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婦人牙齦出血不敢洗牙 半年後開始掉牙

一名50多歲媽媽,平時刷牙都有出血現象,先生擔心太太患有牙周病,但婦人遲遲不願就診洗牙,認為強力水柱會加重出血。沒想到出血狀況越來越來越嚴重,以致六個月後開始掉牙齒了。

牙醫師吳冠緯指出,牙齦出血的原因大多都是因自外在的因素(如細菌)導致的出血,比如刷牙不到位導致牙菌斑、牙結石等附著在牙齒表面,長期刺激牙齒周圍的牙齦及牙周組織,雖然起初沒有任何的不適症狀,但是會使牙齦由健康慢慢變為炎症狀態:充血紅腫、由堅韌的質地慢慢變得越來越脆、薄,一旦受到刷牙和咀嚼時的摩擦、碰撞就容易出血。

此外,假牙與補牙都會有一些不光滑之處,都會容易嵌入讓食物殘渣,滋生細菌後進而刺激口腔,導致發炎出血。 而非細菌因素導致的牙齦出血,如病患對於某種口腔修復才料過敏,就會引起牙齦敏感,或是懷孕婦女因內分泌與體質改變,牙齦也容易出血。

此外,全身性疾病也會導致牙齦出血,如血液系統疾病(如血小板低下症、白血病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異常、愛滋病、癌症等等。 至於,本來就有牙齦出血症狀的病患,不應害怕洗牙,洗牙也不會使出血量更多,應積極治療口腔問題才是,吳冠緯醫師建議,及早接受醫師的專業治療,一旦病情發展,引起牙齒周圍牙槽骨的吸收或開始掉牙,這種破壞將是不可逆的,治療也複雜得多。

 

癌症照護者壓力大 別讓自我被病魔綁架

一名罹癌的父親,平時主要照護者都是媽媽,有天當媽媽告訴獨生女說,她要去參加朋友孩子的喜宴,沒想到女兒竟回答說,爸爸都已經如此不舒服,怎麼還會有心情去參加喜宴?

家庭關係陷入緊張,一家三口除了要抗癌,還要對抗心裡的不舒服。 心理師葉北辰表示,一般而言,病人的照護者多是另一「伴」,而一個美好的家庭突然因家庭成員生病,整個家庭的關注重心瞬間移轉到病人身上,而照護者短時間當中會增加許多需要承擔的責任,例如,妻子生病,丈夫就得一家挑起經濟、庭的壓力,認真工作外,還要打掃、照護孩子等,原本兩人分工的工作,現在得一個人完成。

葉北辰指出,另一方面,家庭成員生病後,對主要的照護者來說,常有抑鬱寡歡、失眠等情況,其本身的負面情緒無法排解,倘若此照護者本來有自己的夢想與追求目標,因為家裡有人生病後都得拋下,全心全意的照護病人,但是周遭的大多數人會認為這麼做是「應該的」、「義務的」,而忽略照護者們的情緒與壓力。如同案例中的家庭一樣,女兒認為媽媽來照顧罹癌的父親是應該的,而且女兒並無共同承擔起照護責任,對於媽媽要去喝喜酒這件事是無法認同的。

心理師葉北辰建議,真正在對抗病魔的,是病人、是競賽當中的選手,而照護者就是在旁加油打氣的人,除了給予日常照顧外,也應給予精神上的支持來抗癌。但是,照護者不應把病人照顧得無微不至,甚至讓病人「失能」,照護者可試著讓病人自己完成能力範圍可完成的事情,就此獲得成就感,進而肯定自己。

照護者也應具有自我調適能力,且適時的轉移注意力,別讓自我被病魔綁架!葉北辰說,所謂的轉移注意力,以「我要怎麼樣」的肯定句為表達的數球,而非「我不要怎麼樣」的否定語氣。而且,長期處在照護病人的生活中,「叫暫停」是很重要的,我們並非呼籲照護者丟掉照顧病人的責任,而是,「我願意照顧病人,但我現在可以出去看電影兩個小時嗎?你需要我替你做些什麼來度過這兩個小時嗎?」以肯定與積極的方式來面對病人與壓力。

葉北辰,基隆長庚醫院心理師

 

中年媽媽全身痛 四體操教你動一動

女性一邁入中年體力跟著下降外,還老是腰痠背痛,到底是為什麼呢?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中年媽媽代謝慢,開始發福,且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器官、組織都會漸漸老化;年輕時的儲備能力較好,身體機能旺盛,當天的勞累都可以輕易的借由休息來消除,但勞累是日積月累的,一旦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反映在身體健康上。

許多婦女還有更年期問題,簡文仁指出,因女性進入更年期後,身心靈的改變極大,這時,女性荷爾蒙會大量流失,若是有心理疾病的話,就更容易覺得筋骨不暢、腰痠背痛等,可以說是全身痛透透!因此媽媽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來做做簡單體操,看電視、做家事都可以動一動!

一、廚房的媽媽,抬抬腳,時時動:在廚房辛勞的媽媽,大多是以雙手來煮飯、洗碗或擦拭流理臺等手部活動,這時候,可把握時間抬抬腳,不論是前後還是左右,都可以依個人的身體狀況來做腿部體操。

二、客廳的媽媽,轉轉手,珊珊姿:在客廳看電視的媽媽,可利用時間來做做手部運動,不要坐著就不動。

三、臥室的媽媽,扭扭腰,爸爸樂:在臥室較私密的空間時,害羞的媽媽們可以做些腰部運動,千萬不要邁入中年連腰部都胖起來了!媽媽們保有小蠻腰可讓爸爸們更開心,婚姻更幸福。

四、全家的媽媽,抱抱胸,久久愛:若是空間或時間允許,媽媽們可做全身運動,上半身的雙手可做出環抱孩子的姿勢,搭配上雙腳蹲弓箭步來強健膝蓋。

 

肥胖基因會遺傳 疾病風險大增

陳小弟一家三口,外表都很福態可愛,但考量健康與檢重,遂做了全方位健康基因檢測,竟意外發現陳小弟有父母所沒有的疾病風險:其中腦中風風險高於一般人的3.21倍,大腸癌風險更是比正常人高出2.41倍,經醫師詢問後才發現,原來陳媽媽的家族有相關病史,再加上父母雙方的隱性基因,結合而成疾病高度風險。

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的成人與兒童,平均每三人中就有一人體重過重或肥胖,尤其是肥胖的兒童長大後,易出現許多疾病,如高血壓、二型糖尿病、腦中風、哮喘等,不僅會影響小朋友情緒及精神健康,進而造成缺乏自信心或自我形象低落,亦會引起飲食失調,如暴食症以及抑鬱症等。

造成肥胖的原因,除了運動少與飲食攝取過量之外,也有研究證實是基因所致,基因檢測診所蘇聖傑醫師表示,肥胖大多是整個家族的問題,肥胖基因是絕對遺傳基因,如果在幼兒時期便獲知肥胖基因的存在,建議需加以干預,成年後患肥胖症的機率就會小很多。 基因顧問王政力表示,癌症雖然不一定經由遺傳而發生,但會經由基因傳遞至下一代,使後代產生癌症的機率遠高於一般人,這些缺陷的基因本身具有遺傳性,就算是父母雙方基因都健康,只要有隱性基因存在,也可能結合成異常的癌症基因。 然基因檢測卻不是只要檢測出數值就好,基因檢測診所院長陳芳蒂醫師表示,坊間的基因檢測相當多,但人種不同,基因判讀方式也不同,民眾若有需要可選擇為華人訂製的基因檢測服務,較能精準瞭解與預防疾病風險。而檢測前後更要有完整諮詢,除瞭解檢測數據的意義,同時藉由飲食調整與個人化的營養計畫遠離疾病風險。陳小弟一家人在透過飲食調整、運動與適量補充營養品的調理下,在2個月內共瘦下8公斤,身體也更為輕盈健康。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