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服藥控制血壓 要降到多少才正常?

許多大於65歲老人家總是以為年紀大之後血壓本來就會高一些,加上周遭也有不少親朋好友血壓高。因此,當血壓高於140/90mmHg,被醫師告知血壓偏高,需要做血壓控制甚至要服藥治療時,老人家常回說,年紀大,血壓本來就會高一些,也沒甚麼不舒服或症狀,而且周遭不少親朋好友血壓高了一些,也是沒服藥,同時也擔心一旦吃了藥就回不去了。

沒症狀就不需要就醫服藥?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社區及家庭醫學部蔡瑞元醫師指出,根據2015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台灣高血壓盛行率(>140/90mmHg)男性為25%、女性為18%,年紀超過60歲則上升至47%。所以,年紀大的確會影響血壓,但是沒甚麼不舒服或症狀就不需要就醫服藥嗎?

蔡瑞元醫師提醒,與高血壓相關的死亡原因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在民國104年台灣地區主要死亡原因分別排名第2、3、8名。因此,若是罹患了高血壓還是要好好治療。

基本上要控制在<140/90mmHg

許多老人家會有一個迷思,總認為若沒有身體不適就不需要嚴格控制高血壓,蔡瑞元醫師根據2015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說明,基本上都要控制在<140/90mmHg,若合併有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腎臟病併蛋白尿或是接受抗血栓療法來預防中風,則需更嚴格控制在<130/80 mmHg,只有年紀大於80歲單純罹患高血壓的老人家,血壓控制標準才可以放寬至<150/90mmHg。

先從生活型態改變起

看診時經常遇到許多患者會詢問「高血壓治療是否一定要服藥?」,蔡瑞元醫師表示,其實是可以先做些生活型態上的改善。例如限制每天鹽分攝取、限制酒精攝取、減重、戒菸、飲食控制與運動等,如果生活型態調整後還沒達到血壓控制目標,再來考慮藥物治療控制。

千萬不要忽視血壓問題

依據2015年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描述,目前台灣高血壓控制率男性只有21%、女性高一點也只有29%。蔡瑞元醫師呼籲為了健康,年長者千萬不要忽視血壓問題。

膽結石引發胰臟炎! 要先治哪一個?

有位中年婦人因為上腹部疼痛就醫,疼痛到連後背都痛得要命,讓她無法平躺著休息,因而立即到醫院掛急診;經由院方診斷是胰臟發炎,而且還在胰管看到一顆小石頭,原來是膽結石跑到胰臟,進而造成胰臟炎。醫師指出,胰臟炎會因為膽結石引發,治療好胰臟炎之後,必須再進一步診治膽結石。

膽結石塞住胰管 會造成胰臟炎 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張恩書醫師表示,胰臟炎會因為喝酒與膽結石而引起,因為膽結石很小的時候,會從膽囊掉到總膽管,而膽囊和胰臟是相通的,如果膽結石塞住胰管,就會造成胰臟炎。

膽結石小於1公分 才會跑到胰管 而且造成胰臟炎的這個膽結石還不會太大;張恩書醫師指出,膽結石若是小於1公分,就有機會造成結石性胰臟炎,膽結石很大反而不會造成胰臟炎,因為總膽管寬度大約是0.7至1公分左右,所以大於1公分的結石就不會跑到胰臟。

先治療胰臟炎 再處理膽結石 張恩書醫師進一步指出,如果發現有胰臟炎,應先治療胰臟發炎,之後再處理膽結石;至於膽結石若是沒有出現急性膽囊炎就先觀察,除非是很常腹痛,或是有膽囊發炎,而且經常發作,就要以腹腔鏡將膽囊切除。

孩子為何長不高? 恐是這些原因

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高人一等,看到孩子矮人一大截,就非常擔心;在小兒科門診中,就有不少家長會帶著孩子就醫,深怕孩子長不高。其實,會長不高和遺傳、飲食、運動與睡眠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也有些是因為疾病造成,必須對症治療。

長得高 一半是基因一半是後天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鄭弼文醫師表示,門診中,有不少家長擔心孩子長不高而帶來就醫,年齡從2歲至17歲都有;其實,長高有一半是遺傳基因,一半是後天因素,想要長高,必須不要熬夜、要多運動以及飲食均衡。

熬夜、不運動 想長高很難 想要長高,尤其是當第二性徵出現後的2年,是成長發育長高的黃金期;鄭弼文醫師指出,男生第二性徵如生殖器官發育所出現時間大約是11歲,女生乳房長大是9歲,之後的2年是孩子要衝高的黃金期,但若是熬夜又不運動,就會導致錯過生長黃金期,若想要長更高,就往往會來不及。

男9歲女8歲前有第二性徵 性早熟也難長高 鄭弼文醫師進一步指出,有些孩子是因為性早熟,進而導致長不高,例如女生在8歲以前乳房就發育,或是男生在9歲前就有第二性徵,就有性早熟的現象,也往往會長不高,經由生理檢查以及檢查骨齡確診後,可給予抑制性早熟藥物,以及補充生長激素治療,能有助於爭取長高的空間。

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 也會長不高 另外,也有的孩子是因為腦下垂體功能不良,或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也會長不高!鄭弼文醫師解釋,若是腦下垂體功能不良導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就必須補充生長激素。至於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在新生兒篩檢就可確認,應補充甲狀腺素,否則不但會長不高,且會影響腦部發育;但是也有孩子是出生時正常,到了5、6歲才顯現甲狀腺低能狀況,身材較矮小,低於同齡3%,這也要補充甲狀腺素。

酒精、優碘用錯時機 反阻礙傷口復原

一般人一有傷口,第一個往往想到擦酒精、優碘,事實上,在傷口照護過程,酒精、優碘並非隨時可用。傷口達人、整形外科醫師陳建良指出,傷口一出現時,屬於急性期,要先大量沖水,可適量用酒精、優碘消毒,但3天過後,傷口逐漸復原,此時若用酒精、優碘刺激傷口,反造成表皮細胞、纖維細胞受傷,若需要更換敷料,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即可。

傷口濕潤均衡 較能順利癒合 陳建良醫師表示,一般人認為,傷口要保持乾燥,這種想法是錯誤迷思,傷口要保持「濕潤均衡」,才能幫助癒合,傷口不可太濕,否則會濕濕爛爛,難以癒合,但太乾也不行,當水分流失,上皮細胞生長就會趨於緩慢。

水膠敷料 有助維持傷口乾濕平衡 傳統照護傷口,多使用紗布,陳建良醫師指出,與傳統紗布相比,透過UV光聚合水膠技術製作出的敷料,不只可防水,更可維持傷口乾濕平衡。宏恩醫院院長朱紀洪指出,過去曾為70多歲年長者看診,這位年長者使用水膠敷料照護傷口,傷口復原過程,可清楚看到皮膚從外圈一圈圈長出來,相較傳統傷口照護方式會結痂、發癢,新一代傷口照護方式便沒有這樣的困擾。

傷口敷料觀光工廠 推廣傷口照護正確觀念 近來有生醫業者獲得新北市經發局補助,在五股工業區設立傷口敷料觀光工廠。新北市副市長葉惠青表示,觀光工廠功能包括教育、休閒,這次成立的傷口照護產業文化館為新北市第26家成功轉型廠商,可讓大眾了解醫材產品生產過程所需的技術、製程。

傷口敷料觀光工廠、生醫業者董事長王耀乾表示,工廠在無塵室,可阻隔細菌進入。目前觀光工廠以預約、團體為主。希望民眾、醫師、護理人員等更了解傷口照護的正確觀念。

傷口結痂 千萬別硬扯痂皮 陳建良醫師也提醒,傷口結痂時,千萬不要硬將痂皮扯下來,以免造成二度受傷。一般傷口在2、3星期就會逐漸癒合,若3、4星期都還沒有好,最好接受進一步檢查。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