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天天吃甜點喝咖啡 OL滿口爛牙

一名23歲的上班族龔小姐,平時喜歡在下午吃甜點、喝咖啡,但工作忙碌常忘記潔牙,長期下來,蛀牙高達20多顆,且滿口牙結石衍生牙周病,年紀輕輕的她滿口爛牙,常被嘲笑像老太太,外出只能戴口罩遮掩,苦不堪言。

收治個案的開業牙醫診所副院長郭家群指出,該女嗜吃甜食、喝咖啡,又沒有及時潔牙,其口腔環境長時間處於酸性狀態,容易增加蛀牙及牙齒酸蝕風險,造成牙齒脫礦、產生蛀牙,甚至罹患牙周病。

口腔內的食物殘渣未清除乾淨,是導致蛀牙及牙周病發生的主因之一,由於食物殘渣經發酵後會造成口腔酸鹼失衡,滋生的牙菌斑會附著於牙根、牙齦,久而久之破壞牙齒、牙周,形成蛀牙、牙周病。

「吃完食物最好先漱口、再刷牙。」郭家群強調,尤其吃完含醣類的食物,會造成口腔酸鹼值驟降,應及時潔牙,並使用牙線加強清潔;若工作忙碌不方便,可使用漱口水或嚼食無糖口香糖,讓口腔保持中性環境,也可降牙齒酸蝕發生率。

 

 

類固醇吃太多 當心罹患骨鬆!

一名65歲婦人,10年前因關節持續疼痛、腫脹,而至醫院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10年來靠著服用類固醇、止痛藥及抗風濕藥物控制病情;不料,日前她因下背痛至醫院照X光,結果發現,其胸椎及腰椎已有多處嚴重的壓迫性骨折,骨質疏鬆指數(T-score)也嚴重達-3.3;若不及時治療,當心跌倒後會因嚴重的失能,而影響生命安全。

黃文男,台中榮總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指出,一般患者連續使用類固醇超過3個月,就是骨鬆的高危險群,上述婦人已服用超過10年,更是要注意骨鬆的症狀,應盡速使用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避免骨鬆及骨折情形持續惡化。

黃文男醫師解釋,一般來說,年長者與停經後婦女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其實長期服用類固醇者,也是骨鬆的高危險群。類固醇藥物多半用來治療發炎症狀,多數有紅斑性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常會服用類固醇藥物控制病情。

人體骨質密度取決於成骨細胞及蝕骨細胞的活性,成骨細胞會製造新的骨頭,蝕骨細胞會將老舊骨頭清除,當人體使用過多類固醇時,成骨細胞將遭到抑制,蝕骨細胞則加速其骨質流失,形成一個不平衡的狀態,骨質疏鬆就容易找上門!

黃文男醫師強調,正常的T-score在–1以上,一旦低於-2.5時,表示患有骨質疏鬆症。目前根據健保規範,有部分藥物能夠治療服用類固醇所引起的骨鬆症狀。但是,像上述較嚴重的骨鬆患者,建議使用增加成骨細胞活性的藥物,加強骨密度生成,提醒患者使用各類骨鬆藥物必須遵循醫囑;若引發身體不適,請盡早告知醫師,以免延誤治療。

骨鬆為無聲無息的疾病,黃文男醫師建議民眾,平時應盡量儲存骨本,多補充足量的鈣片、維他命D,以及從事適當的運動,能夠強化骨頭的生成;若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患者,需及早檢查是否有骨質疏鬆現象,另外,家中若有年紀較長者,應注意避免跌倒外,必要時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及早發現、及早對抗骨質疏鬆症!

 

中藥使用碳酸鎂? 醫:胃達樂屬西藥

近日來工業用碳酸鎂混入藥品鬧得沸沸揚揚,有新聞報導,許多藥廠也向誼興公司購買工業用的碳酸鎂,進而製作成胃散與科學化的中藥流入市面上,民眾可能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吃進了重金屬。

台灣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表示,領有中藥藥品許可證的藥製劑之成藥,共計有九項產品含有碳酸鎂成分。經調查後,發現其中有八件藥品使用碳酸鎂,但均符合法規規範,而另有一件產品待查驗中。

且有媒體報導,中藥濃縮製劑的賦型劑可能會用到「碳酸鎂」,對此,中醫師公會秘書長柯富揚醫師表示,經查證衛福部許可證資料,目前未看到含有「碳酸鎂」成分之中藥濃縮製劑。而至於前日公告之鄭杏泰胃達樂以及張國周強胃散是屬於「西藥」的成藥,僅是在藥品成分中混用了「中藥」,但並不因此就是中藥。

因此,許多民眾偏好服用溫和不刺激的中藥,但卻因為此次事件發現這些藥品都不是中藥,究竟該如何分辨中西藥呢?柯富揚醫師解釋,因目前衛福部核准之成藥沒有明顯標示屬於中藥或西藥的成藥,從核發藥品許可證,民眾是無法由許可證字號來區分,不過,有一個小技巧可分辨,看其成分標示方式,如果屬西藥皆以英文方式書寫,中藥許可證其成分以中文方式書寫。

 

幼兒糖尿病 家長態度成治療關鍵

談到糖尿病,許多人認為是中老年人才會得到,但其實小孩也會罹患糖尿病,尤其是第1型糖尿病;一旦罹病就必須終生仰賴胰島素。康泰基金會主任王憶敏表示,孩童是否能適應疾病,家長態度成為關鍵,若以嚴厲禁止甜食的方式,可能適得其反,孩子更無法配合控制血糖。

「糖尿病不是中老年人才會罹患的疾病嗎?」、「我的孩子這麼小,怎麼會有糖尿病?」李媽媽哭著問。原來李媽媽才5歲的兒子,被診斷出罹患第1型糖尿病,必須終生注射胰島素,讓她難以接受。另一位母親也說,為了控制孩子的血糖,無形之中對孩子造成壓力,後來孩子為了呈現漂亮的血糖值,甚至借用同學的血液量測,或驗血時多塗酒精來稀釋血糖。

王憶敏透露,第1型糖尿病童的家長,除了上班時的工作壓力,下班還需為孩子的血糖擔憂,深怕控制不好而產生併發症。因此,許多家長會忽略,他們對孩子的態度,成為小孩的壓力來源,將直接影響血糖好壞。有位媽媽分享,當她發現女兒的血糖變高時,並不會責罵她,反而共同探討血糖變高的原因;並帶她去美食導覽,一起研究若要吃美食,應該注射多少胰島素,不因病情犧牲生活品質。

為了掌握病情,第1型糖尿病的家長,應該了解如何陪伴孩子面對疾病,培養正確飲食習慣。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