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今年首例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死亡 仍流行期需警戒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今(2019)年首例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病例;近期腸病毒疫情下降,惟仍在流行期,且腸病毒7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再次提醒民眾勿輕忽腸病毒威脅,加強落實手部衛生與環境消毒;家中幼兒如感染腸病毒,務必留意其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醫治療,以降低併發重症或死亡的風險。

腸病毒仍在流行期 重症前兆快送醫

疾管署表示,死亡個案為南部1歲男童,因反覆發燒及嘔吐症狀分別於9月26日及27日至診所就醫,其後出現嗜睡情形;28日個案因呼吸急促、活動力下降送醫院急診就醫,發現有肺水腫、呼吸衰竭、心肌炎及休克,雖緊急住院治療,個案仍因病情急遽惡化不幸於當日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腸病毒71型感染引發心肺衰竭。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10月13日至10月19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約16,400人次,較前一週下降7%,近期疫情持續下降,仍處流行期。近四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惟腸病毒71型持續於社區活動。今年累計50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含1例死亡),以感染腸病毒71型為多(40例),其他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A10型各2例,克沙奇A4型、A9型、B5型、伊科病毒11型各1例。

5歲以下幼兒為高危險群 家長提高警覺

疾管署再次呼籲,5歲以下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由於腸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病程變化快速,家中幼童如感染腸病毒,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防範交叉感染,並於幼兒感染後一週內留意其病情變化,一旦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務必立即送大醫院,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

全球健康論壇 邁向永續、安全與健康的21世紀都市生活

由衛生福利部及外交部共同舉辦的「2019臺灣全球健康論壇(2019 Global Health Forum in Taiwan)」,今年主題為「如何邁向永續、安全與健康的21世紀都市生活? (Urban Life of the 21st Century: Sustainable, Safe and Healthy)」,邀請到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傳染疾病副署長Jay C. Butler, MD及各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都市化環境及健康議題。論壇共計有來自33個國家、83位講者官員及國內各領域專家近1,500人參與。

都市人口突破40都市化的危機與轉機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資料顯示,2007年全世界生活在都市的人口首次超過了人口總數的50%,在2018年更已逾41億人(占人口總數的55.3%)。隨著都市人口不斷增長,都市環境的品質將對公共衛生產生日益重要的作用,包括廢棄物處理、安全用水、衛生設施和傷害預防問題,也關聯著貧窮與健康等議題。為協助全球各國面對都市化帶來的挑戰,聯合國頒布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第11項目標「促使都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即涵蓋永續發展的交通運輸系統、安全與可負擔住宅、具包容性、一體性以及可永續發展的定居規劃與管理、強化綠色空間等。

21世紀的健康城市: 「都市領導者的角色」與「健康城市2.0:邁向One Planet Cities

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辦公室健康城市前主任Dr. Agis Tsouros表示,健康城市概念提出已近40年,在今日健康城市比過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面對全球公共衛生、社會與環境的挑戰,與SDGs的推動都需要更強的都市領導力與行動計畫。加拿大綠黨前領導人Prof. Trevor Hancock指出,地球已邁入「人類世(Anthropocene)」,一個新的地質年代顯示人類的活動已造成地球生態體系的急劇變化,人類活動早已超出全球的生物容受力(bio-capacity),然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必須思考如何在有限資源下達成全人類的健康及福祉,而協助全球都市面對這些挑戰的策略即稱為「健康城市2.0」。

臺美衛生與環保官員,共同探討如何建立更健康的都市環境

論壇從國際及國內角度以如何邁向永續、安全與健康的21世紀都市生活為主軸,深入各健康與社會議題探討,包括:人口老化與創新科技、都市心理健康及口腔照護、邁向癌症防治新紀元、孩童環境健康促進及政策推動、失智環境設計、21世紀的兒童健康、高齡者孤寂感、弱勢關懷、邁向長者友善醫院等,激盪出因應未來都市健康挑戰的策略,落實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進而建立未來城市樣貌。

第三屆「為癌而跑」路跑 逾五百位癌友守護三失老人

台灣罹癌人數屢創新高,每年約17萬人死於癌症。為提升民眾對於癌症的重視及警覺,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日前舉辦第三屆為癌而跑公益活動,共計七百名跑者一起響應公益,挑戰6K微路跑。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照元表示,為癌而跑活動已舉辦第三屆,每年都邀請癌友參與,除了希望藉由路跑活動傳遞健康的理念,更期許社會大眾能正視癌症、健康議題,也冀望帶領癌友走出罹癌的陰影,協助癌友克服心理的絶望與恐懼,本次活動有百名治療中或已治療完畢的癌友勇士與家屬參與,用實際行動攜手跑向未來。

小發票大愛心 七百名癌友一同守護三失老人

本次跑路活動不收取報名費用,號召癌友們發揮小小的力量將愛心持續傳遞出去,改以每位參賽者捐贈至少十張統一發票取代報名費,並將全數發票捐至「華山基金會」,幫助更多失依、失智、失能的老人,給予弱勢族群更高的關懷。

活動獲得到廣大癌友支持,許多治療中的癌友也攜家帶眷一起來參加,其中更有一位腸癌病友與其家屬,帶著一歲的小孩前來參與路跑。癌友家屬表示:「在抗癌的過程中,癌友真的很辛苦,對抗癌症真的不能單打獨鬥,因此,現在的我有時間就多陪陪家人,今天邀請全家人一起來陪我跑步,連我一歲的孫女都帶來,而且生病後更不應該每天待在家裡,今天身體力行帶著全家人出門動一動,一同響應公益,希望這份精神可以鼓勵更多正在對抗病魔的癌友們。」

遠離惡病質 營養補充讓抗癌更有力

除了運動之外,癌症治療與患者的營養照護密不可分,王照元理事長指出,根據臨床顯示,每5人就有1位癌症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非癌症本身。許多癌友在抗癌的路上往往因營養不良、身體虛弱導致減低化、放療治療的效果,甚至會降低患者的存活率。因此除了培養運動習慣外,也要有抵抗力去對抗病魔,若要避免因營養不良產生惡病質的情況,日常飲食應搭配補充「低醣、優脂、高蛋白」專業營養,能使療程更順利,降低治療時的副作用並提升成效,成為患者在漫長治療路上強而有力的後盾。

關心腸久事 養成三多一少好習慣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是台灣第一個以病友為出發點的公益團體,成立九年來致力於提供正確的腸癌衛教知識,加強病友與家屬對腸癌的認知。此次「第三屆為癌而跑公益活動」非競賽性質,重點希望凝聚癌友向心力及力量,並強調正確營養是戰勝疾病的良藥,才有體力長期與癌細胞共處,養成三多一少的好習慣:多運動、多蔬果、多魚蝦以及少肉類,才能遠離癌症的威脅。

守護藥品安全最後一哩 全台首創「一課雙證」即將上路

不同於一般貨物的配送,藥品直接關係到患者的使用安全,對於溫度、濕度及配送環境上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從生產、流通,到臨床使用,如何建立完整的醫藥鏈,越來越受到政府、社會及企業的關注,順應時代潮流,更興起「醫藥運銷管理師」及「流通冷鏈管理師」認證學習課程。

降低藥品運送時變質 溫度、濕度要掌控

在全球配送的儲存與運輸過程中,經由不同的載具及載體,並結合陸海空複合式的短中長程運輸,使得藥品有可能受到外在環境因素,而影響到品質,業者也必須考量與因應藥品,在運輸過程的變異因素,顯現出冷鏈的重要性。

為了降低藥品在運銷過程中,不因外在環境而影響品質,WHO已要求會員國應將GDP(Good Distribution Practice) ,列為重要議題並且應加速推動;而台灣也已立法通過,於104年將GDP視為產業發展重要政策,並階段性實施醫藥鏈成員,以避免藥品在最後一哩路上影響品質,甚至危害人身安全。

藥品也有『運銷履歷』 GDP認證受重視

GDP在台灣推動至今超過三年,藥業並不陌生,大型業者早已紛紛投入資源取得驗證;GDP的意義在於,醫藥流通的安全性及可溯性,避免受到任作業因素,包括人員、流程及環境的疏忽,導致醫藥鏈的製藥業者、貿易商、物流商、藥局、醫院、病患,其中一環受到影響或危害。

如果不幸發生醫藥鏈其中一項危害發生時,仍可透過GDP嚴謹的作業與防範機制『運銷履歷』,追溯問題『節點』,可以快速有效地將風險,或將危害降到最低,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各國,非常重視醫藥流通與運銷,以及制訂導入GDP的原因。

一課雙證全面學習 提升醫藥產業優質形象

為了協助業者培訓專責人員負責,避免認證後作業與實務脫節,長期扮演提供顯學知識給醫藥產業的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TPMMA) ,以及國內唯一國際物流認證,直接授權台灣的美國國際物流協會台灣分會(SOLE) ,共同規劃「醫藥運銷管理師」及「流通冷鏈管理師」認證學習課程。從政策面、執行面讓企業快速導入GDP認證取得運銷進階學習。

這項訓練在臺灣為首創!唯一具整合性的GDP課程,最大特色是一課雙證「醫藥運銷管理師」及「冷鏈流通管理師」。參訓者將可一次全面性學習,包括系統觀運銷,以及流通所涵蓋的新知,將GDP以專責人員方式,落實在日常工作中;並在執行醫藥運銷業務時,快速協助企業、引導同儕,做好這項工作,把企業帶入優質,且更具國際規格的企業形象。

連護理師都忽略的... 致死率第一的婦癌竟是它

「天呀!真的是我得癌症嗎?」、「我還有機會成為媽媽嗎?」一名42歲的陳小姐,是一個開朗負責任的護理師,因為左腹越來越大,以及腹部疼痛外院就醫,轉到台中榮總確診為卵巢癌,術後繼續接受六次化學治療,完成第一次所有療程。

化療後人工受孕 卵巢癌患者迎接新生命

臺中榮總婦科主任呂建興醫師表示,陳小姐罹癌初期與交往8年男友結婚,在第一次化療結束後,接受人工受孕生下寶貝女兒。發現腫瘤復發,陳小姐勇敢的接受第2次減積手術及化學療程。

接著第三次新療程,開刀切除腹膜腫瘤,包含六次化療+21次標靶治療。追蹤期間因腫瘤指數CA125指數升高,持續接受了11次化療+17次標靶,直到108年6月結束治療,現況持續追蹤中。

婦科癌症隱形殺手 症狀不明顯難察覺

呂建興說明,卵巢是婦女生殖系統中最重要的器官,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卵巢癌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1500多名新病例發生,由於它位在骨盆腔深處,有病時不易早期發現,等到發現時往往是很晚期,被形容為「婦科癌症中最可怕的隱形殺手」。

當腫瘤逐漸長大、壓迫到鄰近器官,會出現一些輕微、模糊的症狀,但也容易被輕忽,等到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慾降低等 症狀出現時,卵巢癌多已是第三期以上。根據統計,有75%的卵巢癌確定診斷時,已經轉移,雖不是最常見的婦科腫瘤,卻是高居婦科惡性腫瘤死亡率第一名。

指導卵巢癌病友營養衛教 積極追蹤治療

臺中榮總每年都會為卵巢癌友們,舉辦真愛關懷病友會活動,活動也特地邀請相關職類醫療照護團隊,指導卵巢癌復發如何治療,讓病友及家屬多認識相關輔中醫輔助治療、營養衛教、治療副作用等知識,以增進病友疾病適應,及治療後的自我照護能力。

老人跌倒沒事勿輕忽 醫:可能是隱疾警訊

國健署106年統計,每6名老人就有1名跌倒,長輩跌倒小心是隱疾警訊!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醫師謝至鎠指出,眼疾、耳疾、失智、情緒等疾病,甚至服用安眠藥、血壓藥都可能增加跌倒風險,而老人跌倒沒事別輕忽,可能都是上述問題,建議尋求住家醫科或老人醫學門診,找出癥結。

老人跌倒可能原因有這些 躺床起身要注意

根據衛福部107年死因統計,跌倒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嚴重跌倒可能會造成長者長期臥床甚至死亡,不可不慎。

老人為何跌倒?謝至鎠舉出,如白內障等眼疾、聽力、平衡異常、失智、骨質疏鬆、情緒問題等疾病,都會增加跌倒風險;另外,若服用安眠藥,或者利尿劑、降血壓藥等會使血壓降低的藥物,「突然從坐姿站起身時,到達腦部的血液可能較少,容易頭暈而跌倒。」

醫師建議,老人從床上起身時,先坐1分鐘,再慢慢站起來,以免頭暈。

老人跌倒快扶起? 無意識、骨折先打119

若老人不幸跌倒時該馬上扶他起身嗎?謝至鎠認為,可先評估老人傷勢程度,請長者活動四肢,如活動和意識正常,再慢慢扶他起身;若已意識不清,或四肢有變形、流血,懷疑骨折,建議不要立即扶患者起身,應先打119求救,並將患者維持舒適姿勢,移開周遭危險物品。

另外,許多老人跌倒沒有受傷,民眾往往大意。謝至鎠強調,長者跌倒可能是一個警訊,會懷疑是否有頭暈、血壓變化大、力氣不足,可能身體有些隱疾,就算是踢到東西而跌倒,也可能是視力不足,需要謹慎思考。

謝至鎠呼籲,長者跌倒沒事不代表沒問題,建議可諮詢家醫科或老年醫學門診醫師,評估身體機能、藥物等狀況,找出隱藏的問題來解決。

腎功能只退不進! 糖尿病友延緩洗腎2法寶

根據健保署統計,全台9萬的洗腎人口中,有5成是糖尿病所導致。為了預防腎功能快速下降,遠離洗腎,糖尿病腎病變患者不僅要控制糖尿病病情,還要顧及「只退不進」的腎功能,醫師認為在此蠟燭兩頭燒的情況下,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也許可以幫上忙。

腎臟壞了無聲無息 器官持續過勞代價大

現代人因為飲食、生活習慣不佳,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病盛行,若不加以控制,就有可能造成腎臟損傷,導致慢性腎臟病上身。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腎臟病患者失去的腎功能無法回復,只會持續衰退,最後進入洗腎的階段。

在台灣,有一半的洗腎人口為糖尿病腎病變患者。麻豆新樓醫院腎臟內科蔡昊澐醫師解釋,在腎病變初期,腎臟會因為血液流過的量不足,導致無法順利排除身體裡的毒素,進而改變身體正常運作,啟動代償機制,也就是增加血流量,嘗試完成排除體內毒素的任務。看似聰明的自我調節,其實隱藏了腎臟損傷的危機,若是持續代償下去,就有可能發生腎絲球硬化,毫無預警地進入慢性腎臟病的末期階段。

延緩慢性腎臟病 從低蛋白飲食做起

至於糖尿病患者在罹病多久後,可能會出現慢性腎臟病,甚至洗腎的情況呢?蔡昊澐醫師說明,如果糖尿病患者遵從醫師建議,按時服藥、控制飲食、調整運動等生活習慣,就可以維持腎臟功能,確診20、30年後,還不用洗腎。相反的,糖尿病病情若是控制不佳,最快只需要四到五年,腎功能就會逐漸消逝,最後便需要透過洗腎的方式取代腎臟的排毒功能。

慢性腎臟病病情的控制,有一大部分和飲食息息相關,尤其是蛋白質的攝取量。飲食中吃進的蛋白質,在經過消化代謝後,可以提供修補身體各部位、合成肌肉的原料,但同時也會產生含氮廢物。健康的腎臟會讓含氮廢物跟著尿液一起排出,慢性腎臟病患者卻因為腎臟損傷,無法順利排除含氮廢物,導致含氮廢物在體內累積,造成尿毒症。尿毒症除了會發生骨頭痠痛、無力、貧血等情形,甚至還會損傷腎臟功能,加快慢性腎臟病的進程。

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 兼顧營養、腎功能

在限制蛋白質攝取量的情況下,慢性腎臟病患者容易發生營養不良,蔡昊澐醫師提到,執行低蛋白飲食時,可以搭配酮酸胺基酸的使用,以補足身體所需的蛋白質。酮酸胺基酸可以將體內的含氮廢物「廢土變黃金」,轉變回身體可以利用的胺基酸,胺基酸又可以再合成蛋白質,維持身體正常運作。因此,使用低蛋白質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不僅能避免因為限制蛋白質而引起的營養不良,也可以將含氮廢物轉變成有用的胺基酸,預防腎臟退化

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 有助腎臟繼續運轉

慢性腎臟病的治療就像是拼圖,需要控制相關疾病病情、做好飲食控制和調整生活習慣,缺一不可。蔡昊澐醫師提醒,雖然目前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的治療效果佳,但患者仍需遵從醫師醫囑,配合治療,才能維持腎功能,晚點進入洗腎階段。

兒少脫貧帳戶破萬人開戶 盼經濟弱勢家庭早日脫貧

兒少教育發展帳戶是全國性脫貧措施,用以協助經濟弱勢兒少脫貧自立,避免陷入貧窮世代循環。自106年6月開辦至今,已逾1萬人申請開戶,申請開戶率達47%,全國累計為弱勢兒少存下了將近3億元。

臺灣的脫貧政策於民國94年具體納入社會救助法,105年發布施行《協助積極自立脫離貧窮實施辦法》,使脫貧政策在法制化後,逐步開展在地且多元的脫貧措施

提供理財教育 協助弱勢家庭具備風險觀念

衛福部表示,在少子女化的今天,每一個孩子都是國家的寶貝,衛福部推動兒少教育發展帳戶,就是鼓勵經濟弱勢的家庭,及早為孩子累積資源;同時也期盼透過中央、地方、政府與民間的協力與合作,讓更多貧窮失依兒少可以走在脫貧自立的路上。

政府將兒少教育發展帳戶開戶家庭納入輔導關懷的對象,提供理財教育及以工代賑等措施,協助弱勢家庭具備風險觀念,以及金錢運用觀點;且針對連續3至6個月未存款家戶進行訪視,提供以家庭為中心的福利服務,包括家庭收支管理規劃、就業服務、實物給付、親職教育或連結民間資源協助等,期能讓這些經濟弱勢家庭能逐步脫離貧窮困境。

見證兒少帳戶開戶 家庭脫貧自立

為響應10月17日國際消除貧窮日,衛福部宣達「投資孩子 就是投資我們的未來-兒少教育發展帳戶萬人開戶」,脫貧措施及兒少教育發展帳戶辦理成果,讓經濟弱勢兒少有機會脫離貧窮開展未來。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