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滿臉「豆花」慢性病 青春不留疤要早治療

常見的青春痘,也被稱為痤瘡、面皰或毛囊炎,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據統計,12~25歲的人,有高達85%的人,有痤瘡困擾。

痤瘡若沒有早期治療,很可能會留下疤痕,而且痤瘡其實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慢性病」,因此有類似困擾的人,建議及早就醫治療。 被俗稱為青春痘的痤瘡,引起的原因可分為四種,分別是過量的皮脂分泌、毛囊開口的異常角化、痤瘡桿菌聚集和發炎反應等,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

若以型態分類,痤瘡可分為粉刺型、丘疹膿皰型與結節囊腫型三種,嚴重程度則因病灶數目來決定,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此外,有少部分的人,是因為內分泌問題、遺傳性疾病、藥物使用、環境暴露或不適當的化妝品使用,而形成痤瘡。

鄭百珊指出,臨床上有一些皮膚疾病,也常被誤認為是痤瘡,像是丘疹膿皰型酒糟、皮膚蠕形蟎蟲毛囊炎、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結節性硬化症、顏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瘡等等。因此,有痤瘡問題應該經由專業醫師診斷,找到對的方式治療。由於網路上關於痤瘡的治療方式百百種,提醒不要誤信資訊,嚴重可能造成留疤等風險,不可不慎。

目前治療痤瘡可採外用藥膏,或合併口服藥物使用,常見的外用藥膏有外用抗生素、過氧化苯甲醯、外用A酸、杜鵑花酸、硫磺;口服藥物則包括抗生素(四環黴素衍生物)、A酸 (Isotretinoin)及賀爾蒙療法。鄭百珊說,若女性以四環黴素衍生物抗生素或口服A酸來治療時,由於有致畸胎性,所以必須在停藥1個月後才能懷孕。服藥期間可能會出現口、唇、眼、皮膚乾燥的副作用,也需要追蹤肝功能及血脂肪變化。

 

滿月娃竟血便 輪狀病毒惹禍

一名1個多月大的嬰兒,日前突然一天拉水便數十次,甚至帶有血絲,家長趕緊送醫檢查,確診感染輪狀病毒,醫師立即施打點滴治療,寶寶住院長達1星期才痊癒,嚇壞了新手爸媽。

收治個案的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江明洲指出,目前正值輪狀病毒好發季節,1歲以下嬰幼兒抵抗力較低,特別容易感染,症狀包括腹瀉、嘔吐、發燒,也可能合併咳嗽、流鼻水等類似感冒症狀,嚴重恐發生脫水,導致休克,甚至危及性命。

江明洲強調,輪狀病毒的侵襲力極強,只要10顆病毒就會引發症狀,病毒常附著在玩具、器皿、門把、馬桶等長達10天,甚至更久,容易透過嬰幼兒吸吮手指、咬玩具等行為造成感染。

一旦感染輪狀病毒,只能補充電解質,幫助寶寶緩解症狀。江明洲建議,寶寶6周時就應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有效預防感染,目前市面有單價及五價疫苗,只要完整接種,都可提供9成以上的保護力。 江醫師也特別提醒民眾,應落實勤洗手,並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不生飲、生食,與他人共食使用公筷母匙,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若出現腹瀉、嘔吐或其他腸胃症狀請及早就醫。

 

寶寶喝母奶 會得到奶瓶性齲齒嗎?

當孩子開始長出人生的第一顆牙時,媽咪們就要更加注意孩子的口腔清潔。許多孩子習慣「奶睡」,一定要邊喝奶邊入睡才有安全感,寶寶含著奶瓶吸吮而睡著時,容易得到專屬於嬰幼兒的蛀牙,就是所謂的「奶瓶性齲齒」。那麼,喝母奶的孩子,是不是就不會有奶瓶性齲齒呢?

美國哈佛大學牙醫學博士陳俊龍表示,寶寶得到奶瓶性齲齒是因孩子喜歡含著奶嘴睡覺,而在口腔吸吮的動作當中,舌頭會頂住下排牙齒;因此,這類寶寶的蛀牙範圍會集中在上排門牙,有些寶寶甚至連後排牙齒都蛀掉了,因為父母疏於清潔。

那麼,喝母奶的寶寶是否就不會有奶瓶性齲齒了呢?因為名稱的關係,常讓父母以為這類型的蛀牙只發生在使用奶瓶的寶寶。陳俊龍博士解釋,即使是喝母奶,如果喝完沒有清潔牙齒,加上入睡後口腔唾液的分泌大量減少、空氣流動低,寶寶的口腔自淨功能就會停止作用;所以,就算是喝母奶的寶寶還是會發生蛀牙的,在臨床上稱之為「幼兒早發性蛀牙」來與「奶瓶性齲齒」區分。

陳俊龍醫師進一步說明,喝母奶的寶寶,次數與時間都比瓶餵的寶寶還多,所以口腔呈現酸性的時間也比較長,所以讓細菌有機可趁,寶寶就容易蛀牙;而細菌通常都不是只附著於某一顆牙,多是附著在一個範圍(可能會有兩、三顆牙的範圍),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一顆蛀牙時,其實這顆牙的左右兩側牙齒,可能也岌岌可危了。

陳俊龍博士建議,只要掌握大原則就可避免寶寶蛀牙,只要養成寶寶喝奶後馬上清潔口腔,養成喝奶後喝水的習慣,減少口腔呈現酸性的時間,就可大大降低蛀牙機率。

嬰幼兒腹脹擦薄荷油 恐有致命危機 

新生兒有腹脹、腹絞痛,或感冒鼻子不通等症狀時,家長常會使用薄荷油舒緩不適感,兒科醫學會指出,此法不但無效,且薄荷具有神經毒性,容易引起呼吸停止,尤其對於患有蠶豆症的小朋友,更會造成溶血性貧血及黃疸,可能危及性命。

薄荷具有芳香及清涼的作用,通常添加於化妝品、菸品、酒類、茶、殺蟲劑、清潔劑、糖果、口香糖、牙膏、漱口水、洗髮精、肥皂、精油中。不過,兒科醫學會祕書長李秉穎強調,含有薄荷的產品,都不適合2歲以下的嬰幼兒使用。

李秉穎表示,薄荷對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雖然可達到止癢、止痛、止咳的功效,但可能引起嬰幼兒癲癇、意識障礙、呼吸抑制等神經不良反應,尤其內服或塗抹於鼻孔、臉部、胸部,影響更大。

李秉穎強調,薄荷的療效尚未經研究證實,對於舒緩腹脹、腹絞痛都沒有幫助,不建議嬰幼兒使用,患有蠶豆症者更應禁止使用,容易造成溶血性貧血及黃疸,另外,孕婦、哺乳者也應避免接觸,以免影響小朋友健康。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