下降;林明緯醫師表示,緊急給予氧氣急救,並以真空吸引方式娩出胎兒,送至新生兒加護病房診治,至於產婦雖恢復意識後又陷入昏迷,加上同時出現產後彌漫性大出血,確診為羊水栓塞。

生產時突發羊水栓塞 及時搶救挽回性命

所幸經大量輸血及凝血因子VII、子宮動脈栓塞後,幸運保住媽媽生命,目前母子已轉往月子中心休養;林明緯醫師表示,羊水栓塞在產檢時,通常沒有任何徵兆,恐是因生產過程中,胎兒細胞、胎便、皮屑或是羊水等物進入母體,當血液循環時,誘發母體強烈的發炎反應,才造成心肺循環衰竭,引起羊水栓塞。

羊水栓塞死亡率高 易有醫療糾紛

羊水栓塞死亡率高,加上病程進展快速,使家屬悲痛難以接受,容易引發醫療糾紛,目前政府於105年施行生產事故救濟條例,讓在生產過程中,若產婦或新生兒發生意外事故時,能獲得及時救濟,減少醫療糾紛發生;林明緯醫師呼籲,孕婦生產過程中仍存有風險,多數仍透過定期產檢及早預防,此次案例屬於輕度羊水栓塞,透過婦兒科團隊即時搶救,才成功挽救母子性命。

巴金森病神經退化 有這些治療方式

有位皮膚黝黑的65歲林先生行動雖稍慢一些,經常展現出親切的笑容,外觀看起來與常人無太大差異,不經提起,幾乎沒人會知道他已罹患巴金森病10年;且到目前為止,林先生的生活完全自理,不僅不需他人協助,每天早上打球、下午游泳,還常常出國旅遊。成大醫院神經部簡崇曜醫師說,持續的藥物治療與良好生活習慣,是讓林先生維持正常生活、保持生活品質的最重要因素。

無法根治 規則服藥治療效果佳

簡崇曜醫師表示,現階段無法根治巴金森病,也無法阻止疾病的進行,但藥物治療、外科手術等方法,確實對病人的生活品質、自我照顧及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依醫師的建議規則服藥及定期追蹤,可以達到最佳治療效益,並避免副作用;良好飲食習慣、規律運動,甚至音樂的治療,也助益匪淺。

神經系統退化 多巴胺分泌不足

巴金森病是神經系統退化疾病,隨著時間與年紀越大,症狀逐漸明顯嚴重,主要有顫抖、動作遲緩、肢體僵硬,常常是走路小碎步、越走越快向前衝。絕大多數患者在發病後7.5年,已有嚴重動作障礙而需輪椅代步。

巴金森病主要是因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所造成。簡崇曜醫師指出,巴金森病的治療以藥物增強腦部多巴胺系統的功能為主,其中又以左多巴(levodopa)的補充治療最為有效。其他藥物如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也都被列為第一線治療的選擇。

飲食務必均衡營養 維持體重及運動

至於外科手術「深部腦刺激術」,對某些特定巴金森病也有幫助,旨在改善病人的顫抖、動作遲緩、肢體僵硬等症狀,以及因為藥物治療引起的藥效波動及異動症。除了藥物與手術外,簡崇曜醫師說,在飲食方面要保持均衡營養、攝取益生菌增進腸道健康、維持適當體重避免過瘦。

簡崇曜醫師指出,巴金森病人在活動方面要保持適量運動,有氧運動和肌耐力訓練、太極拳、瑜珈等,都有研究證實可改善症狀,並可透過復健物理治療訓練肌力、步態、平衡、移位及關節活動度等。善用輔具幫助則可以增加活動能力、減輕關節疼痛並減少跌倒的機會;音樂治療和舞蹈治療,對於步態、平衡、生活品質,甚至認知功能,也有研究顯示具正面效果。

暈眩該看哪一科? 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

若民眾有暈眩或頭昏問題,一般可以到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兩個科看診,耳鼻喉科通常是處理「眩」(感覺在轉)的問題,而神經內科則常處理「暈」的問題(暈暈的感覺)。一般而言,平衡的感覺主要由內耳前庭系統、小腦及本體感覺系統,三個系統將訊息傳入大腦,由大腦感覺區綜合判斷是否平穏,若有不平均,則產生暈眩感。

耳鼻喉科檢查內耳 神內檢查腦部

因此,耳鼻喉科醫師診療過程中,主要是假定神經內科的小腦及本體感覺系統沒問題,所以主要檢查內耳相關功能;而神經內科醫師則是從內耳、小腦及本體感覺系統全方位來評估病患。若年輕的患者有暈眩問題,建議先看耳鼻喉科;相反的,若年長者或疑似有心血管障礙者,則建議可以先看神經內科,往往可以得到較周全的評估。

釐清暈或眩 才能對症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遠表示,評估暈眩或頭昏病人先從問診開始,看病患的問題主要是「暈」或「眩」?若是「眩」的問題,則詢問是否伴隨其他耳朵的症狀,例如耳朵漲漲的、聽力變差或是「暈眩」會隨頭部轉動而引發等,這一類的問題,則較為週邊內耳所造的暈眩。

從神經內科學的角度而言,「幾乎所有會運送到腦的訊號或東西都會導致頭暈」。例如:眼鏡度數不正確或老花眼伴隨近視眼,水晶體調節障礙等,就會造成頭暈或眩;血液內的成份失去平衡,所有運送到腦神經系統的成份若不正常都會引起頭暈,如貧血、血糖太低、流汗太多、或減重太快導致身體水份及養份不足等; 血液輸送結構有問題;小腦系統出問題;本體感覺系統問題;身心情緒問題。

心肌梗塞治療後頭暈 原來是動脈狹窄惹禍

林志遠指出,近期診治一位61歲的劉先生,過去因為工作需要,菸酒不忌,59歲急性心肌梗塞放了支架救回一命後,開始就整天頭暈。一開始其心臟科醫師開了一些輕度的解焦慮藥物,但頭暈的感覺一直存在,後來就被診斷有憂鬱症,但吃了抗憂鬱劑也不見起色,反而造成患者整天頭更昏、無力及想睡。經神經內科周全性的評估及檢查,測患者在右側脊椎動脈的入口發現嚴重狹窄。經調整血壓用藥、適量飲水及藥物治療,目前頭暈有大幅改善,終於改善了多年頭暈的困擾,心情也大幅變好。

全身長滿標靶紅疹 竟是多型性紅斑

一位4歲女孩因為全身出現「標靶狀」紅疹,被媽媽帶到急診求診。她先出現流鼻水和輕微咳嗽約兩星期,當時沒有發燒,吃感冒藥後緩解。直到六天前,開始有38度左右的發燒,兩天後從軀幹開始往四肢出現大片紅疹,呈深紅色,稍微隆起,有輕微癢感;後來皮疹漸漸形成特殊的「標靶狀」型態,嘴唇也開始出現潰瘍結痂。經過醫師詢問病史及理學檢查後收住院觀察。最後證實是因為單純性皰疹病毒感染導致的多型性紅斑,以保守治療及密切觀察,女孩皮疹逐漸消退,於住院一週後順利出院。

感染或藥物造成 全身性免疫反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龍厚玲主治醫師表示,多型性紅斑是一種全身型的免疫反應,可能造成的原因相當多,以感染和藥物為主。可能誘發多型性紅斑的感染病原包括:單純性皰疹病毒、黴漿菌、水痘病毒、腺病毒以及EB病毒等,大多在病患感染這些病原後1~2星期出現皮疹。常見可能導致多型性紅斑的藥物則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磺胺類藥物、部分抗癲癇藥物及抗生素。

多型性紅斑的典型特徵是「標靶狀」的皮疹,也就是最外層一圈較深紅色,接著較內圈有一層淡紅色圍繞,最內側則是深紅色包圍暗紫色或出現水泡的特殊形態,看起來就像射擊的箭靶靶心一樣,全身都有可能分布。皮疹可能出現輕微癢感或灼熱感,但大部分沒有症狀。部分病人會伴隨黏膜潰瘍,包括口腔、眼睛、肛門或生殖器黏膜。如果皮疹或黏膜潰瘍的範圍較大,病人可能出現全身性症狀,譬如發燒、倦怠等等。

易與蕁麻疹、嚴重藥物反應混淆

龍厚玲指出,在疾病初期,由於「標靶狀」型態尚未成形,容易跟過敏造成的蕁麻疹混淆;但兩者不同的是,蕁麻疹會有強烈癢感,且通常不會有黏膜變化。嚴重藥物反應和多型性紅斑在臨床表現上只有細微的不同,但卻可能進展成相當嚴重的大範圍脫皮及器官衰竭等狀況,因此應住院觀察。大部分皮疹和潰瘍會在3~5天之內陸續出現達最高峰,接著在2星期內逐漸消退。通常給予支持性療法及症狀治療便足夠。

由於可能造成多型性紅斑的原因相當多,因此詳細的病史、接觸史以及藥物史的詢問相當重要,龍厚玲進一步指出,單純性泡疹病毒所導致的多型性紅斑,有較高的再發率,必須讓家屬事先了解並做好衛教,以免再發時措手不及。而如果是藥物引發的多型性紅斑,則必須避免該藥物的使用,以減少疾病的再發生。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