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職業傷害讓你身體狀況百出?快到「這科」來掛診

職業傷病指的是因工作而造成的傷害與疾病。姑且不論台灣法規上的歧異的名詞與定義,職業傷病的分類大多先區分「災害事故」與「疾病」,前者指的是執行職務時遭受的立即性傷害,後者指的則是執行職務所致疾病,可能急性發作(例如急性中毒、心肌梗塞猝發),也可能慢性發生(例如慢性皮膚炎、塵肺症、癌症)。

職業醫學常依醫學專科分類方式,將職業病分為呼吸道疾病、肌肉骨骼疾病、皮膚疾病、肝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生殖系統疾病、腎臟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類型;但在職業病的認定與補償上,也會依據致病成因做分類,例如熱危害疾病、震動引起的疾病、石綿相關疾病、塵肺症等。但須留意的是,「職業災害事故」與「職業病」時常不易清楚區隔,例如,滑倒造成的肌腱韌帶拉傷,可能被歸類為傷害也可能被歸類為疾病;外傷之後可能衍生慢性疾病問題,即「由傷轉病」,也會使災害與疾病的區分變得困難。

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為提升國內職業傷病診治服務之品質,推廣全國職業傷病防治暨重建網絡等工作,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委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辦理「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計畫,負責統籌管理各區之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及網絡醫院之職業傷病服務事項,並於97年起建置「職業傷病通報系 統」,以收集本土職業傷病資料,藉由職業醫學、職業衛生等資源之整合,辦理全國職業病案件之調查與分析,提供政府職業傷病防治政策規劃之參考。

如果懷疑自己患有職業傷病 可尋求什麼管道協助? 當您身體發生某些異狀(如腰部長期疼痛或手腕有疼痛及麻痺感等狀況),且無法確定其發生原因為何,可至「職業醫學門診」請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協助診斷。目前北、中、南、東各區共有91間醫療院所設有職業醫學門診,詳細醫療院所名單資訊可至職 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網站(https://tmsc.osha.gov.tw/guide_02.asp)查詢。

小叮嚀:看診前可先自行準備相關資料(包括:工作內容、工作時 間、工作中會接觸到哪些危害物質、 是否搬抬重物等),可讓醫師更容易幫助您喔!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每37分鐘就有一個兒童遭性侵! 用繪本啟迪孩子自我保護意識

根據統計,臺灣平均每日有五十二名兒童遭受性侵害,每三十七分鐘可能就有一個孩子遭受性侵;衛生福利部統計2017年兒少保護事件通報案件中,近五年內,「性虐待」是受虐類型的第三位,僅次於「身體虐待」與「不當管教」。

性侵害防治故事志工培力 以繪本傳遞孩子正確觀念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花蓮慈濟醫院兒少保護醫療區域整合中心、社團法人聚落書坊文教發展協會在衛生福利部、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指導下,舉辦「『跨越傷害‧用愛飛翔』性侵害防治故事志工培力」活動,吸引超過七十位的說故事志工前來學習。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醫師朱紹盈表示,希望讓參與學員們學習如何運用繪本與孩子共同討論性侵害防治議題,傳遞正確保護自己的概念,並從中學習如何以故事來推廣性侵防治的觀念,除了要教孩子具備保護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教大人尊重孩子為獨立的個體。

性教育視每個家都應重視  用繪本教兒童認識身體自主權

除了之外,也邀請到目前擔任教育部人權委員、性平教育議題輔導委員、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學系李雪菱副教授,跟學員談家長親職性教育,闡述為什麼家長不教、家長可以怎麼教與面對誘惑、威脅、權力可以怎麼做?何時開始家中的性教育等,並以生活中的例子,告知性別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執行。

繪本作者陳潔晧表示,繪本以孩子的角度出發,訴說身體及心情的感受,希望透過繪本當媒介,讓家長可以傳遞正確地自我保護觀念給小朋友,並鼓勵孩子勇於說出自己的感受之外,家長也要用心傾聽。

身障者參訪取經 體驗自立生活非難事

一位本身重度的腦麻患者-秀秀(化名),生性樂觀開朗,平時還擔任志工,沒有雙手的她,都是用腳簽名或打理生活;因為平時在家沒有機會到廚房料理,因此向南投自立社工表達,想到體驗中心嘗試如何料理簡單的皎白筍,和夥伴、個人助理員一起討論如何準備食材,像是購買好吃的茭白筍、清洗整理茭白筍、到最後醬料的準備,都是秀秀人生的第一次,她要將這一次的體驗、這一個生命故事,鼓舞更多的身障朋友。

身障朋友作伙 體驗手做料理

財團法人愚人之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受南投縣政府委託執行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計劃,身障者隨同個人助理員前往「彰化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中心-樂翔居」進行參訪及共同體驗活動,透過體驗發覺及瞭解居家環境、設施問題並進行改善,此行也讓愚人之友的身障者更能認識自我及展現自我。

切膚之愛基金會執行長詹麗珠博士表示,「樂翔居」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中心設置了兩間體驗室,配置社工人員、個人助理員等專業人員,提供彰化縣以及鄰近中部地區身心障礙者,自主意願及需求擬定於社區生活服務體驗,以促進身心障礙者自主生活與參與社會之機會。

身障朋友一起忙 自立生活並不難

身障者及個人助理員共計22名,大家依其自我需求進行分組,有「廚房體驗組」薑母鴨、皎白筍料理;「餐廳體驗組」千層派製作及「客廳體驗組」丁果凍製作等三個主題,每個人依自己能力選擇參與組別,分工合作體驗生活中沒有做過的事,透過中心的環境設備及個助的協助,深刻做自己的主人「自我選擇、自我決定、自我負責」行為表現,才瞭解原來要能「自立生活」並不是一件難事。

熟齡運動漸成風潮 為健康儲值

為共同帶動銀髮族運動風潮,促進國民健康加值,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教育部體育署共同舉辦2019「樂齡運動『銀』向健康」全民運動與健康政策研討會,依照長者生活型態,以創造活躍生活、活躍居家及活躍環境為分項主題,邀請日本、香港、美國教授分享推動銀髮健走、生活化運動及營造友善環境之經驗,讓全民擁有健康老化、幸福未來。

延年益壽 近六成有規律運動習慣

根據107年運動現況調查,我國參與運動人口比例為83.1%,規律運動人口比例達33.5%,其中60歲以上參與運動人口比例為86.1%、規律運動人口比例則高達59.4%,顯示銀髮族的參與運動人口及規律運動人口都高於整體平均,較其他年齡層更注重運動及健康。雖然目前有近六成的長者有規律運動習慣,但因應我國已邁入「高齡社會」,對於促進更廣大銀髮族運動健康議題日形重要。

跨部會資源整合 增添政策執行動力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指出,身體活動不足為造成全球死亡前十大危險因子,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曾大力倡導「運動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的觀念。

健康署與體育署已持續結合跨部會力量,共同促進國人規律運動及身體活動,近4年來每年合作辦理研討會,並依照世界衛生組織「2018-2030全球身體活動行動計畫」發展2署合作藍圖,結合公共衛生與體育運動專長,攜手為國民幸福與健康努力。

專業人力送到社區  助力高齡規律運動 

健康國民是國家最大的資產,身體活動及運動對於促進各年齡層民眾健康至為重要,健康署與體育署以「據點在地化、人力專業化」的方式,將運動或身體活動專業指導人力送入長者社區,協助銀髮族從正確運動獲得運動健康的效果,另也可至體育署i運動資訊平台網站(https://isports.sa.gov.tw/Index.aspx)了解各縣市活動訊息,進而選擇適合自己參與的運動課程。

 

選購復健醫材 食藥署教你這3招

「如果不好好復健的話,關節的活動度可能會受影響喔!」75歲王伯伯在開刀置換左膝人工關節之後,原本不太敢活動,但聽了醫師的建議之後,開始透過「關節活動器」協助復建。術後疼痛主要是因為關節沾黏嚴重,使活動角度受限,患者怕痛就更不敢動。但醫師建議,患者術後越早開始運動,復健效果越好,初期可以搭配「冰敷」或「施打止痛針」,先減緩術後傷口疼痛感,以提升患者活動復健的意願,待傷口完全癒合後,也可運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並訓練肌力。

怕痛反而不動 提早復健更好

通常在接受關節置換術後,護理人員會教導並協助患者使用關節活動器,幫助患肢做伸屈運動,起初由40~50度開始,每日增加5~10度,直到膝關節彎曲度大於90度,才算恢復正常功能。若在住院期間復健順利、勤於練習,仍有機會達到正常角度約135度。

選購醫材安心三步驟 一認二看三會用

常見的物理治療設備,可分為主動式可控運動設備及連續式被動關節活動器。連續式被動關節活動器屬第一等級醫療器材,風險較低,可在患者無須施力下,活動特定的肢體關節,完成預先設定的關節角度,通常用於骨科(如:關節手術後)或神經損傷的疾病患者,藉以協助恢復關節活動度,但需在專業醫護人員指導下操作使用。

食藥署提醒,消費者在購買醫療器材時,可以參考「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第一要先「認」識連續式被動關節活動器是醫療器材,第二是在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標示,第三則是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依說明書刊載的方式「正確使用」醫療器材。

(本文摘自衛福部食藥署出刊的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眼睛疾病”布”知道 睛足看 甘視黃斑部

隨著年齡的增長,黃斑部可能逐漸老化,容易逐漸產生特殊病變,該類型的黃斑部病變稱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罹患後視力會逐漸模糊、扭曲、視線中出現黑洞等情形,最後可能導致失明,但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忽略疾病嚴重程度,為提高大家對『黃斑部病變』之認識,應該要提早預防,甚至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019/9/21舉辦結合布袋戲有趣眼睛衛教講座,歡迎各位帶著阿公阿嬤一同來聽聽醫師怎麼說~

1. 講座時間:2019/9/21(六) 14:30-16:30 (14:00開始報到)

2. 講座地點: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 S103階梯教室(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97號)

3. 主講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視網膜科主治醫師 羅融醫師

4.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

圖片

5. 報名專線:(02)5559-3263 詹小姐

6.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drrxRg

血脂異常無症狀 國健署提供這種好康

根據國健署106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自述無慢性病的民眾,健檢後竟47.5萬人(25.8%)血脂異常。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麗卿指出,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可能都沒有症狀,容易被民眾忽略,呼籲40歲以上民眾多利用國健署成人健檢,發現問題、及早處理。

4指標不正常 就是血脂異常

針對血脂異常,黃麗卿解釋,只要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於標準,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於標準,只要一項不符合標準,就算是血脂異常。每一項對未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同,但超過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血脂異常和高血脂不一樣。」黃麗卿說明,因為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都是過高就屬於異常,「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保護性的膽固醇,反而是過低才算異常,會希望高一點比較好。」

血脂、血壓、血糖異常 恐無症狀不自知

黃麗卿說,此次健檢發現,自認健康的人當中,血脂異常人數較多,是因為只要4項指標不符合標準,就屬於血脂異常。她提醒,很多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都沒有症狀,要健檢及早發現,如果有異常,不代表一定要吃藥,但必須先注意飲食、生活習慣。

黃麗卿建議,發現血脂異常時,一定要改變飲食、運動習慣,少吃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但是絕對不要都不吃油脂,所謂低油脂飲食是指,脂肪熱量佔每日總熱量30%以下。

政府補助健檢 40歲以上善加利用

目前國健署提供40歲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可有效針對民眾常見6項健康問題,包含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肝功能及健康體重進行評估。

黃麗卿呼籲,40歲以上民眾多利用國健署成人健檢,若有異常,後續還會追蹤回診,是否要吃藥則根據臨床醫師針對不同患者評估,才會建議給藥。

台灣首例! 孕期接受肝移植成功、順產一女

34歲的牟小姐,本身是B肝帶原患者,去年3月懷孕後,經常食慾不佳及嘔吐,原以為是懷孕初期症狀不以為意,因為症狀遲未改善就醫檢查,意外發現肝功能指數破千、以及黃疸指數飆升到23.8,經醫師評估後,需要進行肝臟移植,否則將導致肝臟衰竭,有極高的生命危險。等待移植配對結果期間,幸運獲得大愛者捐贈的肝臟,為了孩子與家庭,勇敢接受肝臟移植;術後3週順利出院,並於去年11月平安生下一個寶貝女兒。

孕期中接受肝臟移植 台灣史無前例

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威震醫師表示,肝臟移植本身就是一個複雜且具風險的手術,在懷孕的狀態下進行更為複雜,需考量胎兒的安全性,確保術中胎兒心跳血壓穩定,胎兒才不會有危險,否則可能胎死腹中。查閱國內外文獻,孕期中接受肝臟移植手術者,全世界只有5例,其中僅2例順利生產;台灣過去也無這種案例。

用愛點亮生命 器捐讓生命繼續接力下去

有幸重生的牟小姐,想到現在擁有的一切幸福,背後卻是另一個家庭不幸破碎所成全,是因為捐贈者與其家屬發揮大愛,才成功延續了兩個生命和維繫了她的家庭幸福,內心充滿無限感念,她決定在林口長庚醫院舉辦的「器捐、安寧、病人自主權利法宣導週」活動,率先站出來簽署器官捐贈意願,讓這份美麗的心願註記在健保IC卡,同時也正式投身器官捐贈宣導志工的行列,要將這份感動繼續傳遞,讓更多人認同器官捐贈。

等候移植人數近萬人 認同器捐須加註於健保IC

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表示,器官捐贈是大愛精神的展現,也是讓末期病人獲得善終的一種選擇。十年來,林口長庚醫院共幫助221位病患完成器官捐贈心願。目前全國每年平均有330人完成器官捐贈,可幫助近900人完成移植手術;但是等候移植人數仍舊不斷攀升,高達9,800人。現在全國雖已有43萬人在健保卡上註記器捐意願,希望能有更多人認識與認同器官捐贈理念,照亮需要幫助的生命。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