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爬山後腳劇痛 男子罹足底筋膜炎

一名45歲男性,春節連假到戶外爬山健行,返家後出現右足疼痛,將近兩周都無法行走,至醫院就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符民意表示,經診斷發現,患者罹患足底筋膜炎,透過藥物及復健治療,已恢復健康。足底筋膜炎一般好發於扁平足或高弓族,或體重過重、久站久走的族群;若不幸發生,應立即就醫復健。

符民意指出,足底筋膜的位置是連接跟骨及趾骨,是足部用來吸收震動能量的主要結構;一旦承受過度的拉扯或傷害,可能產生退化或發炎疼痛。好發族群是足底受力不平均的扁平足或高弓族;或足底承重負擔較大者,如體重過重或久站久走的族群。最常見的狀況是在長時間休息後,開始踩踏行走時,例如早上下床的第一步,足跟會出現劇痛,多走幾步後緩解,但走多、走久後,疼痛會再度加劇。

一般足底筋膜炎大多發生在足跟偏內側,目前臨床診斷可用肌肉骨骼超音波影像,確認足底筋膜是否有厚度改變來確診。符民意說,大多數患者可利用保守治療來改善病情,首先應避免會引起疼痛的活動,如跑步、長時間行走,在活動後應立刻冰敷。另外,也可接受物理治療,如超音波、經皮神經電刺激治療;若病情嚴重,可透過局部注射改善。

雖然足底筋膜炎很擾人,但只要適當改善運動型態,並接受治療、復健,加上足部照顧伸展運動,一段時間後,又能健步如飛。符民意推薦幾項足部運動,如利用弓箭步或用浴巾牽拉前腳掌,伸展阿基里斯肌腱,每次維持20秒,10次為一組,每天可做3組;腳掌往外往內翻轉以伸展足底筋膜;以坐姿用腳底來回滾動高爾夫球或圓棍,每次3到5分鐘,每天2至3次;若是高足弓或扁平足,則可用矯正鞋墊加強支撐,或減重來減輕足部負擔。

輪狀病毒來襲! 一家四口都病倒

日前一名讀幼稚園的女童感染輪狀病毒,出現嚴重上吐下瀉住院接受治療,家長請假輪流在醫院照顧都幾乎快忙不過來了;不料,兩天後,輪狀病毒在家裏擴散,連兩個小的雙胞胎也不幸中標,起初只是嘔吐、腹瀉,後因無法正常進食出現脫水症狀需住院治療,最後因日夜照顧小孩子缺乏休息的陳媽媽,抵抗力下降也出現腹瀉腹痛症狀,還到急診就醫,一家人有四口全部病倒!前後這三位孩子整整住院了一個星期。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李俊毅說,輪狀病毒感染在台灣雖然很少致命,但主要侵襲幼兒,嚴重的上吐下瀉容易造成脫水而需住院,讓照顧者疲於奔命。

李醫師表示,台灣醫療進步,感染輪狀病毒容易導致脫水但很少致命,每到冬季,因輪狀病毒住院的病童就會增加,主要症狀會先吐得很厲害,之後伴隨明顯腹瀉,嚴重會出現脫水,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常需要住院治療,雙薪家長在照顧上的壓力很大,尤其孩子因嘔吐腹痛藥吃不下又高燒起來,容易造成家長極度困擾與不安。

「家長經常會是輪狀病毒的傳播者,卻不自知。」李醫師說,成人雖然感染輪狀病毒,但是免疫力強,並沒有出現症狀或復原很快,令人擔心的是一旦接觸家中的幼兒,便容易造成嚴重感染。很多家長常疑惑,為什麼小寶寶沒有出門還被傳染了輪狀病毒,其實就是家長從外面將輪狀病毒帶回家。

李醫師提醒,目前預防輪狀病毒感染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口服疫苗。輪狀病毒疫苗具有很好的保護力,從寶寶出生兩個月後就可以使用,目前國內的疫苗有兩種,一種口服兩次,一種口服三次,根據研究顯示投藥次數愈高,保護效果愈好另外,台灣本土的研究也證實,兩種上市的疫苗都有很好的保護效果,其中口服三次有高達97%的保護力。

雖然不是使用疫苗就確保不會得病,但是近幾年的臨床經驗顯示,因輪狀病毒感染住院的孩童多數都沒有使用過口服疫苗,使用過疫苗的孩子雖然也有機會受到感染,但因具有一定的保護力,症狀可以減輕到不用住院,或是只需住院1-2天就好,不只孩童受到保護,家長的壓力也會減少許多。

「歐美的輪狀病毒疫苗使用率達八九成以上,群體保護已經形成,遭受感染的風險也會降低。」李醫師說,因為台灣的輪狀病毒疫苗普及率只有四成,暫時無法產生有效的群體保護力,鼓勵家長為了孩子的健康讓嬰幼兒使用疫苗,幫助寶寶抵禦輪狀病毒的威脅。

除了疫苗以外,李醫師更提醒家長要注意,因為家長是孩童感染疾病最大的媒介,回到家一定要趕快洗手,換好乾淨衣服,做好口鼻衛生才能接觸幼兒;若家裡已經有生病的小孩,接觸小孩、處理小朋友的嘔吐物等也要格外小心,公用環境和器具都要以漂白水消毒,以免再次傳播病毒。

兒童用藥把關 「五要五不」

目前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腸胃炎的盛行時期,許多染病的兒童都需要服藥治療。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兒童使用藥品時,應特別注重安全性,以「五要五不」的理念把關,應於就醫或領藥時,諮詢醫師、藥師,了解藥品的使用方式及可能的不良反應;若用藥後出現不良反應,可立即通報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

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未正確使用藥品,不僅可能造成藥效無法發揮,更可能提高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尤其兒童的身體器官尚未發育成熟,對藥物的吸收、代謝、排除等功能,都與成人不同,對於藥物造成的副作用,也多呈現不同的敏感度及嚴重性,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相對較高。

建議家長,兒童用藥應採五要五不的重點,五要分別要是核對藥袋資訊、要使用正確的給藥技巧、要注意兒童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要記錄兒童過敏的藥品、如有疑問,要諮詢藥師或醫師等。而五不則是,不要自行購藥給兒童使用、不要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不要任意放置藥品、不要自行使用以前未使用完畢的藥品、不建議藥品和果汁、牛奶一起使用等。

衛生福利部為確保藥物安全和醫療效能,目前已建置藥物安全監測,可即時監視國內外藥物安全訊息,包括設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藥物不良品通報中心,並對於藥物安全性和療效隨時評估。因此,若醫療人員或病患,疑似因使用藥品造成不良反應發生,或發現疑似不良品,可通報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

老媽媽愛囉嗦 原來是憂鬱症引起失智

北市一名60多歲婦人,因寡言、不愛與人互動被醫師確診為憂鬱症,今年春節全家團圓時,發現婦人不斷地重覆問孫女同樣的問題,孫女覺得婦人囉嗦,向母親抱怨,婦人的女兒驚覺有異,母親不愛說話,怎會囉嗦呢?旋即帶婦人前往檢查。經過醫師診斷,確定婦人罹患了失智症,且懷疑是因憂鬱症所導致。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養生,人類的平均壽命也隨之拉長,衍生出老人照護與退化疾病就越來越多,而失智症(老人癡呆症)就是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顯示,65-69歲的台灣人,大概有1%患有失智症,每增加5歲,這個比例就會倍增,到了90歲以上,就超過三成的民眾都患有失智症。 亞東醫院神經內科賴資賢醫師表示,失智症是記憶力的退化,尤其是短期記憶力,如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重複相同問題、故事和陳述、學習在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如遙控器等、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 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呢?賴資賢醫師解釋,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原因,是一種退化性疾病,所以年紀越大,越容易得這種病。造成退化的原因還不完全知道,但病人的大腦會有萎縮,隨著時間過去,病人的症狀越來越嚴重,大腦的萎縮也越來越明顯。 賴資賢醫師進一步說明,有些病患是血管性失智,因腦部血管硬化造成,此類的失智也越來越常見,因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增加了疾病的發生率,如抽菸、喝酒、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痛風、壓力等。阿茲海默症和血管硬化可能同時出現,稱為混合型失智症。 醫師說,心理疾病也會罹患失智症智,病例中的婦人就是老年憂鬱症患者,因腦部血管硬化而引起失智。罹患血管性失智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甲狀腺功能過低、維生素B12缺乏、梅毒、愛滋病、水腦症、腦瘤,或是心理性的疾病,若是針對這些原因做治療,失智症是有可能被治癒的。此外,要預防老年癡呆,要從身體、心靈和社交做起。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