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藥師為運動選手守門 不再誤觸禁藥地雷

誤觸運動禁藥,是國內選手長期以來參加比賽最大的困擾之一,有的選手甚至只是服用了感冒藥,就失去參賽資格,相當可惜。為避免選手誤觸運動禁藥,長庚運動醫學團隊主席楊政達院長,成立了台灣第一支「運動藥師」團隊。陳琦華主任期待全台能有更多醫療院所,一起響應培訓運動藥師,從醫院、校園將運動禁藥知識傳遞出去,希望社區藥師也能加入,建立完善的運動藥師制度,把誤用運動禁藥的風險、降到最低。

長庚成立全台第一支 「運動藥師」團隊

日本自2009年實施「運動藥師」認證制度,目前已有九千多位會員,其主要任務之一,是到學校推廣運動禁藥教育,以及在社區或國家體育比賽中提供選手運動禁藥諮詢。日本這項制度對選手的幫助極大,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副主席林瀛洲醫師表示,反觀台灣,有選手因服用了感冒藥,誤觸禁藥,失去參加比賽機會,相當可惜。因此,林口長庚醫院藥劑科主任陳琦華,指導四百多位藥師,有關運動禁藥的專業知識,成立了台灣第一支「運動藥師」團隊加入運動醫學團隊。

感冒藥可能是禁藥 中藥也有違禁成分在裡面

林瀛洲指出,感冒藥確實是選手最常誤觸「運動禁藥」的來源之一,因為有一類藥品麻黃素,可使鼻子的血管收縮、緩解鼻塞、流鼻水症狀;另一類藥品乙型致效劑,則可以使支氣管擴張,緩解咳嗽。有些選手認為服用西藥有誤觸運動禁藥風險,就改看中醫吃中藥,其實不少中藥製劑也含有運動禁藥成分,例如葛根湯、小青龍湯等,就含有運動禁藥麻黃成分,不可不慎。

「運動藥師」把關 選手安心用藥

陳琦華主任表示,推廣運動禁藥觀念的首要之務,應由選手的教育建立起,並透過專業藥師的協助把關,雙管齊下,才能避免選手誤觸運動禁藥。長庚「運動藥師」團隊也建立了「長庚運動醫學團隊運動禁藥諮詢」平台,採取「一對一聊天」互動模式,由運動藥師即時檢視選手所上傳的處方箋,即時替選手解答藥品是否含有運動禁藥,讓選手可以安心正確地用藥。

性侵受害者易二度傷害 醫:建立友善門診名單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多名女性日前在父親節於臉書上揭露被性侵的傷疤,且加害者疑似知名社運人士,引發網友關心與不滿。姜冠宇醫師針對性侵也在臉書發表看法,表示受害者公開揭露自身故事,才能得到一點幫助,「只是滿足大眾對於公平正義的速食想像。」他呼籲,支持性侵受害者的第一線臨床工作者站出來,比照LGBT病人友善求助模式,建立性侵友善門診、急診名單。

性侵受害者自我揭露 容易二、三度傷害

姜冠宇受訪時指出,常見女性受害者被性侵後感覺身體髒了,第一時間就洗澡洗掉體液,再到急診驗傷,或者過了好幾天才至精神科求助,這時往往已失去犯罪證據,「受害者日後只能默默承受痛苦,甚至被社會貼上負面標籤。」

甚至許多受害者隱忍一段時間後,才有勇氣在網路揭露故事。但姜冠宇寫道:「受害者寫出故事來,是要碰運氣的,掀開第一道傷痕在陽光下,就是第二道傷口;運氣不好被批評或被反擊,就是第三道傷口。」

加害者也可能是成功人士 影響救助管道

此外,性侵者是多元的,未必以惡徒方式呈現,也可能是社會成功人士。姜冠宇遇過最慘的案例,

是性侵加害者的社經地位高,甚至串聯受害者求診的精神科醫師,「這位精神科醫師還是主任級的,痛罵受害者:『做那種事又沒什麼!』運用病房資源一起加入嘲笑受害者的行列。」

「這就是三度傷害。」姜冠宇指出,加害者有裙帶關係,恐造成醫護人員不會站在受害者那一邊。如果每一位受害者都要經歷再次傷害,在網路求救、出書,才可能得到一點點幫助,「傷口不會因此平復,只是滿足大眾對於公平正義的速食想像。」

醫籲醫護人員站出來 建立友善門診名單

如何幫助性侵受害者?姜冠宇建議,性侵受害者即是經歷浩劫餘生的一群人,應支持他們,成為他們的支柱,甚至要比他們「更強大」,不要受到受害者情緒左右。除了朋友外,家庭親人的支持也很重要,若家庭就是負面標籤的來源,就要給予更多、更強大的支援。提供受害者可以安心宣洩的管道,比如較友善的醫護單位、心理諮商機構。

姜冠宇呼籲,重視、友善性侵受害者的醫療機構、人員應站出來,比照LGBT(性少數族群)病人友善求助模式,建立性侵友善門診、急診名單,讓受害者更能安心求助。另外,政府應多推廣衛教宣導,教導民眾如何應付關係上的威脅和傷害,以及保全證據的方法。

大學生陪阿公阿嬤拍片 扭轉對老人家的刻板印象

臺灣高齡社會來臨,對老人家來說,年輕人的青春活力與陪伴是一帖良藥!為此,輔仁大學與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燃點公民平台一起舉辦「青銀共伴 世代對話--陪阿公阿嬤快樂拍片」活動,由輔仁大學廣告系三年級的70位學生,陪伴大安區的15位長者拍攝紀錄影片,帶大家看看老人家可愛的一面。

鼓勵寫書法、幫長者穿搭 2爺變潮、增活力

輔大廣告系的學生們透過跟阿公阿嬤聊天,找出老人家的興趣,構思拍片主題,像是94歲的劉爺爺擅長寫書法,年紀大了揮毫時手會抖,讓他拒絕再拿起毛筆,學生們很想鼓勵爺爺再次提筆,有次他們特別帶了自來水筆過去看劉爺爺,當劉爺爺這用自來水筆寫出「仁者無懼」時,學生們也都深受感動。

88歲的周爺爺平日在各景點販售糖葫蘆,平常穿衣服只求舒適,同學心生一念,展開改造爺爺穿搭計畫,讓爺爺戴上墨鏡、穿上潮衣跟牛仔褲瞬間帥氣破表、自信滿分,讓周爺爺看到不一樣的自己,「同學們都對我很好,我這樣換換衣服運動一下很棒啦!他們現在很常來找我玩,很黏呢!」

拍片大改觀 翻轉刻板印象

廣告系四年級的陳郁夫笑著表示,以前認為老人家都很難溝通,對於要陪爺爺奶奶拍影片更感到害怕,拍片後大大改觀,發現老人家可愛的一面,甚至影片拍完後,還常常去找爺爺聊天。

教學創意源自父親 青銀共伴樂開懷

輔大廣告系教授吳宜蓁是整起活動的推手,教學創意來自對自己父親病後照護的觀察,父親在家裡有暴躁憂鬱的症狀;但在日照中心、照護機構時,面對不認識的年輕社工師護理師,反而堆著笑容也不罵人了。因此心生一念,「如果讓年輕人來家裡陪像父親這樣的憂鬱老人,應該比家人或看護的照顧更效!。」

微根除C肝全國首例 高雄桃源達篩檢率99.5%

高雄市桃源區衛生所接獲衛生福利部補助山地型原鄉C型肝炎防治工作試辦計畫,短短一年達成篩檢率99.5%、治療率95%,成為全國第一個「微根除」C肝區域;高雄市桃源區衛生所所長邱孟肇指出,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是近二十年來,桃源區最重要的死因與健康議題,也因此透過此次機會,將資源有效利用。

評估掌握居民概況 以動員民眾參與篩檢 

2025年消除C肝為國家政策目標,衛生福利部優先以嘉義縣阿里山鄉、高雄市桃源區、花蓮縣卓溪鄉、花蓮縣秀林鄉等四個高盛行風險層級山地型原鄉;邱孟肇所長表示,為動員民眾參與篩檢,除了透過分析居民過往資料,並研讀有關C型肝炎及口服新藥的相關論文,經評估且調查桃源區現住人口,以掌握桃源區居民概況,確保每個部落能確實辦理C肝篩檢。

結合在地傳統文化 推廣C肝篩檢

邱孟肇所長進一步解釋,在篩檢前也會帶領包括衛生所組長、同仁及C肝防治小組團隊逐里辦理座談會,並邀請各里的部落領袖等,說明當地C型肝炎的現況及C肝口服新藥的優點,爭取支持,另外,也透過結合在地傳統文化,將C肝防治的推展與布農族特有的傳統樂器弓琴文藝復興結合,不僅達到寓教於樂效果,也成功吸引民眾參加篩檢。

守護民眾健康 消滅C肝勢在必行

不過目前仍有許多民眾因工作、無意願等因素仍未接受檢查,因此衛生所同仁與在地志工核對未檢名單,也立即組隊前往民眾所在地,也成功達成30至75歲在籍在戶人口篩檢率99.5%的成效;邱孟肇強調,C型肝炎口服新藥藥價昂貴,確認個案符合資格後,衛生所即進行肝病關懷方案收案,從介紹新藥療效、安排訪視到後續了解服藥配合度等,詳細記錄且追蹤每位服藥個案,也因此成功達成超過95%治療率,可望未來能早日消滅C肝,守護原住民健康。

買肉也要望聞問切? 這幾種千萬別買

行政院林萬億政務委員8月13日邀集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衛福部及農委會就近期各界對於雞肉產品標示之疑慮,召開肉品標示管理協商會議,會中就進口及國產雞肉標示規範,各單位已取得共識,將強化管理以確保消費者權益,並有相同之規範供業者依循。惟考量業者執行須有調適期,將由衛福部採鼓勵方式,由業者在產品包裝上標示屠宰日期(或生產日期)及有效日期等資訊,提供消費端充分之資訊,確保消費大眾之權益。

不論國產或是進口食品均適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對產品的有效日期管理規範是一致的。業者可參考衛福部食藥署訂定「市售包裝食品有效日期評估指引」,評估使用之原料、製造過程,以及運輸、儲存及販售環境等,據以研訂有效日期。以雞肉為例,應依其屠宰日期或生產日期加上前揭評估之保存期限為其有效日期。輸入食品邊境查核時,會就申報之有效日期查核其符合性。

為確保消費者能獲得充分的資訊,先期將由衛福部以鼓勵業者在產品包裝上標示屠宰日期(或生產日期)及有效日期,消費者即可判斷該肉品從出廠到目前銷售階段的時間,保障消費者獲得充分資訊的權利。

挑選優質肉品莫忘「望、聞、切、問」4大技巧!

1)紅色有彈性的肉,摸起來或看起來有一點油脂,是基本的好肉標準。

2)紅中帶白,表面有水漬的可能是水樣肉。出現水樣肉表示豬隻的品系不良、飼養管理不好,不是健康豬該有的表現。

3)顏色暗紅帶有黏液的肉,可能因為保存不當,或者是冷凍後回溫又再冷凍的肉。

4)肉呈現乾燥的暗紅色,可能因為保存不當,或是冷凍處理過程不夠專業,造成肉質凍傷。

帶有腐臭味、腥臭味、臭油垢味、酸味的肉不要買。

健康的肉質,有彈性,輕壓過會很快恢復。如果用手指觸壓,會有液體跑出來,或是觸感堅硬的乾硬肉,或者是觸摸起來軟綿缺乏彈性的軟質肉,最好不要買。

1)詢問攤販或廠商豬隻的來源,哪裡屠宰的、哪裡飼養,以及誰飼養的。

2)有信譽的攤商應該很願意跟消費者聊聊他的選豬標準。

3)賣場和超市有固定的販售點,更應該滿足消費者知的權利。

其他

1)如果買的是冷凍肉,在解凍後有大量出水,可能因為豬肉在冷凍前被注射了磷酸鹽增加重量,所以在解凍後會有水分滲出。

2)解凍後出現黏液,可能因為反覆解凍再冷凍,或是冷凍處理程序出現問題,以及豬肉屠宰後沒有立即處理,被擱置開始壞敗後才冷凍。

3)骨頭暗黑色帶有異味的可能是病死豬,或是猝死豬。

行政院食安辦強調,為考量業者調適的時間,初期將以進口及國產雞肉產品先行試辦,且標的為超商、超市或量販店等通路銷售之雞肉產品為主,透過鼓勵方式請業者在其產品包裝上標示充分資訊,藉由試辦期讓業者有足夠時間調整其進口或國內生產之產銷模式,消費者也能獲得充分資訊,讓國人食用肉品時更能安心與放心。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暴牙女變正妹 這項治療讓她脫胎換骨

20歲王小姐從小因顱顎顏面異常,牙齒排列不整齊,嘴巴無法緊閉、咬合不良,進食上頗困擾,且牙齦露出、顏面歪斜,甚至出現下顎骨後縮壓迫到呼吸道,產生睡眠呼吸中止現象。外表不美嚴重影響到自信心,顳顎關節功能的缺失,更降低了生活品質,生理心理倍受折磨,所幸經過顳顎關節整合治療,終於綻放自信笑容。萬芳醫院牙科部主任李勝揚表示,8-14歲為早期或全口齒顎矯正的重要觀察與治療期,建議家長每年固定帶小孩至牙科檢查牙齒狀況,若有矯正需求可把握時間儘早評估。

顳顎障礙嚴重度不同 治療方式也不一樣

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姜厚任指出,顳顎障礙是由許多咀嚼系統問題集結而成,針對治療,建議初期以非侵入性且可逆的保守治療為主,例如藥物、飲食調整、咬合板等,大約8-9成的患者,可減緩症狀或恢復;但若仍有持續關節疼痛,則考慮使用微創治療,像是關節沖洗、玻尿酸注射、微創顳顎關節內視鏡手術,合併有嚴重咬合問題或顎顏面發育異常患者,可考慮接受齒列矯正或正顎手術治療。

暴牙、牙齒矯正 8-14 歲是最佳時機

李勝揚提醒,牙齒年齡與骨骼生長發育的個人差異化不小,處理的時機也會有所不同,8-14歲為早期或全口齒顎矯正的重要觀察與治療期;但若因顏面不對稱、歪斜、戽斗等情況想合併接受正顎手術,則建議尋求專業評估且待骨骼發育成熟後再接受治療,以免受發育影響造成復發。

友善醫院 「好孕氣」 院內「生」意盎然

隨著國內勞工的工時長、薪水跟不上物價水準,許多年輕人感嘆沒有精力和金錢多養小孩,使得少子化問題始終無解,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三年來,院內同仁共產下32名亞大寶寶,目前更有12位護理人員待產,幾乎每個月都安排預產,堪稱「生」意盎然。

友善職場政策 專業照護「好孕連連」

院長許永信表示,創院即將屆滿3年,院內醫護人員「生」意盎然,對比台中市育齡婦女生育率,亞大醫院高出4倍,同仁們表示,院內生產照護環境十分友善,才讓醫院充滿「好孕氣」,接生醫師也笑說:「彌月禮收不完」!

許永信說,護理師是每家醫院的中流砥柱,營造友善工作環境,搭配合理工作時數以及穩定薪資結構,是讓員工安心懷孕生子的必要條件,也是醫院的社會責任,隨著醫院即將滿3歲,希望藉由友善職場政策,讓女性員工都能在歡樂氛圍中工作,醫院也能跟著「好孕連連」。

婦產部長洪滿榮提到,婦產科的醫療團隊是院內女性員工最強力的後盾,當懷孕期間身體出現任何異狀,都能獲得立即且妥善的協助,例如曾有員工於懷孕後期上班時發現胎動異常,趕緊赴產科檢查,發現是因胎兒窘迫引起,便立刻安排監測胎心音變化,順利讓寶寶平安健康出生。

孕期獲同事協助分擔 備感溫馨

即將臨盆的肝病中心個管師洪惠娟也表示,第一胎懷孕期間同事們紛紛貢獻二手物資及育兒經驗,讓她備感溫馨,對未來育兒生活多了信心;此外,單位內另一名懷有3個月身孕的同事,發現懷孕前,曾無意用手肘頂到洪惠娟的肚子,過了兩個月竟意外發現懷孕,讓她開玩笑說:「沒想到懷孕也是會傳染」。

血液透析室護理師廖昱樺則是滿心期待第一個寶寶的誕生,她說,單位內氣氛融洽,懷孕期間身體並無不適,活動力及食慾和孕前一樣好,同事們仍很體諒她的狀況,皆主動分擔她的工作量,讓她不用上夜班,也不必值班,擁有彈性的休息時間,讓她感動大呼:「能夠身處友善的職場是每個孕婦的福氣!」

國中生多11歲前就嚼檳榔 民團呼喚專法

「檳榔子是一級致癌物,保護兒少檳榔Get Out!」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日前召開記者會,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指出,台灣口腔癌發生率已是世界第一,造成4萬家庭失去父親,但食藥署和農委會仍對檳榔認定毫無共識,無法可管。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主席韓良俊呼籲,政府應制定檳榔危害防制專法,推動檳榔防治,別讓孩子過沒有爸爸的父親節。

口腔癌名列5大癌 嚼檳榔危險因子高

韓良俊指出,口腔癌不論是發生率和死亡率都是十大癌症第5位,屬於5大癌症,更是男性十大癌症第4名,每年約7500人診斷口腔癌,2900人因此死亡。其中,每10名口腔癌患者有9名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在嚼食檳榔的族群中又有9成同時嗜菸,更提升其他癌症風險。若集檳榔、菸、酒三種不良嗜好於一身,口腔癌風險比起一般人更高達123倍。

根據衛福部統計,自1995年至今,全台已有49,396人死於口腔癌,其中45,369人為男性,超過4萬個家庭失去身為經濟支柱的父親。

檳榔無法可管 口腔癌發生率世界第一

舒靜嫻提到,台灣口腔癌發生率已是實質世界第一(每10萬男性42.4人罹癌),而因政治問題被WHO認定口腔癌發生率第一的巴布亞紐幾內亞(每10萬男性32.3人罹癌),早已頒布檳榔防治政策,台灣政府仍秉持「不輔導、不鼓勵、不禁止」三不政策,逃避失職。

2003年IRAC已證實檳榔果實為一級致癌物,舒靜嫻指出,農委會卻認定檳榔為「果品」,食藥署堅持檳榔為一級致癌物不應該列為「食品」,造成檳榔無法可管的局面。另外,包含檳榔的額外添加物,如石灰,甚至農藥也都沒有納管,民眾不僅吃進致癌物,也食入其他有毒物質。

國中生多11歲前就嚼檳榔 罹癌風險大

檳榔更對兒少危害甚大,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引用107年調查指出,青少年嚼檳率國中為1.34%、高中2.10%,其中有近6成國中生嚼檳榔是11歲以前。兒少若過早嚼食檳榔,罹癌潛在風險特別高,恐淪為下一代口腔癌患者。

葉大華強調,台灣在103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保障兒少最佳利益、生存及發展權利,她認為積極管制兒少取得檳菸、接觸相當重要,希望政府以一級致癌物的層級看待檳榔防制。

署會「檳榔」不同調 專家籲催生專法  

針對農委會、食藥署對於檳榔認定不同調,韓良俊呼籲,應有類似菸害防制法的法律規範,例如《檳榔危害防制法》來管理,尤其各縣市基層公衛人員常反應,若有一部檳榔防制專法,基層公衛工作應可更事倍功半。

但教授感嘆,「從過去到現今政府,遲遲不推動檳榔防制專法,都是因為顧慮『選票』、『鈔票』兩票,怕選不上,也擔心影響檳榔農民生計。」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嚼食檳榔有害健康!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