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眩暈合併噁心 恐因自律神經失調

1名40歲婦女,半年來不斷出現眩暈合併噁心、嘔吐等症狀,甚至一度走路不穩,直到某次昏倒才緊急就醫,經診斷後醫師確診為自律神經失調所導致;高雄開業中醫診所院長蘇聰明指出,主要是因患者內淋巴分泌過多,且吸收功能障礙,經由服用導水止眩湯後,才逐漸舒緩。

臨床上,許多患者都曾有暈眩經驗,若是偶爾出現並無大礙,但若長期出現類似症狀,就恐是因器官病變、中樞或腦神經異常等因素導致;蘇聰明說,眩暈症主要是因缺鐵性貧血所致,但像是內耳性眩暈、腦動脈硬化、高血壓或心律不整等也都會有類似情況,因此必須加以診斷,對症下藥。

醫師蘇聰明進一步說明,臨床上較常見氣血虧虛、肝火上擾、痰濁上逆以及腎精虧耗等四種病因,像是中老年人或身體較虛弱的人最常出現氣血不足,容易有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現象,這時就適合以補養氣血治療,另外,像是肝火上擾的患者,音也會出現頭痛、急躁失眠等現象,則可以清肝降火的藥方治療。

若屬於痰濁上逆患者,多出現視物旋轉、眼前發黑、不敢睜眼等症狀,治療上則建議以化痰除濕、健脾和胃為主;蘇聰明提醒,導致眩暈症原因較多,但多與肝、脾、腎相關,患者應配合醫師詳細評估和診斷,找出原因,才能真正對症下藥,達到治本的效果。

糖尿病控制不佳 恐引發足部病變

64歲的劉小姐,患有家族遺傳糖尿病,近期出現運動衰弱和感覺喪失的狀況,還伴隨不適當的承重現象和足部結構變形,造成足部疼痛痠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復健科主任孫丕昌表示,足部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可能造成患者失能,甚至死亡;糖尿病患者應特別留意足部病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針對劉小姐的症狀,孫丕昌先評估其神經病變和血液循環狀態,排除了骨髓炎的可能性,建議患者穿著舒適鞋襪,定期修剪指甲保持乾淨,並每天檢視足蹼及足底有無受傷,一旦有小傷口應立刻就醫。孫醫師說,糖尿病可能造成各種足部問題,為避免感染、截肢等嚴重併發症,或危及生命等狀況,應早期預防,若發現症狀應及早治療,以免延誤就醫。 孫丕昌醫師指出,糖尿病不僅是一個古老疾病,也是目前盛行全球的文明病,在高度進化和富裕國家,糖尿病是主要慢性疾病之一。根據過去幾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統計,糖尿病多排名在第四或五名,不可忽略的是其併發症,包括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等,皆列在前十大死因中。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加強對民眾宣導,關於糖尿病的認知和預防併發症發生。 足部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可能造成足部潰爛、感染、截肢,進而使患者失能甚至死亡,社會和醫療成本也需付出龐大支出。根據統計,在非外傷造成的下肢截肢,所有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和糖尿病控制不良有關,多半形成下肢病變。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常併發周邊血管病變,造成足部缺血,加上神經病變,而出現足部感覺減弱、畸形等狀況,一旦發生感染,恐致嚴重足部問題,不得不慎。

改善胃食道逆流 五面向著手

再過不久即將迎接農曆新年到來,長假期間往往會享受美食,但對胃食道逆流的患者而言,可能因飲食型態改變造成疾病發作,必須特別注意。奇美醫學中心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謝秉欣表示,平常可從生活和飲食習慣調整,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病情,有五個重點可提供民眾參考,包括減重、飲食控制、避免暴飲暴食、睡前避免消夜,以及睡覺時抬高床頭等。

食道是連結喉嚨和胃部的管狀器官,位於胸部正中央,長度約20~25公分,功能是幫助吞嚥,一旦食道有問題,便常出現胸部不適或吞嚥困難的現象。其中,國人常見的胃食道逆流,症狀有胸口灼熱或出現火燒心,發作的時間以三餐後、躺平時或彎腰時最常出現。

另外,逆流也是症狀之一,指的是胃部的內容物倒流到咽喉,若內容物很酸就是俗稱的溢赤酸。最後一種症狀是吞嚥異常,會感覺胸口後方或喉嚨出現卡卡的狀況。 然而,一些患者會出現非典型症狀,包括咳嗽和胸痛等,往往需要進一步檢查才能被發現是胃食道逆流。

發生胃食道逆流可歸類為三大原因,包括食道蠕動機能不足、胃部消化機能不良,以及賁門的自動門故障。賁門是胃和食道的交接口,一旦賁門鬆弛,將會使胃部內容物逆流到食道之中。根據研究,有三類因素特別容易誘發胃食道逆流,分別是飲食、藥物和抽菸等。

謝秉欣提醒,胃食道逆流不可輕忽,當疾病慢性化可能引發併發症,包括慢性咽喉炎、聲音沙啞、食道潰瘍及狹窄等,嚴重更可能惡化為食道癌。要防範和改善病情,可從五面向下手,根據研究,體重過重的人,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比例是正常人的1.4倍,因此可從減重做起;飲食避免咖啡、酒精、巧克力、甜點、番茄等;吃飯採少量多餐,以七分飽為原則;睡前不吃消夜;睡覺時可將床頭抬高等。

 

 

冬季養生 應以頭部保暖為先

冬季氣候寒冷,陰氣旺盛,中醫認為,冬季最應避寒保暖,養生保健極為重要。尤其是老年人內臟與生理都衰退、老化,體溫調節能力與耐寒能力均下降,更要重視各方面保暖,方能安度寒冬,笑迎春天。

開業醫徐仁德醫師表示,中醫認為「頭是諸陽之會」。人體陽氣最容易從頭部散掉,如同熱水瓶不蓋塞子一樣。根據文獻記載,人體在靜止狀態下,不戴帽子的人,在環境溫度為1℃時,從頭部散失的熱量占人體總量的三分之一,4℃時為二分之一,-15℃時高達四分之三,所以做好保暖是冬天最重要的事情。而且為了減少體熱的散失,寒冬中戴一頂合適的帽子,不僅可以保暖,還可減少熱能的散失。

俗話說,「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徐仁德醫師指出,外出時更需要戴帽子,否則頭部暴露受寒冷侵襲,血管收縮,神經痙攣,肌肉緊張,很容易引發傷風感冒、頭痛鼻塞、牙痛、三叉神經痛、面癱嘴歪、胃腸病復發,甚至更為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

徐仁德醫師強調,冬天也是適合養生進補的季節,冬令食補是民間節令大事,冬季養生可配合食補,依中醫傳統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的理論,可知冬季最適合調養身體,以儲備隔年身體能量的好時機。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