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防曬不正確 當心曬黑又曬傷!

炎熱夏天,許多民眾最怕不小心就曬黑曬傷,總會抹上厚厚一層防曬油,但你知道若塗抹太少或不正確,恐怕防曬油無法發揮效果,自己也會曬傷;但若塗太厚,可能也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到底要怎麼塗抹才正確呢?其實只要懂得掌握小撇步,就能開心度過炎夏。

防曬塗三層 才能有基本防護

塗抹防曬油的標準量約為1平方公分肌膚塗2毫克的防曬乳,但基本上不需實際測量,而是在塗抹時先抹薄薄一層後,再重複兩次,總共塗上三層才能真正防護,尤其若長期間必須待在戶外,建議中午到下午三點左右,都要再補上一層防曬,才能確保不曬傷。

皮膚敏感者 應選擇物理性防曬

另外,若屬於敏感性肌膚,因容易在擦防曬時會感到刺痛,這時可選擇物理性防曬,具有反射性防曬,可堵絕紫外線進入皮膚,減少傷害;但若皮膚較不敏感則可選擇化學性防曬,它能夠吸收紫外線後轉換成熱能,塗抹起來較清爽,缺點就是轉換熱能時,可能會使肌膚表面溫度升高,較容易有刺激反應。

根據體質選擇防曬 才能避免曬傷

依照個人體質,選擇正確的防曬油,且正確塗抹,就不怕皮膚越曬越黑,且除了防曬油外,也可多利用像是遮陽帽、陽傘等來搭配使用,並減少在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豔陽高照的時候出門,做好防曬,就能避免曬傷。

 

大熱天脫水中暑 不流汗是警訊

大熱天,可別以為流汗好討厭,流汗可以排毒,而且還可維持體溫正常,萬一不流汗可是脫水中暑的警訊,要特別小心!醫師指出,尤其是老人家,水份補充不夠,很容易出現脫水中暑現象,若是沒有流汗,很可能因此而造成早上起床時,突發中風,不得不慎。

頭暈+頭痛+肌肉不舒服

夏天常流汗,忘了補充水份的情形很常見,以致容易脫水中暑,但是很多症狀卻不是很明顯;家醫科醫師陳柏臣表示,很多脫水中暑者,並不會有很明顯的症狀,往往只是有些頭暈或是頭痛,以及肌肉不舒服的情況。

不流汗+尿液很少

陳柏臣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脫水中暑者,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無法流汗,或是沒有汗可以流,而且尿液很少,尿液顏色很深,但是年紀大的老人,卻無法敘述清楚,或是年紀小的孩童,沒有辨法說出,都要家人多加注意觀察。

趕快增加水分攝取

尤其是大熱天,流汗是很正常的,不流汗才是警訊!陳柏臣醫師提醒,因為沒有流汗,人體體溫會上升;所以,大熱天一定要記得補充水份,每天至少要喝2000CC的水,若是不流汗時,就要趕快增加水分攝取,或是就醫打點滴,但是仍要補充水份。

每天上廁所不得少於五次

陳柏臣強調,若是尿液顏色很深,就有可能已出現脫水,而且要看每天上廁所次數,若是少於五次,就表示水份不夠,尤其是老人家,晚上睡覺前要補充水份,如果沒有補充水份,出現脫水現象,很可能在早上起床時,就突發中風,不得不慎。

 

「低頭族」長期姿勢不當 滑鼠肩上身!

FUN暑假囉!「低頭族」玩手機或打電腦若一旦成癮,小心「滑鼠肩」就上身!據統計使用電腦逾2小時就易肩頸酸痛,逾5小時則易下背痛。葉典松,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 提醒家長,節制孩子暑假上網時間,多進行戶外活動,將有助孩子遠離「滑鼠肩」。

不當姿勢上網 毛病多多

滑鼠肩主因為長時間不當使用滑鼠或手機,致肌筋膜疼痛、肩膀肌腱炎或頸椎神經病變。葉典松醫師表示,肌筋膜疼痛會有壓痛點生成;肩膀肌腱炎會讓手過肩時感到疼痛,尤其是手臂內轉時;頸椎神經根病變則在低頭抬頭時會感覺疼痛。

服藥+復健 改善疼痛不適

多數疼痛都可以口服消炎藥改善,葉典松指出,一般門診復健方式常以「上斜方肌」及「棘下肌」牽拉運動為主。肌筋膜疼痛主以熱敷、電療、激痛點注射來改善;肩膀肌腱炎則用深層熱療與電療加復健運動來改善;頸椎神經根病變則以頸椎牽引來改善。

葉典松醫師還說,因肩膀可輔助雙手施做不同活動,故肌腱及韌帶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如打電腦時脖子與肩膀向前伸就會使上斜方肌更出力以致疼痛;若桌子與椅子高度相差甚多,則會壓迫上斜方肌與提肩胛肌酸痛。

7招預防滑鼠肩

1、使用電腦時保持姿勢正確,膝蓋彎曲90度,腳平放地面,軀幹與大腿彎曲100~130度。椅子跟桌面高度恰好讓手肘呈90~110度平放於桌面。避免彎腰駝背,頸椎前傾15度。

2、使用滑鼠及鍵盤時,盡量靠近身體中線,避免使用有右側數字鍵之鍵盤。

3、手臂有支撐可減輕肩膀疼痛,建議購買可自由活動手臂之支撐架。

4、選擇符合手掌尺寸之滑鼠。

5、多使用快速鍵,減少使用滑鼠次數。

6、左右手交替使用滑鼠。

7、必要時,熱敷與按摩可增加局部血流而減輕疼痛。

 

別自行調劑量! 連續血糖監測找出波動原因

施打胰島素的高齡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按照醫師囑咐來施打胰島素,否則一旦亂了章法,可能會造成血糖不穩定;杜思德, 鹿港基督教醫院院長指出,臨床上,曾有一對八十多歲老夫婦,都由先生負責幫罹患糖尿病的太太施打胰島素,但因血糖控制不佳,使得先生擅自調整劑量,造成太太反而出現低血糖冒冷汗的症狀。

擅自調整胰島素施打劑量 小心越用越糟

這位老先生每天早上都會為太太定時量測血糖,但當發現量測過高時,就會自行增加餐前胰島素施打劑量,甚至會增加到4個單位,讓太太度一度出現低血糖現象,這時老先生就會採取停打胰島素,反而又讓太太出現高血糖症狀,也因為這樣的惡性循環,讓夫妻間為了要如何調整劑量,陷入衝突危機。

血糖監測加上飲食控制 血糖順利回穩

杜思德說,後來接受醫護團隊為老太太裝上連續血糖監測系統後,進行每天24小時的血糖監測,連續五天,針對老太太的血糖數據圖形視覺效果,重新開立胰島素施打劑量處方,且配合定量餐盤控制食物份量,讓老先生理解太太高齡加上低血糖風險等因素,讓他放寬對老太太的血糖值監測標準,目前已能定時定量施打胰島素,順利控制血糖。

找出血糖控制不佳原因 才能對症下藥

連續血糖監測系統,能幫助患者找出血糖波動原因,再給予適合的用餐內容和運動量,就能讓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杜思德呼籲,若施打胰島素仍無法有效控制血糖,就可能是飲食或劑量出了問題,這時就應盡快尋求醫師協助,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解決血糖控制不佳問題。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