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車禍後神經受損難治 人工八醣體可修復

中樞神經受損造成的傷害,往往難以修復,如車禍或工安意外造成的癱瘓。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洪上程主任與日本名古屋大學醫學院門松健治院長的最新跨國研究發現,人工合成的「硫酸乙醯肝素(HS) 」八醣體可讓受損的中樞神經元成功啟動修補機制。

修復中樞神經的關鍵 抑制去磷酸根作用

人的周圍神經系統(PNS,如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在受傷之後,通常可慢慢修復。但是,中樞神經系統(CNS,如脊髓神經)的修復仍相當棘手,也是目前醫學研究尚待解決的問題。

研究指出,當中樞神經受到重大的外力打擊時,人體會分泌硫酸軟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 CS)聚集於受傷的神經軸突(Axon),並和受體PTPRα結合,經催化作用去除細胞質內Cortactin蛋白的磷酸根,進而導致神經軸突末端產生球狀凸起物(dystrophic endballs),遏制軸突繼續生長,終止神經修復。因此,中樞神經修復的關鍵為抑制去磷酸根作用。

挑戰高難度的醣分子合成 台日合作有成

洪上程博士的研究團隊發現,,「硫酸乙醯肝素(HS)」和硫酸軟骨素(CS)的化學結構相近,且HS的功效與硫酸根的位置和數量息息相關。因此,團隊開發新的合成途徑,成功地製備16種不同硫酸根的HS八醣體分子。

門松健治的研究團隊則從老鼠身上取得一種從脊椎延伸到肌肉的中樞神經元-背根神經節(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並把切斷的DRG分別放到鋪了CS化合物、CS與HS化合物的培養皿。研究顯示,軸突碰到培養皿內的CS時,CS與PTPRα結合,移除Cortactin蛋白的磷酸根,便停止生長。反觀,在加入具有較多硫酸根數量之HS八醣體的培養皿中,軸突則能持續生長;而沒有硫酸根或硫酸根數量少的HS八醣體族,則無法讓軸突繼續生長。

洪上程博士解釋,HS八醣體具有較多硫酸根數量時,能取代CS醣分子並與PTPRα結合,並將幾個PTPRα結合在形成低聚物(Oligomer),進而抑制Cortactin蛋白的去磷酸根化反應,讓軸突可以繼續生長。

有助修補神經元 盼減少抑制劑合成步驟

名古屋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坂元一真(Kazuma Sakamoto)表示,研究發現一個以分子修補神經元的契機,HS或是 PTPRα抑制劑,都可能是未來關鍵的研發目標。

研究團隊表示,醣分子的合成向來具高難度,這類結構複雜的HS寡醣分子的製備更不容易。例如合成不同硫酸根的HS化合物,需要50多個步驟,未來將朝簡化製程、提升效率繼續研發。

車禍意外撞到肚子 嚴重程度和這些因素有關

當車禍意外發生時,許多傷者都會出現腹部創傷,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但病情會逐漸變化。衛福部花蓮醫院外科醫師曾兆男表示,影響腹部創傷病人預後的因素,包含創傷部位、受傷至就醫時間、腹部以外相關創傷,以及病人心肺功能變化,需急診醫師判斷是否需立即手術治療。

乘車位置不同 受傷程度不一

曾兆男解釋,面臨車禍的傷者,首先要知道乘車位置、有無繫安全帶,因為不同位置的乘者有不同受傷部位。如駕駛者有綁安全帶,腹部受傷的機會很少,若未綁則約有5%的機會造成肝、脾或小腸破裂。前座的乘客如未綁安全帶,腹部受傷機會加大,約有13%機會造成腹內器官受傷;如有綁安全帶,由於扭轉身體的力量,仍有腹部受傷機會。而後座乘客腹部受傷的機會約為前座乘客的一半。

另外,摩托車駕駛發生車禍,要看是直接衝撞還是側面碰到,由於摩托車無法吸收能量,因此受傷較嚴重,常會使駕駛飛起來或碰到手把等,腹部傷害通常嚴重;行人被車撞到時,常先碰到腿部,再由胸部、頭部碰到車或地上,因此行人受傷部位常包括頭、軀幹和膝以下。

腹部出血 最常是脾臟破裂

曾兆男醫師進一步說明,最常見造成腹內出血的原因,是脾臟、肝臟、腸系膜撕裂所引起,或由於大血管破裂而產生大出血。腹內出血會產生腹脹及局部疼痛的症狀,疼痛常為持續性鈍鈍的痛。最常見是脾臟破破損,人體的脾臟位於腹腔左上方,脾質脆而軟,受暴擊後易破碎。

腹內出血的診斷工具有腹腔灌洗術、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但能精確評估診斷脾臟受損的診斷工具,就僅有電腦斷層掃描。曾兆男指出,脾臟出血如不影響血流動力,可以超音波追蹤出血的情況,來判斷是否需要手術止血;如情況穩定,在觀察48小時後應可出院,除非有變壞的情形則立即手術。

保留脾臟優先 少數破裂可修補

手術也以保留脾臟作優先考量。由於手術的進步,對少數脾臟破裂可以修補而止血,除非是在脾動靜脈處損傷嚴重,才需要作脾臟摘出術。因為脾臟切除後,長期後遺症恐對肺炎雙球菌、嗜血桿菌及奈瑟氏腦膜球菌免疫力下降,血球或血小板增多症,日後須適當醫療處理。

遠離酒精危害 一同支持台灣無酒日

五十多歲的蘇小姐,面臨家人離世與工作不順等因素,經常藉酒消愁,不只精神狀況越來越差,後來連工作都丟了,某日喝酒喝到出現咳血狀況,家人趕緊帶至台北慈濟醫院檢查,經診斷後發現長期酗酒導致胃出血,治療後身體逐漸好轉,同時也在身心醫學科陳益乾主任的協助之下,給以戒酒藥物,並鼓勵參加身心醫學科舉辦的戒酒班,成功戒斷酒癮,重新返回職場工作。

過量酒精危害健康 乙醛毒性不容輕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全球酒精和健康年報,每年因為使用酒精及酒精引起的死亡人數為300萬人,平均每6分鐘就有1人因而死亡,過度飲酒對家庭及社會都造成不小的損失,而酒精對健康的損傷更為巨大,包括成癮、精神病、失智、肝硬化、胰臟炎、心臟病及癌症等。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及106年委託計畫資料分析顯示,不當飲酒行為每年約導致4,500名國人死亡,造成約11萬人年損失,另有約4萬多人因不當飲酒而罹病,整體醫療資源損失約35億元,經濟損失更高達近549億元。 國人有將近一半的人具有ALDH2*2的對偶基因型,這些民眾因為缺乏乙醛去氫酶活性,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轉化的乙醛,乙醛的累積除引起臉紅以外,還會導致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症狀,美國史丹佛大學博士暨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理事長陳哲宏將其命名為「酒精不耐症」,且乙醛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是一級致癌物質,國人除警覺酒精對全身性的傷害外,更應關注乙醛的毒性。

重視飲酒造成影響 推廣台灣無酒日

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及台灣酒害防治協會結合學生創意,共同發起將每年5月9日定為「台灣無酒日」,希望大家一起正視酒精使用及相關社會議題,台灣酒害防治協會理事長及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陳益乾主任表示,目前共有33個民間團體及政府單位,一起響應這個活動,希望提醒大家酒精對健康的危害,也關注飲酒對社會、家庭各層面造成的負擔,把無酒健康概念帶給您所關懷的親人及朋友。 陳益乾主任指出,臨床經驗中,酒癮戒除是很艱辛的歷程,往往很難克服環境誘惑,因此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提供的戒酒方式,除個別心理治療,再輔以團體及家庭治療,並適時提供戒酒藥物,多面向整合治療,給予戒酒者多元治療的後盾,另外,國內的勸酒風氣以及多樣且隨手可得的酒品,更增加不當飲酒行為及酒癮的機率,因此大力呼籲大家一起支持「台灣無酒日」運動,讓酒害遠離,找回健康。

梅雨季小心誘發氣喘 醫:盡早就醫治療

家住澎湖的許媽媽,3年前開始有乾咳、喘不過來症狀,她以為是小感冒,不以為意,只到藥局拿止咳藥應急。不料近期咳喘狀況日益惡化,狂咳不停,甚至徹夜無法入眠。兒子擔心老母病情,安排返台治療,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黃建文主任診斷為氣喘作祟,服藥後改善症狀。黃建文醫師提醒,感冒與氣喘不同,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

梅雨季報到 氣喘好發季節要小心

全台氣喘患者估計超過200萬人,而誘發氣喘發作的常見原因包括病毒感染、塵蟎、空氣污染等,尤其最近梅雨季來到,空氣濕度高、日夜溫差大,更是氣喘好發的季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黃建文醫師表示,門診出現不少有過敏體質、氣喘急性發作的民眾報到,許阿嬤便是其中一位。

黃建文醫師強調,其實氣喘的咳嗽和感冒的咳嗽要分別並不難,例如氣喘發作時,常會伴隨著非常明顯的喘鳴聲,也就是在吐氣時有「咻咻咻」的雜音,原因是患者的支氣管遭受過敏原刺激,導致支氣管發炎腫脹,氣流經過狹窄的內徑時,就會出現氣音,這與一般呼吸道感染的咳嗽聲音不大相同。

慢性咳嗽晚上最明顯 及早就醫保障健康

黃建文醫師說明,氣喘患者最為苦惱的慢性咳嗽多數都發生晚上,特別深夜十一點到凌晨三點之間最容易被咳醒,尤是最近梅雨季及入夜後氣溫陡降,氣管更容易因收縮而影響呼吸狀態。若民眾有長期夜咳的症狀出現,就得當心過敏性氣喘已經找上門,應盡早就醫,尋求醫師治療。

目前吸入型類固醇是治療氣喘最主要的藥物,經由口腔吸入,量少且能直接作用於呼吸道,不會產生全身性副作用,可在醫師指示下安心長期使用。至於嚴重型氣喘患者,也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同樣有阻斷發炎反應的效果,但是這類注射型藥物需由胸腔專科醫師經評估後,向健保署事先申請同意後才可使用。黃建文醫師呼籲,民眾千萬不能抱持著「喘一下沒關係」,或者擔心吸入型類固醇造成副作用而自行停藥,及早治療,降低支氣管組織受到破壞的程度,可避免肺功能提早惡化。

3成年輕人高血壓前期 醫:減重降血壓

台灣18歲以上有400萬高血壓患者,但高血壓已非老年人專利,18-29歲恐有2-3成是高血壓前期,演變高血壓機率高。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指出,台灣高血壓人數居高不下,兒童和青少年每4人就有1人,肥胖恐是原因之一,他呼籲全民控制BMI至各年齡標準,減重10公斤相當有一顆降血壓藥的效果,而18歲以上每年都要量一次血壓,40歲以上更要天天量。

高血壓易併發心血管疾病 年輕前期者多

王宗道表示,高血壓病人5年內罹患心臟病、腦中風、腎臟病的風險,分別是一般人的1.9倍、2.8倍和1.7倍。而台灣18歲以上的成人,約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以男性較多,且40歲後盛行率飆高超過4倍。然而年輕族群卻潛藏許多高血壓前期患者(血壓值落在120/80至140/90毫米汞柱之間),比例可能有20-30%,若不趁早控制血壓,壯年後變成高血壓風險很高。

根據2018年健康促進業務推動現況與成果調查,18歲以上民眾對血壓值認知錯誤率達35%,其中又以18-29歲年齡群的錯誤率(40.2%)與不知道(17.7%)所占的比率最高,且在一年內未量血壓竟有有34.2%,顯示年輕人對於高血壓認知需加強。

肥胖是高血壓危險因子 台灣兒童一半過重

針對年輕型高血壓成因,王宗道理事長提到,包含飲食口味過重、抽菸、長期壓力大和肥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肥胖者罹患高血壓、癌症的風險是健康體重者的2倍,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危險性也高達3倍以上。

但是根據教育部106年調查,台灣兒童和青少年每4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國小和國中孩童過胖及肥胖比率分別為27.6%和29.5%,而且未來分別有6-7成和7-8成變為肥胖成人,罹患高血壓機率大增。

減重救血壓 每天都要量

王宗道建議,不管老人還是兒童,應控制BMI至各年齡標準,只要有減重都有效果,每減1公斤可降血壓1毫米汞柱,若減重10公斤相當有一顆降血壓藥的效果,應將血壓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

由於高血壓沒有症狀,王宗道呼籲,民眾可遵守「722」的量血壓原則,建議每周可以量7天,每天早上起床與晚間睡前共量2回,每回量2次取平均值,若觀察三個月後血壓仍無法控制,再與醫師討論藥物治療。

影片

WHA國際記者會提問辛辣 台灣爭取參加

世界衛生大會正如火如荼展開,台灣今年未收到邀請函,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邱泰源等人,仍在日內瓦舉辦國際記者會向國際發聲。總統蔡英文也以預錄影片,表達「台灣未受公平對待」。陳時中則強調,台灣有世界最好的健保系統,非洲豬瘟防疫的經驗,可以分享給世界,而隨著記者從健康議題問到政治問題,他也笑稱「問題辛辣,幾乎非衛福部部長可回答」。

連3年未受邀 總統:台灣願貢獻己力

台灣已經連續3年未受邀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該會議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最高決策機構,每年5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針對預算、工作報告和接納新會員國等議題討論。陳時中率領的「世衛行動團」,在WHA開幕當天舉辦國際記者會,蔡英文總統先以預錄影片呼籲各國為台發聲,「排除台灣並不公平,全球健康網絡不該被單一國家的立場限制,即使我們願意為全球衛生安全貢獻己力。」

隨後陳時中談到,台灣健保的高效率與低成本,涵蓋從預防到治療等多方面,在許多國際評比名列前茅,樂於和全球分享。邀請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追求「普世健康」(Health for all)」,也可以替全球衛生倡議的「全民健康覆蓋(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UHC)」做出貢獻,並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追求普世健康價值 籲共同面對健康威脅

陳時中指出,追求「普世健康」成重要議題,因為疾病不只威脅人類健康,同時更影響經濟。例如面對非洲豬瘟的威脅,台灣上個月研發出亞洲第一個非洲豬瘟快篩,10分鐘就能篩出病毒;此外,台灣在2013年遭遇首次流感H6N1案例,迅速和世界分享情報。台灣位於亞洲交通樞紐,如果爆發疫情,很容易影響周邊國家。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提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包含傳染病、氣候變遷等,台灣和世界衛生組織必須合作,才能共同面對威脅。」他強調,健康是人權,台灣人民的心聲必須被聽見,「我們相信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對所有人有益,世界會更健康、更安全。」

會後《美國之音》記者提問「非洲伊波拉疫情可能失控,台灣有提供協助嗎?」,陳時中回答,去年曾支助100萬美金,卻沒被WHO接受,WHO不願意也不同意台灣替世界做點事。

多國為台發聲 國際記者辛辣提問

《太平洋時報》記者追問,台灣每年都在尋求協助,但前進兩步退三步,該如何獲得進展?因議題複雜,陳時中改以中文回答表示,「參加WHO和WHA固然重要,但主權仍不能退讓。」日本《共同社》記者又問,台灣政府有沒有向中國聯繫找出共識?陳時中重申,只要沒有政治前提,台灣願意在任何層級,與中國討論健康議題。

由於記者提問越來越辛辣,陳時中開玩笑說,幾乎非衛福部部長可回答,現場一片笑聲,會後接受台灣記者跨洋專訪坦言,雖然未受邀參加,但今年許多國家為台發聲,喚起各界關心,媒體提問也相對激烈。

陳時中發WHA日誌 舉豬瘟談台灣防疫貢獻

雖然因政治因素,台灣連續三年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然而衛福部仍率團前往瑞士日內瓦的會議現場,宣揚台灣參與國際衛生事務的能力與決心。衛福部部長陳時中20日發布影片透露開幕大會前一天行程,連續進行多達12場雙邊會議,時程中也參加民團、僑團的遊行,並在接受日本共同社專訪時,舉非洲豬瘟說明台灣對於全球、區域防疫的重要性。

世界衛生大會展開 台灣宣傳「Taiwan can help

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WHA)於5月20日於瑞士日內瓦召開,陳時中已於5月17日深夜率「世衛行動團」赴日內瓦展開醫衛交流行動,與各國與國內外專業醫衛團體密切合作,並舉辦數場專業論壇,呼應今年WHA主題「全民健康覆蓋:不遺漏任何人(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Leaving no-one behind)」

陳時中發布影片表示,在日內瓦既忙碌又充實,從19日早上七點半與世界醫師會的早餐會開始,連續進行12場雙邊會議,空檔也參加民團、僑團遊行、會談,所有人都非常高興一起參與。台灣當局更安排車殼印有「Taiwan can help!」的巴士,在場邊向世界各國衛生官員伸出友誼之手。

陳時中透露,吐瓦魯次長Karlos Lee Moresl會談時第一句話就說,「我今天看到「Taiwan Can Help」的公車在路上跑!」部長語氣中透露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開心。

接受日本媒體專訪 舉豬瘟談台灣醫療貢獻

針對雙邊會談中,許多友邦都替台灣發聲,陳時中感謝友邦支持。他強調,友邦會支持台灣,是因為台灣有貢獻,例如WHO今年提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中,不管是防疫、非傳染病台灣對當地國家都做出貢獻,因此友邦幫忙也是心懷感激,期望台灣醫衛實力可以貢獻給這些國家,也是台灣對於世界的一部分貢獻。

另外有網友留言,擔憂非洲豬瘟疫情,陳時中回應,在日前日本《共同社》訪問中,他特別舉非洲豬瘟為例,說明海上還有許多豬瘟的屍體在漂流,是很大的防疫漏洞,台灣一定會做好防疫措施,希望能對世界、區域防疫都有貢獻。

高血壓降不下來怎辦? 醫界共識:導管治療

63歲黃先生罹患高血壓十餘年,雖然持續用藥控制,但血壓始終起伏不定,有時收縮壓甚至飆破180毫米汞柱。由於害怕步上父親心肌梗塞的後塵,因而決定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終於讓血壓達標。台灣高血壓醫學會理事長王宗道呼籲,民眾不僅要「知道自己的血壓(Know your number)」,更應配合醫囑將血壓控制達標,降低中風、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疾病風險。

高血壓死亡率上升最鉅 穩壓刻不容緩

王宗道醫師指出,台灣十大死因當中,高血壓位居第八,但死亡率上升最鉅。台灣超過二十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每四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但將近五百萬高血壓病患中,卻有三分之一患者不自覺有高血壓;已知高血壓患者當中,能夠良好控制血壓者也僅在三到五成之間。

如果血壓控制不良,血壓每增加20/10(收縮壓/舒張壓)毫米汞柱,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倍增。王宗道醫師強調,一般人血壓應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民眾若經診斷為高血壓,血壓在160/100毫米汞柱以下者,可先透過SABCDE(限鹽、限酒、減重、戒菸、飲食控制、適度運動)等生活方式調整,經觀察3個月後血壓仍未獲得控制,則應用藥治療。

血壓就是降不下來 導管治療助達標

不過,許多民眾吃藥後仍然無法有效控制,甚至只有四成左右患者正常服藥,或者因副作用所苦。對此,台灣高血壓學會與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發表治療共識,包括用藥效果不佳、忘記吃藥、難忍藥物副作用或是合併有器官損傷等高血壓患者,一旦門診血壓值達150╱90 mmHg(毫米汞柱),建議可使用「高血壓導管治療(RDN)」降低腎交感神經活性、積極控制血壓。

馬偕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應湘曾遇到一個男性患者,才四十幾歲、已經兩度中風,雖然用到五、六種藥物,但是血壓就是控制不下來。

李應湘解釋,腎臟在血壓的調控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若腎臟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會導致腎素分泌增加,進而提升鈉再吸收作用、降低腎臟血流,導致血壓升高。高血壓導管治療則是從患者鼠蹊部,以導管進入腎動脈後,用微能量降低末端過度活躍的交感神經活性,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

經過「高血壓導管治療」的黃先生分享,術後幾乎血壓都能維持在130、120,「在睡得比較差、心情不好的時候還是會變高,但頂多就到150毫米汞柱。」至少術後每三個月門診,幾乎都能過關。

老人血壓高就是不正常 定期量血壓保命

王宗道醫師提到,「網路上說老人血壓高是正常的,完全是錯誤資訊,高血壓標準對任何年齡層都一致,正常標準就是120/80毫米汞柱。」中華民國心臟病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補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和抽菸,控制好這「四大寇」,活到一百多歲絕對沒問題。

王宗道、李應湘和黃瑞仁三位醫師共同呼籲,治療高血壓的第一步,要正確測量血壓。除了門診測量、居家自行量測之外,24小時連續血壓測量,可以測定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均血壓值及變動的情形,對於診斷及評估高血壓患者的藥物使用情形,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