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揪腸病毒辨認部位 拚台製腸病毒疫苗上市

拚台灣研發腸病毒醫苗上市!台灣每年夏天面臨腸病毒威脅,造成許多孩童感染,甚至失去寶貴性命。對此,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積極開發腸病毒71型疫苗,發現病毒VP2蛋白抗原決定位是辨認疫苗有效的關鍵,目前已進入三期人體臨床試驗。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博士劉家齊表示,透過VP2抗原決定位的分析,將能協助鑑定出有效的腸病毒71型疫苗。

腸病毒每年來襲 積極研發腸病毒

民國87年,台灣爆發第一波腸病毒嚴重疫情,78位孩童失去寶貴的生命。距今20年前,國衛院臨床研究組組主任何曼德院士帶領的台灣腸病毒流行疾病研究團隊,鑑定出當時疫情病原體主要為腸病毒71型(EV71)病毒,台灣自此積極研發腸病毒71型疫苗。

國衛院指出,最初由疾管署江正榮博士研究團隊,進行腸病毒疫苗量產純化與檢驗系統的前端研究,開發出原型疫苗株與產製相關技術;2007年,國衛院接力研究,2010至2012年期間在北榮和台大完成第一階段人體實驗,確認疫苗具備安全性與免疫原性。

2013年,國衛院輔導國內廠商製備去活化腸病毒71型疫苗;2018年,國內廠商已完成第二期人體臨床試驗,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期人體臨床試驗。

發現病毒辨認部位 有助疫苗開發

為提升疫苗品質,劉家齊研究團隊發現,病毒序的VP2蛋白存在一個重要的抗原決定位,這個VP2抗原決定位存在於各種基因亞型的腸病毒71型病毒上,且非常穩定。研究指出,VP2抗原決定位處於病毒與細胞受體結合處,可透過抗體阻止兩者結合,阻斷腸病毒71型的感染路徑。

劉家齊博士解釋,運用這段VP2抗原決定位序列,可建立台灣自製的去活化腸病毒71型疫苗特徵,分析疫苗中的保護性抗原成份,還可聲請專利保護台製腸病毒疫苗的方法。另外,各種腸病毒疫苗都在研發中,透過VP2抗原決定位,也能找出哪種疫苗較有效。

國衛院強調,將持續協助國內廠商加速腸病毒71型疫苗的上市,保障國人孩童健康,讓孩童與家長遠離腸病毒71型造成的危害。

撕裂性胸痛若好幾天 要小心可能是非典型主動脈剝離

現年55歲王女士,平時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疏於留意身體狀況,因持續三天前胸穿透後背的撕裂性胸痛,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檢查發現收縮壓高達210毫米汞柱,從胸部電腦斷層掃描看到升主動脈被一圈血塊包圍,最厚處約有1.5公分,但未發現明顯的剝離破口與夾層,診斷為「升主動脈壁內血腫」,經藥物積極降壓後,追蹤血腫仍未改善,心臟血管外科徐展陽醫師與醫療團隊為王女士緊急進行升主動脈置換手術,術後兩周王女士康復出院,穩定門診追蹤,無任何後遺症。

升主動脈剝離勿輕忽 恐血管破裂死亡風險高

徐展陽醫師表示,急性主動脈症候群的表現,多半是撕裂般胸痛,伴有血壓飆高、胸悶、冒冷汗、下肢無力、暈眩,甚至昏迷等症狀,其存活率與手術介入時機有絕對的正相關性。臨床統計,急性主動脈症候群患者若未即時治療,有50%的病患在48小時內死亡,91%會在6個月內死亡。高血壓、先天主動脈狹窄、懷孕期、胸部曾經外傷,或是某些罕見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患者,都是急性主動脈症候群高風險族群,一旦確診,緊急外科手術的介入治療,是唯一讓病患存活的治療方式。 急性主動脈症候群中常見的升主動脈剝離,多起因於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血管本質硬化或其他遺傳性因素,使得內膜破裂,血液從內膜流出到血管壁,讓主動脈的管腔一分為二,進而由破裂處順行或逆行性剝離,各器官供血量因而不足,全身功能幾近停擺,有極高的死亡風險。升主動脈剝離病患中約有10%到20%的表現為非典型主動脈剝離,如升主動脈壁內血腫,成因是血管外壁的小血管破裂,在升主動脈外圍形成血腫包圍,文獻指出,約10%的病例可自行痊癒,但亦極有可能轉變成典型的剝離、主動脈瘤或破裂出血。

胸痛症狀出現 應積極尋求醫師診斷

徐展陽醫師表示,升主動脈剝離這類非典型主動脈剝離病患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時,往往不容易找到明確的剝離破口、夾層及真假腔病徵,且一部分這類病患在積極調降血壓後症狀消失,生命徵象趨穩,可能就以為自己脫離危險,而錯失治療先機。治療重點在於影像密集追蹤與觀察,有些病患會在後續電腦斷層追蹤中,發現血管壁的血塊不但未消失,反而增厚,且兩側胸水明顯增加,症狀上也許覺得呼吸愈來愈費力,都是需緊急進行手術的適應症。徐展陽醫師表示,最新的醫療指引中明確指出,升主動脈壁內血腫,應比照主動脈剝離,緊急進行手術。 過去認為若血腫不大、降壓後症狀改善,升主動脈壁內血腫或許可以保守藥物治療,但也有案例顯示,因未即時處理,而進展成為真正的主動脈剝離,因此只以藥物治療仍有高度危險性,不得不慎。徐展陽醫師提醒,若屬於上述高風險族群,或是有撕裂般胸痛等相關症狀出現,切勿拖延,應趕緊找專業醫師診斷治療。

公益除刺青 期盼孩子不再被貼標籤

刺青是一門藝術及專業,也是具有紀念意義的事。但對於誠正中學(矯正學校)部分的學員而言,卻因年少留下的印記,被社會貼上標籤,導致就業上處處碰壁,卻無法負擔高額的雷射費用。有鑑於此,誠正中學顏弘洺校長再次邀約連續八年配合公益除刺青的聖宜醫美診所,持續為誠正中學同學沒有記號的未來努力。

改變的起點 從去除社會偏見做起

聖宜診所與誠正中學連續8年公益合作,希望透過除刺青義診活動,協助學員揮別身上的標籤印記,給社會看見他們改變的決心。誠正中學顏弘洺校長表示,校方規劃輔導部分自願從軍的學員,離開校後可直接銜接到軍中服務,學員們自發性報名除刺青的義診,咬牙忍痛進行雷射治療,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選擇權。這次特別感謝聖宜診所李桎陞醫師帶領團隊及皮秒雷射治療儀器進入校義診,讓同學們能夠獲得新生的契機。

圖片

▲學員希望離校前可以把刺青除乾淨,不想被社會貼標籤。

連續五小時 協助近20位學員除去印記

聖宜診所李桎陞醫師表示,當天協助近20位學員去除身上的刺青。這些孩子都很年輕,對未來有很多想像及憧憬,雖然連續五個小時的治療相當耗費體力及精神,但是能為這些孩子去除社會的偏見與標籤,一切都非常值得。李醫師也提醒青少年們若想要刺青,一定要三思而後行,除刺青遠比刺青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及金錢,一定要謹慎思考,並慎選刺青的圖樣意義及部位。

此次除刺青的治療是使用皮秒雷射,李桎陞醫師說明,皮秒雷射可減少治療的次數和所需的時間,更能減少熱傷害及皮膚傷害。另外一般民眾相當在意的皮膚問題,像是斑點、細紋、肌膚暗沉、毛孔粗大或色素沉澱等問題,在專業醫師的評估後,也都可以通過皮秒雷射達到改善。

新美人病友活動 乳癌中醫輔助治療

許多民眾聽到癌症就嚇壞了,在對手術、化療及放療等治療效果與副作用的不安與恐懼下,尋求偏方或非常規治療延誤了病情。衛福部南投醫院近日辦理乳癌病友活動,由中醫科張慈文醫師、放射腫瘤科翁益強主任及宋時雨醫師傳遞正確觀念,呼籲罹癌患者應遵循正規治療,並安排「資深病友」分享過來人經驗,給予心理支持。

乳癌早期治療 治癒九成以上

放射腫瘤科翁益強主任表示,乳癌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下,治癒率高達九成以上。過去乳癌以手術為主,手術後會依腫瘤病理狀況進行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荷爾蒙治療等。

但許多民眾仍認為乳癌治療就會手術完全切除乳房,於是諱疾忌醫,改為尋求偏方,失去治癒機會。曾有患者聽信偏方,天天敷草藥,結果延誤治療,等到腫瘤潰爛轉移後,才返醫院求診。

西醫治療癌細胞 中醫協助調養

中醫科張慈文醫師表示,癌症治療原則上以西醫治療為主,建議患者不要因為相信另類療法,而放棄西醫的治療或追蹤。不過,西醫治療產生副作用,可尋求中醫師協助,服用中藥緩和副作用,並且幫助恢復身體功能。

針對放射治療,張慈文醫師建議,為預防陰虛,飲食上應少吃辣、炸、九層塔、香菜、辣咖哩及花生等食物,宜食用粥、木耳、枸杞、百合、山藥及四神湯。而常見的副作用如皮膚損傷、嘔吐及腹瀉,中醫會針對患者個別的體質與症狀,給予協助與調養。

病友經驗交流 勇敢接受癌

南投醫院於100年成立新美人乳癌病友團體,洪弘昌院長表示,病友團體透過團體成員的經驗交流,正確資訊的交換及醫護人員的協助,幫助乳癌患者勇敢面對疾病。

外貿協會與牙醫師公會合作 牙醫產業接軌國際 

「牙材賣出去,把病患帶進來!」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和外貿協會等團體日前舉辦「台灣牙醫醫療服務國際行銷啟動記者會」,期盼台灣醫材輸出國外,也吸引國際牙病患者來台就醫。衛福部長表陳時中表示,台灣牙醫水準高,不僅可向新南向國家提供服務,帶動台灣牙醫鏈發展,也能提供人道醫療協助,與各國交好。

牙醫治療服務需求高 搭建行銷平台推廣國際

近年來,國際醫療蔚為風潮,根據美國觀光醫療協會與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分析,國際病患到海外就醫項目,牙醫治療佔服務需求第 2 位,僅次於醫學美容。為了將臺灣優質、貼心的牙醫服務分享給國際間有需求的病患,牙醫師公會全聯會邀集國內牙醫師投入推動國際醫療,共同為建立臺灣牙醫服務國際品牌、開發國際病患而努力。此外,也希望藉由臺灣牙醫服務帶動牙材相關產業走上國際舞臺,爭取商機。

在衛福部與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支持下,國內牙醫醫療院所及牙材業者將籌組臺灣牙醫醫療產業鏈,透過外貿協會、牙醫公會全聯會及金屬中心共同搭建的國際行銷平臺,拓展國際市場。隨著臺灣牙醫產業投入國際醫療的行列,盼能擴大在國際健康產業市場的版圖。陳時中也提醒,推動國際醫療,牙醫師人才是重要課題,希望未來更多患者來台就醫。另外,牙醫師已面臨飽和,然而偏鄉仍有牙醫資源不足等問題,盼望牙醫公會全聯會推廣國際醫療,同時也要顧及台灣本地偏鄉的資源挹注。

展現台灣牙醫產業軟實力 帶動牙科設備海外輸出

外貿協會葉明水秘書長表示,外貿協會多年來積極推廣臺灣國際醫療,目標是協助建立臺灣醫療國際品牌、形象與知名度,並而帶動醫材、智慧系統等產業輸出。本次合作展現臺灣牙醫產業的能量,更盼望能藉此作為開啟國際牙醫產業市場大門,進一步將國內高端、優質牙材產品推向國際舞臺,爭取出口商機。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王棟源理事長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倡議:「Oral Health for a Healthy Life」,表示口腔照護和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啟動記者會除了向政府與產業界宣示,推廣臺灣牙醫投入國際醫療的決心,也是彰顯此次跨部會、跨產業領域(牙醫服務及牙材產業)結合的力量。針對牙醫產業今後發展重點,除了開發國際病患、發展國際市場及義診服務推動國際邦誼外,也將透過服務軟體帶動牙材硬體的方式,進而帶動臺灣牙科設備向海外輸出。

夢中靈魂出竅逛大街以為中邪 醫:是生病了!

彭先生向醫師表示,他70歲的老父經常反覆碎念,最近夜裡常夢見過世老伴找他,還感覺靈魂出竅跟朋友去散步,彭先生一方面擔心老父中邪,一方面懷疑老父身體出現嚴重的隱憂,因老父近年體力大不如前,又容易感到疲累。彭先生帶老父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尋求家醫科劉乃瑄醫師協助,確診為急性譫妄症及泌尿道感染併發胃出血,經治療一周後即痊癒出院。

譫妄症易發生65歲以上長者 勿迷信應尋求醫師協助

家醫科劉乃瑄醫師表示,譫妄症是一種急性、突發性的腦當機,通常是因為身體出現嚴重疾病,導致腦部混亂而產生類似精神病的症狀,常發生在65歲以上族群,有時也會發生在青壯年身上,例如酒精重度使用者、藥物劑量成癮者、電解質失衡者、癌症或重症者、臨終病人等等。

彭老先生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平時吃藥不規則,此次因慢性發炎,身體喪失了應付急性疾病的功能,出現譫妄症的症狀。另一個案例是63歲顏女士因出現感冒症狀,在家裡自行購買成藥服用藥物後,大部分時間都在床上休息、不吃不喝,也不太理人,後來顏女士因發燒、肺炎就醫住院治療,發現顏女經常昏睡,偶爾醒來卻躁動不安,且無法認出家人,也分不清時間地點,這也是譫妄症的表現。劉乃瑄醫師特別提醒,慢性疾病長者平日應多運動、規則吃藥控制慢性病,都是避免發生急性譫妄症的最好預防方法。

譫妄症患者突然性情大變 應多關心家中長者

大多數的譫妄症病人會突然性情大變,尤其夜間加劇,甚至出現幻覺,若即時就醫,由醫師診斷致病因子對症下藥,則症狀就會解除痊癒。但譫妄症常因為被誤會是老番癲、中邪、老年退化而延遲就醫,甚至不治療、放任疾病發展,導致原先能醫治的症狀,衍生為長期腦部功能缺損,變成不可逆的認知退化,症狀與失智症非常相似,還會有其他認知功能障礙,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等症狀,無論在照顧與經濟負擔上都會造成家人莫大的壓力。

劉乃瑄醫師提醒,家有長者的家人可以提高對長者這方面的關心度,即時請長者到院就醫,因為譫妄症的病程起伏變化大,發病較為急性、一般為數天內,精神狀態時好時壞,尤其夜間常有性情改變、躁動等異於平常表現的情況。譫妄症與漸進性退化的失智症是(阿茲海默型)不同的,譫妄症是屬於能早期醫治但常因誤解而被忽略的症狀,家人多一份關心與仔細,就能避免譫妄症更進一步成為不可逆的認知退化。

酷暑到假期多 出國出遊啟動防護機制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游泳為大小朋友消暑的熱門活動之一。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提供消費者安全、衛生的游泳環境,透過抽驗水質及定期營業衛生稽查,為臺北市營業游泳池的水質衛生把關。此外,暑假將至,國人出國機會增加,然而目前東南亞各國登革熱疫情嚴峻,如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旅遊,務必做好防蚊措施,避免遭受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登革熱,返國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

業者須落實自主管理

夏天玩水,是消暑的好選擇;臺北市衛生局定期稽查營業游泳池衛生標準,亦規範業者應落實自主衛生管理,備有水質pH值及餘氯測定器,於游泳池開放期間,每日測定池水pH值與自由有效餘氯至少4次,維持水質pH值在6.5至8之間、自由有效餘氯量在百萬分之0.3至0.7之間;業者亦應每個月自行汲取游泳池水送檢一次,並將檢測結果公告於場所明顯處,讓泳客充分了解池水情況。

泳客做好個人游泳禮儀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歐佳齡科長提醒提醒民眾,優質的游泳環境除了業者平時落實衛生管理,泳客也應做好個人衛生禮儀:游泳前澈底淋浴沖洗、卸粧並穿著潔淨泳衣帽、褲,如患有眼疾或皮膚病等傳染性疾病者,應避免入池;若游泳過程中有任何不適,請立即離池並通知救生員或服務人員。

做好防蚊措施 確保快樂假期

此外,許多民眾也會趁著暑假,帶孩子出國遊玩,但日前東南亞各國登革熱疫情嚴峻,如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旅遊,務必做好防蚊措施,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部位應塗抹防蚊藥品,避免蟲媒疾病,確保快樂假期。

歐佳齡科長提醒,民眾若至登革熱流行地區洽公或旅遊,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或活動史,切勿自行服用成藥,延誤就醫與治療。

多一份保護措施,無論國內玩水、國外旅遊,都以安全為第一考量,才能有個平安順利且盡興的快樂假期。

多點理解、少點偏見 幫助思覺失調病友拉近距離

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提升大眾對於思覺失調症的認識,劇中在幫助病友接受治療、回歸社會的過程中,病患家屬、醫療人員、社工師各方的辛苦及困難是可見的;除此之外,社會大眾也是重要的一環。因此,彰化基督教醫院於總院大廳展出「思覺失調症特展」,讓外界重新認識精神疾病,減少對於疾病的汙名化。

透過展覽導正觀念 開啟正向循環

彰基副院長劉青山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需要社會大眾的關懷,因為他們是弱勢族群,他們沒辦法為自己發聲,所以需要更多人為他們發聲。期望透過展覽,喚起大家對弱勢病患的重視與愛護。

彰基體系精神科主任張正辰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每100人中就有1人為患者,其「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可能導致幻覺、妄想等症狀;現今醫療發達,已有進步的藥物可控制症狀、避免復發。患者只要規則用藥、穩定治療,就能維持日常生活狀態;張醫師表示,大眾對於疾病的理解越多,就能減少對疾病的誤解;民眾正確認識疾病,理解病友會經歷的症狀,鼓勵病友積極治療,用善意及包容開啟治療正循環。

治療選擇多元 病友回歸日常生活

彰基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王俸鋼醫師指出,目前的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種類很多,不論是口服或是針劑治療,除了改善正性症狀外,也改善負性症狀,讓病友可以回歸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臨床上,醫師也多會搭配抗副作用藥物,多數患者可以免除、減輕副作用發生。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也不例外,除了口服藥物,也有2週、1個月甚至3個月施打一針的針劑,改善每日都要記得服藥的困難,增加病友的方便性。每個病友的狀況都不盡相同,可依照個人需求,與醫師討論出合適的治療模式。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