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隨時掌握家人健康 健保署健康存摺再升級

你是否常常在關心父母健康時,長輩卻往往說不清楚,或有時候還會忘記孩子預防注射的時間呢?為了幫助民眾即時掌握家人健康,健保署推出的「健康存摺」將新增眷屬健康管理的功能,透過單一帳號,就能隨時掌握較少使用3C電子產品的長輩,或沒有手機的子女的健康情況。

設定同意子女代管 為長輩健康多份保障

根據健保署統計,截至108年4月底「健康存摺」登入及使用人數達114萬人,其中已申請的65歲以上長者約計11萬人;健保署表示,健康存摺不僅開放滿18歲以上民眾可依自主意願,並可請他人協助查閱個人的健康存摺,也因此長輩或家長們,就可透過健康存摺的設定,同意由子女代管,或隨時查閱子女就醫及健康資料。

申請認證健康存摺 為家人健康多份把關

至於依附參加全民健保未滿15歲的未成年子女,受其依附加保的法定代理人,現在也可用自己帳號登入健康存摺,直接查閱子女的健康狀況;健保署指出,目前約有333萬名滿65歲的長者尚未申請登入,且另有182萬名家有未滿15歲的未成年子女的家長未下載健康存摺,呼籲民眾可盡快下載「全民健保快易通」APP,並申請認證健康存摺,保障長輩與子女健康。

自費健檢資料 健康存摺全查得到

另外,健保署也新增健保特約醫事機構可透過健保資訊網服務系統、非特約醫事機構利用健保資訊網服務系統等平台,上傳民眾自費健檢資料,再將資料轉入健康存摺供民眾查閱;健保署呼籲,包括最近3年的門診、住診、牙科、中醫、過敏資料、檢驗(查)結果資料等,都能在健康存摺一手掌握,透過健康存摺的協助,不僅幫助民眾達到自我健康管理的目的,也能同時照顧長輩及子女的健康。

預防癌症找上門 醫師:避開致癌因子

癌症已連續27年蟬聯十大死因首位,根據統計,在台灣地區癌症累積風險,一生中大約每四人中會有一位罹患癌症;衛福部金門醫院血液腫瘤內科醫師徐偉勛指出,臨床上,常有患者因身體摸到不明原因的腫塊,就擔心是否和癌症有關,主要因癌症在病痛出現時,幾乎已錯過治療時機,加上還得透過病史及理學檢查,才能判斷是否為良性或惡性腫瘤。

抽菸罹癌機率高 二手煙也逃不了

預防勝於治療,有研究顯示,部分癌症確實能以適當方法預防且避免發生,但究竟該如何避免成為癌症病患呢;徐偉勛醫師表示,首先得戒菸,因抽煙不僅容易罹患心血管及肺部疾病,也是多種癌症的危險因子,尤其環境中的二手煙也會增加罹患肺癌風險,且根據資料發現,戒煙者可降低10年肺癌死亡率30%至50%。

避免過量飲酒 降低罹癌風險

徐偉勛醫師進一步說明,其次則是避免過量飲酒,建議每天最好不攝取超過5至10公克酒精,降低罹患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等風險,第三,應拒嚼檳榔,尤其若香煙與檳榔合吃,致癌毒性越強,第四、若發現B型肝癌並無免疫力,建議應接受疫苗注射,不僅能降低罹肝癌風險,也能有效預防致死性的猛爆性肝癌。

透過四癌篩檢 早期發現介入治療

另外,應擁有安全性行為,因少數幾種癌症恐會經性接觸傳染給他人,不得輕忽嚴重性,且平時應養成良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避免過度日曬,降低黑色素細胞癌形成機會,最後則應避免接觸環境周遭的致癌物,降低罹癌機率。徐偉勛醫師呼籲,雖癌症發生原因多樣性,且不是每種癌症都能加以預防,但維持健康的生活,絕對是降低癌症發生率的關鍵,民眾也可透過四癌篩檢,早期發現異常,早期介入治療,才能增加痊癒機會。

上班族想紓壓? 研究:網路引導壓力管理助減壓

董氏基金會最新公佈2018年上班族壓力及紓壓方式資料,不同年齡層上班族紓壓方式有差異,用「運動」及「宗教活動」方式紓壓者,年紀較長上班族比例明顯高於年輕上班族;而年輕上班族用「睡覺」及「玩電動或線上遊戲」方式紓壓,比例明顯高於年紀較長的上班族。整體而言,靜態性紓壓-「看電視、電影」、「聽音樂、唱歌」仍為上班族偏好。

看電視電影上班族紓壓首選 注意長時間久坐反效果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董氏基金會自2012年起與多間企業合作,推廣五月的第一個星期一為「企業紓壓日」,提供多元的紓壓體驗課程,提醒上班族建立紓壓習慣,同時發出問卷了解上班族壓力源及紓壓習慣現況。2018年回收匯整1,138份問卷,分析資料顯示,受訪者在職場上總是或經常感到壓力的事件前五名分別為-「業務」、「健康」、「時間」、「上司/主管」、「進修」,進一步分析,受訪者使用的紓壓方式除了「看電視、電影」、「聽音樂、唱歌」及「運動」外,不同性別有明顯差異, 男性較偏好「睡覺」、「玩電腦或線上遊戲」,女性則為「找親友訴說」、「逛街、買東西」。

葉雅馨進一步說明,從2002年起至今,每年對上班族壓力及紓壓方式調查資料匯整皆顯示,看電視、電影為上班族紓壓首選,此紓壓方式雖然簡便易行,但需注意長時間久坐,可能對身心帶來反效果,她建議在家中看電視或電影時,可邊做簡易的伸展運動,幫助身心加速能量恢復。根據一篇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以網路為基礎的自我引導壓力管理」能夠減少深陷壓力所苦的員工,出現心理及工作相關的健康症狀。

網路自我壓力管理 增加尋求醫療協助意願

葉雅馨提醒企業主關心員工心理健康,可協助員工建立情緒檢視及紓壓習慣,提供員工自主減壓的線上專業資源,像是應用「華文心理健康網」中的情緒檢視量表以及線上諮詢管道「心情頻道聊天室」等, 透過雙向協助,讓上班族養成自我壓力管理及求助習慣,達到真正的工作與生活平衡。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網路自我壓力管理是個可近性高的方式,只要有網路隨時可以進行,其隱密性有助於害羞內向者使用,不過網路自我介入訓練並非適合所有人,其持久性、介入效果較臨床成效低,建議作為輔助使用,適合剛開始有壓力症狀但還不是很嚴重時應用,例如感到輕微工作壓力時進行,幫助自己緩解症狀並建立正向的態度。通常情況嚴重者會比較封閉不願意尋求協助,而網路自我介入訓練可增加尋求正式醫療協助的意願,他提醒,網路自我介入效果見仁見智,應用者本身的努力及尋求醫療協助的態度很重要,適合本身有意願且主動的上班族應用。

勿輕忽!每十位長者就有一人吞嚥困難

別以為只有腦中風、帕金森氏症等疾病才會出現吞嚥障礙,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指出,65歲以上長者有21.8%於每週至少3次進食嗆到,有12.8%經過評估為吞嚥異常,每十位長者可能就有一位是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衛福部南投醫院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表示,當吞嚥能力衰退時,可能會引發某些問題,如:進食過程誤入呼吸道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的危險;若是無法正常的吞嚥容易嗆到,進食量逐漸減少而造成營養不良,使身體肌力、大腦機能衰退,進而引起肌少症和失智症的發生,而引起一連串的惡性循環。

吞嚥功能衰退 喉嚨會殘留許多唾液

林宛臻語言治療師指出,一般人在老化的過程中,喉頭和舌頭的功能會減弱,因此吞嚥狀況可能會衰退,當喉嚨感覺變得遲鈍,肌力變弱,唾液可能會累積在喉嚨內,因此在高齡者的喉嚨裡,可能會發現殘留許多唾液,這都是吞嚥功能衰退的現象。

從反覆吞嚥唾液測試發現徵象

日本耳鼻喉科醫師浦長瀨昌宏也提到,可以透過簡單的反覆吞嚥唾液測試,發現一些徵象,例如:反覆的吞嚥唾液,測試30秒內能完成幾次(缺乏口水情況下,可在嘴裡含茶或水),若能吞嚥達6次以上,表示吞嚥功能良好;若吞嚥3-5次,代表吞嚥功能稍退,需要注意了;僅能吞嚥2次,則已經面臨吞嚥障礙。

若有吞嚥能力下降徵兆 可諮詢協助

另外若是自身覺得唾液很多,吃完東西以後,說話聲音的感覺變了、吃飯時或飯後會嗆到、經常性的清喉嚨、睡覺時常會咳嗽、時常覺得喉嚨卡卡或吞東西後卡卡,可能都是吞嚥能力下降的徵兆,建議可以就近到醫院復健科尋求語言治療師的諮詢協助。

日常生活簡單訓練 以維持吞嚥能力

預防勝於治療!若什麼都不做,吞嚥狀況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衰退,林宛臻語言治療師建議,不妨融入在生活中進行簡單訓練,以維持吞嚥的能力,才能吃得好。而關於各項吞嚥訓練的方式及技巧,可以尋求語言治療師的諮詢和協助,期許每一個人在面臨老化時,依舊能夠吃得好,以維持身體健康。

啟動安寧療護圓夢計畫 北醫助漸凍畫家開畫展

許多民眾對於安寧療護的認知,總以為是放棄治療的照護,尤其是針對服務癌症末期病人,但其實安寧療護只是將治療目標從疾病轉向症狀;北醫附醫安寧療護科主任邱仲峯指出,包括漸凍人、老年失智、中風及巴金森氏症,或肝硬化、急性及慢性腎衰竭等末期病患,經醫師評估後安排安寧療護,透過全人化照護,解決身心理等不適,幫助改善病患及家屬的生活品質。

投入繪畫領域 62歲漸凍人重拾勇氣

臨床上,一名62歲漸凍人林月姑,過去在確診病症後,因爲行動受限,一度深陷負面情緒,甚至失去求生意志,直到在女兒鼓勵下投入繪畫,不僅藉由繪畫復健療傷,也因此找到面對人生的勇氣,甚至為了外出參加繪畫班,一度得拄著拐杖下樓,但隨著身體功能退化,短短四個半月就無法下樓,對於林月姑而言,卻始終沒有放棄,因為她了解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想法,唯有把握當下。

剩單指也不放棄創作 漸凍畫家樂於分享人生

林月姑曾因為手逐漸握不住畫筆,透過職能治療師設計輔具繼續作畫,甚至僅剩單指力量也從未停止創作,還因此多次得獎、參展,更積極走進校園,與學生分享她的故事,但因身體功能持續退化,林月姑開始出現胸悶、疼痛、呼吸喘等症狀,甚至進食時容易嗆咳,因此在今年初進入北醫附醫安寧病房;安寧療護科醫師吳森棋表示,除了透過藥物舒緩不適,也同時會診復健科進行吞嚥訓練。

生命加油站 透過安寧療護助圓夢

由於家屬希望林月姑配戴呼吸器,緩解呼吸困難的症狀,卻有違她希望盡可能維持生活品質的心願,因此在安寧團隊協調下,最終家屬也尊重病人的意願,改以氧氣協助;北醫附醫安寧病房護理師李爭伶表示,對林月姑而言,安寧病房並不是邁向生命終點的地方,而是生命加油站,透過安寧療護讓她盡可能完成想做的事情,也因此安寧團隊也啟動圓夢計畫,在醫院的愛心藝廊為林月姑舉辦個人畫展,一圓她的願望。

嘴巴飄出臭水溝味 才知是口腔癌末期

新北市一名35歲江姓男子,自國中打工時接觸到檳榔之後,十多年來,天天都嚼檳榔,三年前口腔及唇部陸續反覆潰瘍,直到無法忍受吞嚥疼痛,加上朋友提醒他的口腔散發出臭水溝味道,江男才驚覺「代誌大條了」!當時江男得知確診為口腔癌末期時,深感懊悔說「我真的以為只是小疾病,我真的不知道…」

疏忽病情延誤就醫 變成口腔癌末期

在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社區醫療科主任暨家醫科醫師李雅萍檢查下,發現口腔內部有白斑、破損及異物突出,轉介江男至耳鼻喉科診斷為口腔癌末期,為時已晚。當發現身體出現異狀無法判斷、不清楚要看哪一科時,可先至家庭醫學科由醫師評估,再轉診至相關專科就診。遺憾的是,大部分民眾發現異常時都來不及了,又因忌諱就醫,拖延一陣子才尋求醫治。

以江男為例,本身就是口腔癌高危險群,由於疏忽疾病嚴重性而延誤就醫,35歲正值壯年之際卻英年早逝,徒留家人遺憾。因此醫師李雅萍呼籲,有抽菸、嚼檳榔的民眾應戒菸戒檳、定期做口腔癌篩檢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當身體出現任何異狀時,應儘速就醫檢查。

菸酒檳榔危害多 早期篩檢保安心

許多嚼檳榔的民眾坦言,因為交際應酬或工作需要提神,所以不得不吃檳榔。當唇部或口腔出現異狀時,多半抱著「自己會好」的心態而延誤就醫,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呼籲有嚼食檳榔習慣者,應盡速戒除嚼食檳榔,並認知早期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李雅萍醫師表示,為提昇民眾的健康意識,常會帶領醫護人員與當地里長合作推廣癌症篩檢等預防保健活動。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每月也會舉辦癌症衛教講座,搭配影片介紹癌友在面對一連串的癌症發生,包含篩檢、診斷、治療、後續照護等等的心路歷程,供有需要的民眾參考。

兼顧美觀與便利性 兒童牙齒隱形矯正詢問度激增

國人對牙齒保健的重視,相對於歐美國家依舊落後。據統計,台灣兒童齲齒遠超出世界平均的1.67顆,衛福部也曾公布我國兒童齲齒指數高達2.5顆,三歲兒齲齒率高達61%、六歲童高達79%,齲齒程度令人堪憂。尤其在兒童牙齒矯正問題上更容易被忽視,許多家長總認為等孩子長大後,再進行矯正也不晚;或覺得牙齒矯正時間太長,影響孩子在求學及生活上的不便,但張瀞云牙醫師表示,事實上有一些影響咬合的矯正,一定要及早治療,才能避免骨性的咬合問題(因骨頭生長差異造成咬合不正),最常見的就是下牙反咬(地包天)的問題。

兒童牙齒矯正建議在小二開始 齒列不整應及早治療

一般來說,幼童的乳齒在六個月左右開始萌發,在三歲時長成,直到六歲開始長第一大臼齒,也就是首顆恆牙,接下來口中的乳牙將陸續替換為恆牙,因此在這段期間的牙齒保健特別重要。張瀞云牙醫師建議,兒童牙齒矯正一般建議在小學二年級時就可以開始,在孩子長牙的過程中,若上排門牙長出來卻不整齊,建議盡速給專業醫師檢查,確認是否先固定追蹤,或直接開始進行矯正。到五六年級階段,通常牙齒已完全長齊,這時就要留意是否需要進行全口矯正治療。

新式隱形矯正美觀便利 不影響孩童身心發展

在兒童牙齒矯正問題上,張瀞云醫師建議,新式的隱適美可大大減低孩子在矯正過程中可能對生活的影響,過去傳統的牙齒矯正是將矯正器黏在牙齒表面,再以鋼線固定,過程中容易產生牙肉刮傷、清潔不易及進食困難等問題,外觀上的不美觀也容易造成孩童社交障礙,而隱形矯正隱適美除了比較美觀之外,牙齒表面也沒有矯正器和鋼線的阻礙,有助於孩童在矯正過程中的身心發展,在清潔上也較傳統矯正器方便,相對能減少在生活上的麻煩及課業影響。

針對牙齒矯正期間害怕牙齒痠軟及疼痛的患者,隱形矯正提供較舒適的選擇。雖說隱形矯正隱適美並無年齡限制,但由於小朋友牙齒移動比較快,設定參數和成人不太一樣,美國原廠的品牌已有建立兒童矯正的資料庫,但仍須考量患者實際配合狀況,通常12、13歲以上,牙齒定位趨於穩定後更適合。值得注意的是,隱形牙套的矯正效力與牙齒接觸面積多寡有關,若患者牙齒長度較短,恐產生脫軌或矯正時間拉長,消費者需與專業醫師密集溝通。

家長應教育孩子 從小建立口腔衛生保健習慣

張瀞云醫師呼籲,對兒童來說,牙齒矯正不僅是健康上的考量,跟所有成人一樣,需要兼顧美觀,畢竟在成長過程中需面對同儕關係,任何瑕疵都可能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父母都希望見到孩子自信地笑口常開。正因如此,兒童隱適美的詢問度和治療案例正快速成長。此外,也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需積極教導孩子從小建立口腔衛生保健習慣,除定時刷牙、少吃甜食外,配合學校進行口腔保健活動,例如牙醫看診、塗氟等,亦可有效降低孩子牙齒問題的風險。

創新AI衛教機器人 人機協同服務超過百位患者

林口長庚不斷致力落實衛福部「醫病共享決策」,今年更針對糖尿病黃斑部病變病患推出長庚衛教機器人Dolly(多莉),它具有全台創新「AI語音雙向對話功能」及糖尿病黃斑部病變衛教專業資料庫。

AI科技醫療衛教 機器人語音「雙向」互動

診間前等候的眼科視力模糊的患者,也能透過語音詢問,聽衛教機器人回答,進行初步衛教,並於門診時與醫師確認疾病相關衛教資訊,且能透過醫院診間觸控電子看板或手機點選使用,同時連結林口長庚全新智慧醫療—「眼科醫病共享決策平台」。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賴旗俊表示,醫師看診時間有限、每天有眾多看診患者人潮,無法在有限的看診時間內完整理解,認知差異大,因此針對醫院病歷改造、醫師臨床決策輔助系統、智慧化醫療、大數據應用中心,以醫病共享、智慧醫療為起點,並以眼科患者方便獲取資訊方式–「AI語音雙向互動」功能,開創出全新照護系統。

獲頒長庚「服務破百最佳新人獎」殊榮

長庚衛教機器人Dolly除了連線病歷系統,提升醫師、患者對於病程掌控度,共同決定治療方向,促進醫病關係溝通,更透過風險評估檢測高風險患者,降低延誤確診時間。長庚衛教機器人Dolly上線三個月已服務超過百位患者,佳評如潮。

林口長庚「眼科醫病共享決策平台」使用至今之優良成效,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長庚衛教機器人Dolly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運用智慧科技提升病患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讓醫療人力的發揮更有效率、醫療服務更有品質,亦能進一步促進醫病溝通關係。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更特地頒發「服務破百最佳新人獎」給長庚衛教機器人Dolly,鼓勵它上線迄今三個月的優異成效,且衛教機器人與患者互動中,也不斷學習成長及更新資料庫資訊,讓患者能夠獲取更多衛教訊息。賴旗俊副院長並期許長庚醫院日後能持續以人機協同的方式,讓衛教機器人一起加入醫療團隊,協助和輔助醫護人員們以人機協同的先進方式,提供所有糖尿病黃斑部病變患者更佳的醫療服務品質。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