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心腎病患要注意! 胃藥切勿長期服用

連日來鬧得沸沸揚揚的黑心藥散摻入工業用碳酸鎂引起民眾恐慌,連知名藥廠都出包!到底台灣人有多愛吃胃散?為什麼要吃胃散?胃散有什麼作用呢?

張雅惠藥師說,胃散就是胃藥的一種劑型,就像胃錠、胃乳一樣,多是用以中和胃酸之用。我們常聽見的胃藥,其實就是制酸劑,一般而言,若是因胃酸分泌過多所引起的腸胃不適來使用制酸劑,較為恰當;但倘若胃部不適並非由胃酸分泌增加所引起,則使用胃藥,其實藥效有限。

為什麼許多人常會在服藥後再吃胃藥呢?張雅惠藥師說,其實服用藥品引起的腸胃不適機率非常小,多在停藥之後就可緩解,但如解熱鎮痛劑、阿斯匹靈、鐵劑或部份抗生素等,有些人在服用後上述藥品後,的確會產生腸胃不舒服,藥師建議,上述的藥品可在飯後服用,自然減少腸胃不適,可降低服用胃藥的機會。

張雅惠說,原則上若能不服用制酸劑,就應盡量避免。因制酸劑通常不是單一成份而是多種成分的複方,如碳酸氫鈉或鎂或鋁等成份。為何要加入碳酸氫鈉呢?因碳酸氫鈉可快速中和胃酸,立即減緩不適,但副作用是會在腸胃中產生二氧化碳,反而容易造成脹氣;倘若制酸劑中的「鈉」含量較多時,對心臟與腎臟病患,若長期使用會造成腎臟負擔,導致腎功能變差;含「鋁」的制酸劑,可能會造成便秘;而含「鎂」的制酸劑會引起腹瀉,因此不建議長期服用。

張雅惠叮嚀,若是長期服用制酸劑,胃內酸鹼值持續升高,會使胃酸變少,胃酸是體內殺死細菌的第一道防線,反而造成胃腸細菌過度生長。因此建議平時就要做好腸胃道保健。倘真有腸胃道不舒服,又不方便就醫時,可先至合法藥局購買指示用藥,若是三天後仍未緩解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

張雅惠, 馬偕醫院正確用藥教育資源中心藥師

 

沉默殺手! 每日有93人死於心臟疾病

根據台灣統計,約有150多萬名心臟病患者,其中,推估每年約有1萬多人深受急性心肌梗塞威脅;每年約有3萬4千人死於心臟疾病,平均每天有93人因此死亡,心臟病是台灣人十大死因的第二位,可說是沉默殺手。

洪傳岳醫師表示,對心臟病患最大的威脅就是「鬱血性心衰竭」,臨床上,心臟科醫師對病患進行初步診斷多以心電圖機所記錄的數據,或是用聽診器去聽心臟跳動時所發出的聲音,以判斷心臟疾病。但限於設備的功能,無法將「心電」與「心音」訊號來同步分析及量測,因此常會有數據上的落差。

隨著科技進步,醫療器材的整合能力也隨之提升。洪傳岳醫師指出,醫療若能配合穿戴裝置,並將心音與心電同軸分析,有利於病患發現病徵,及早發現或預防疾病,甚至追蹤復健情況。而同樣的穿戴裝置,也針對心律不整、自律神經疾病患者做健康分析;人體的呼吸程度及打呼狀態也可做監測,對於有呼吸中止患者是一大福音,枕邊人也不需再深夜裡提心吊膽了。

洪傳岳醫師也叮嚀,不論科技多進步、醫學多發達,民眾要遠離心血管疾病,第一步就是避免成為高危險族群!如有家族遺傳史、肥胖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者、高血脂患者與抽菸者都是高危險群。建議定期健康檢查,平時應避免長期應酬熬夜、喝酒、抽煙,並養成運動習慣,飲食清淡,少吃大魚大肉也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洪傳岳, 臺北醫學大學教授暨前萬芳醫院院長醫師

 

限水難耐皮膚癢 醫:可擦澡清潔

春天的天氣又忽冷忽熱難以捉摸,氣溫變化大,朝穿皮襖午穿紗的情形都出現了,這種時候皮膚最容易出狀況!季節交替時,皮膚病紛紛來報到,最常見的是黴菌感染、濕疹以及汗泡疹,常讓人癢到受不了,紛紛至門診求助。尤其遇到十年大旱,許多地區紛紛限水,更讓許多皮膚病狀況惡化。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皮膚若沒妥善清潔,反而會滋養黴菌,髒汙阻塞毛孔。

皮膚表層有一層油脂會鎖住肌膚水分,避免過於乾燥,但天氣開始轉熱,許多油性肌膚患者油脂分泌旺盛,須保持清潔才能避免毛孔阻塞。趙昭明醫師說明,皮膚的清潔是維持皮膚病不惡化的基本法則,若沒有將髒汙清除,油脂、髒東西阻塞毛孔,反而會形成毛囊炎。

夏天常見的香港腳、體癬、股癬、灰指甲皆為黴菌感染,患部感到很癢或起小水泡,治療只須持續擦抗黴菌藥膏,但要完全根治卻很難,常常反覆發作,趙昭明醫師提醒,須保持患部乾爽,即便患部已不癢,仍應持續用藥至皮膚表面恢復正常,無脫皮才停藥。濕疹患者流汗後應更換衣物,保持皮膚清爽乾燥,避免悶熱環境刺激出現過敏反應。

對於無法正常洗澡的臥床病人,或是沒有水源可以沖澡時,可考慮擦澡,或使用沐浴手套進行乾洗澡是不錯的選擇,避免異味纏身,保持患部清爽。乾洗澡可使用濕護沐浴手套清潔,對於使用這類產品,應避免含有香精,也要注意顏色不可太白,或是太鮮艷,以免添加過多螢光劑。

趙昭明醫師也提醒,其實生活作息正常,盡量不要熬夜,才能使身體機能正常,飲食盡量清淡,容易出汗者應避免辛辣等重口味食物,才不會體味過重。若真的出現皮膚癢症狀,要盡快就醫,並遵循醫囑服藥、抹藥,避免越抓越癢,若抓破皮膚可能會造成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才不會永遠陷入一癢就抓、抓了更癢的惡性循環,而難以治癒。

 

定期量血壓 甩開慢性病纏身

高血壓患者最重要除了定期就醫檢查,規律服藥外,平時就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幫助有效控制血壓;張賢助指出,若能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就能防範衍生後續心血管疾病的問題。

量測血壓時也要掌握技巧,除了前半小時盡量不要運動或吃飯,測量前最好先坐下休息五分鐘,並採以坐姿測量;張賢助說,壓脈帶應適量綁緊即可,且第一次左右手都量,之後便以血壓高那手測量為主,若發現手臂血壓值差異超過20毫米汞柱,就應盡快就醫。

患者平時在飲食上也應多食用天然食物,減少加工、醃製等產品,且應維持正常體重,培養運動習慣,像是走路上下班等,加上能夠定期測量血壓,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接受控制治療。

尤其正在接受治療的高血壓患者更應早晚在家測量血壓,並且作紀錄觀察;張賢助提醒,若有任何問題時,也可諮詢專業醫師的協助,積極面對問題,就能幫助遠離慢性病找上門。

張賢助, 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主任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