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蒙特梭利失智症照護模式 讓失智者更有尊嚴

「失智不等於失能,要啟動失智者還保有的能力!」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暨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一般神經科主任甄瑞興表示,失智症無藥可治,僅能治療可治療的,轉變可改善的,希望透過翻譯「蒙特梭利失智症照護模式」,協助照顧者找出每個失智者「漫遊、大鬧」的原因,針對個人興趣和存有能力設計照顧方式,讓患者生命不是只有吃藥,而是可以更快樂、更有尊嚴。

失智不等於失能 新照護模式兩原則

輕重度失智症患者其實仍保有記憶與行動能力,在照護上必須花費許多心思與人力。甄瑞興解釋,蒙特梭利失智症照護模式有兩概念,第一是「NISA」評估模式,需得知患者需要(Need)什麼、對什麼感興趣(Interest)、過去擁有什麼專長(Skill)以及現在還保有多少的能力(Ability),才能知道什麼樣的照護對患者幫助最大。

另外一原則是「WOW」,「Who誰」是釐清失智症患者罹病之前及目前狀況與個人細節;「Observations觀察」為透過發掘與理解,了解患者為什麼產生這些反應與行為,患者孤獨、發脾氣都有其原因;最後才是「What you will do?我們要採取的行動方法」,是針對患者狀況和個人生活細節,決定照護策略。

每個行為都有意義 找出癥結來改變

蒙特梭利失智症照護模式創辦人Gail M. Elliot分享,她曾帶她失智的媽媽去機構卻被拒絕,因為她母親每天都在機構漫遊。事後發現,其實她母親只是「在找廁所」;而朋友的失智媽媽也每天在家裡遊蕩,後來才發現她在找「先生留給她的戒指」。她說,每個行為都有意義。

「如果你認識一個失智症患者,你只是認識這個人,因為每個失智患者都不一樣。」Gail M. Elliot指出,她寫這本書的原因,是她必須告知照顧者正確做法,幫助失智長者過更有尊嚴的生活。

Gail M. Elliot提到,研究顯示失智者不能無事可做,必須激發患者原有的能力,透過巧妙安排讓他們時時有事可做。例如很多國外機構的患者會幫忙摺紙巾、處理蘿蔔。此外,更要幫助患者獨立,透過標籤標明步驟,衣物位置,引導患者穿衣,或利用過去照片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房間,「運用類似方法,許多事情患者都可以獨力完成。」

失智長者顧尊嚴 每一刻活得有意義

甄瑞興強調,過去失智症照護大部分注重在減輕家屬照顧者的壓力及喘息服務為主,卻往往忽略了失智長輩本身的感覺及尊嚴。蒙特梭利失智症照護模式是從幼兒學習方式演變過來,在加拿大及英國行之有年,希望加入護理學、老人照護等方式在台灣本土化,針對患者本身的需要、各自的能力程度、興趣以及長才安排適切的活動。

Gail M. Elliot鼓勵所有失智照顧者,「每一個失智長輩只能活在當下,要讓他每一個時刻充滿意義。」

看病前須準備什麼? 這3點要做到

近年來醫療爭議事件頻傳,衛生福利部自2004年起,以美國病人安全基金會(NPSF)病人安全週活動為標竿,訂定每年十月的第三週為病人安全週,至今已是第十六年,今年主題為「醫病溝通」,病人(含其家屬)與醫療團隊互相分享訊息、想法或態度的過程,並說出病人最在意的事情與期待,就是醫病溝通。

看病前列出問題並記錄 醫病溝通橋樑更順暢

花蓮慈院醫務秘書李毅表示,醫院裡最重要的就是病人安全,不能只靠醫師、護理師來維持,還需要病人與家屬一起配合,才能讓就醫過程更順利,也建議病人就醫前可以先列出想詢問醫師的問題及不舒服的症狀,或是在日常生活確實記錄心跳、血壓、血糖等測量値,方便醫師診斷,也可作為適時調整藥物的參考,讓就醫更安全。

品管中心團隊也提醒,病人就醫時「說清楚」,也就是主動提供自己的健康資訊及說明自己不舒服的狀況;「聽明白」,確實瞭解治療的方式並積極參與醫療過程;「勤發問」,對於醫護人員解說有不明白的地方,主動發問;「作筆記」,詳細記錄醫師的指示和注意事項。

一起做到3應 醫病關係不卡關

花蓮慈院品管中心團隊在醫院大廳,向就醫的民眾宣導「病人安全我會『應』」的觀念,延伸出三個「應」,希望民眾多參與衛教及就醫講座,「響應」病人安全活動;「回應」醫護人員的提問;主動「反應」自己或家人的特殊健康狀況及任何關於治療或用藥的疑問。

遠距醫療揪「心」病 馬偕赴偏鄉助居民

偏鄉就醫不方便!根據馬偕醫院統計,近三年,尖石鄉居民前二大死因,分別是腦血管疾病與心臟疾病。為提高早期篩檢成效,遠距醫療照護中心直接將穿戴式裝置,帶到海拔約1700公尺高的尖石後山,透過心電心音量測後傳回台北判讀,大幅縮短病人檢查時間,藉此「揪」出更多心血管疾病及高危險群。

穿戴式裝置篩檢 10秒快速評估心臟功能

馬偕紀念醫院在尖石鄉秀巒衛生室,派駐一名家庭醫學科醫師以及三名護理師,為當地居民健康把關。而高血壓是居民回診的最大族群,但要達到早期發現的目標且有效控制追蹤,有許多困難。為避免錯失任何治療機會,首度採用穿戴式裝置,讓受檢者只要花10秒鐘,即可評估是否有心臟功能異常,成為後山目前最夯的篩檢利器。

馬偕醫院副院長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洪大川表示,心律不整尤其是心房顫動,常因早期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一旦造成心衰竭,五年的死亡率高達50%,透過簡易式穿戴裝置進行心電心音早期監測及遠端傳輸,將是後山居民走向預防醫學的一大進展。

山區就醫問題需關注 居民回診不易疾病難控制

洪大川說明,山區就醫問題仍需要關注,有些居民一種藥吃一輩子,或者藥吃完了就不再看診,都是導致疾病難控制的問題;像是鎮西堡阿棟‧優帕司牧師,因為沒控制好血壓及心律不整,2014年因腦部栓塞中風,身體左側功能受影響。洪大川也前往阿棟家中診察,除了重新確認服用的藥物外,更提醒需規律服藥定期就醫回診。

除了心臟內科之外,考量後山居民就醫不便,馬偕紀念醫院日前結合家醫科、骨科、中醫科、眼科、牙科、兒科等科別,在鎮西堡及泰崗兩部落進行大規模聯合醫療服務,兩天看診高達400人次。

「急救種子訓練」醫療服務 族人提升自救能力

在尖石後山醫療服務中,還有一項特別的「急救種子訓練」。為了讓居民在緊急事件發生時,掌握黃金時機「先自救、再等待救援」,每年都會派急診醫學科醫師及消防急救教官,一同前往尖石後山,幫助當地居民提高自救能力。

課程訓練包括心肺復甦術、自動體外電擊除顫器(AED)使用、外傷處理、異物哽塞、繩索垂降等緊急救護技巧,幫助族人提升急救能力。

台灣醫療國際交流 深耕關島獲各界肯定

一名關島病患Theodore Nelson先生,過去曾在菲律賓動手術卻效果不佳,使得髖關節仍疼痛不已,這一忍就是七年過去,直到後來來台就醫,經前後三個月內做了左右兩邊的人工髖關節置換,之後又採以脊椎矯正手術,總算讓他逐漸舒緩症狀,也讓Theodore Nelson先生,直呼終於可以重新抬頭挺胸走路。

供關島病患完善醫療 中國附醫成立國際醫療中心

為了提供給關島病患完善的醫療資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成立國際醫療中心,深耕美國關島新市場三年來,不僅以一條龍方式建立綠色通道的專業服務,讓病患還沒赴台手術前,清楚了解治療計劃,獲得完整諮詢,即便到來台住院手術後,也能提供最好的服務品質,截至目前也已累計三百人次來台就醫,國際醫療品質獲得各界肯定。

國際醫療中心 讓關島病人有更多醫療選擇

過去因關島資源不足,導致病患常常得赴菲律賓就醫,即使轉來台灣或更遠的台中,過程也是困難重重;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周艾齊指出,也因此為了協助關島病患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從最初透過舉辦健康講座活動,陸續與政府、當地社團各單位協商溝通,一步一腳印刻服每一道難關,才有了今天的國際醫療中心,不僅去年成功邀請時任關島總督Eddie Calvo率團來訪,今年關島前總督Carl Gutierrez、現任關島觀光局副主席Milton Morinaga也相繼來台與臺中市政府交流,為締結友善城市鋪路。

入圍IMTJ國際醫療旅遊獎 台灣醫療軟實力再發光

此外,中國附醫整合醫療、服務、行銷三位一體的創新思維與做法,也入圍全球知名的「國際醫療旅遊雜誌IMTJ」舉辦的國際醫療旅遊獎,包括最佳行銷策略、卓越客戶服務及國際病人專科中心等三個獎項全部入圍,不僅是台灣拿到最後決選門票的醫院,獲得肯定殊榮,也藉此讓國際再次重視台灣醫療的軟實力。

病人安全 醫病溝通「3應」非知不可

為了促進良好醫病溝通,鼓勵民眾參與自身的醫療決策,奇美醫學中心舉行「病人安全週」活動,透過多元化的活動,提昇民眾對病人安全的參與。

病人安全週 活動主軸訂為「醫病溝通」

奇美醫學品質管理中心專員郭雅薇指出,今年病人安全週宣導活動主軸訂為「醫病溝通」,以「病人安全我會“應”」作為活動口號。帶領民眾一起探討「如何面對自己的健康問題?跟醫師一起做治療決定」。

奇美醫學中心呼籲民眾,就醫時,運用「3應」,讓醫病之間的溝通無障礙,另一方面可讓醫療人員更了解民眾的就醫需求:

1.響應:病人一起響應「醫病共享決策」,意即重要的醫療決策,需要醫師與病家來共同決定。

2.回應:病人與家屬對於重要醫療決定,應該「回應」其對治療的想法與期待。

3.反應:病人應主動「反應」對治療的疑問、擔心與不適,讓醫療團隊可以即時釋疑及調整治療。

互動闖關遊戲寓教於樂 民眾顧健康

奇美醫學中心以闖關活動進行,讓民眾在遊戲中,體驗與瞭解活動的主題。主要活動有:

『醫病拚一拚』,宣導醫病溝通我會應的3應。『憶起顧頭腦』,透過益智桌遊,帶領民眾認識失智症10大警訊。『樂活一起愛』由癌症中心將癌症、化療安全相關知識,放入戳戳樂,讓參與的民眾在輕鬆和歡樂中學習。另有「健康存摺」,教導民眾如何下載及完成登錄,讓自身「健康訊息一把抓」。

另外還有『健康篩檢讚』,讓民眾瞭解早期發現,可有效降低大腸癌、乳癌及口腔癌死亡率約2-4成不等,子宮頸癌降幅更可高達9成。奇美醫學中心表示,心去年四癌篩檢總人數30,805人,共計發現503名癌前病變或罹癌,後續進行追蹤及完成確診率達8成,拯救超過500個家庭。

流感疫苗11月15日開打 高風險族群可先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往年都從十月起施打,今年因受世界衛生組織延遲公布北半球疫苗選株決定(由三價改成四價)影響,全球疫苗生產、供貨時程延後,將延至11月15日起分三批接種;台北市府衛生局已採購五十六萬八千劑,呼籲市民在流感疫苗開打前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幼兒、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可先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以降低感染流感併發肺炎等重症的機會。

北市衛生局表示,四價與三價疫苗的不同,就是對接種者可提供更好保護,一價是一種病毒株,三價有三種病毒株,四價又多一種,也多了一層保護力;還好國內流感疫情,近兩週下降且低於流行閾值。衛生局提醒民眾平時應做好個人衛生習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勤洗手,有呼吸道症狀者要戴口罩,避免到人潮擁擠及空氣不流通場所,可大幅防止感染。

公費疫苗接種順序 高傳播族群優先

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預防接種組聯席會議建議,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高傳播族群優先接種順序,分別為11月15日起國小至高中學生及醫事人員;12月8日起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109年元旦起五十歲以上成人、具潛在疾病者(含高風險慢性病人、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孕婦及六個月內嬰兒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對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人員。

國內流感疫情目前仍為夏季流感的延續,且近期疫情已逐漸緩和,冬季流感疫情預期將較往年延後開始,符合公費疫苗接種條件的民眾如按接種時程儘速完成接種,仍可在農曆春節前後的流感高峰期(冬天到過年前),獲得足夠保護力,不至於影響冬季流感防疫。

流感飛沫及接觸傳染 高危險族群當心併發症

疾管署提醒民眾,流感主要傳播方式有飛沫及接觸傳染,感染後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及咳嗽等,部分患者伴有腹瀉、嘔吐等症狀。多數患者在發病後會自行痊癒,少數高危險族群包括老年人、嬰幼兒及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不全者,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

國內流感疫情趨緩,但近期氣溫變化大,民眾仍須做好衛生好習慣,如:保持手部清潔,落實勤洗手,有呼吸道症狀時應配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之距離。出現類流感症狀,應配戴口罩,落實生病在家休息,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

減輕失智症對家庭衝擊 善用社會資源幫你

「我發現她最近不會用電視遙控器選台了,怎麼會這樣?」

「婆婆近來常懷疑我偷錢,一直報警要警察來抓我….」

「現在全家最痛苦的就是爺爺不肯洗澡這件事…」

「睡眠日夜顛倒就算了,她會忘記關水龍頭、忘了正在燒開水,弄到家裡不是淹水就是鍋子煮到乾燒冒煙差點引起火災,連消防隊都驚動了…」

「我很累,但是我不知道我應該怎麼安排他的照顧問題啊!!」。

高醫社會工作師張瓊文表示, 失智症患者因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障礙,干擾行為等症狀影響,以上皆是家屬在面對失智症患者的病程進展,常聽見的真實心聲。因此照顧失智症患者時,照顧者的時間安排、照顧者的體力、心理調適和精神壓力、照顧能力和應對技巧等議題,都是亟待學習與克服的生活挑戰。

減輕失智症衝擊社會家庭 4項行動綱領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2017-2025年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後,各國陸續建置失智症長期照顧相關的支持及服務網絡。而為了減輕失智症對社會及家庭的衝擊,提供失智症者及家庭所需的醫療與照護需求,衛福部則於民國102年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並規劃以下四項行動策略,籌措完善之失智症照顧服務網絡:1.環境:友善社區、健康概念的宣導教育、社區資源的建置及運用。2.醫療照護:早期個案發現並提供記憶及行為治療、一般照護治療。3.照顧協調:關懷家庭照顧者,提供資訊及轉介服務資源。4.服務提供:以失智症個案為中心提供相關服務與生活的支持。

長照2.0 新增失智症服務項目

目前長照2.0的新增失智症服務項目為:1.設立失智共照中心協助疑似個案半年內就醫確診。2.採個案管理服務並提供相關醫療及照顧諮詢、轉介服務。3.設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如認知促進、互助家庭、家庭照顧者照護技巧訓練及支持團體等服務方案。4.提供社區多元服務模式(日間照顧中心、小規模多機能、團體家屋等)。政策上期待打造一個能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的友善社會,以確保失智者及其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使其獲得所需的照護與支持,有尊嚴、受尊重、能自主及平等地發揮他們的潛能。

因應失智者照護 可資運用之社會資源

除了以上長照2.0提供之服務項目外,為因應失智者照護過程的各類不同經濟、資訊及教育和法律層面問題需求,目前可資運用之社會資源可分整理分類如下:1.諮詢服務:各學會、協會及機構提供之諮詢網站及諮詢專線。2.保險資源:如勞、農、漁保和國民年金、全民健康保險、商業保險(醫療險、癌症險、壽險、長期照護險等)、汽機車強制責任險等之醫療、傷病、殘廢、死亡給付等之運用。3.法律諮詢及運用:如監護宣告及輔助宣告、財產信託及相關法律扶助或諮詢。4.社會福利資源:如社會救助、老人福利、身心障礙福利等相關服務及補助措施。5.輔具資源:如生活輔具及醫療維生輔具之購置和補助申請。6.預防走失及失蹤協尋服務。

張瓊文提醒 ,配合失智症者病況及其照護需求,統合各項服務與可用資源,以確保失智症者及其家庭的照護和生活品質。

護理師即刻救援!CPR救回猝死工程師

家住台南43歲戴姓工程師,日前到台中出差,步行過斑馬線時卻突然昏倒休克,還好第一時間,貨車駕駛與同伴趕緊下車,拿出三角錐幫忙阻隔維持安全,另一車道騎摩托車經過的是童綜合醫院加護病房張芷瑜護理師,查看後緊急施行CPR,撐到救護車抵達,幸運保命。

白衣天使救人一命 照顧休克病患

張芷瑜護理師回憶,當時看到有人倒在路上,本能反應就只想要去救人,確認倒地男子臉發黑,而且失去意識、呼吸,就趕緊進行胸部按壓,以每分鐘100下的速度進行按壓,自然而然就進行在醫院反覆訓練的急救SOP「叫叫壓電」,即是:叫病人、叫救兵、胸部按壓、等待電擊器。

隨後救護車抵達現場,才由救護員從車上取出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搭配CPR,在現場總共進行了3次電擊。奇蹟發生了,在所有人接力協助救命下,終於使戴男恢復脈搏,並趕緊送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進一步搶救。張芷瑜表示,巧合的是後續也在加護病房照顧該名男子。

心律不整導致休克 CPR+AED續命關鍵

負責主治戴男的心臟內科劉誌宗醫師表示,個案無三高或其他慢性疾病,檢查後心臟結構與冠狀動脈血管也都正常,病因是致命性的心室心律不整所導致,先為病人裝置植入式去顫器後,將再安排進一步檢查;個案幸好有即時施行CPR搶救及 AED (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 電擊,使得心臟恢復正常血液循環,將氧氣與養分運送至腦部、心肌,所以腦部才能無損害並恢復意識。

童綜合醫院急診部魏智偉主任表示:面對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的病人,急救接力的每一個棒次都非常重要。除了民眾能對倒地的病人伸出援手,救護車到達現場後,訓練有素的救護員,針對狀況給予持續壓胸CPR及電擊,更是病人到院之前的續命關鍵。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