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迎接夏天 預防皮膚病有訣竅

進入4月,氣溫就飆上30度,夏天腳步真的近了!夏季高溫潮濕,成為皮膚病好發季節,要防範皮膚病,應該從何做起呢?廖怡貞,臺南市立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指出,為預防黴菌在全身各處孳生引起皮膚病,可從居家生活做起,如避免穿著過緊、不通風的內衣褲;流汗後盡可能沖澡,並擦乾保持乾爽;穿包鞋時間避免過久,避免指縫潮濕,防範香港腳。

廖怡貞透露,夏日最常見的皮膚病是黴菌感染,在全身肌膚都可能孳生,而孳生的部位和菌種不同,也會使皮膚病症名稱不同。若黴菌孳生在腳板,被稱為足癬(香港腳);孳生在指甲的稱為甲癬(灰指甲);孳生在鼠蹊部、臀部的稱為股癬;孳生在軀幹的稱為體癬或汗斑。而較少見的頭癬,也是因黴菌感染引起,夏季較容易發生。

俗稱香港腳的足癬為許多人的夢靨,但並非僅有夏天才會出現,廖怡貞說,只要是潮濕悶熱的環境,都容易誘發香港腳,尤其冬天許多女性會長時間穿著毛毛雪靴,腳趾在悶熱不透氣的環境過久,便容易出現搔癢水泡和脫屑等香港腳症狀。為預防足癬,她建議,若是足部會長時間處在悶熱環境的工作者,如廚工穿雨鞋、男性上班族穿皮鞋等,可穿五趾襪讓腳趾乾爽;女性可穿著涼鞋。

另外,在夏天最常見的皮膚病是發生在臉上的痤瘡(青春痘),主要因夏天油脂分泌旺盛,造成毛孔阻塞導致痤瘡惡化。要預防痤瘡惡化,應避免刺激性和油炸類食物,治療上可擦外用藥膏和口服藥,同時最好能保持肌膚清潔和乾爽。廖怡貞提醒,本身就有慢性皮膚病的民眾,夏天更可能因悶熱、流汗,造成皮膚皺摺處產生紅腫、搔癢,最好待在溫濕度恆定、通風處,避免症狀惡化。

 

春季養生二原則 吃甜+酸可補陽氣

大家都知道冬季要進補,但你知道嗎?中醫認為,不只冬季,春季也是補身的好時節,春天裡,應由冬令進補轉往清淡飲食,多食蔬菜是春天的養生要訣。按照中醫五行的觀點,肝屬木,與春季相應,因此肝氣在春天最旺。如果春季養生不當,便易傷肝氣,因此春天要重在「養肝」。

中醫師劉益伸表示,中醫觀點認為,肝臟在五行中屬「木」,而脾臟屬「土」,土木兩相剋,所以普遍認為春天肝火旺會傷及脾臟,進而影響胃部的消化功能。可適量的吃些淡淡甜味的食補,因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人氣血的源頭,若是能補充脾胃之氣,才能延年益壽。建議可多吃紅棗、山藥、桂圓。

劉益伸醫師說,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可適量的吃些酸味食物,如檸檬、鳳梨等。飲食方面,要遵照《皇帝內經》所說的「春夏養陽」的原則,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以使人體陽氣充實,抵禦疾病的能力增強,「陽」是指人體陽氣,中醫認為陽氣對人體起著保衛作用,可以使人體免受外界的侵襲。

醫師指出,養陽的食物大多性溫可補身,如牛肉、羊肉、蔥、薑等,適量食用有益體內陽氣充實,幫助提高免疫系統功能。而人們經過冬季之後,不少人會出現纖維素、維生素或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情況,就會引起口角炎等疾病,多吃蔬菜可以補充營養素的不足,也可養血滋陰,對肝臟也有正面幫助。春季養生可把握「吃甜」、「吃酸」」兩大原則,就能補陽氣,春季養生又養肝。

 

發燒會燒壞腦? 醫:腦膜炎才會傷害大腦

許多新手爸媽,最害怕的就是寶寶莫名發燒,更有父母堅信發燒會讓孩子的腦袋燒壞,影響未來的智力發展。

醫師邱南昌表示,發燒就是病原體上身時,人體內的免疫系統與之抗戰時導致體內發熱,父母不需太過緊張。此外,發燒不盡然全是壞處,發燒可增加寶寶的免疫系統功能。

至於發燒到底會不會「燒壞腦袋」,醫師表示,嬰幼兒的大腦與成人相同,都有可控制體溫的大腦中樞神經,可避免體溫無限上升,除非是病原體侵入大腦內,引發「腦膜炎」,才有可能損害大腦。

因此,發燒並不會對腦部有任何損傷,但腦膜炎可有能因細菌感染造成大腦永久性的損害,多數的寶寶會有發燒、嘔吐、抽搐、躁動不安及前囟門膨出等現象,多好發在五歲以下的兒童。 而許多父母認為寶寶體溫超過37度,就得開始觀察是否有發燒情況。

邱南昌說明,臨床上多以38度以上才認為是發燒,因嬰幼兒的新陳代謝較成人快,一運動或是穿得較多時,體溫就上升了,其實,這時候減少覆蓋,寶寶的體溫就會下降了。 邱南昌醫師說,發燒是生病的表徵,嬰幼兒會因發燒而感覺全身不適、倦怠、食慾不振,甚至可能因此脫水,部份體質特別的兒童會因發燒誘發熱性痙攣。醫師提醒,若家屬發現寶寶有體溫較高的情況,可先減少覆蓋,若體溫無下降的跡象,應盡快就醫,讓醫師找出引起發燒的病因進而治療。

邱南昌, 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生理期指緣乾燥滲血 當心肝臟排毒功能低下

一名年約三十歲的女子,在當生理期來臨時,除了四肢冰冷、生理痛之外,手部指甲還會呈現蒼白狀,手指邊緣總是乾乾的、有死皮,甚至有乾裂流血的情況。

女子為了美觀而修剪指甲與死皮,但每個月只要好朋友來報到,指甲不健康的情況又出現了。就醫後,才發現女子除了氣血不足外,肝臟的排毒功能也有問題!

周宗翰醫師表示,中醫看診以「望聞問切」為原則,而指甲列入望診之中。主因是中醫認為,「爪為筋之餘」,意即筋為肝之精氣所生,而爪(指甲)的營養來源與筋類似,可知爪也與肝的精氣有關。

因此,若肝臟的排毒功能正常、供血充分者則爪甲透紅光澤,肝血不足則指甲色澤枯槁。 病例中的女子,每當行經時(生理期)指甲就會呈現無光澤感、指甲邊緣總是乾燥、甚至有死皮。周宗翰醫師表示,就中醫觀點認為,其體內血液供應不足或是身體能量不夠充足,導致體內水分及營養是屬於不夠的狀態,除了會有上述的狀況外,皮膚也會有乾燥以及缺乏彈性的問題。指甲呈現蒼白者則可能有貧血的跡象,加上手腳冰冷更是代表臟腑虛寒、氣血虛弱的徵兆。

提醒,指甲反映身體的狀況,因此,指甲的變化可能意味著身體的某些改變。不過並非所有的指甲狀況都是疾病的徵兆,需配合著其他表徵一起診斷才是。醫師建議,行經期的女性若有指甲乾裂的女性,要特別注意肝臟與氣血的問題,除了可服用溫和藥材調養身體外,平時也應攝取充足的營養與適量的運動來改善上述不適症狀,最好能到戶外或郊外等陽光充足、樹木茂盛的空曠區域運動,以心跳變快與流汗為原則。

周宗翰, 仁愛醫院中醫科醫師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