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母女一便秘一腹瀉 兩人都患腸躁症

50多歲的許媽媽長期受到便秘所苦,常常需要瀉藥或甘油來能順利解便,而其女兒則是一緊張就想跑廁所,吃了稍為油膩的食物就拉肚子、解水便。母女每年都接受健康檢查,大腸鏡檢查也無異常,那麼為什麼腸胃經常不適呢?

胃腸肝膽科蔡國農醫師表示,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大腸激躁症」,就是所謂的腸躁症。腸躁症是門診中最常見的功能性異常疾病之一,而女性的好發率是男性的兩倍之多,且20到35歲的病患最多,腸躁症很常見,但很少被根治。

腸躁症的病徵多是慢性、反覆的腹部疼痛,如腹脹、便秘、腹瀉等。腸躁症多是以「羅馬準則」來判斷,即連續或反覆腹部不適症至少出現三個月以上且一個月至少有三天。腸躁症多是因腸道肌肉不尋常的活躍,腸壁反應過度,腸道神經過度敏感,中樞神經與腸道神經間的訊息傳遞異常造成的。除了過度刺激的食物,或是部分腸胃疾病可能會導致大腸激躁症以外,有時情緒不佳或壓力過大,也會造成腸躁症。

蔡國農醫師指出,腸躁症是一結合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的疾病,要先就醫檢查,排除其他症狀相似的疾病,如,乳糖耐受不良等,也可調適心理、適應壓力,若是可能盡量避免給自己太過的壓力,維持正常的作息,規律的運動,避免刺激性的飲食,如菸、酒、咖啡、茶葉等,平時可攝取足量的高纖維性食物,若症狀仍持續,應考慮調整神經傳導物質,以恢復自律神經之正常生理功能。

蔡國農,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

 

手腳麻+尿失禁 小心椎間盤已突出

39歲鄭姓電腦工程師,上班時間使用電腦,下班後還要幫忙家中生意,常低頭工作。今年初因落枕、肩膀痠痛到中醫診所治療,經針灸和電療後仍感覺不適,只要一抬頭便感覺疼痛,左上臂肌肉也容易僵硬,且左手上臂一路麻到大拇指。

收治病例的神經外科主任鍾偉安醫師表示,鄭先生的狀況是頸椎第5到6節已椎間盤突出且有左側神經根壓迫的情形,因此常感到左半身不適,遂安排手術置入活動關節。

脊柱,係由脊椎骨及椎間盤所組成,將脊髓和神經根保護於其中;而椎間盤位於上下節脊椎骨之間,中央是富有彈性的髓核,外圍則是纖維環,椎間盤之功能就像兩塊脊椎骨的避震器。又因椎間盤富含水量高達80%以上,彈性很好,但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彈性下降,但若長期姿勢不良、頸腰背部受重力撞擊及體重過重、頸椎或腰椎承受的壓力增大時,椎間盤所受壓力太大,超出纖維環可以承受的程度,使椎間盤外圍的纖維突出,中心的髓核被擠出來而壓迫到神經,就會引發「椎間盤突出」。

外傷和久坐久站是最常見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因素,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大小便失禁!鍾偉安醫師指出,椎間盤突出八成病患均可靠藥物及復健保守治療,有兩成左右需要手術,若經六週到三個月復健藥物治療無效,或已出現大小便失禁、四肢或下肢肌無力等或已經影響生活品質,則可以手術減壓。以往多以「自體骨」來做置換手術,現在多以活動或人工椎間盤來取代原本突出或退化的椎間盤。 椎間盤突出幾乎可稱為現代人的文明病。

鍾偉安說,由於人人都加入低頭族行列,常有手麻腳麻、肩頸痠痛等現象,但多數人易忽略,常使病況惡化,建議可多做運動來增加肌肉的彈性和肌耐力,減少肌肉僵硬的機會,進而減少椎間盤退化的發生。

 

磨牙棒斷裂堵塞呼吸道 七個月大男寶險死

一名媽媽發現七個月大的寶寶開始長牙,就購買了棒狀的磨牙餅乾,沒想到幾分鐘後,磨牙餅乾因浸泡在口水中已軟化,斷了一半,寶寶因此被噎住了,媽媽馬上將寶寶送醫,所幸並無大礙,急診醫師並表示,此類案例層出不窮,若是延誤送醫,寶寶將有生命危險。

爸媽們對於所有送進孩子嘴裡的食物非常小心,沒想到連磨牙餅乾都會使孩子陷於危險當中。 對此,趙培勳醫師表示,事實上,磨牙棒、餅乾等不宜給已經出牙的寶寶用!

寶寶開始長牙後,為了減輕寶寶的不適感,鍛煉咀嚼能力,很多家長都會買磨牙棒餅乾給寶寶吃。一般而言,家長給磨牙棒、磨牙餅的時機是給「未出牙,但即將要出牙,而且已有啃咬、想把東西放入嘴巴慾望的寶寶」。趙培勳醫師指出,磨牙棒的功能並非是磨牙的,而是磨「牙齦」的,主要是按摩牙齦,促進牙齒萌出。但很多家長在錯誤的時機給孩子使用磨牙棒餅乾,孩子都已經出牙了還在使用磨牙棒。

孩子出牙後再用磨牙棒,一個是因為口水容易將磨牙棒餅乾泡軟,若是寶寶已有牙齒,則容易將磨牙棒咬斷,使寶寶噎住的風險增家。醫師強調,不論是何種型態的磨牙產品,只要一泡軟都會斷開,尤其是孩子口水浸泡過之後更是容易,因此建議家長在寶寶進食或是使用磨牙品時,應保持坐立姿勢,以免呼吸道堵塞。

而長牙對寶寶來說是一件不太舒服的事情,牙齦腫脹帶來的不適、大量的口水使得寶寶容易哭鬧,趙培勳醫師說,使用任何緩解牙齦不適的產品或玩具,適當使用就好,建議家長可給孩子一些天然水果或蔬菜棒取代加工的磨牙品,也可達到讓寶寶按摩牙齦的功效。

趙培勳, 台灣微創植牙醫學會理事長醫師

 

年輕人失業 憂鬱風險三級跳

一項發布於《慢性疾病預防期刊》的研究指出,18至25歲的失業年輕人憂鬱症狀的比率高出有工作的同儕的3倍,失業與憂鬱兩者間有顯著相關。

研究者強調:失業和憂鬱兩者間出現相關,可能是來自於年輕人正職各種轉變的發展因素,例如:年輕人剛轉入成人階段的不確定性、社會關係及支持系統的改變。此外,年輕失業人口中的憂鬱,也可能來自延遲人生目標所形成的壓力。

徐西森教授認為,本研究雖可能有東西文化差異的適用性和解讀性,但年輕人失業確實是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心理與社會問題。因為失業會讓人有一段時間感到沮喪無望、情緒低落和多愁善感,甚至影響其生活適應、身心健康等,這些情形和憂鬱症患者的病徵是非常相似。失業和憂鬱症之間確有相關,但無法判定是失業導致憂鬱症,或憂鬱症的人容易失業。

徐西森進一步從生涯發展理論的觀點指出,18-25歲的人生階段正處於生涯發展的探索期(15-24歲)和建立期(約25-44歲),就業不適應或不穩定是很常見的狀況。家長親友可多關心,以支持取代歧視、以鼓勵代替指責,給予情緒支持並提供具體的就業協助或生活規劃,這些都有助於降低失業對年輕人的心理衝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此階段的失業,可視為是一種短暫的失落,失落總是會經歷憂鬱的過程,常常是來自於對自己工作內容、性質選擇的未定,或目標設定較高,也包含了未就業。若要打破失業與憂鬱循環,最好的方式仍是接受憂鬱的處置,這同時也有助於對自我的能力的釐清、肯定及工作的正確態度,甚至對未來的心理衛生促進、正向思考也有幫助。

徐西森,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