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婦人無性生活 易忽略尿道結石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2014/12/12
適當的性生活也能當做健康警報!一位年近六十的陳女士,住在台東鄉下,喪偶多年,無性生活,卻經常慢性尿路感染,尿中有黃白色懸浮物與異味,排尿時有疼痛感。服藥兩年多,症狀無緩解,最近照了腹腔X光,發現腹部有如貢丸大的鈣化影像,疑似膀胱結石;她進一步北上就醫,結果被診斷出罹患尿道憩室結石

收治這名患者的泌尿科
醫師洪峻澤表示,陳女士因喪偶多年無房事,否則如此巨大的結石會使性交疼痛到無法行房。像陳女士的結石這麼大,手術難度很高,雖然結石在尿道憩室內,但必須從陰道手術取出結石。X光顯示鈣化範圍很大,且未在膀胱下方,應不是膀胱結石。患者接受陰道內診檢查時,發現陰道前壁有直徑約4公分的硬塊;從陰道及直腸做超音波,證實是尿道憩室結石,推估病程至少3-5年以上。

尿道憩室是指從尿道往外膨出的囊狀腔室,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先天性是泌尿生殖系統的發育畸形所造成;後天性則與尿道的慢性發炎有關,通常膨向尿道後方,因此可從陰道觸診確認。
洪峻澤醫師解釋,尿道憩室結石是指在尿道憩室內滋生結石,通常大小僅數厘米(約0.5公分以下),陳女士的尿道憩室結石這麼大,十分罕見。

洪峻澤醫師提醒,女性是尿道憩室結石的好發族群,發生率約百分之三,僅少數會滋生憩室結石。反覆的尿路感染與性交疼痛是常見病徵,可利用陰道內診或超音波檢查確診,只有很大的尿道憩室結石才可能會被X光照出。憩室囊壁因長年結石發炎,不易剝離,術後容易感染及形成尿道陰道瘻管。

醫師叮嚀,性交產生疼痛感時,就要注意是否是憩室結石。憩室結石越大,手術越困難,術後產生尿道陰道瘻管(尿液會從陰道流出)的風險越大。尿道憩室結石無法預防,但可提早發現及治療。


兩招輕鬆暖身 寒冬運動免扭傷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2014/12/12
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低溫恐籠罩全台一個月,不少人會不畏寒冬也要運動;復健科醫師提醒,天氣冷,肌肉緊繃容易發生運動傷害,尤其以身體下半部的股四頭肌、小腿肌最容易拉傷、扭傷,建議運動前充分做好暖身,如提腳後勾、弓箭步,做好這兩招就能避免腿部受傷。 寒冬來了!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警告,台灣受極地冷空氣影響,將出現寒流或強烈大陸冷氣團,恐面臨10天至1個月的極低溫日子,北部氣溫下探11、12度,中南部及東部為12至14度。 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林佩欣表示,低溫寒冷的天氣,肌肉變得較緊繃,不容易伸展開,若運動前未做好暖身、拉筋,就會發生運動傷害,根據診間觀察發現,患者多以下半身的股四頭肌、小腿肌拉傷為多。 林佩欣提供兩招簡單的暖身動作,第一招「提腳後勾」,將右腳往後抬起,右手扶腳尖,腿用力手放鬆,操作完換腳換手;第二招「弓箭步」,右腳向前彎曲呈90度,左腳往後伸展,腳板要貼緊地面,操作完換腳。兩個動作每次約維持5至10秒、反覆操作20次。

咬合不好竟掉牙? 醫:牙周病加重導致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2014/12/12
高雄傳出一名中年男子因牙齒咬合不好,因而掉牙的消息,令人震驚!贗復牙周專科醫師趙培勳說,這名男子應是本來就有牙周病,而咬合不全導致牙周病加劇,才導致掉牙,並非咬合不全會導致掉牙。

趙培勳醫師表示,牙周病是慢性的齒槽骨破壞,通常都是因為口腔沒有徹底清潔,細菌引起牙菌斑,久了就有牙結石,導致各式各樣的細菌出沒在牙齒周遭,不停的釋放毒素,破壞齒槽骨,造成牙齒鬆動,嚴重時牙齒就掉落。而此病例中的男子咬合不全的問題,在臨床上稱為「咬合傷害」,是指牙齒已有位移,咬合改變,所以咀嚼時會有咬合干擾,加速牙周病惡化,使原本有牙周病的牙齒區塊更為鬆動。

咬合不全在一般臨床上的治療方法為調整咬合或做假牙。而牙周病則依病人牙周病嚴重的程度來做處理,讓細菌停止破壞,但牙周病是「不可逆」的,只能去除細菌,而被侵蝕的齒槽骨是無法回復到原來健康的狀態。

針對輕度牙周病患者(骨頭被吸收程度低於百分之20之病患);趙培勳說,每半年定期洗牙即可,而中度牙周病患者(骨頭被吸收程度介於百分之20-60),需要開刀將牙肉翻開,將牙結石刮乾淨,即所謂的牙周手術。重度患者(骨頭被吸收程度百分之60以上),一般來說,會建議病患拔除牙齒做假牙或植牙。

趙培勳醫師叮嚀,預防牙周病最好的方式是徹底清潔牙齒,使用牙線及牙間刷,睡前清潔徹底尤其重要,因為口腔的細菌為厭氧菌,睡眠時沒有空氣流通時,易孳生細菌。若民眾發現平時刷牙有流血、牙齦紅腫,或是牙齦有膿包、牙齒會晃動,務必要盡速就醫。


五大錯誤刷牙觀念 刷再久也不乾淨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2014/12/11
大家都知道早晚要刷牙,但是刷牙方法與觀念不對,即使刷再久也沒有清潔的效果。西北大學牙周病學博士車承娟醫師提出民眾五大錯誤刷牙觀念,並提供正確刷牙法。

一、刷牙前先沾水?
大部分的人都有先用牙刷沾水後再刷牙的習慣;不過,一旦牙刷碰到水分後,牙膏就容易起泡,所以在刷牙時會有「刷很久」的錯覺,其實根本還沒有完全清潔。牙膏的功能就是透過潔牙成分與牙齒持續摩擦,去除牙齒上的細菌與髒東西。建議擠上牙膏後,不要沾水,慢慢刷到牙膏出現泡沫。

二、起床後馬上刷牙?

大多數人的早晨是起床刷牙後,才開始吃早餐。但因為飯後口腔中會產生酸性物質,所以建議餐後刷牙,或是利用牙線將齒垢清除,才能真正減少酸性物質的形成。


三、使用冷水刷牙?
研究發現,最適合刷牙的水溫是與體溫相近的37度,剛好也是最適合牙膏內的氟揮發的溫度。冷水對於有敏感或牙周病患會造成牙齦酸痛、出血,不宜用冷水刷牙。

四、刷牙刷越大力越乾淨?
許多研究都指出,最好的刷牙方式是每次能刷到2-3顆牙。但因每顆牙齒的大小不一,所以不是刷得越大力就越乾淨,是牙齒表面每一個角落都能清潔到才是關鍵,力量太大,反而傷害琺瑯質。而為了要一次能刷到2-3顆牙,建議選用一把刷牙大約2.5顆牙齒寬的牙刷,才能將刷頭伸到口腔後方。

五、刷牙時間越長越好?
刷牙的目的是清潔口腔、清除口腔細菌與牙菌斑、如果沒有做好清潔,容易導致牙齦發炎、蛀牙等。最好的刷牙方式是每次能刷到2-3顆牙,如果每次都能刷10下,而且牙齒的表面都能清潔到才是潔牙的重點,與時間長短較無關係。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