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幼兒益生菌如何補充才能「益身」 專家來解惑

新手爸媽都知道,寶寶補充益生菌不僅可守護孩子腸胃道的健康,還能預防過敏,但是,你知道益生菌該怎麼選、如何吃?所有的益生菌都是好菌嗎?乳酸菌就是益生菌嗎?

益生菌不僅對成人的好處多多,更可以強化嬰幼兒的免疫系統、改善過敏症狀,甚至有研究指出,針對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都可緩解不適感。

王壯銘,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免疫科主任,表示,簡單的說,益生菌就是可以促進腸道菌種平衡的物質,而乳酸菌可說是益生菌中最常見的菌種。乳酸菌有很多種類,只有特定的菌種才具有特定的保建功效,而非所有乳酸菌都是好菌。又因為氣候的因素,敏兒多,從小對抗過敏已是父母的新課題了。

而對於何時該給寶寶服用益生菌,醫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醫師認為從寶寶四個月大開始食用副食品就可添加。對此,王壯銘醫師說,他主張從寶寶出生就可以吃益生菌。像是喝配方奶的寶寶,媽媽就可在泡奶時加入益生菌;而喝母乳的寶寶,媽媽可服用益生菌、深海魚或魚油,藉由母奶讓寶寶攝取到營養素。要注意的是,水的溫度常溫即可,切勿使用熱水或冰水。

王壯銘醫師解釋,因嬰兒出生後,乳酸菌就會進駐到腸道中,此時就是開始免疫系統發展、運作之始。為什麼益生菌能夠保健腸道?因乳酸菌會攻擊腸道中的壞菌,並且促進腸道免疫系統的運作,因此,免疫系統就會在高度戒備狀態。

人體的腸道長達150公分以上,幾乎等同於一個成年女性的身高,那麼,要補充多少的益生菌才足夠呢?曾有研究指出,每一個成人每日應攝取50億的益生菌。對此,王壯銘醫師說,因為人體的腸道裡有10的13次方的細菌,就算是劑量高達50億的益生菌,也受限於腸道長度的限制,僅能達到10的8次方左右。醫師叮嚀,保養腸胃道應從小做起,每天攝取足量的益生菌,才能提升免疫力,避免過敏上身。

 

開心手術後復健 準確監測是關鍵!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穿戴裝置成為接下來最令人期待的新科技,隨著「運動手環」的推出,運用在自主訓練,甚至是醫療復健上,不但可即時掌握運動狀態外,還可整合數據,讓健康也可以「很智慧」。

劉家豪,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表示,許多有接受「開心手術」的患者在術後多需要做心肺功能訓練,完全不動反而會延緩身體的復原。因術後病人的身體較虛弱,活動與復健皆需要嚴格監測來幫助復健。

一般而言,在醫院中有精密儀器可幫助記錄病患的運動項目、時間等,再由醫師與復健師評估復原狀況。 那麼,出院回家後如何監測復健情況呢?劉家豪復健師說,返家休養前,復健師都會教導病患與家屬居家的復健工作與運動內容,並要求紀錄下活動內容,以便下次回診可讓醫療團隊視情況調整復健內容與觀察。

因現在有許多科技產品可幫助病患紀錄運動內容,如智慧裝置連接上運動手環,與專屬APP或其它應用程式來設定每天的目標和提醒,甚至是全天候監測,進而分析使用者的運動數據,讓病人看得見自己的進步,提高復健的意願與信心。不僅是生理上的復健,同時也是心理上的鼓勵。

劉家豪復健師叮嚀,術後應做上半身與下半身的輕度伸展運動,以維持肩膀柔軟度及關節運動,減輕因傷口造成之不適,漸漸增加胸部、肩膀和手臂肌肉的張力及伸展度;下半身則可做些腿部運動有助於維持肌肉張力,並且可以預防下肢靜脈血液鬱積,以改善循環。而術後復健應持之以恆,可從輕度運動加強至重度運動,務必記得準切地紀錄下每日的復健活動內容,術後活動都不是一蹴可及的,確實做好復健工作、依階段調整復健強度,可幫助病患在日後的生活起居上不需依賴他人,重回健康人生。

 

春夏易被蜜蜂叮咬 小心嚴重恐致命

1名48歲男性,不小心被蜜蜂叮螯食指指甲縫,沒想到瞬間舌頭麻木,就連講話都語無倫次,差點喘不過氣,緊急就醫治療;澄清綜合醫院急診室主任蔡坤曆指出,患者經由給予抗組織胺及類固醇藥物、輸液治療後,才順利減緩全身性過敏症狀。

蜜蜂叮咬後會注入蜂毒蛋白,對人體而言屬於抗原,不但會引起過敏反應,也可能會因組織胺等被釋放,導致傷口附近神經被刺激,產生疼痛;蔡坤曆說,嚴重時,患者不但會出現全身性過敏反應,還是出現支氣管水腫、呼吸困難等症狀,不得輕忽嚴重性。

通常以雌蜂為毒針,且呈倒勾,被叮後,針多會留在體表,大多數會產生局部反應,僅少數會出現嚴重中毒或過敏症狀;尤其,春夏季節屬於蜜蜂採蜜旺季,建議民眾出遊盡量穿著淡色服裝,且勿擦香水,萬一被一群蜜蜂追趕,最好跑進室內。

一旦被蜜蜂螯傷,應盡快冷敷傷口,再透過氨水塗在傷口上,幫助止痛;蔡坤曆提醒,萬一出現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過敏反應,應盡快先在螫咬處上兩寸處綁上手巾,且立刻就醫治療,避免症狀持續惡化。

 

B肝帶原不在意 他長肝癌2.6公分

52歲的張先生,年輕時抽血檢查,發現有B型肝炎帶原,但卻不以為意,直到去年聽到廣播得知免費肝病篩檢訊息,想說去檢查看看好了,進一步抽血檢查竟發現,其肝臟長出直徑2.6公分腫瘤,所幸電燒治療病情獲得控制,目前定時回診追蹤。

據統計,成年人有18%是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約2至5%。根據研究數據顯示,B肝帶原者罹患肝癌的機率,是非帶原者的100倍以上,而C肝帶原者罹患肝癌的機率,則是非帶原者的35倍,可見B、C型肝炎與肝硬化、肝癌密切相關。

許金川,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指出,肝癌個案,有8成以上都是B、C肝炎帶原者,但多數肝炎帶原者都沒有症狀,也未定期抽血及超音波檢查,直到少數患者出現食慾不振、全身無力、疲倦、噁心、嘔吐等症狀,才就醫檢查,往往已錯失早期發現病兆的時機。

粘曉菁,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副執行長,則建議,肝炎帶原者應每6個月接受抽血及超音波追蹤,透過兩者搭配,才能及早發現肝腫瘤。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