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正確治療乾癬性關節炎 終擺脫20年宅女生活

一名50歲女士已有30年的乾癬病史,20年前即有頻繁腰痠背痛的困擾,因此變得不愛出門。原先以為是做家事所導致,並未聯想到會與乾癬有關,直到疼痛日漸嚴重,甚至爬樓梯也感到費力,至大醫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痠痛竟是「乾癬性關節炎」惹的禍。治療初期並不順利,皮膚症狀逐漸惡化;所幸,她仍然堅持治療,經醫師評估更換藥物後,不僅疼痛緩解,皮膚的乾癬也幾乎完全消失,「我的腰和膝蓋從來沒有感到這麼輕鬆過!」原本因為疼痛足不出戶的她,接下來目標竟是挑戰攀爬玉山,也頗令醫療團隊感到欣喜。

全台11萬乾癬大軍 3成患者合併乾癬性關節炎

收治該名患者的高雄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暨助理教授魏楷哲表示,乾癬是一種常見疾病,根據健保統計資料顯示,全台約有11萬乾癬患者,其中有3成患者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與一般關節發炎不同的是,乾癬性關節炎對骨頭與關節的破壞更為嚴重,若未及時治療,恐對關節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嚴重者更會失去自理能力。他呼籲患者應正視乾癬治療,及早發現乾癬性關節炎前兆,將危險扼殺於搖籃。

魏楷哲醫師進一步表示,現今乾癬性關節炎已有許多治療選擇,醫師會根據患者嚴重程度選擇適合的藥物。對於輕度患者會施以止痛藥物與消炎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與抗風濕病藥物,上述傳統口服藥物雖然可以達到止痛效果,但就前述個案而言,並未觀察到關節症狀的改善,若患者關節持續惡化,醫師會評估病況,給予生物製劑進行治療,不僅改善皮膚乾癬,亦可延緩關節病變與骨頭傷害,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336癬關防禦法則」 助檢視是否合併乾癬性關節炎

為協助乾癬患者認識乾癬性關節炎前兆,達到及早就醫及早治療的目標,魏楷哲醫師指出,乾癬患者可以透過「336癬關防禦法則」來檢視自己是否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第一個「3」為頭皮、指甲與皮膚皺摺處出現乾癬,一般乾癬常發生於外側手肘與膝蓋等部位,若於不典型部位發病,其出現關節病變的風險較高;第二個「3」為發生僵、腫、痛症狀,乾癬性關節炎常見早晨僵硬,起床後會感到關節僵硬,而發炎會導致關節腫脹,甚至疼痛,若本身患有乾癬,只要出現其中一個症狀就要提高警覺;「6」則是6個月,臨床研究發現,超過6個月的診斷延遲,會導致更多的關節和骨骼損傷以及更嚴重的身體殘疾,因此,即早發現是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關鍵。

魏楷哲醫師也提醒,乾癬性關節炎診斷不易,不似一般關節病變只要照X光即可確診,需透過專業醫師從詳細的病史詢問及身體檢查,甚至是超音波篩檢,全方位的評估以診斷乾癬性關節炎,建議患者可依循「336癬關防禦法則」,只要有疑慮就應尋求皮膚科專業醫師的幫助,把握黃金「6」個月治療時機,遵循醫囑照護積極治療,有助於預防及延緩不可逆的關節損傷,脫離「癬關」。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提供

一次性醫材重消毒,醫團籲衛福部規範

一次性醫療器材重消毒,醫團籲衛福部規範!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日前召開「醫院違法重消醫材 陷病人於感染危機」記者會,訴求衛福部規範一次性醫療器材使用。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陳鋕雄表示,各國多規範再利用的醫院應負起製造商責任,若允許醫院自行處理,應依據醫療器材風險來分級管控,另外,病人對於重複性醫材是否具知情權,也是重要課題。

一次性醫材重複使用 訂規範保障患者

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媒體近期報導部分醫院違法進行一次性醫材重新消毒再使用,衛福部醫事司原先表達立場將進行稽查並依法開罰,後竟改口並召集相關專家進行討論,訂立國內醫療器材重消指引,引起各界譁然。

前衛生署署長、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楊志良指出,醫材消毒重新使用是嚴重議題,民國84年北榮就曾發生因重複使用器材爆發感染,目前連台大醫院都會使用一次性醫材。然而,醫療器材重複用,仍未明確規範。他提到,一次性醫材重複使用是衛福部醫事司主責,還是衛福部食藥署管理應先釐清。

他強調,若醫材上仿單規定是一次性使用,即不能重複消毒使用,至於各國都有容許部分醫材重複使用,則依照國際規範。

各國明訂醫院責任 等同醫材製造商

陳鋕雄說明,各國都有使用重複性醫材,但僅根據仿單使用,重複消毒後,只能用於相同用途。而各國規範機關以食藥單位為主,例如美國食藥署規範醫院醫材重複使用,基本精神是無論醫療機構或是外包回收商消毒處理,這些再利用機構地位等同製造商,應負產品責任,包含歐盟、德國、加拿大都有類似規範。

他進一步解釋,有些國家允許醫院自行消毒重複性醫材,但必須分級風險管控,以美國為例,侵入身體內部和黏膜的器材管制較嚴格,若只接觸皮膚表面則低度管制。雖然管控風險較低醫材,允許醫院自行處理,國際仍要求醫院成立委員會,並有外部認證機構,管制也相當嚴謹。

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 列清單定指引

衛福部醫事司科長洪伯峰澄清,目前宜由衛福部負責,第一次由於會議急迫,先由醫事司邀集專家學者開會。初步共識認為,仿單上一次性使用醫材「原則上」只能一次性使用;而各國容許重消使用的醫材,將邀集各科醫學會提供重消品項,在根據這份清單審查,並參考國際使用準則訂定重消指引,後續仍會召開會議。

至於自費醫材,他強調,應依照醫療法規定,若重消幾次後,又收全新醫材的錢,恐違反醫療法規定。

食藥署吳科長亭瑤則回應,雖然目前各國醫療器材重消使用,都是食藥單位管理,但國內醫院管理主管機關是醫事司,而食藥署主要負責醫療器材產品的安全有效性,會針對對廠商聲請重新處理一次性醫療器材,進行品質和有效性管控。

楊志良聽聞醫事司報告後回應,一次性使用醫材,不要「原則上」一次性使用,是絕對不能重複消毒使用。

乳癌治療卡管困擾 新型標靶藥可選擇

現年65歲玉燕女士,去年左側乳房莫名出現5塊錢硬幣大小的瘀青,就醫確診為早期HER2乳癌,腫瘤直徑約3.8公分且癌細胞已侵犯淋巴,手術切除病灶後需接續化療和標靶藥物治療。然而,在術後藥物治療期間,卻因多次人工血管感染而引起發燒和嘔吐等不適,直到完成化療,在醫師評估下拆除人工血管,將剩餘的標靶治療以新劑型藥物替代,才終於擺脫反覆感染和行動「卡管」的困擾。

人工血管影響生活品質 6成患者渴望一年內拆除

乳癌防治基金會公布一項以台灣乳癌病友為對象,所進行的人工血管裝置問卷調查報告,董事長張金堅教授說明,調查結果顯示,若在情況許可之下,74%癌友希望能盡快移除人工血管,且如有新的治療選擇出現,期待早日完成移除心願者更高達99%。其中,曾經發生過人工血管併發症的病友,100%都希望拔除;根據調查顯示,近五成的病友因為人工血管而影響手臂活動、異物感、影響睡眠等困擾;另外,有工作的乳癌患者之中,就有五成的患者曾經因需定期回醫院沖洗人工血管而影響工作。

新劑型標靶藥新選擇 助患者提早拆除人工血管

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表示,是否拆除人工血管,是生活品質和癌症復發機率的拉拒戰。以乳癌類型中惡性較高的HER2陽性乳癌為例,過去醫界認為患者在完成半年的化學治療和一年的標靶治療後,人工血管仍需留置體內2年以上,以免癌症復發時需重新找位置裝設人工血管的麻煩。但隨著醫藥進步,HER2陽性乳癌邁入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的時代,患者復發風險已大幅下降,越來越多醫師傾向「能及早拆就拆,有需要再裝」的作法,認為人工血管的拆裝過程簡單,不需要擔憂復發風險,而長期犧牲生活品質。

拆除時機要考量復發率及生活品質

葉顯堂副院長表示,拆除人工血管的時機點有二,一為HER2陽性乳癌患者確診或復發時,標準需同時接受約半年化療和一年的標靶治療,當兩種治療都結束,人工血管即可功臣身退,二則受惠於先進的醫藥研發技術,隨著簡單快速皮下注射劑型乳癌標靶藥物的問世,藥物不需經靜脈輸注也能發揮相同的抗癌效果,有機會讓人工血管在化療結束後即拆除。乳癌防治基金會強調,雖大多數乳癌病友期盼能夠盡早拆除人工血管,而新劑型標靶藥物的發明,也有機會縮短人工血管留置人體的時間,但因每個人的病況和照護情況不同,建議患者先與醫師充分溝通,再決定合適的人工血管拆卸時機。

看診時不知該如何提問? 這些話必說!

您是否在就醫時,常出現「腦筋一片空白,到底要跟醫生說什麼?」、「醫師為什麼不幫我排檢查呢,該換醫院嗎?」、「手術前到底要問清楚哪些問題?」等困擾。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醫師和北市聯醫消化外科許文章醫師建議,可以針對症狀寫好小抄,或攜帶過往就醫資料;另外,醫師可能要花更多時間來觀察病況變化,才能正確診斷,可能與患者期待不同。

謹記5項重點 不漏說病情

有些民眾就診時會不知道該跟醫師說什麼,或是不擅表達身體不適症狀,如高齡者或幼童。醫師建議,就醫前可事先準備小抄,掌握五項重點:1哪裡不舒服;2不舒服症狀有多久;3症狀在什麼情況會變嚴重、什麼情況會減輕;4症狀是否有變化;5過去病史等,最好由一位熟知病人狀況的「關鍵家屬」陪同就醫,有助於幫助醫師了解病人情況。

此外,前往不同院所就醫時,可攜帶過往的就醫資料,例如門診紀錄、病歷摘要、檢查報告等,幫助醫師診斷參考。

治療方法3提問 對症下藥健康到

在討論治療方式時,大多數醫師非常希望病人問問題或表達想法,這樣才能針對不了解的地方進一步溝通,讓病人安心。但許多病人常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問起,或是不知如何把資訊帶回家與家人討論。面對這種情況,醫師提到,至少要問3個問題:「治療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不做會怎麼樣?」、「有沒有其他的治療選擇?」,以利了解各種治療的優缺點及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診察檢驗有順序 病症評估更準確

有時候醫師不見得會馬上告知診斷結果,或是立刻安排特定檢查,這可能與民眾期待不同,有些病人甚至急著換醫師。醫師舉例,以「喘」的症狀為例,導致「喘」的可能病因極多,醫師會先透過問診和理學檢查把可能病因範圍縮小,有初步診斷方向後,再視需要選擇適當的檢查去證實或排除猜測;不過,當症狀不明確或資訊不足時,醫師可能要花更多時間來觀察病況變化,才能正確診斷。

痙攣癲癇 原來是腦瘤壓迫神經

今年58歲楊先生,雖缺乏運動但身體還算健康。最近一個月常感到左手無力,會不自主抖動,甚至對於扣釦子等細微動作相當困難。有天外出散步,突然口吐白沫、手腳痙攣,癲癇發作失去意識,家人趕緊送他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核磁共振造影顯示出,腦右方接近腦鐮處,有顆約6公分的巨大腦膜瘤,神經外科徐賢達醫師緊急開顱將腫瘤完全取出保下ㄧ命。

腦瘤壓迫運動區域神經 造成癲癇 腦瘤發生原因不明,有良性、惡性之分,可從核磁共振檢查判斷腫瘤屬性。徐賢達醫師說明,腦瘤的發生機率約萬分之一,即每10萬人口中,有10個人會發生。腦膜瘤是從腦膜長出來,最常見的良性腦瘤,其檢查影像會因腫瘤充血而呈現白色且形狀均勻的樣態。此外,良性瘤生長慢,周圍神經壓迫較緩慢,因此神經較少出現水腫現象。但楊先生的腦膜瘤達6公分大,壓迫腦部運動區域神經,以致於動作困難,而神經受到壓迫會產生不正常放電,造成癲癇。

腦膜瘤不大 可透過藥物治療 腦膜瘤若不大,可透過藥物如抗癲癇藥、類固醇治療,以及定期追蹤觀察腫瘤生長情形。但若腫瘤太大壓迫周圍腦組織,影響生活,危及性命就會建議手術切除。考量腫瘤的含血量豐富,且病患腫瘤位置鄰近靜脈竇,稍有不慎就有大出血的危險,醫師採兩階段執行手術。徐賢達醫師表示:「第一階段在手術前一天,請影像醫學部協助執行栓塞手術,從腿部(股)動脈經腦動脈將灌助腦瘤的血管栓塞止血,以減少出血風險;第二階段才開顱取腫瘤。」

腦部取瘤手術 不得不慎 因腦部空間有限,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腦神經損傷。醫療團隊掀開病患頭蓋骨止血後,用超音波刀以震動的方式在腫瘤中間攪拌、再把破碎的組織抽吸取出,清出一個空間。之後,仔細將腫瘤外層與腦部神經分離,免除傷及神經造成後遺症的可能,順利地將腫瘤完全取出來。術後轉往復健科復健,手腳無力的情況已慢慢恢復。 徐賢達醫師提醒,若出現不明原因的頭暈頭痛、手腳無力、抽搐或感覺異常、記憶障礙、言語困難等情形,務必儘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局部放療助腫瘤蛋白現蹤 展望質子治療新技術!

謝先生於106年12月確診為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同肺葉有多顆病灶合併縱膈腔淋巴結轉移,經中國醫藥大學癌症中心趙坤山院長會診胸腔內科詳細診察,根據謝先生病況量身設計,局部放射治療合併免疫治療計畫,謝先生積極治療於107年6月追蹤的電腦斷層發現,多顆腫瘤病灶皆已達完全緩解。趙坤山醫師表示,放射治療的優勢,是透過高能量粒子或光子對「正在迅速增長的癌細胞進行攻擊,促使癌細胞DNA受到巨大傷害,經過細胞生長循環週期後,進一步達到治癒、縮小早期癌、抑止癌症轉位性復發或治療癌末病症的效果。

免疫療法搭配局部放療 癌症治療系效果加分

中國醫藥大學癌症中心趙坤山院長暨台灣放腫學會理長趙坤山理事長說明,目前台灣放射治療的臨床應用上,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別為體內近接治療及體外遠隔治療,體內近接治療是將低劑量的放射性物質,注射到體內進行治療;而體外遠隔治療則運用直線加速器,製造出具有不同特性的放射能量,其中又以光子刀最為廣泛。

趙坤山理事長分析,研究顯示單獨使用免疫療法,約只有15-20%的患者能有療效,不過搭配局部放療來造成腫瘤細胞碎裂,藉此釋放出腫瘤本身獨有的蛋白,這些平時如隱身軀體般的蛋白,透過照射後,細胞質內蛋白被釋放或細胞膜上蛋白曝露,患者的免疫系統即有機會對抗癌細胞,治療便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不僅提高存活率,局部放射療法副作用低,病人接受度相對也較高。

粒子治療抗癌力道強 醫療進步醫病新選擇 

趙坤山理事長表示,放射治療作為非侵入式的癌症療法,除了醫師本身須具備強大的判讀分析經驗能力外,放射治療極度仰賴精準定位和強度調節。近日火熱的粒子治療早於國外投入抗癌戰場多年,展現副作用低且對腫瘤殺傷力強之效果,質子、重粒子皆屬此一範疇;此外新一代結合多模態醫學影像即時顯示之直線加速器也陸續開發,兩者均能為國內體外遠隔治療之放射治療增加更強而有力的火線。

AI治療計劃、Flash質子 為癌療注入新療法

現今,電腦運算有突破性進展,大數據應用、AI智能、自動控制或Flash技術蒸蒸日上,而在2018年美國放射腫瘤學會年會,正在進行臨床研究的治療計劃,放射治療和患者監測的套件,通過將控制台的多模態成像與新一代AI驅動自動勾畫和治療計劃相結合,運用頂尖放射治療技術實現弧照射僅需30秒,同時,創建出臨床醫生與內科醫生雙向同步溝通平台,即時調整和監測患者治療智能計畫。另於2019年3月的亞特蘭大FlashForward ™聯盟會議上,有研究發表,臨床實施Flash治療計畫,以高劑量、小於1秒的超高速和一至三個療程遞送進行非侵入性治療,這些計劃有機會為患者對抗癌症帶來積極的成果!

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強效又精準且產生更少副作用的儀器應運而生,並在台灣醫學物理專家同步的協助之下,驗證放射治療設備及設備品質,使放射腫瘤專家能以專業有保障的智慧化技術及儀器,得心應手的為患者謀求最好的腫瘤治療計畫,讓患者有更安心且值得信賴的治療選項。

眼屎流目油眼疲勞 都跟肝臟健康有關!

你有眼睛容易疲勞、經常流目油或是眼屎很多的問題嗎?傳統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會出現眼屎多、流目油和眼睛容易疲勞的情形,都和肝臟有關係;所以,想要使眼睛健康,首先就得要注意肝臟健康,至於要如何才能使肝臟健康呢?養肝專家中醫師李深浦表示,肝臟和眼睛是息息相關,而若是有足夠的營養與睡眠,就可以使肝臟生化良好,眼睛也會明亮有神。

神耕時代來臨 供給視力的臟器才是重點

中醫師李深浦在三十年前就指出神耕的時代來臨,也就是人們是要用精神用眼神耳神來帶領人的走向。他解釋,因為人的眼神速度是無與倫比的快,若是要帶領人的走向,第一就是眼睛,人一眼就可看到天上,開快車要眼睛導航,看科學看手機資訊,都要靠眼睛,視力好很重要;然而,供給視力的臟器才是重點。

改善眼睛問題 養肝才是根本

「想要改善眼睛的問題,就要先從肝臟著手,養肝才是根本,源頭要處理好!」,李深浦醫師指出,肝臟是新陳代謝的器官,除了肝開竅於目,作用於眼睛,而腎開竅於二陰,也就是生殖器官 ,由於肝腎同源,所以會互相影響;例如相親是否有來電,是否會產生愛情,或是眼睛瞄一眼是否會打架,眼睛是第一線最快的。

保持眼睛好 一定要懂得休息

李深浦醫師進一步指出,容易產生疲勞就表示肝臟的能量不夠,肝的化學能量不夠,肝臟的能量就不夠。若是有足夠的營養與睡眠,就可以使肝臟生生不息。而「休」這個字是有人有木 ,肝屬木,也就是要人休息時不要動腦,現代人就是想太多、動太多;所以,要保持眼睛好,一定要懂得休息。

懂得方法休息 要充電在肝

李深浦醫師說明,肝的化學成分可以在吃下的食物後,由肝臟中製造出來,肝的化學成分是天文數字,而且吃什麼成分也不一定能補什麼成分,如果肝的化學能力不好,則吃成分不一定能吸收,也不一定能得到。要懂得方法休息,要充電在肝,使肝的恢復速度快,吃肝藥是一般補充,但是吃藥之外,也要有均衡的營養。

靜坐時使肝的能量增加 可使生命得到充分化學反應

至於要如何充電在肝?李深浦醫師娓娓道來,加強肝正常休息或是加強法休息,例如靜坐修佛法,就是眼睛最主要的化學導航。李深浦強調,傳統中醫認為肝是將軍之官謀略出焉,人都要對生活有設計與路線,這些都離不開肝的作用,心經觀自在菩薩,觀就是眼睛休息能量,方法不是只靠睡覺;人要活動才能在地球活躍,思想要動、生命要動,人要活得精彩就要活動,所以睡覺好,但是睡覺 時卻還能有活力,例如靜坐時,能使肝的能量增加,可使生命得到充分的化學反應。

人有創新能力 眼睛一定明亮

若是已經肝臟異常呢?李深浦醫師建議要找醫生,平常保養要找可信用的肝藥;他說,佛度有緣人,先生緣主人福,是緣份,人生中的緣法很重要,這和心念有關係,找對了就有幫助,例如鑰匙,所以吃肝藥也是如此。由於人體和大自然事物是類似的,這也就是為何肝這麼重要,有這麼大的影響;而人要有一直創新能力,眼睛一定是亮的,思慮也是清楚,這兩者之間一定是有關係的。

揭露動脈硬化機制 痘痘用藥有望成解方

揭露動脈硬化機制,青春痘用藥有望成解方!英國劍橋大學等團隊在動物研究中發現,聚合二磷酸腺苷核糖(poly( ADP-Ribose))會促發動脈血管硬化,且透過一種用於治療青春痘的抗生素美諾四環素(minocycline),可以阻止poly( ADP-Ribose)產生,進而預防動脈硬化。不過,劍橋大學教授Melinda Duer強調,民眾仍應避免吸菸、不良飲食,以免動脈硬化找上門。

動脈硬化成因是謎 心血管疾病兇手

根據《衛報》報導,血管會因為老化而失去彈性、變硬,原因是鈣沉積在血管壁上,而糖尿病或腎臟病患者會使此情況惡化。然而,鈣沉積的原因並不清楚。

倫敦國王學院細胞訊號傳遞教授Cathy Shanahan解釋,這種生物鈣化過程對骨頭生成很重要,但若發生在血管,卻是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老化相關疾病的兇手之一。

過去研究團隊已發現,當細胞DNA損毀時,細胞會產生poly( ADP-Ribose)分子進行相關修復,但poly( ADP-Ribose)有時也會被細胞送出,並參與骨頭生成。而負責製造poly( ADP-Ribose)的酵素,已經被認為與血管硬化有關。因此,研究團隊推論,poly( ADP-Ribose)與血管硬化應有關係。

DNA修復相關分子 與動脈硬化有關

《MedicalxPress》報導,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當細胞受到壓力並死亡時,會釋放出poly( ADP-Ribose),它與鈣離子的結合力非常強烈,隨後與一些骨質新生的蛋白質互動,在血管壁上形成結晶,造成血管硬化。

在發現DNA損傷、poly( ADP-Ribose)、骨頭和動脈硬化之間的聯繫後,研究更發現6種物質可以阻斷poly( ADP-Ribose)生成,其中一種常用的青春痘抗生素美諾四環素特別有效。

青春痘用藥有望成解方 仍應保持健康習慣

Cathy Shanahan據此實驗指出,老化、高血壓、吸煙和脂肪沉積是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是有道理的,這些因素都與DNA損害有關。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動脈硬化的潛在療法,雖然有助高風險族群預防動脈硬化,但仍有問題待解決。」Melinda Duer強調,民眾仍應避免吸菸、不良飲食,以免動脈硬化找上門。

參考資料:

1. Mystery of why arteries harden may have been solved, say scientists

2. Cause of hardening of the arteries—and potential treatment—identified.

3. Chi Karin H. Müller et al. Poly(ADP-Ribose) Links the DNA Damage Response and Biomineralization. Cell reports, VOLUME 27, ISSUE 11, P3124-3138.E13, JUNE 11, 2019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