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五成媽咪會子宮脫垂! 有何方法可治療?

為什麼會子宮脫垂?原本以為子宮脫垂是老阿嬤生太多孩子才會發生;沒想到,竟然有5成媽咪都會有此問題!婦產科醫師指出,子宮脫垂從0至4級,輕度的只需要觀察,若是已達中、重度,最好是以手術來治療。

子宮脫垂從0至4級 2級就會有症狀 衛福部桃園醫院婦產科醫師洪煥程表示,只要懷孕生過小孩的婦女,多少都會有些子宮脫垂,且根據統計,大約超過一半的婦女都有輕度到重度等級的子宮脫垂;而子宮脫垂從0至4級,0至1級沒有症狀,不需要治療,2級就會有症狀,最好是能進一步就醫診治。

老化、搬重物及久站 會更加嚴重 子宮脫垂會有何症狀呢?洪煥程醫師指出,子宮脫垂時會覺得軟軟凸凸的東西在陰道口,不少婦女覺得子宮沒有掉出來就不就醫,但是隨著年紀增長,或是經常搬重物與久站,就有可能使子宮脫垂更加嚴重,而且子宮脫垂的嚴重度會和生產的胎數與生產方式有關係。

只要懷孕就會發生 生產胎數也會影響 洪煥程醫師進一步指出,其實,只要懷孕就會使得子宮脫垂,因為子宮的韌帶被拉扯,就會影響子宮而造成脫垂;所以,生產胎數越多,就會使得子宮脫垂越嚴重,而且自然產相較於剖腹產,也較會影響子宮脫垂的嚴重度。

子宮懸吊術 手術時間短、出血少且較快復原 至於子宮脫垂的治療,在以前都是會將子宮切除,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目前手術已可保留子宮。洪煥程醫師強調,經由子宮懸吊手術治療,不但手術時間短、出血少,也可以較快復原;所以,婦女若是出現有子宮脫垂的困擾,可及早就醫診治。

安眠藥聰明吃! 注意這些事才不會越吃越重

你有失眠的困擾嗎?是否只有吃安眠藥才能入睡,或是有安眠藥越吃越重的問題?臨床上,就有人竟會吃到三、四種安眠藥。醫師提醒,安眠藥吃太重不一定好睡,且會影響第二天的心情與精神狀態,容易使工作出差錯,要吃安眠藥,也得要聰明吃,不要糊里糊塗的吃!

白天多運動及喝酒後 可以減量或不吃就能入睡 精神科醫師魏福全表示,門診有很多因為焦慮與自律神經失調失眠的病人,常有人會吃好幾種失眠藥,有些人吃安眠藥吃得糊里糊塗,即使是很累的情況下也是吃同樣劑量,這種吃法很容易會有依賴性與抗藥性;其實,很累的時候或白天有運動,都會比較好睡,或是應酬喝酒後(較不健康,不建議使用),可以不需要吃安眠藥,或是可減量,就能入睡。

睡覺前不要玩3C 以免光線刺激易亢奮 安眠藥如果吃太重,反而在白天容易打瞌睡,晚上會更睡不好,也會因此而使得安眠藥越吃越重;魏福全醫師指出,造成失眠原因很多,包括睡眠習慣不好,尤其是晚上睡覺前玩3C,由於光線刺激眼睛會使人亢奮,也會導致失眠,所以,睡覺前就不應該再玩3C。

吃完安眠藥 直接去睡覺效果好 魏福全醫師進一步指出,也有不少失眠病人原本吃安眠藥十分鐘就可以入睡,但是現在卻要半小時或是二小時都睡不著,有可能是因為吃了安眠藥之後又去處理事情,而提神去處理事情,也就是在訓練自己的身體產生抗藥性;此外,吃了安眠藥之後又去洗澡也會提神。所以,應該是忙完所有事之後才吃藥,吃完藥之後就直接睡覺,安眠效果才好。

糖尿病足如何照護 才能免於截肢命運?

一名罹患糖尿病多年的患者,右下肢大拇指不小心受傷感染,因不覺得疼痛便自行抹藥處理,沒想到傷口感染加劇,就醫時已演變成敗血症必須立即截肢;基隆市七堵區衛生所指出,糖尿病患者常因足部問題引起慢性併發症,甚至因此住院治療,尤其若患者出現神經病變、血管阻塞等病症,造成感染,這時恐使足部發生潰瘍,嚴重恐面臨截肢命運。

發生周邊血管阻塞 嚴重恐造成壞疽

造成糖尿病足部問題成因,包括神經及周邊血管病變、周邊血管阻塞以及感染,像是發生神經及周邊血管病變時,患者會出現手腳麻木或刺痛等症狀,尤其晚上病症恐加劇,最後甚至喪失感覺,若為周邊血管阻塞,患者則會有小腿肌肉疼痛問題,嚴重則可能發生壞疽,但因糖尿病患者白血球功能原本就較差,加上血管病變缺氧,血糖高,恐促使感染風險增加。

保持足部乾淨清潔 降低感染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糖尿病患者應定期檢查足部皮膚,若發現繭、雞眼、裂縫或水泡等現象,避免自己任意塗藥,應盡快就醫,平時也要隨時保持足部清潔乾淨,建議在買鞋時可站著試鞋,並且兩隻腳都應試穿較佳;患者也應避免穿拖鞋、涼鞋,降低踢傷機率,且避免直接使用電毯等用品、用過熱水洗澡等,降低受傷風險。

血管重建手術治療 遠離截肢命運

治療上,若為周邊血管阻塞,可先採以血管重建手術,減少截肢程度,另外也可使用高壓氧治療,幫助增加新生血管,降低水腫困擾;衛生所提醒,罹患糖尿病等於一生都得長期抗戰,但其實只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血糖,做好保健之道,就能有效預防且減緩合併症的發生。

傾聽和關心 有助想自殺者走出陰霾

自殺事件層出不窮,讓自殺議題彷彿成為社會禁忌話題,就怕談論自殺事情恐會使危險性增高,有自殺念頭的人不願尋求幫忙等發生;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心理師江依潔指出,其實這只是自殺的迷思,公開談論自殺話題,不但能幫助想自殺者願意和身邊的人透漏念頭甚至傳遞求助訊息,這時也能給予關心和傾聽,適時給予援助。

自殺背後原因多樣性 不該標籤化

埋下自殺的導火線較多重,通常又可分為潛在性危險因素以及導火線等兩種,像是生物因素、精神疾病、負面思考習慣等則歸類於潛在性危險因素,至於發生急性壓力事件,缺乏足夠因應技巧等就屬導火線;江依潔心理師表示,尤其想自殺的人不該用瘋子等字眼標籤他們行為,背後一定有許多原因和故事。

不帶任何評價傾聽 給予想自殺者最大支持

但到底該如何從旁協助,或察覺身邊的人也有自殺等念頭呢;江依潔心理師指出,首先必須給予真誠的傾聽及陪伴,不帶任何評價的傾聽,才能真正讓他們感受到最大的支持,且可進一步討論了解對方自殺想法和計畫,以便幫助有效的評估自殺危險性,做好萬全預防,並協助遠離自殺工具和方法,以免造成遺憾。

必要時協助專業人士 避免遺憾發生

另外,也可尋求專業訓練的醫師或臨床心理師協助,針對個人不同狀況給予合適的治療和幫助,利用24小時緊急求助專線和治療資源,也能在緊急關頭幫人一把;江依潔心理師提醒,人生不會一直一帆風順,也不會永遠低潮,生活中還有很多美好事物值得我們細細品嘗,轉念想想,你會發現沒有什麼事情是過不去的。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