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上了學孩子照樣尿床? 兒科醫師給家長的忠告

你家的孩子即使上國小還是會尿床嗎?一名8歲宥宥,因一個星期幾乎天天都尿床,讓媽媽只好帶著他就醫檢查,但媽媽一看到醫師忍不住將長期累積的不滿一次發洩,不僅指出孩子半夜叫不醒尿尿,更舉例五歲的妹妹念完大班就不會尿床,讓站一旁的宥宥似乎感覺既丟臉又委屈;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張藝馨表示,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原發性單一症狀尿床所導致,經六個月持續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後,尿床症狀已逐漸改善。

學童尿床 家長無須太過有壓力

張藝馨指出,家長不用過於有壓力,對於孩童而言,這是很常見的事;尿床就是指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的無意識排尿,臨床上,5至6歲的小孩每個月仍會有2次或2次以上在夜間尿床,即使是6歲以上小孩,每個月也可能會有1次或1次以上在夜間尿床。

孩子尿床就責備 小心孩子沒自信 

張藝馨醫師進一步解釋,雖然孩子尿床,總給家長不少煩惱,因為不僅得清理善後,半夜還要叫孩子上廁所,因此影響自己睡眠品質,但其實對於幼童而言,父母的責備加上同儕的眼光,也會為他們帶來不少心理壓力與創傷,長期下來,容易造成孩子衍生出內向害羞,甚至低自信心等特質。

尿床有機會改善 家長應多點耐心陪伴

要如何改善孩子尿床問題呢?其實除了配合醫師做檢查和紀錄,也應讓孩子正確執行行為治療和規則服藥,透過循序漸進以改善尿床問題;張藝馨醫師呼籲,家長不用過於擔心,尿床是有機會改善的,多點耐心,一步步陪著孩子,不僅能減少親子間摩擦,也能讓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心。

母女相約「無用化為有用」 盼一個器官重燃一個生命

「我簽器官捐贈同意書超過十年了!」認同器官捐贈的理念,十年前就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的陳小姐說,人生最後還能將無用化為有用,延續他人的生命,是件很美好的事情,這次更把握機會將器捐意願註記在健保IC卡上;現場還有一對母女檔將大愛化為行動一起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若是有那麼一天,能捐出身上還有用的器官,讓其他等待的病人有獲得重生的機會。

人死要留全屍? 器官捐贈拯救更多瀕死的生命

依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臺灣目前等待器官捐贈移植的人數超過一萬人,花蓮慈濟醫院與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舉辦「2019愛捨得請支持器官捐贈」宣導活動,邀請傳愛大使「小麥貝兒熊」、世界金牌小丑熊熊與民眾互動及拍照,並廣邀大眾一起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

宣導器官捐贈新制 親人曾器捐可提前移植排序

曾獲得世界金牌小丑大獎的熊熊,靈活運用氣球帶來行動劇,演出原本眼角膜受損的病人,因為爺爺曾捐出器官,所以能優先獲得其他人的眼角膜捐贈而重見光明;活潑演出「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中,器官捐贈者的配偶或三親等內血親,等候器官移植時有優先權。

將無用化為有用 讓生命得以延續

花蓮慈院副院長陳培榕也分享親戚發生的器捐小故事,其舅舅、舅媽兩人都是慢性肝炎患者,但舅舅等不到器官移植就離開人世,舅媽則是幸運的等到肝臟移植,讓她的生命得以延續。

陳培榕表示,真的很感恩器捐者的大愛,讓很多像他舅媽一樣,因疾病正在等待器官的病人能接受器官移植,讓生命得以重生,他也鼓勵民眾簽屬器官捐贈同意書,將大愛在他人的生命中延續。

青少年少喝含糖飲料 遠離三高、腎病危機

含糖飲料喝太多,惹代謝症候群上身,小心腎病跟著來!近年調查顯示青少年含糖茶飲、咖啡攝取量增1.5倍,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輔大醫院副院長盧國城指出,透析病人有46.1%來自糖尿病併發症,含糖飲料攝取過量,對青少年尿酸、體重指數和血壓影響甚鉅,埋下腎病風險。台灣基層透析協會理事長楊孟儒呼籲,鼓勵學童多喝水、多運動、多吃蔬菜水果,不能忽略良好生活習慣。

飲料含玉米果糖 喝多增尿酸

「洗腎」、「糖尿病」是台灣最燒健保費冠亞軍的慢性病,洗腎人數已逾8萬3千人,年燒500多億。盧國城分析,主因來自三高患者持續增加,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控制不良,進而邁入不可逆的洗腎階段。

不正常飲食和用藥習慣則是被忽略的洗腎原因,楊孟儒指出,手搖飲料或包裝飲品多添加玉米果糖,被肝臟代謝轉換成三酸甘油脂進而累積成脂肪,造成脂肪肝,長期食用恐造成肝臟負擔。此外,果糖中間產物之一為普林,最後形成尿酸,過多尿酸無法代謝將導致痛風。

「就算2、30歲的年輕人平時不吃海鮮不喝酒,也會因含糖飲料攝取過量而導致尿酸值升高。」楊孟儒強調,長期尿酸過高者若合併出現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異常的共病症,其痛風發作機率也升高,加速慢性腎臟病變病程。

青少年含糖飲料越喝越多 增肥胖等腎病因子

根據2019國衛院「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取行為趨勢研究」指出,過去18年青少年每天分別喝咖啡、茶的攝取量大幅成長75%,其中25%青少年每天更喝超過500ml含糖飲料。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志成表示,常喝含糖飲料,BMI、腰圍及尿酸值顯著較高,而當尿酸過多,和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風險有關。

第一本護腎童書 保腎觀念從小培養

為幫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護腎觀念,在台灣費森尤斯醫藥公益支持下,由台灣腎臟醫學會、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擔任指導單位,並集結知名健康雜誌,共同組成「護腎者聯盟」,推出全台第一本《腎臟超人與小腎豆冒險記》愛腎教育童書,預計讓童書跟著「希望閱讀專車」在一年內走訪150所偏鄉小學,預計接觸萬名學童,讓腎臟教育遍地開花,守護台灣下一代的腎臟健康。

台灣費森尤斯醫藥(股)公司總裁王柏森提到,自2017年起便開始推動腎臟防治兒童教育,迄今已走訪8個縣市教育逾800位學童及師長學習正確的愛腎保健常識。此次還邀請物理治療師簡文仁,發展「愛腎健康操」,為全台第一支腎臟衛教體操,希望結合衛教童書,讓孩童從小預防三高、維持正常體重、掌握健康飲食與生活型態,是降低慢性腎臟病最重要的策略。

搶救銀髮族肌力!彈力輪椅讓爺奶動起來

面對社會人口高齡化,長者的各項議題也受到大家的關注,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7月公布老人調查報告顯示,65歲以上長者有64.88%罹患一種以上慢性病,為了提升長者的體能與健康生活,讓社區銀髮長者與失能的輪椅族銀髮爺奶使用彈力帶、彈力球來運動,同時讓照護爺奶的「外籍家庭看護工」加入,透過保健操運動課程,藉由外籍家庭看護工一起參與課程,讓長輩在家也可以持續運動。

進入高齡社會 爺爺奶奶走出來

臺北市中山區107年12月底老年人口比為17.94%,高於臺北市17.19%,排名全市12區第4名,老化指數144.52%(排全市第3名),且轄內42里更有7個里已經邁入超高齡社會,其中劍潭里為20.52%。

劍潭里王迎珠里長表示,劍潭里位處劍潭山山區,交通出入不便,社區雖然擁有許多無障礙設施,但許多長者仍因失能行動不便,出門需使用柺杖與輪椅,而減少出門活動的意願,長輩大多為外籍家庭看護工照顧。

外傭增能真夠力 通譯外語更融入

臺北市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林柳吟主任表示,隨著高齡化,家庭照顧者壓力負荷越來越大,照顧者平均照顧年數為11.20年,勞動署統計家庭看護工佔了93.37%,為主要照顧人力,故除了照顧銀髮長者健康之外,外籍家庭看護工的健康也是需要被照顧的一群。

因此課程中安排外語通譯員協助現場即時翻譯,將上課內容用「菲律賓語」、「印尼語」進行教學翻譯,將課程規劃設計成簡易的衛教單張,持續將相關內容翻譯,運用多元的學習模式以提升外籍家庭看護工協助長者運動的意願,讓外籍家庭看護工可以把課堂所學於課後在家中協助長者運動。

基本肌力輕巧做 彈力輪椅樂快活

臺北醫學大學高齡管理學系林立峯老師表示,銀髮長者與輪椅族爺爺奶奶最需要的就是維持肌肉的力量,但常因失能、肌力流失而無法走出家門運動,因此利用課程加強訓練長者的上肢肌力與下肢肌力,搭配有氧及阻力運動,提升運動效能。

已經高齡85歲的郭錫磊爺爺是本次課程最好的代言人,12週的運動課程讓郭爺爺從原本需要用輪椅協助代步來參加課程,慢慢的進步到可以利用輪椅做為輔助工具,由自家步行到上課地點,能有如此大的進步,主要就是每次課程結束後,外籍家庭看護工在家中每天都會帶著郭爺爺進行2次的練習,持續使用彈力帶進行上、下肢肌力訓練,就這樣讓人獲得意想不到的進步。

守護陽光孩子 讓顏損兒心理重建現曙光

台灣桌球好手江宏傑、前日本桌球名將福原愛應陽光邀請首度合體為公益發聲,和陽光孩子們一起入鏡同框拍攝公益平面廣告。陽光執行長舒靜嫻表示,燒傷顏損孩子成長的艱辛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不僅要承受手術、長期穿壓力衣、同儕異樣眼光,父母也承受極大照顧壓力,希望社會能成為這些家庭的助力,陪伴燒傷顏損孩子快樂長大,未來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用愛守護陽光孩子 江宏傑&福原愛為公益合體

首度與愛妻共同代言公益的江宏傑表示,為人父母後,我和小愛更能同理顏損孩子的處境,當我們接到邀約,義不容辭就答應。希望大家一起守護這群孩子,讓他們能在開心友善的環境長大;福原愛則說,小陽光純真可愛,他們只是外表受傷,和一般孩子沒有不同,我們的了解與陪伴,能幫助他們更有勇氣面對未來。

氣爆造成臉部8%燒傷 削髮取頭皮植皮讓她超自卑

一起拍攝平面廣告的6歲小陽光小荷,在兩年前與爸媽到火鍋店用餐,遭遇瓦斯氣爆,意外造成8%燒傷,傷勢集中在臉部,除取頭皮植皮,還必須戴壓力頭套壓平疤痕,但疤痕讓她痛又癢,睡夢中經常忍不住抓傷口,一覺醒來,頭套和枕頭都沾了血漬,意外也在她心中留下陰影,出院後第一次洗澡,看到熱水冒煙害怕到躲起來,外出還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怪物!好醜!」,進而逐漸封閉自己。

接受遊戲治療融入同儕 畫自畫像許願「頭髮長到地上」

爸媽陪小荷到陽光接受遊戲治療,在治療師和社工協助下,小荷逐漸能融入同儕,並參與小陽光繪畫班,也開始使用其他的顏色著畫。今年小荷畫下自畫像《等待長髮的那一天》,投稿並入選為2020小陽光桌曆,她許願「穿著壓力衣,不能留長髮,希望有一天能留長髮,我要長到地上去!」

陽光基金會募集 燒傷顏損兒生心理重建服務經費

另外,陽光提供生理復健、心理諮商、家庭暨社會支持、醫療交通補助、就學宣導、學業及才藝獎助等服務,邀請大家捐款支持,陪伴燒傷顏損孩子快樂長大。

再抽下去恐連命都沒了?這些症狀老菸槍得留心了

53歲的王先生是老菸槍,最近幾個月來天天咳嗽,還出現聲音沙啞症狀,原本以為只是小感冒,但始終無法治癒,經轉診至胸腔內科安排檢查,赫然發現右上肺有惡性腫瘤,且有淋巴結腫大及轉移情形,所幸經藥物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咳嗽與聲音沙啞皆獲改善,不過醫師警告:「再抽下去恐怕連命都沒了」!

肺癌早期無症狀 產生轉移恐出現全身性症狀

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肺癌是台灣民眾好發癌症前三名,且為台灣癌症十大死因之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鈴宜表示,主要原因為早期肺癌大多毫無症狀,當症狀產生時,6至7成患者已屬局部晚期或有遠端器官轉移情形;若產生轉移現象,可能會有淋巴腺腫大、意識改變、骨骼疼痛及黃疸症狀,也可能出現食慾下降、體重減輕、虛弱易疲勞等全身性症狀。

不抽菸、無家族史也可能罹肺癌 危險因子在哪?

肺癌常見症狀包括持續咳嗽、痰中帶血或咳血、持續胸悶或胸痛、呼吸喘或出現喘鳴聲、聲音沙啞等。

陳鈴宜補充,目前已知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抽菸、廚房油煙與二手菸、家族肺癌病史、空汙、肺結核及其他慢性病、特殊職業暴露等,至於不抽菸且無家族史而罹患肺癌的人數近年來也有增加趨勢。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定期篩檢增加存活率

陳鈴宜提醒,民眾平時應評估自身所處環境,針對不同室內外的空汙加以防護,新聞上也曾見肺癌早期診斷、早期有效的例子,如副總統陳建仁、台北市長夫人陳珮琪,故民眾若常接觸上述提及危險因子時,應定期接受篩檢,有症狀務必就醫,加上近年來肺癌新藥陸續開發,治療愈趨精準,能為肺癌患者爭取更多存活時間。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家人罹乳癌與你沒關係? 這種情況患乳癌機率更大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自104年起推動精實管理,以智慧化整合、分析暨視覺化管理北市癌症篩檢資料,並於107年建置北市癌症篩檢資料倉儲系統,首創以API方式介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篩檢系統,即時自動化整合數據並分析,改善重複通知並減省工作流程。

醫院主動介入乳癌二等親關懷 具家族史篩檢率每年提升2

為關心乳癌風險,除了宣導及加強45-69歲女性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經乳癌篩檢數據智慧化分析,自106年起結合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國泰醫院、萬芳醫院、振興醫院、新光醫院、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5院區等院推動「臺北市乳癌高危險群關懷服務計畫」,運用資訊流制定院內乳癌高危險群轉介篩檢服務流程、建置提示資訊系統及主動通知乳癌二等親家屬篩檢等機制,乳癌高危險群篩檢人數增加,由105年9,658人,上升至107年1萬986人,成長率達13.8%。

經由篩檢發現乳癌 85.3%屬早期(0、1、2期)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乳癌雖可怕,但只要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但到了晚期的存活率即大幅下降至不到3成;此外,經由篩檢發現的乳癌女性,85.3%屬早期(0、1、2期),相較於臨床乳癌個案的54.2%,可更早發現早期癌症。

健康生活型態、定期篩檢 及早發現早期乳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乳房外科陳火木主任強調,乳癌防治應落實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拒絕菸酒外,一定要「定期篩檢」,另市立聯合醫院針對乳癌個案二等親家屬,規劃於個案治療穩定期,推動轉介家屬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篩檢,以達高危險群早期篩檢。

這樣做全台4萬人免得癌 黃達夫:健保省一半

「只要改變生活型態,10名癌友中有4人可避免,癌症醫院可關門,轉為因應失智症。」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表示,癌症不應專注治療,應更積極戒菸、健康飲食、節制飲酒並控制體重,尤其運動為首位。和信醫院與台北市立大學團隊合作,導入運動醫學,開設「健康醫學門診」(Lifestyle Medicine),由健身教練、心理師和醫師等團隊傳授正確飲食、運動觀念,減少危險健康因子。

和信醫院癌症存活率達71% 健康醫學門診源頭減癌

和信醫院自創院來,致力於癌症的早期診斷與正確治療。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10大癌症2012-2016年新發個案存活率(追蹤至2017年)為50.88%,和信醫院全癌症病人的存活率則已經達到71%。為此,黃達夫院長設下從源頭 「減少癌症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的願景,開始提供「健康醫學門診」(Lifestyle Medicine)。

研究指出,美國從1975年至2006年大腸癌發生率下降了26%,死亡率下降22%,其發生率下降,有50%歸因於生活型態改變,死亡率則下降35%,歸因於危險因子的去除或生活形態改變。由於癌症已經連續37年台人十大死因之首,黃達夫院長表示,跑者、指揮常常動不容易罹癌,運動是防癌的中心,若能從生活型態預防,全台每年4萬人免罹癌,健保支出可砍半。

醫師、運動教練專業團隊 6周課程民眾無壓力

和信醫院統計初診癌症病人,發現癌友抽菸比率仍為18%,BMI超過24的過重者也有45%,焦慮和憂鬱症狀者達33.2%,顯示單純治療不足服務病人。和信醫院健康醫學中心召集人游麗惠說明,健康醫學門診有醫師、健身教練、心理師等專業團隊,開放給任何民眾,進行為期6周的課程,「第一堂課先測體適能、血液檢驗、身體組成,揪出生活中的危險因子,由團隊提供運動、飲食建議。」

「常有人有運動,體脂肪還是高,細問才知運動都太溫和。」游麗惠說,因此每堂課都有心理師帶分享,討論回家執行困難度等問題,一班5-12人健康有伴,未來還將未針對乳癌、大腸癌等癌別開發不同課程。

大學運動團隊與醫院聯手 防癌先改變生活型態

臺北市立大學副校長戴遐齡對此表示,健康人與病患的運動不同,除了指導病人正確運動外,未來將共同研究發展不同癌症的治療後特殊運動處方,希望有助於提升癌症病人治療後的生活品質與降低死亡率。

黃達夫院長表示,要逆轉台灣癌症年年居國人死因之首位的夢魘,一定要從改變生活型態,去除健康的危險因子做起,來降低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這也是他為台灣癌症防治所開出最有經濟效益的治療處方。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