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落枕千萬別亂推拿 一落先冰敷

落枕是中醫學的慣用病名,西醫一般稱作「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頸部肌肉扭傷」,是一種睡眠後出現的頸部僵直性疼痛,屬於頸部肌肉群為防範相關組織的進一步傷害,進而形成的保護性收縮,屬於一種自限性的常見頸部疾病。

許多人都曾有過類似經驗,起床時脖子肌肉突然緊縮,疼痛不已,造成一整天的不適,甚至影響到工作和學習效率,這就是俗稱的「落枕」。 醫師可安排X光、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詳細檢查疼痛原因,輕度的落枕,2~3週便會痊癒。如果疼痛持續存在,醫師可能會建議其他治療方法,例如經皮神經電刺激或開立藥物,包含類固醇注射劑、肌肉鬆弛劑或止痛藥。發生落枕後,局部肌肉緊繃,較不建議直接按壓局部痛點,可以使用濕毛巾熱敷患部,即可初步緩解局部的不適。

落枕亂按摩、推拿 恐使症狀更惡化 落枕發生的24到48小時之內,疼痛側邊可能會腫脹,這時候可以用冰敷。如果真的很痛,可以考慮用海綿圈或者毛巾綁成棒狀圍住脖子,等到腫脹消褪再改用熱敷,因為熱敷能讓緊繃的組織放鬆,但不要超過攝氏45度,以舒服的姿勢敷10到20分鐘。

大多數慣性落枕患者給自己過多壓力、容易緊張、追求完美者、長期待在電腦前、缺乏運動以及熬夜喝酒等不正常作息。如果是單純的急性落枕,可先以熱敷緩解疼痛,有劇烈疼痛出現時,應立即就醫、接受診治,必要時由醫師提供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再搭配物理治療。如置之不理,可能導致頸椎退化性關節炎的形成。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夏天想吃冰消暑 中醫三招教你正確吃冰

炎炎夏季來臨,氣溫飆高,許多民眾喜歡吃冰消暑。臺中慈濟醫院中醫師王嘉涵提醒,中醫陰陽平衡理論,人體陽氣從夏至開始逐漸衰退,寒性體質的人吃過量寒涼食物,會因為陰陽失衡影響五臟六腑運行,可能產生腸胃不適、腹瀉症狀;建議民眾吃冰消暑,應注意時間及品類,且不只是冰,食用寒涼食物也應適量,慢慢吃較得宜。

寒性體質建議白天吃冰 熱性體質減少甜膩食物

王嘉涵中醫師表示,寒性或熱性體質可從身體表現判斷,熱性體質的人常會有大汗、口乾舌燥、便秘等表現;寒性體質者則常見四肢冰冷、胃口差、夜尿多。建議寒性體質的人,想吃剉冰、涼拌等中醫醫理歸類的「寒涼」食物,應選在陽氣旺盛的白天食用,尤其吃冰最佳時機是正午到下午三點,最好是飯後一小時再吃,避免冷熱食物交錯刺激腸胃;也不建議空腹食用,以免影響脾胃消化。

此外,王嘉涵中醫師提醒,冰品選擇及吃的方式也應講究,寒性體質的人,適合選擇融化較慢的冰品,如雪糕、聖代等,慢慢吃,適度把握體內溫度平衡時間,讓身體適應。另外,冰品最好少加煉乳或果醬等甜膩食物,熱性體質的人易生痰濕,食用上述食物易使身體水分黏稠,排便或流汗更黏膩。

吃冰切忌空腹食用 避免腸胃產生不適

王嘉涵中醫師建議,不管寒性或熱性體質,消暑食品都要適量食用,冰品之外,常見的「溫熱」水果類如荔枝、芒果等,糖分及熱量高,吃多易上火,加重口破、流鼻血、便秘,熱性體質的人不宜多吃。

王嘉涵中醫師統整,寒性體質,建議選擇白天,陽氣最旺的中午至下午三點來食用冰品,應 細心品嘗慢慢吃,讓身體適應, 首選不易融化冰品,如雪糕、聖代等;熱性體質的民眾,應少加煉乳或果醬等甜膩食物。提醒民眾,吃冰切忌空腹吃,應飯後一小時再吃,避免腸胃冷熱交錯而不適,且適量即可。

勿輕忽! 疑似腸病毒症狀儘速送醫

時序進入夏季,天氣炎熱,正值腸病毒流行期,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腸病毒疫情監測資料,全國共累積1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診個案,其中3例為高雄市幼童感染腸病毒71型併發重症個案,由於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5歲以下嬰幼兒視為重症高危險群,籲請家長自外出返家務必做好洗手、洗臉、更衣,防範腸病毒進家門,守護家中的寶貝,並應特別留意,若有疑似腸病毒症狀,儘速送醫。

積極推動一系列防疫活動

因應腸病毒進入流行期,衛生局積極推動一系列波段防疫作為及「腸病毒創意短劇及說故事」宣導,於校園、兒童書局、親子同樂場所等兒童聚集場域辦理,此外,因應暑假到來,提醒民眾加強防範腸病毒,衛生局更規劃多場宣導活動,針對人流聚集處藉由衛教舉牌、走動親近民眾方式宣導,並發放防疫包,期吸引民眾注意以加深宣導效果。

落實腸病毒居家照護6招

衛生局提醒家長們平時落實腸病毒居家照護6招:

1.入門前做好洗手、洗臉、換衣服

2.兒童玩具常清洗

3.環境勤消毒

4.生病在家休息

5.家中第二小孩,做好保護隔離

6.疑似腸病毒症狀,儘速送醫

衛生局貼心呼籲家長多留意家中嬰幼兒狀況如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肢體麻痺、肌抽躍、呼吸喘及心跳加速等重症症狀,儘速至醫院治療。

防曬太重要! 眼睛為最

炎炎夏日除了要預防中暑,更別忘了防曬,當我們走在炎熱的路上時,若是感覺到皮膚快烤焦、全身發紅、熱烘烘或是忍不住開始抓癢時可能就已經曬傷了,嚴重者可能曬出水泡,甚至還可能遭到感染,要特別小心。所以在出門之前,建議先做好事前防曬準備,塗抹防曬乳液或是撐傘、戴帽、穿長袖衣物,避免曬傷、防止皮膚老化,也預防皮膚癌產生。

慎選防曬商品 SPF是選購防曬乳之基本課題,SPF即Sun Protection Factor防曬係數的簡稱。SPF是指過濾紫外線能力,而非延長曬傷能力。SPF15其阻隔效果是93%,而SPF30阻隔效果則為97%。多數人會有SPF越高防曬效果越好的迷思,但其實SPF越高對皮膚的負擔越大,因此建議依日常生活的防護需求來做挑選,若只是一般上學、上班的話,建議SPF15左右就可以了。 塗抹防曬乳應在日曬前15-30分鐘即需擦用,且塗均勻且稍加按摩。脖子與後頸部以及前胸,很容易被陽光曬到卻常被忽略,塗抹防曬品時,也不要忘了這些部位。

眼睛不防曬 恐致白內障! 94%台灣人了解紫外線會對眼睛造成傷害,但會採取直接護眼措施的人卻僅佔45%,5%完全沒有保養眼睛,顯示國人眼部防曬觀念仍待加強。 白內障等眼部疾病的成因主要來自眼部防曬不確實,紫外線會對眼睛造成持續性、累積性的傷害,並非沒有感受到異狀就不需做眼部防曬,建議民眾平常外出時就要養成穿戴護眼配件的習慣,尤其是與眼睛接觸最直接的眼鏡,應以抗紫外線功能為優先考量,來幫助阻絕有害和過量的光線。

挑防曬品 應同時具備UVA及UVB 在挑選防曬產品方面,衛生局提醒應選擇溫和不含香精、刺激性成分,並且能抗UVA防止老化與抗UVB防曬傷,都是基本必備條件,另外,衛生局也提供4點在夏天防曬應注意事項,降低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 1)在上午10時到下午2時為陽光最強烈時,建議少出門。 2)若要暴露在陽光下,包括登山,或到海邊、室外游泳池戲水,要利用防曬產品阻隔紫外線。 3)減少肌膚曝露在紫外線的面積,盡可能撐傘、戴寬邊帽子、穿長袖衣服、戴上太陽眼鏡。 4)出門前30分鐘擦防曬乳,每隔2~3小時補充1次。 5)曬後如果覺得皮膚發紅、灼熱,應先用毛巾冰敷,或選用蘆薈露舒緩,輕度的曬傷在2日內會逐漸消退,但當出現水泡內有淡黃色的漿液時,就要盡速就醫,以免發展成接觸性皮膚炎。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這些行為超母湯! 食物冰錯位置恐讓你拉不完

美國和加拿大曾在2018年11月底,爆發蘿蔓生菜受O157:H7型大腸桿菌污染事件,導致人心惶惶。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首任全球大使羅揚銘教授表示,臺灣常見的中式料理烹調方式是大火快炒,跟一般生食相較之下,雖降低微生物污染,但仍不可輕忽。

防範食品中毒 從微生物生長因子下手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近兩年的食品中毒案件病因物質分類統計,由細菌所引起的食品中毒案件數,以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位居前4名,但只要瞭解微生物的生長的影響因子,如水活性、pH值、溫度與其食品加工的方式,即可防範食品中毒。

水活性越高 微生物越容易生長 水活性與微生物在生長時可利用的自由水有關,當水活性低於0.85時,可大幅降低微生物的生長機會,在一般傳統加工上常見的乾燥手法等,就是降低食品水活性,藉此延長食品保存期限。 另外, 一般微生物生長的最適當pH值在6.5-8.5,因此在食品加工上也常透過酸化的方式,使食品pH值降至4.6以下,避免微生物生長,但酸化容易影響食品本身的風味,故仍常配合其他加工方式延長保存期限。

熟食放上層、生食放下層 正確保鮮不養菌 每種微生物合適的生長溫度有所不同,在傳統罐頭加工上,常透過121°C蒸氣加熱25-35分鐘的方式,殺滅有害的微生物。而冷藏、冷凍的方式雖可減緩微生物的生長,並殺滅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寄生蟲卵,但不能完全達到殺菌的效果。

民眾在冷凍、冷藏儲存食品時,應妥善包覆,並將生食放置於下層,避免滴液污染熟食,並避免食品重複解凍與冰箱存放過多食品,影響降溫功能。在烹調餐點時,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此外,若外食也應慎選衛生環境良好的餐廳,以降低發生食品中毒的風險。

預防腸病毒高峰 勤洗手「寶」健康

「濕、搓、沖、捧、擦!」天真活潑的幼兒園小朋友手舞足蹈示範洗手歌,唱著正確「洗手5步驟」真是可愛極了!氣溫逐漸攀升,來到腸病毒好發的季節,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呼籲,大人小朋友務必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才能有效防範腸病毒。

社區有腸病毒 恐成流行病

陳潤秋指出,新北本市今(108)年累計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年齡皆小於5歲,且社區監測陸續檢出腸病毒71型輕症個案,顯示腸病毒疫情正蠢蠢欲動。

陳潤秋表示,3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腸病毒D68型及1例71型,社區中也有71型輕症個案,顯示社區內持續有腸病毒流行及潛藏宿主。

養成勤洗手 有效防範病毒

衛生局監測也顯示第24週即將進入流行期。由於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勤洗手為最重要的預防方法,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並遵守生病在家休息原則,以降低腸病毒傳播的風險。

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紀鑫醫師提醒,家中有嬰幼兒者要提高警覺,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及居家環境清潔消毒,返家後先更衣與以肥皂正確洗手後,再摟抱或餵食嬰幼兒,共同守護小朋友的健康。

出現腸病毒症狀 通報醫療機構

腸病毒71型容易引起中樞神經併發症,D68型則可能造成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若發現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症狀,要立即送醫院治療。

除和孩童宣導「吃東西前、和小寶寶玩耍前、上廁所後、擤鼻涕後及看病前後」洗手5時機。衛生局也已針對高危險族群完成1,581家國小、幼兒園、托嬰中心、產後護理之家及116家嬰幼童常出入公共場所,輔導查核與衛教宣導。

盛夏吃筍解暑又排毒 但這些族群應少碰!

二十四孝故事中,孟宗因母親想吃竹筍,在冬寒滿覆白雪竹林跪求老天,孝感動天,終於冒出竹筍。而生活在台灣非常幸福,一年四季都可以享有好吃美味的竹筍;春天盛產桂竹筍及箭筍,進入夏季更是有吃筍的黃金季節,冬天則有冬筍。所以竹筍可說是台灣人餐桌上的佳餚,也是每個家庭記憶中的幸福的味道。陳伯之中醫師表示,全身浮腫、腹水等患者合宜,若胃潰瘍、胃出血則少碰。

夏日養生聖品 竹筍助排毒、促進腸胃蠕動

中醫典籍謂竹筍性味微甘而寒,入肺、胃經,有清熱化痰、利尿止渴、爽胃潤腸、解毒透疹的作用。適用於熱毒痰火內盛,胃熱嘈雜,口乾便秘,咳嗽痰多,食積不化,疹發不暢,脘腹脹滿等。由此可見,綠竹筍可促進免疫機能、改善燥熱體質、促進腸胃功能,是為夏日養生聖品。

綠竹筍為筍中珍品富含膳食纖維防便秘

陳伯之中醫師表示,綠竹筍、麻竹筍及烏殼綠為夏季主要的竹筍品種;其中,綠竹筍是竹筍中的珍品,其體積較小,口感也較為細緻。而竹筍為高纖食物,常被視為減重聖品,其中富含粗纖維、膳食纖維較多,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防止便秘產生,所以也有預防大腸癌的功效。

竹筍非人人可吃 腸胃疾病患者應慎食

陳伯之中醫師點出,若為全身浮腫、腹水、腳氣、急性腎炎浮腫、喘咳,糖尿病、消渴煩熱、便祕等症宜適用,但因其富含植物纖維及草酸成分若胃潰瘍、胃出血、尿路結石者、低鈣、骨質疏鬆、佝僂病人慎食;兒童腸胃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

竹筍低脂高纖  加入肉類烹煮不刮胃

竹筍是一種好的養生食材,除涼筍沙拉外,陳伯之中醫師分享,一般竹筍料理裡面多加入肉類同煮,避免刮胃,如綠竹筍雞湯。

材料:綠竹筍4支(剝殼後約500g)、雞肉1/4隻、米酒30 CC、鹽適量

做法:

1. 備好所有材料。雞肉洗淨、綠竹筍剝除外皮,切中塊備用。

2. 煮一鍋滾水,將雞肉川燙去血水雜質,撈起沖冷水洗淨,備用。

3. 鍋中加入冷水綠竹筍煮沸,轉中小火煮約15分鐘,後加入雞肉,待雞肉煮至合適熟度即可。

4. 加入米酒30cc、鹽適量調味。

如何跟「 胃食道逆流」絕緣 醫要你跟著做

台灣每4個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喝咖啡、吃甜食,讓你食道胸口灼熱、胃食道逆流嗎?」這個廣告詞。但到底什麼是胃食道逆流?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陳信宏醫師說:胃部裡的胃酸或食物往上倒流進入食道、咽喉、口腔,或呼吸道等部位,所引起的不適症狀,胃食道逆流也就是俗稱的溢赤酸或火燒心。

胸口灼熱感、胃酸逆流為典型症狀; 喉嚨常乾啞也別輕忽 當食物在食道裡逆流時,人體會感覺到脹氣、消化不良或是常常打嗝,胸口灼熱感、胃酸逆流、喉中異物感、噁心想吐、持續咳嗽、氣喘、聲音沙啞、口苦、持久乾咳等;長久造成慢性咳嗽、慢性咽喉炎、吞嚥困難、牙齒腐蝕蛀牙、睡眠障礙、聲音嘶啞、胸口疼痛和胸悶等症狀,嚴重可能造成氣喘病發作。

胃食道逆流元兇不是胃酸過多 胃酸正常也可能造成胃食道逆流,因為下食道括約肌負責賁門的收緊或放鬆,某些情況下,下食道括約肌可能會變得鬆弛,於是把關不嚴,即使胃酸正常,也一樣會有胃食道逆流的現象。

發生胃食道逆流最常見的三大因素: 1) 生活相關因素:吸菸、喝酒和肥胖。 2) 飲食相關因素:酒精類飲料、咖啡、茶、碳酸飲料、高油脂食物、辛辣食物、巧克力、甜點甜食、酸性食物(如柑橘類水果、檸檬、番茄或鳳梨等)。 3) 藥物因素:部份慢性病常用藥物(如鎮靜劑、氣喘藥、高血壓藥物等),可能降低食道括約肌的壓力,導致胃食道逆流。

防止胃食道逆流4重點 陳信宏醫師表示,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是防止其發生的關鍵,尤其是飲食方面。可從以下四個重點著手改善: 1)必需戒菸、戒酒以及避免刺激性的飲食。 2)用餐後儘量不要立刻躺下,睡前3小時內不要進食。 3)晚上睡覺時若覺得不舒服,可將上半身墊高15至20公分。 4)控制體重將BMI維持在18.5~24之間,平時避免穿著過緊的衣物壓迫腹部,肥胖患者建議減重以助於緩解胃食道逆流的症狀。

長期胃食道逆流 恐轉變食道腺癌 診斷胃食道逆流的最佳方法,就是接受胃鏡檢查,除了可以對逆流程度作分級之外,還可以藉由內視鏡的細微的觀察,找出食道是否有其他病變。長期胃食道逆流患者,約有1~3%可能發生食道黏膜病變,產生食道黏膜病變的患者,每年有0.1~0.4%的機會轉變成食道腺癌。因此若懷疑或發覺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應盡速至胃腸肝膽科求診,讓醫師判斷是否有食道糜爛情形及其嚴重程度,並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千萬不要忽略或強行忍耐,以免延誤就醫導致病情惡化。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