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藥比糖果便宜」讓他痛心 李伯璋談砍藥價

不堪砍藥價,幾款原廠藥日前擬要退出台灣市場,讓健保成各界箭靶。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已經擬定價格不合理的藥物清單,也調高錠劑等3類藥品地板價,並透過雲端藥歷減少重複用藥等措施,處理藥價問題。他還原當時情況,建議食藥署和本土製藥應更積極澄清「學名藥和原廠藥療效相等」,降低民眾無藥可用的憂心。

健保不會破產 開源節流是關鍵

針對民眾滿意度達8成的健保是否會破產?李伯璋日前在「健保藥品支付制度暨民眾用藥權益座談會」分析,健保是「收支連動機制」,若民國110年健保安全準備基金用罄,屆時恐加收保費。因此,在不增加保費情況下,讓健保獲得更好利用成重要課題。

隨著人口老化,罹患癌症及慢性病人口逐年增加,以及民眾對癌症新藥渴求,藥費卻不斷上升。對此,健保署試辦「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rug Expenditure Target, DET),針對每年超出藥費支出目標值的額度,透過調整藥價來管理藥費的成長,也是許多藥廠抱怨藥價遭砍的原因。

控制藥費總支出 砍藥價必要之惡

李伯璋解釋,台灣參考十國藥價中位數決定健保藥價,但各國訂定藥價有多重考量,然而台灣醫院往往領取較高的健保藥價,卻以低價向藥廠收購藥品,賺取藥價差,成影響藥價最大原因。他也坦承,DET並不完美,調整藥價同時,仍須兼顧製藥產業要有合理利潤,避免藥品退出台灣市場。

例如百憂解退出市場,本來健保補助2.08元,醫院以2.04-2.05元收購,「醫院已經難以從藥價差獲得利潤,結果健保局又調降藥價至1.96元,等於廠商倒貼。」他爆料,同仁雖依法行政,這種不合理是他自行發現的,於是要求整理藥價不合理的清單。

學名藥等同原廠療藥 籲民眾放心

至於原廠藥退出市場,台廠學名藥是否有相同療效?李伯璋提到,很多病人反應在醫院和診所拿的藥不一樣,也有許多醫師認為學名藥比不上原廠藥,但以政府官員立場,他必須強調「學名藥和原廠藥的療效是一樣的」,許多台灣學名藥的藥效,更達到世界標準,希望主管機關食藥署和本土製藥業者主動澄清。

他直言,看到媒體寫「藥比糖果還便宜」非常痛心,呼籲本土製藥要有勇氣,抵抗醫院的不合理收購。至於許多廠商希望公權力制止,他透露,其實衛福部有計畫,希望減少醫院藥價差利潤,讓金流分散到社區藥局。

減少用藥浪費 雲端病例成利器

部分意見認為健保署應處理用藥浪費的問題,李伯璋回應,80%健保給付集中在661種藥品,包含抗腫瘤及免疫調節劑、心血管用藥等。透過雲端藥歷主動提示醫師重複用藥,並且會顯示病患餘藥日數,若醫師重複開藥會遭核刪,今年第一季與去年同期相比,重複藥費下降22%。

他還提到,過去如果藥效不等,一般醫師會請患者增加藥量,或者換藥,少有醫師願意通報;雲端藥歷也提供通報管道,若某藥品通報件數過多,食藥署也可啟動稽查。

再生製劑草案疑慮 民團籲保障受試者權益

再生製劑被許多癌末患者視為救命希望,而《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仍躺在朝野協商桌上,不過民團針對民眾權益事先提出2大疑慮。台灣受試者協會理事長林綠紅表示,再生醫療藥品可能改變基因,必須更嚴格規範臨床試驗標準。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則指出,各種再生醫療產品的浮濫行銷手法缺乏規範,民眾根本不知道哪些商品合法,恐使民眾花大錢卻沒有獲得應有保障。

再生醫療製劑須受試者 民團質疑保障不足

林綠紅解釋,再生醫療製劑至少包含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和重組基因等三大製劑,衛福部兩年前決議,細胞治療的醫療技術層面歸為《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其他細胞治療的藥品部分則由《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處理,預期未來這些藥品會大量申請上市,需要招募大量受試者進行試驗。

但是,再生醫療製劑的人體試驗風險比一般藥品高,而《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裡卻完全沒有針對受試者保障有著墨,反而沿用一般藥物的《藥事法》,透過《藥品優良臨床試驗準則》行程序規範,也沒有明訂罰則,若受試者出現負面影響,對廠商或實驗負責人無可奈何。

她補充,任何新藥上市必須依循查驗登記,其中臨床試驗最為重要,然而就目前法案版本,連療效不明確的臨床二期產品也能進入醫療體系。

產品不當行銷 缺乏管理規範

滕西華則指出,《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中有許多與民眾權益相關,但進入朝野協商後,再也沒有任何公聽會。即使美國2017年訂出再生醫療框架,聯合國也訂出再生醫療倫理的七大面向,但全美仍有多個廠商和醫療機構在灰色地帶銷售產品。

在台灣又以幹細胞療法最為浮濫,推銷未獲證實的幹細胞療法、成長因子和細胞治療,並聲稱受公平會核准,但她解釋,「目前該療法只在造血幹細胞和免疫療法被證實療效,且須食藥署核准。」對此,《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也沒有明確規範,民眾根本不知道哪些商品合法,恐使民眾花大錢卻沒有獲得應有保障。

滕西華也強調,再生製劑仰賴許多捐贈者提供檢體,若不明確規範捐贈者權益,擔憂許多失智症、自閉症等認知障礙,甚至受刑人和未成年兒童,這些認知能力相對弱勢的族群,在被迫或沒有充分知情下提供檢體,變成商品販售,卻沒有獲得任何補償。

更嚴格臨床試驗標準 保障受試者權益

《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應該保障什麼?林綠紅建議,此法必須比《藥事法》的臨床試驗規範更嚴格,包含哪些製劑不適合健康受試者做試驗,試驗前須向受試者告訴哪些事項,應有的權利有哪些,都必須明訂在法律中。

「主管機關不能以藥事法這種舊思維,來規範新世代的醫療產品。」她反問,「若受試者好幾十年後出現危險,該怎麼辦?」另外,獲利的廠商應該要回饋給捐贈者,否則這些無償捐贈者若未來使用相同產品,竟還要花大筆錢購買,有缺公益性。

定期大腸癌篩檢 及早預防健康沒煩惱!

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105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天約有41個人、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將近5千700多人。國健署表示,大腸癌不難預防,也並非絕症,有一半的大腸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體重控制來預防,而定期大腸癌篩檢,早期癌症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都可超過8成5。

早期篩檢降低罹癌風險 高風險族群更應留意

根據醫學實證資料顯示,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齡超過50歲的民眾,每年近15,000多名大腸癌個案,佔近九成;有腸道病史,若有腺瘤性瘜肉或發炎性腸道疾病;有大腸癌家族病史者,包含家族性大腸直腸瘜肉、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等,約10%的大腸癌歸因於遺傳。國健署建議以上高風險族群,要儘早跟醫師討論,定期安排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應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若結果為陰性,繼續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並定期接受癌症篩檢。

國健署指出,實證證明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經由篩檢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大腸瘜肉),並經切除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分析有接受篩檢跟沒接受篩檢的民眾,比較兩者死於大腸癌的風險顯示,若篩檢率為21.4%,定期複篩率為30%時,可降低10%死亡風險;若篩檢率達40%,在同樣的複篩率下,可降低23%死亡率;若篩檢率達60%,則可降低36%死亡率,顯示定期篩檢的重要性。

免費糞便潛血檢查 50至74歲民眾應多利用

有鑑於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免費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只需要將採便管帶回家,使用採便棒在糞便上來回沾幾次放入專屬的套管後,再送至符合健保特約的醫療院所,就可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採便前不須限制飲食或使用灌腸。

三軍總醫院癌症中心何景良主任表示,大腸癌除透過手術治療外,仍要藉由專業的腫瘤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接受化學、標靶或放射治療,經由完整的治療與追蹤,腫瘤才能完全控制、才能長期存活,呼籲民眾要及早就醫的重要性,適時的腫瘤評估,減少腫瘤的復發機會。

謹記護腸四步驟 生活飲食應留意

國健署提供護腸四步驟,首先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香腸、臘肉、培根等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與紅肉(豬、羊、牛),均已被證實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建議改以魚肉、瘦鷄肉等白肉來取代紅肉,菜餚多放菜蔬,以汆燙取代高溫油炸、燒烤,身體無負擔;再來為規律運動,不運動、肥胖也是致癌的高風險因子,平日就需要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並注意體重控制;第三點為定期篩檢,讓篩檢成為一種習慣,50歲就開始定期篩檢;最後若篩檢為陽性,應至醫院做進一步確診並定期追蹤。

戒吧~永不嫌晚! 這4招提高戒菸成功率

菸品每年在全球奪走700萬條生命,每兩位吸菸者中,就有一位死於吸菸相關疾病!以臺灣來說,每年約有27,000人死於菸害,約每20分鐘就有1人死於菸害。因此,衛福部屏東醫院日前舉辦戒菸衛教宣導,邀請家醫科高偉適醫師,分析近十年吸菸人口數變動趨勢,論述吸菸對健康的危害,及如何尋求戒菸資源和管道。而當戒菸行動正式展開之際,可多利用戒菸四招:,深呼吸15次、喝大杯開水、肢體大伸展、刷牙或洗臉來提高成功率。

戒煙起的3-7天最為難受

高偉適醫師表示,戒菸要成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開始需具備強烈而堅定的動機,過程中,還要面對戒斷症狀的挑戰和抗拒吸菸的誘惑。戒斷症狀會發生,主要是因為體內存在高濃度尼古丁,因戒菸而瞬間消失,進而引起精神不佳、注意力無法集中、脾氣暴躁、肌餓感、心悸或發抖等症狀,往往出現在戒菸後數小時內,以3-7天最為難受,這些症狀會在3-4星期後逐漸消失。

意志不夠堅定 最終走向失敗

若戒菸個案意志力不夠堅定,或是以戒菸變胖為藉口等作為,,最終還是走向失敗的道路。所以,為了提高戒菸成功率,除了開立戒菸口嚼錠、戒菸貼片或輔助戒菸藥物,幫助個案緩解菸癮外,還需要遠離引起抽菸慾望的物品和地點、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適切的戒斷症狀處理、及給予心理支持。

戒菸永遠不嫌晚

衛生福利部自101年3月1日起推出「二代戒菸服務計畫」,民眾想戒菸,除了可求助戒菸門診外,住院、急診及社區藥局也納入戒菸服務。每次處方的費用,主要來自菸品健康福利捐的收入,民眾負擔藥費比照一般健保用藥,每次不超過200元,低收入戶、山地原住民和離島地區不需要負擔藥費。如此一來,不僅可大幅降低戒菸的經濟負擔,更能立即促進民眾的健康效益。一旦開始戒菸,幾個小時內血液中含氧量提高,心跳和血壓會降低回復正常,之後,還能增進血液循環改善、慢性咳嗽緩解、肺功能提高。戒菸永遠不嫌晚,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黃金三合一抽脂術+補脂槍 一次滿足完美體態

減少脂肪單位量才能真正減脂

節食、運動…等能為身材曲線盡的所有努力,你都做了嗎?很抱歉,會瘦哪裡,其實你的基因早已注定!佳思優整形醫美集團資深整外醫師謝宇豪說明,減肥只能讓全身皮下脂肪細胞體積縮小,並不會讓它們消失,所以對於囤積在手臂、腰、腹、臀、大腿、小腿等部位的深層脂肪並無明顯作用。若有「局部體雕」的需求,可考慮做新一代「黃金三合一抽脂雕塑」,便可快速有效的減少脂肪細胞單位量,以達到曲線玲瓏的效果。

醫美抽脂術式多 客製化複合式療程更全面有效

謝宇豪醫師表示,新一代「黃金三合一抽脂雕塑」運用了三大體雕系統互相搭配,包含雷射溶脂、水刀抽脂及微笑超音波抽脂等方式,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需求及各部位深淺脂肪層的不同,複合式的運用不同的抽脂技術,針對深層脂肪能有效觸及,對於淺層脂肪也能細膩處理,同步達到抽脂、曲線雕塑與肌膚緊實的三大效果,抽脂部位皮膚亦可自然收縮不鬆垮,且術後傷口隱痕僅有0.2cm,居家照護上也更為方便。

圖片

▲謝宇豪醫師表示,將自體脂肪應用於臉部補脂、隆乳、豐臀等,在近年來相當受到消費者歡迎,接受度也非常高。

自體脂肪穩定度高 定點定量填補凹陷一兼二顧

謝宇豪醫師進一步說到,以往抽脂手術後的脂肪都是當成醫療廢棄物處理,近年來已發展出透過專業離心純化技術,將健康脂肪球離心萃取後,再透過新式補脂槍以定點定量的注射方式,精準增加脂肪和受區組織接觸的面積,並能固定每次補入脂肪的顆粒大小,減少腫塊與不均勻的情形發生,適合填補範圍包括額頭、夫妻宮、眼窩、淚溝、蘋果肌、法令紋等,亦可以移植到胸部、臀部等部位。

謝宇豪醫師建議,自體脂肪相對於人工填充劑,異物反應少、穩定性佳、幾乎不會有排斥反應,且相對維持度也更持久,其應用範圍廣泛,但因脂肪細胞組織柔軟,故針對山跟、下巴等需要挺立塑形的部位,仍需透過玻尿酸、微晶瓷、洢蓮絲等分子較大的填充劑搭配使用。

圖片

▲整形醫美集團總院長黃仁吳醫師建議,抽脂、補脂手術後再搭配飲食、運動等規劃,可讓效果更臻完美。

醫美防糾紛 慎選專業醫師安心有保障

佳思優整形醫美集團總院長黃仁吳醫師最後提醒,體態往往直接決定了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由於抽脂、補脂手術的技術門檻高,患者在尋求完美曲線之際,別忘了在進行手術前,都應慎選經政府核准、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進行一對一諮詢,充分溝通、達成共識,避免治療後與心理預期落差;患者術後也要定期回診,讓醫師確切了解手術恢復的狀況,若是再搭配個人的飲食、運動等規劃,勢必可讓抽脂、補脂的效果更臻完美。

圖片

▲整形醫美集團總院長黃仁吳醫師提醒,若有抽脂、補脂需求,應慎選經政府核准、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進行,才能安全的擁有完美體態。

不抽菸也會肺腫瘤 電腦斷層導引精準揪病灶

一名40多歲王小姐,沒有抽菸的習慣,去年開始出現下背痛及腳痛的情形,甚至疼痛到難以行走,經醫院檢查發現,她有多處脊椎壓迫性骨折,此外,骨骼掃描也檢查出多處骨轉移、電腦斷層則發現有肺部腫瘤及肝臟轉移,醫師以電腦斷層導引肺部腫瘤切片,再根據腫瘤的特性使用適當的抗癌藥物。

電腦斷層導引組織切片術 精準揪肺部病灶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影像醫學部柯維鈞醫師表示,當病人肺部發現原因不明的組織,需要作病理切片檢查確定其病因,以擬定正確的治療方式時,可運用電腦斷層導引組織切片術;其是利用電腦斷層的定位與導引,經皮下穿刺把切片針引進病灶,切取組織樣本,進行病理檢查。

電腦斷層侵入性小 4大族群不適用

依病人病況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柯維鈞醫師說明,一般來說氣管鏡適合做靠近大支氣管的病灶,而遠離支氣管或靠近體表的病灶則適合電腦斷層導引。若是運用外科手術進行之組織切片,則可以取得比較大量的組織或直接將病灶切除,但較電腦斷層及氣管鏡導引更加侵入。

不過,臨床上也有一些不適合做電腦斷層導引肺部切片的病人,例如 在影像上沒有可從體表安全接近的路徑,不適合電腦斷層導引; 病人無法配合呼吸靜止,難以準確到達病灶。若病人意識不清,則不容易進行此術式,危險度將提高;或是年紀小的病人,可能需要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才能作本手術。

此外, 病人有出血傾向或血液凝固異常的疾病,或正在使用抗凝血藥物者,須改善凝血功能或等藥效過後才能進行;. 會對麻醉藥嚴重過敏的病患也不適合。

電腦斷層輔助切片有風險 專業評估降併發症

柯維鈞醫師指出,電腦斷層導引肺部切片最常見的可能風險有10-40%氣胸、5-15%咳血或肺出血,其他如血胸、癌細胞植入其他組織、癌細胞造成肺栓塞、空氣栓塞、皮下及/或縱隔腔氣腫、積膿、氣管肋膜瘻管等極少發生(

全身八成燒傷躲過死神 復健路漫長盼鼓勵

全身80%燒傷的阿惠,一場大火燒毀了她的四肢和面容,與死神擦身而過,幸運活下來後,接受陽光基金會燒傷生心理重建服務,歷經一年多密集復健,從無法自行如廁到步伐穩健,為適應他人異樣眼光,她勇敢脫下壓力面罩獨自在外用餐,只盼再多一點勇氣重新踏入社會。陽光基金會為提供燒傷朋友生理復健、心理輔導、經濟補助等服務,發起籌募燒傷生心理重建服務經費,急需民眾捐款支持,幫助燒傷朋友度過人生最艱難時刻。

燒燙傷患者生活難題多 面對社會眼光需勇氣

一年半前一場意外造成阿惠全身80%燒傷,胸部燒到都見骨,送醫時更一度失去生命跡象,光住加護病房就長達75天,劫後餘生的她以輪椅代步,吃飯如廁都得靠家人,舉步維艱的她,曾半摔在餐廳廁所階梯前動彈不得。為了重新學習自理生活,入住陽光基金會的住宿機構陽光之家,往返台北重建中心復健,白天她含淚忍痛復健,夜裡她則強忍著燒傷後全身刺痛搔癢的不適,積極思考著明天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更好,不用凡事靠別人幫忙。

阿惠因燒傷後的手指無法抓握杯子,必須使用幼童用雙邊握把的吸管水壺;沐浴後需擦乳液保護滋潤燒傷後乾澀的新生皮膚,她疤痕牽制攣縮致手擦不到後背,始能以奶瓶刷沾乳液,照著鏡子來擦;曬衣服也得自己來,新生的皮膚脆弱,拉曬衣繩時很痛,她就用毛巾包手去拉繩子;而沒有力氣用夾子夾起洗衣機裡的衣服,她就用衣架頭去勾衣服,雖然復健、訓練自立生活很苦很挫折,但她表示凡事自己來比較好,想盡辦法克服生活所需。

逾800位燒傷病友重建 陽光基金會募款協助 

在陽光治療師的協助之下,阿惠逐步達成自行吃飯、如廁、洗澡等難題,歷經半年多的艱辛復健,她再度重返同家餐廳靠自己力量踏上當初難以跨越的階梯,開心大喊「我可以上樓梯了!」。當身體功能逐漸恢復,接受外觀的改變是另一項困難考驗,她坦言第一次從手機螢幕的反光看到自己的臉,嚇到哭出來,也曾為了不讓老母親擔心,謊稱不會使用視訊通話,表示因視訊時看到自己會傷心,不敢給家人看、也不想看到自己。

台灣每年逾800位燒傷朋友正在經歷艱辛的漫長重建之路,從傷口癒合到疤痕穩定至少需要一到二年時間。然而生理上的疤痕穩定後,還須面對後續就業、社會適應問題,以及不知何時才能痊癒的心理傷疤,需要親友、社工、治療師等、社會大眾不間斷的耐心陪伴與支持。陽光基金會積極籌募4500萬燒傷生心理重建服務經費,提供燒傷專業復健訓練、心理重建、經濟援助等服務,盼能幫助他們早日康復重返生活常軌。

選健康食品 認清小綠人標章

市售的保健食品琳瑯滿目,民眾到底該如何選擇呢?「保健食品、健康食品、特殊營養食品」看起來都差不多,是對身體健康有幫助的食品,但其中健康食品是由「健康食品管理法」所規範,而特殊營養食品則是由「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範。

所謂的「健康食品」是法律名詞,須具有實質科學證據,且向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申請查驗登記許可,才可稱為「健康食品」,健康食品會經過產品安全性、功效性及安定性評估試驗,所以較具有保障。 而「特殊營養食品」指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得供特殊營養需求者使用的配方食品。坊間所稱之「保健食品」,本質仍是一般食品,僅能做為營養補充。

購買「健康食品」務必認清小綠人標章 民眾在購買產品前,可至衛福部審核通過的健康食品資料查詢,確認是否經政府審查核可;核准通過的健康食品,須於產品包裝標示「健康食品」字樣,及小綠人標準圖像、許可證字號等規定項目。未經申請並審查許可的食品,是不能標示宣稱「健康食品」,或健康食品管理法所公告的保健功效;目前健康食品查驗登記審查採雙軌制。 第一軌為「個案審查」:產品需執行安全性、功效性及安定性試驗,經衛生福利部審查評估產品安全無虞並具保健功效,始取得健康食品許可證。目前公告之保健功效共有13項:

圖片

第二軌為「規格標準審查」:產品成分符合衛生福利部公告之健康食品規格標準,該等成分已由學理確立產品保健功效,無需個案進行保健功效評估試驗,目前已公告的健康食品規格標準為魚油及紅麴兩項。

圖片

健康食品不可當「藥」吃!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樹功強調:「即使具有保健功效,其產品本質仍然是食品,並不像藥品般具有藥到病除的快速醫療效能」,消費者千萬不能把保健或健康食品當「藥品」食用,購買前更要瞭解自身需要、看清產品標示,並請教醫師、藥師或營養師。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