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耳朵悶塞 竟是鼻過敏引起

26歲的詹小姐,高中開始右耳就經常有悶塞感,尤其坐車爬山後,耳朵悶脹感更會持續好幾天。經檢查發現,詹小姐是因長期鼻過敏導致黏膜水腫造成阻塞。

耳科醫師趙偉傑表示,感冒和鼻過敏時,會因周邊黏膜發炎腫脹造成短暫的耳咽管阻塞;而慢性鼻炎、鼻竇炎、長期過敏等,則因長期氣壓調適不良,導致耳朵悶塞、中耳積水,甚至耳膜塌陷,應盡速就醫治療。

48歲的余先生長期鼻塞,耳朵經常悶塞,反覆的中耳積水更影響生活,尤其頻繁的到各國出差,飛行起降時耳朵更脹痛難受。趙偉傑表示,詹小姐和余先生分別透過內視鏡經鼻耳咽管氣球擴張手術、耳咽管氣球擴張手術合併後下鼻甲切除手術後,兩位患者皆痊癒,耳朵悶塞感明顯好轉。

慢性鼻炎、鼻竇炎、長期過敏、胃酸逆流、鼻咽腺樣體肥大的病人,耳咽管開合出現問題,輕者會造成耳朵悶塞,嚴重者聽力可能受損,更有1%的患者,在飛機起降時耳膜破裂。 人體調節中耳氣壓的器官是耳咽管,其連接鼻咽和中耳,經由吞嚥和打呵欠動作,牽動耳咽管肌肉,完成開合和一次氣壓的平衡。每當坐飛機起降或坐車上山坡時,大氣壓力急速改變,使得中耳氣壓隨之快速升降,更需要耳咽管正常張開來適應氣壓。

若要避免氣壓不平衡造成的耳膜疼痛,可持續做吞嚥口水的動作,或打呵欠來張閉耳咽管調節壓力。 趙偉傑透露,對於無法輕易平衡耳內壓力、長期耳朵悶塞、反覆中耳積水的病人,應需先接受聽力檢查和中耳骨室圖測試,確認耳咽管功能失調,並排除神經性失聰或梅尼爾氏症等類似疾病,同時需確認是否有鼻咽癌發生。目前最新的治療方式為耳咽管氣球擴張手術,可治療耳咽管功能障礙的根本,恢復正常功能,避免反覆中耳通氣管置放的困擾。

趙偉傑,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系耳科醫師

 

惱人狐臭季來臨 現治療選擇多

夏天的腳步愈來愈近,氣溫也隨之升高,但對於有腋下多汗症和狐臭的患者而言,每到夏季都讓人苦不堪言。醫師趙曉秋表示,人體利用流汗來調節體溫,當汗腺過度活躍便可能產生多汗症;而狐臭是因人體的大汗腺分泌液被皮膚表面的細菌分解,而產生惡臭味道。目前治療上,有多種方式可選擇,而銣雅鉻雷射及miraDry微波技術,成為近年來最新的技術。

一般來說,多汗的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是因交感神經反射的亢進,而引起異常排汗;後者則是因身體系統性疾病而引起。而令人尷尬的狐臭,又被稱為腋臭症,西方人的罹患率為60%,東方人則不到10%。造成狐臭的原因,主要來自於頂漿腺,又被稱為大汗腺,分布於腋下、會陰、鼠蹊部、外耳道、乳頭及肚臍周圍等,會分泌黏稠乳黃色液體,與體溫調節無關,但與體味相關。

另外,負責調節體溫的是小汗腺,也會導致體臭,通常沒有味道,但經體表細菌作用後,也可能產生異味,其中,足底是小汗腺導致的體臭好發位置。而某些食物也可能引發體臭,包括咖哩、大蒜或酒精;有胺基酸代謝疾病的患者也會有體臭。趙曉秋說,針對腋下狐臭治療,平時應常清洗腋窩,保持清潔,也可用止汗劑〈含Aluminum chloride〉減少汗腺分泌液,或體香劑達到除臭效果。

此外,也可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來減少汗腺分泌,效果可持續半年。手術部分,胸腔交感神經節阻斷術的頂漿腺體仍存在,因此仍有體味,並可能有代償性流汗;傳統頂漿腺切除術的傷口和恢復期都較長;電針燒灼法的效果不穩定,易復發。隨著技術進步,銣雅鉻雷射及miraDry微波技術可使汗腺、頂漿腺萎縮達到治療多汗症和狐臭效果。其中,miraDry的治療報告顯示,可平均降低82%排汗量、病人滿意度平均達90%。

趙曉秋, 成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便祕又腹瀉 原來是自律神經失調

1名30多歲男性,正準備考試,但卻常常出現便秘症狀,但在考試前夕或過後,卻又出現便秘和腹瀉交替症狀,讓他苦不堪言,就醫檢查後,醫師確診為典型的腸躁症患者;開業診所醫師王鋕清指出,其實治療上只要患者能遵循醫師指示配合用藥,最基本就是從調整作息開始改善。

腸躁症又稱為大腸激躁症,症狀主要以消化與排泄系統合併出現,常會使患者長時間處於便祕現象,但又同時突然出現解便困擾;王鋕清說,腸躁症和自律神經的平衡息息相關,主要是因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協調運動,能夠操控消化系統的運作,因此若能平衡自律神經,就能解決腸躁問題的根本。

王鋕清解釋,人體的腸胃系統又稱為第二大腦,常會受到心理和情緒等影響運作,除了平時養成良好的作息,和排便習慣外,也可適時補充益生菌、膳食纖維等,更重要是要補充足夠水分,幫助排便,讓生理時鐘回歸正常,自然就能甩開腸躁症的纏身。

因此平時養成定時排便的關鍵,就是就算沒有便意,一旦時間到,就讓自己去廁所蹲一蹲,長期下來就能幫助腸胃系統規律運作;王鋕清提醒,若透過生活習慣改變仍無法改善症狀,建議應盡快就醫檢查,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能避免症狀持續惡化,影響日常生活。

 

吸菸不會紓壓 反增加躁鬱風險

許多吸煙者認為,吸煙可以幫助舒緩減壓,但根據研究顯示,造成焦躁憂慮的來源就是吸煙所造成,英國心臟基金會在國際無煙日發表相關研究,結果發現,吸煙者每五名就有一名焦躁症患者,但不吸煙者卻僅十分之一。

研究也發現,吸煙者若戒煙,躁鬱等症狀減少到和不吸煙者的一樣,更彰顯吸煙帶來的焦躁現象,不但躁鬱的風險增加70%,研究的6000名40歲以上年齡層,佔18.3%的吸煙者就有躁鬱症現象,但不吸煙者只有10%,戒煙則有11.3%,因此若能有效戒煙,則能幫助改善心理健康。

領導研究員Robert West指出,長期處於戒煙者,躁鬱症的比例和不吸煙者相似,且也比吸煙者降低很多,因此只要能開始戒煙,躁鬱等問題自然就能慢慢消失;BHF副醫務主任Mike Knapton指出,吸煙僅能暫時減輕壓力,但戒斷症狀恐會增加焦躁及緊張壓力,並不會真正幫助達到放鬆效果。

許多吸煙者往往不願戒煙,常誤以為紓壓是吸煙的功勞,如今藉由研究顯示吸煙本身才是罪魁禍首,除了會造成身體健康影響,也會傷害心理健康,嚴重甚至使自殺率加倍,不得輕忽嚴重性。 吸煙有害健康!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