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瘀青總是不退? 恐罹患紫斑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 2014/12/14
身體有瘀青而且不會消失的人要注意了,您有可能得到紫斑症。亞東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林世強表示,發生紫斑症主要是因為血小板過少,免疫功能失衡,容易造成出血的情況,尤其是有肝病的人一定要特別注意。 紫斑症是指體表出現出血點或是淤青的現象,受壓後這些血點或是淤青並不會消失。造成紫斑症的原因為血小板太少,免疫功能失調而造成凝血功能異常,林世強主任說,血小板太少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身體製造不夠、破壞過甚,或是肝臟及脾臟很大的人,血液就容易流到肝腎裡。 一般紫斑症通常是點狀的出血,當出血量大到一個程度,經由撞擊造成血管破裂,就會像瘀青一樣一大塊。林世強主任說,紫斑若是出現在手腳上,大多是因為血管壁比較脆弱;倘若身體軀幹、屁股,以及腹部的皮膚發生瘀青的狀況,就代表血小板不夠,凝血功能異常。 紅斑性狼瘡、退縮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較差的人,由於出血控制不易,有可能會因紫斑症連帶血小板過低而造成出血。林世強進一步表示,肝炎、肝硬化等有肝病的人因為肝臟機能不好,也容易因此造成出血的問題。 林世強說,減少血栓的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等,都容易讓凝血功能異常造成出血,其症狀如無論是否有刷牙,牙齒都會出血,或是無論有否撞擊,都會有莫名的瘀青,而女性更好察覺,若是月經來的太久,都有可能是紫斑症的症狀。 林世強主任表示,要預防紫斑症發生,最好有適當作息跟運動來維持血液循環,另外,多補充維他命C跟鋅,也可以讓血管比較穩定。

嬰幼兒太安靜? 小心為發展遲緩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 2014/12/14
現代人往往孩子生的少,許多新手爸媽育兒經驗不足,又缺乏社會參照,在不了解孩子的發展里程之下,常可能忽略幼兒語言發展遲緩的狀況。臺北市衛生局於102年首創「早期療育ING,發展進階不NG」親子工作坊,透過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以「早期療育」與「親子共學」來協助,有效提升家長在居家教養的技巧,減少兒童語言表達障礙。 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的「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醫療服務資訊系統」資料分析,每年接受療育的人數約有4200人,療育兒童中,接受語言、動作和社會情緒治療的比例,分別為40%、36%和26%。新光醫院醫師謝如蘭表示,家長要觀察兒童是否發展遲緩,有幾項特徵可注意,包括嬰兒期太安靜、對聲音缺乏反應;到2歲仍無語彙、到3歲仍無句子出現;3歲後仍說話模糊不清;4歲後句子仍不到3個字等,若有類似情形,最好能把握3歲以下的黃金期治療。 為服務有需要的家長,臺北市衛生局於103年,委託臺大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及新光醫院,針對設籍於臺北市,1歲半到3歲的語言發展遲緩兒童,舉辦15個梯次的親子坊,共73組且全程免費。在每梯約6周的課程後,三家醫院在幼兒語言表達和互動,皆有明顯改善;而家長在教養技巧和減輕家庭負荷的測量中,也皆有進步,顯示親子坊的訓練,有不錯的成效。 親子坊能達到成效,主要是仰賴小班經營方式,讓跨專業的團隊能透視家庭互動和溝通障礙,並提供個別計畫。舉例來說,新光醫院在互動過程中,發現有家暴家庭,工作坊特別針對家長和幼童的情緒,提出減緩負荷的協助;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則讓疑似自閉的兒童,開始願意安慰其他哭泣的小朋友。若家中有發展遲緩幼兒,想尋求協助,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頁查詢。

保持挺胸縮小腹 有效緩解下背痛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14/12/14
「腰酸背痛不是病,痛起來是真要命!」是許多急性下背痛患者的心聲,只要一動作就會疼痛,舉凡起床、洗臉、刷牙、咳嗽、打噴嚏、坐下、起身或走路,都會帶來疼痛感,有些人甚至連基本的呼吸,都會產生刻骨銘心的刺痛。醫師提醒下背痛患者,可透過隨時保持挺胸縮小腹,來維持正確姿勢,避免病情惡化。 根據文獻統計,全世界有8成以上的人,都曾經歷下背痛,是相當常見的文明病,主要因生活姿勢不良和少部分的內科疾病所引起。臨床上有一位25歲的男性,由於上班常要扛重物,隨著時間,身體右側靠近腰部的位置,開始出現疼痛,有時疼痛感還會移到腹部。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復健科醫師連偉志表示,患者的疼痛是來自於腰椎旁肌拉傷,在透過藥物和復健治療後,仍需要持續做肌力強化運動,才能改善肌肉問題。 連偉志醫師指出,大多數下背痛是由不良的生活姿勢引起,會使背部承受不正確的外力拉扯,導致背肌負荷,便帶來疼痛。要預防下背痛,除了避免不正確姿勢外,平常可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尤其可針對背部肌肉鍛鍊,加強耐力和柔軟度。 連偉志提醒,因腰椎旁肌引起的不適,除了來自於肌肉問題外,也可能由神經根病變、內臟疾病、關節炎、韌帶拉傷等狀況導致。若有疼痛情形,應該就醫檢查,以判斷真正病因。

聽力突然衰退 聽神經瘤作怪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 2014/12/13
一位31歲健康男性,出現左耳突發性聽力不良,且有不平衡感;進一步就醫,被診斷為罹患聽神經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李國熙表示聽神經瘤(acoustic neuroma)是聽神經的鞘細胞所產生的一種良性腫瘤,多發生在單側為主;若是年輕患者,容易發生在雙側,同時伴隨第二型神經纖維瘤病。另外,接受高劑量的輻射治療後,也容易有聽神經瘤的狀況發生。 聽神經瘤常見的臨床症狀,主要包括聽力減退、耳鳴、耳悶、耳脹,其次為頭痛、眩暈、步態不穩等。若腫瘤持續變大,可能使腦神經功能受損,出現顏面麻木、面癱,甚至壓迫到腦幹危及性命。 目前聽神經瘤的治療方式共有三種,分別為追蹤、手術治療及放射治療。李國熙表示,若是小腫瘤,可採取追蹤、中顱窩手術切除或枕下經由乙狀竇後側切除,聽力保留的機會較高。若患者為較大腫瘤,手術對於聽力常造成明顯破壞,僅有特殊情況下,能保留術後聽力,手術可選擇經內耳迷路或其他術式來切除。 放射治療被俗稱為伽瑪刀,可防止腫瘤繼續變大,甚至能幫助縮小,是透過高能量放射線集中照射顱內病灶。若能愈早進行手術,併發症將愈小,早期治療更顯重要。李國熙提醒,耳朵不僅是聽覺器官,同時也是平衡器官,若持續出現聽力異常、耳鳴、眩暈、耳悶、耳脹等狀況,應及早至耳鼻喉科檢查。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